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牧涛& Z0 p! h% U) X4 N3 a( \2 l- q& b. D
, F2 B/ T/ n% C7 Z& ~- C近年来,一种名为“无风险试用”的骗局正不断出现在各类社交媒体上,令数以千计的加拿大人上当。信用卡公司明知这类骗局的存在,在顾客上门投诉时却拒绝取消交易。这种“为虎作伥”之举,令消费者更加气愤。
' D& o: E# b3 h) f+ @' u3 O5 ~( V/ UJudy Mayer of Aurora, Ont., thought she'd signed up for a 'risk-free' trial of skin cream. Then her credit card bill arrived.
" m6 v9 Q+ r7 |2 g1 J' w( `据本地英文媒体CBC报道,安省奥罗拉市(Aurora)市民梅耶(Judy Mayer)早前在facebook上看到一则“产品试用”广告:只要注册一下,就可以获得两瓶“免费试用”的防衰老面霜。该产品的由加国著名女企业家狄金森(Arlene Dickinson)代言,让人觉得很可靠。7 e4 P8 x9 O6 p, M+ _8 S+ L
梅耶花了几分钟注了册。忽然又跳出一个窗口,要求她提供信用卡号码,理由是“支付邮费”。窗口还有个长长的下拉菜单,写得是使用条款等等。梅耶也没有仔细看,就点了“同意”。
$ U2 }" R* T& |% o* U4 M% o不久后梅耶收到了面霜,用了几次效果平平,就把这事抛到了爪哇国去了。
2 N% _% b X7 u K& p3 e) ^: U0 R谁知几个月后,梅耶检查信用卡信息,发现被那家化妆品公司扣掉了400多块钱!# A. o8 C) c9 X+ O7 V% R q
梅耶立刻打电话去询问,对方表示:“按照你所同意的使用条款,没有在两周内取消注册并退回产品,这就等于成为公司的客户并开始购买产品”。
$ o2 |% G! w- v5 y" n“可我当时没仔细看使用条款啊,谁知道里面藏了这么一个陷阱?”0 e q3 `2 R% {9 T' p7 r5 |
“白纸黑字,您可是在条款点了‘同意’的。”$ ^' \- r/ q t. u
梅耶又打电话给信用卡公司,说自己被骗了、要求拒付,可是被拒绝了。信用卡公司的客服还强调:做为客户有责任在刷卡前仔细阅读商家条款。
( b8 x" n6 k! Q7 M. R“条款里怎么说我就要怎么做啊?如果条款里藏着那么一条,让我去杀人,难道我就得去杀人不成?!”梅耶情绪开始激动了。
v5 _. @$ C/ O5 p0 b! N信用卡公司客服倒是一如既往地平静:对您的遭遇表示抱歉,但是呢,爱莫能助。 _6 ]3 B! D# k3 ?" R( z
沟通无效。没办法,梅耶只好寻求本地英文媒体CBC求助了。
) M7 |- F7 j5 M( h令梅耶颇为惊讶的是,CBC记者对她表示,她并不是第一个陷入这种“无风险试用”骗局的加拿大人。在每一周,他们都会接到类似的投诉。$ ^+ c( I4 o) @' t
设下这类骗局的人,无论其“试用产品”是牙膏、化妆品还是减肥药,其最终目的都是取得受害人的信用卡号码。他们会列出长长的使用条款,却在里面藏着陷阱,稍不注意就会忽略,而一旦你点了“同意”,就上钩了。
# B0 X \4 _4 V8 G# l! j! [那这些产品请名人“代言”又是怎么回事呢?CBC记者向梅耶解释,这些统统都是伪造的,除了“名人代言”之外,骗子还会列出“市场调查报告”、“新闻报道”,目的就是增加产品的可信度,引诱消费者进入陷阱。$ @/ c0 l7 v" c2 s6 S1 I+ L
由于这些骗子公司都位于境外,而且时常改换网页地址,所以这些被冒用名字和形象的“代言人”很难对他们提出侵权起诉。1 U2 s1 I" b) F2 k8 d
皇家骑警反欺诈部门的官员则表示,现在“无风险试用”骗局在加拿大颇为流行。骗子会不断改变产品名字,使用不同账户。迄今为止,该部门已经查出312个账户涉嫌这类骗局,它们分布于中国、拉脱维亚、美国和加拿大等14个国家。 ?$ n4 g& Z6 [4 E. k
更令消费者气愤的是,信用卡公司明知道“无风险试用”骗局是怎么一回事,还放任骗子从消费者账户上划款,哪怕消费者要求拒付,他们也不同意。
$ O3 t0 f, |' Y0 p& q8 t3 N0 C加拿大MasterCard信用卡公司发言人瑞尼(Rick Rennie)表示,信用卡公司不会提前判断,那些商业行为有欺诈嫌疑,所以消费者在点击“同意”前,最好仔细阅读条款。当商家给出证据,显示在交易前确实完全披露了条款,而且持卡人也同意的情况下,持卡人就是提出了申诉,一般也不符合退款的条件。! F1 L& h+ y! ]/ h
加拿大Visa信用卡公司也表示,当持卡人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交给商家,并在条款中明确授权对方划款,并不属于被欺诈。因此,消费者要仔细阅读条款后,再给出自己的信用卡号。此外,消费者还应该至少每月查看信用卡账单一次,发现异常立即通知信用卡公司。如果感觉自己被骗后,第一时间报告反欺诈中心(电话1-888-495-8501,电邮info@antifraudcentre.ca )。7 S& G/ L$ f9 n* _% Q/ _2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