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38)  鸡蛋( 5)
|
转知乎上一个清华物理系毕业生的评价$ g$ R) o) u' B
我来怒答一发这个问题。我是清华物理系毕业的,我这个回答着重谈谈杨振宁对清华物理系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杨振宁,就没有今天的清华物理系!就凭这个贡献,杨振宁就不应该受到这么多攻击(很多是污蔑)和非议。我认为他已经对中国物理学发展做了应有的贡献了。& o, ?- h0 S C% v1 _6 O0 n
' h" s' q4 E+ Z. x/ w
我来简要回顾一下清华物理系这十几年从无到有,从90年代末国内二流都算不上的物理系到现在最顶尖的物理系之一的历史:
. ^7 E5 x- N( p2 C8 ]5 D( i( |% g/ [: m/ B7 ?
1998年,在杨振宁(那时还未回国,只是在清华兼职)的提议下,清华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就是现在清华高等研究院(IAS, Tsinghua)的前身)。但当时的情况是,国内有志于物理的最好的本科生都去科大、北大读物理了,清华的物理系刚刚成立(从现代应用物理系改名),师资力量很弱,甚至很多基础课都开不出来。众所周知,90年代末的清华还是一所彻彻底底的多科性工科大学,物理系(现代应用物理系)虽然已经复系十多年,但主要任务仍然是是给各个对物理要求较高的工科院系开始基础物理课,所以IAS缺少研究生源。3 j0 R/ C1 ?9 S: m( ?8 r1 x
0 y2 [' v" ^& \当时IAS的建立,除了杨先生以外,顾秉林校长也是力排众议(很多校“LD”没意识到发展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杨先生和杨杜致礼夫妇两人给IAS捐了自己的私款,同样捐款的还有很多香港的私人企业家和杨先生的好朋友Simons夫妇。/ B4 r) @, j# a
+ K( W% f L3 `0 d0 a
还有另外一件影响深远的举动就是基础科学班的成立。当时的清华,物理系的学生人心浮动,这样下去IAS的老师很难招到优秀的研究生。所以杨先生就建议成立基础科学班,在校内二次招生(可惜这种方法现在已经被清华用滥了),集中优秀的师资和生源。98年第一届的基科班招生就很成功,99年第二届的基科班更是有几个传奇人物,下面会介绍。( o3 d' |6 l3 X
% E* _/ K) X% z% h
虽然物理系很弱,但清华毕竟是清华,基科班从校内二次招生,招到了一批全国最好的生源。比如99级基科班的祁晓亮学长,就是当年辽宁的理科高考状元。这批人中有很多真正热爱基础科学的,而不是冲着所谓热门专业来的,毕竟基科班当时名气不大。
' a1 y# o+ D3 e6 \" p2 B O W, R+ |! s1 L
98年第一届基科班的学生,现在在物理圈里比较有名的就有两位:翟荟老师(现在IAS的终身研究员)和曾蓓老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量子信息与计算中心教授)。这两位老师的背景都挺传奇的,曾蓓老师还是曾经的国际象棋大师特招进清华的,不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C5 [5 e0 P6 w* J
- g( m( V0 B7 n, V/ |: H# ~99年第二届基科班的学生,出现了更多的大牛:祁晓亮(辽宁理科状元、清华IAS博士,现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刚刚拿到终身职位)、刘朝星(清华IAS博士,滨州州立副教授)、许岑珂(湖南高考状元,UC.Berkeley博士,现在UCSB终身职位,副教授)、顾正澄(清华IAS博士,现在Perimeter Institute研究员)。8 A- t5 |3 \/ Z
* ~6 A% g: c2 E8 Y( e. J1 Q+ K# [以后的几届基科班,随着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选择也越越来越多样化(CS、金融),渐渐留在IAS读研的人越来越少,逐渐偏离了最开始设立的给IAS输送研究生源的目的,所以到后来和数学系、信科学院一起弄了大基科,最后因为三个院系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实在难以调和(数学系觉得我们的高等微积分不是数学,我们觉得学太多数学会让学生钻牛角尖,忽视物理),从我这一届(2011级)开始,又变成了物理系、数学系分开招生。现在的清华学堂物理班取代了以前的基科班,成为了想做基础物理研究的同学聚集的地方。当然,现在的清华物理系已经不用担心师资和生源的问题,基科班这种特殊的实验班培养模式也就走入了历史。(PS:十几年前的时候,清华物理系是找不到老师教四大力学的,于是就从外系(主要是北大)外聘老师教基础课。当年我选学校的时候。这件事也成了北大物院某老师黑清华的黑点,他说清华现在还缺老师上课,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开设实验课,which完全是一派胡言,这件事也直接促成了我最后选择了清华:我完全无法想象北大老师居然会拿十年前的事情浑水摸鱼,刻意污蔑。)
" Z( K2 f) \- K6 ^; g# F0 S: L
) U+ p! s Y& I这十几年里,除了前面提到的,现在在学术界做得很不错的学长学姐还有很多,比如最近刚刚在Caltech拿到Assistant Professo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做量子信息理论的陈谐学姐,在斯坦福大学做弦理论PhD,最近要去IAS Princeton博士后的董希学长等。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几届基科班的学长学姐也会在完成博士后训练后找到非常不错的教职。. e% d. y/ Y; d+ s. V/ B
8 X$ E6 z! i; I* S$ {
除了人才培养以外,杨先生还有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引导了清华物理系的发展方向,为清华招兵买马。这几年清华IAS引进的faculty member,几乎都是杨振宁的学生、或者杨振宁学生的学生。比如前面的翟荟,就是杨先生在国内的最后一个研究生;祁晓亮的导师是翁征宇老师,也是杨先生推荐从美国德州超导中心到IAS就职的,最后祁晓亮去Stanford也是张守晟(现在清华IAS客座教授,建议薛其坤院士做的实验,跟反常量子霍尔效应有直接关系;是杨振宁在Stony Brook时期的学生)推荐;姚宏老师(Stanford博士,现在清华IAS研究员)等等。
3 U" S3 X2 d/ D+ e+ b0 O2 R! i/ X8 l3 G. f9 j2 C8 p/ y9 b5 {
杨先生鼓励物理和别的学科交叉发展,特别强调清华的物理系要注重实验学科的发展。应该说这十年,清华物理系(也是国内物理学界)发展最快的就是凝聚态实验和冷原子实验。现在清华IAS的凝聚态冷原子理论和清华物理系的实验应该都是国内top1。清华IAS应该是国内做理论物理和理论计算机最好的地方(虽然方向还不全)。3 r' W3 a6 O9 b7 q7 d
( F/ I2 H {4 l, z% a
我本人对杨先生对高能理论物理的看法持保留态度,也并不认同国内对杨先生过分的神化(不过本帖并不讨论杨先生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地位)。但我觉得杨先生对清华和中国物理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完全符合他老人家的民族情感和学术地位。杨先生是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我可以肯定,即使杨先生60年前回国,也不会对中国物理做出什么太大的贡献,甚至可能遭受牢狱之灾。(别忘了他的发妻是谁。)只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才第一次真正有了科学研究,才真正有物质基础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杨先生这个时候回国是恰到好处的,无论是对本人还是对国家来说。
5 i0 E. A8 w5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