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俞伯牙和钟子期》,本是一个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人全然领悟。它分明说的是,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人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M& _; H5 l/ t
( [+ Q, c/ r4 p; f0 p 故事是由音乐来接引的,接引出万里孤独,接引出千古知音,接引出七弦琴的断弦碎片。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飘渺的共同期待。
7 R; m1 m5 B3 I4 O ]
- \& }( a$ A' N* Z' k2 B 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
1 r4 z$ V6 ?- X" W
( T" B7 p, _0 d# q* A6 A; b 没有恶意,只是错位。但恶意是可以颠覆的,错位却不能,因此错位更让人悲哀。在人生的诸多荒诞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友情的错位。友情的错位,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混乱。8 G4 a/ c7 M+ F C) v
# f( R4 ^/ f' T( v5 X0 p
几盅浓茶淡酒,半夕说古道今,便是相见恨晚!言人前之不敢言,吐平日之不便吐,越是阴晦隐秘越是贴心。. j( y# x- o9 _$ D, v1 D+ [: L
. q; u* u3 Z9 O% K7 A 从起点开始,心中总有几缕飘渺的乐曲在盘旋,但生性又看不惯孤傲,喜欢随遇而安,无所执持地面对日常往来。两个方面常常难于兼顾,时间一长,飘渺的乐曲已难以捕捉,身边的热闹又让人腻烦,寻访友情的孤舟在哪一边都无法靠岸。无所适从间,一些珍贵的缘分都已经稍纵即逝。( [4 k$ ^5 M2 j4 @1 c+ G4 g
+ J* _. i6 M2 \& I. l! v4 E/ L! r
“ 我到底要什么!”只能等待我自己来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的回答大部分不属于自己。能够随口吐出的,都是早年的老师、慈祥的长辈、陈旧的著作所发出过的声音。所幸流年,也给了我们另一套隐隐约约的话语系统,已经可以与那些熟悉的回答略作争辩。4 _" U: F2 y' ~& Z5 P: \5 m
2 {' U! _* h9 \: T/ r
“君子之交淡如水”, 只能用稀释浓度来求得延长,不让它凝结成实体,它就不会破碎。这种高明的说法包藏着一种机智的无奈,可惜后来一直被并无机智、只剩无奈的人群所套用。' L$ L3 f9 A! g/ b7 C" @1 T/ P
: h' S+ G1 B2 w- }- r% |3 P9 M8 a4 ]
怕一切许诺无法兑现,于是不作许诺;怕一切欢晤无法延续,于是不作欢晤,只把微笑点头维系于影影绰绰之间。有人还曾经借用神秘的东方美学来支持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样一来,友情便成了一种水墨写意,若有若无。$ C3 k5 {1 L8 r9 w1 B: ?& l3 |5 W
: x( W! q2 P, p 但是,到了这个地步,友情和相识还有什么区别?这与其说是维护,不如说是窒息,而奄奄一息的友情还不如没有友情,对此我深有体会。2 V" a' G4 k+ M. U
2 B( T7 y L! O: l& ?7 s3 T
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由此更加明白,该破碎的让它破碎,毫不足惜。7 q4 d5 Y0 `1 O1 O' o
% {0 @: {0 \4 F1 D! N" p
3 v- x$ \1 [6 R, O0 ~; K 现在唯一能做到的是,听到友情的呼唤,不管是年轻热情的声音还是苍老慈祥的声音,如果同时还听到了模糊的耳语、闻到了怪异的气息,我会悄然止步。
: K2 f6 E' G' F2 W4 j
* f' z. H2 |9 J! v- d 但是,秋季毕竟是秋季,生命已承受霜降,企盼已洒上寒露,渴望灿如枫叶,却也已开始飘落。近乎宿命的难题,完全无法贸然作答。秋天的我,对你只有祝祈。心中吹过的风,有点凉意。" e7 R: R5 C! b/ }0 a7 @$ o
! ^ a) r4 o/ @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 i9 L- T- j- T! V, Q" Z6 j% w) k$ P) i1 t. S0 m$ z
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
& N( Y( C. Q; t$ P/ f( l! n0 B1 w, k5 i- }5 j6 @0 @) C3 d
诗人周涛描写过一种平衡的深刻:“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w0 L7 s* k# l& w
0 k* P5 p$ n2 l- i9 n) c$ ` 楚楚则写过一种不平衡的深刻:“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t$ w8 @: r: A
" |2 B; ]5 p$ Y7 q, H, }
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
" K7 V1 y1 E* D9 L) s q4 Y Y8 J9 X: p
于是我哭,这哭声就便是“高山流水”又一曲。4 N6 G: m2 m2 {( _( f& [
, y0 A4 O% G0 R S, J1 ]& p; }8 ?, A
" C: {; |5 C$ K, p
后记:早年的时候,非常欣赏余秋雨的作品,以上是摘自她的一篇论交友的文章,看过以后,一直都很喜欢,一直念念不忘。按照自己的心情,我给重新整理了一下,就发上来,大家也一起欣赏欣赏吧!( Y; Q- U2 o3 @
/ l/ [' R& f, |% F/ T[ 本帖最后由 海上花儿 于 2007-1-14 17:1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