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悦音海螺 于 2016-4-27 07:06 编辑
: x v" j+ P: A+ H7 \$ i3 n" C+ U3 a* k7 G y" X' t/ a$ Y
/ O' P, o, C) Q, M4 Q 發了菩提心以後,如果想真正地利益衆生,身口意三門必須要保持清淨。若是身口意三門不清淨,尤其是心裏不清淨,有貪心、嗔恨心、自私自利,這樣很難利益他人。比如說,雖然你能講經說法,但若是內心不清淨,以貪心、嗔心、私心去做,很難真正利益和幫助到衆生。" W. g3 Z" z5 U/ t, A8 {2 D+ V: G
$ b2 d! P9 {( `9 N! \: ~3 g
我們要發願,並且所發的願要清淨。我們去利益衆生或是去幫助他人,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內心,是不是有貪心、嗔恨心等煩惱,有沒有自私自利的心。若是沒有這些煩惱,即使你不會講那麽多道理,也不能做那麽多事情,你也能真正感化衆生、利益衆生。
* C: z5 X# [' J# C0 Q( Z
+ O* ~. ]- \. X3 g% P- w 我們不論是在家裏做家務,還是在單位工作,都要發清淨心。很多人都僅僅爲了工資等這點小小的利益去做事,這樣很難成功。我們在家裏做家務、照顧家人,也是自私自利的,這樣最終還是利益不了他們,感化不了他們。應該這樣發心,“我是爲了了緣、了債,爲了利益和幫助衆生”,這樣你才能真正感化、利益這些衆生。否則,雖然你也是在照顧家人,爲家人付出,但內心若是自私自利、不清淨的話,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還是輪回。
7 Q4 I) z, i9 t! Y- w; N
7 `9 G/ r7 X6 Z1 @ 我們想了緣了債了生死,想了脫輪回,就不能這樣自私自利。我們身邊的衆生是與我們最有緣的衆生,也是最需要我們的衆生。只有以這樣的心態去幫助、利益他們,無私地奉獻、付出,才能真正了緣了債。這本身就是修行,不用再去做另外更多的事情。 : K+ B. m# K) X: K2 w
' K5 e) n) d) e2 x. b 我們工作在某個單位也是緣分,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可能都是“債主”,我們必須要把這個緣了了,把這個債還了。那怎樣才能做到呢?也同樣是無私地付出。要有這種心態:這些都是與我有緣的衆生,這就是我要做的事,是我該還的債。不管是否有回報,不管在這裏是快樂還是痛苦,都無怨無悔。如果只想自己有沒有利益,在這裏能不能快樂,這樣的出發點和發心是錯誤的。其實,如果你能無私付出,自然就有回報,根本就不用考慮工資之類的問題。
& G% F: C0 |/ A6 {9 f - e6 H4 w0 N1 l: @
自私自利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佛不讓我們自私自利,這也是爲了我們能解脫,爲了我們能圓滿,這就是一種方便。一個具有智慧的人,他在全心全意爲衆生、利益衆生的時候,自己的內心自然就快樂了,自己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利益自然而然就來了。有智慧才有方便,有方便才不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如果內心清淨了,身和口自然也就清淨了。如果內心不清淨,即使在表面和形式上做得再好,也一樣無法解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