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85)  鸡蛋( 2)
|
本帖最后由 easygoing 于 2016-1-3 11:14 编辑 9 A0 b# U" W& W. f% V
; C x5 D1 U: k4 N! h6 x顺道循德, 逍遥江湖。 乘物游心,自适其适8 R. C$ `. b: H+ e* \7 b
2 R8 v& T9 Y& d' g5 k5 K
" i, c7 v* M! |8 M' Q) ^
道家(庄子)主张“不自由,毋宁死” (转贴)
; Y2 q1 h# o/ s S8 ^6 Q8 j" C7 G4 v/ ]. u& u
张远山) V0 Z" S/ _: f9 H
3 f5 b! i+ H; e, }, K. _% c
“养生”观念,源于庄子《养生主》。庄子认为,“养身”是“养生”之次,“养心”是“养生”之“主”。
3 I2 R0 Z- G# l5 u7 |, v* A
* f" ~9 e" C# _+ e. K3 W6 q4 [《养生主》如是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2 w1 L6 @' Q* B1 n+ @* }
+ n K+ x! _. x7 k9 S
“缘督以为经”是养生总纲,认为因循中道,是人生常经。然后是“养生”四义。) A6 U" d* a! e6 v+ W1 [
; @8 O' }( D# v; }3 l3 n
“保身”是顺应天道的人生起点。生命为天道所赐,所以“养身”是“养心”的物质基础。
: Y# ^8 f2 ?* I# N- Y" p/ U& Q, x+ L( c7 t8 [. J, m
“全生”是因循内德的人生目标。德心是天道的种子,所以“养心”是“养身”的精神目标。, K- u6 u3 U, P F
3 \% ]" l4 Z u2 C; z0 E“养亲”是因应外境的人生义务。上养父母,下养子女。行有余力,则遵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兼济万物。
: h: j# H* \0 M4 a6 I3 @. ]4 M% P' _7 G9 t; M* Q
“尽年”是顺应天道的人生终点。“保身”、“全生”、“养亲”之后,人生已无余事,唯有避免“中道夭于斧斤”,顺道逍遥,“终其天年”。身心兼养,道家称为“全生”。
1 G7 I! E' y# |' v1 A# N3 P9 \7 g9 a6 p# @6 q$ w( K
身心偏养,道家称为“亏生”。杨朱后学子华子,最早阐明了人生四境的价值序列:“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9 C- P: [5 S9 O: T/ h心有自由,身失自由,属于“亏生”。身有自由,心失自由,属于“迫生”。由于“心”是“养生”之“主”,因此心失自由的“迫生”,比“丧生”更为低下,属于人生末境。' ]: D$ a& [/ @5 }/ O6 P, J
$ x B; `! i. y+ \# c, Q' p& r+ s
庄子认为,专制社会“以隶相尊”,臣民们只能“役人之役,适人之适”,不能“自适其适”,只能“亏生”而“养身”,不能“全生”而“养心”,失去了“养生”之“主”,处于比“丧生”更为低下的“迫生”状态。, J* s! ~% ?) F4 B0 y: W9 n
. Q6 [3 \6 I. S9 R3 ^
《齐物论》的著名寓言“魍魉问影”,以“人形”隐喻君主,以“影子”隐喻大臣,以“魍魉”(影之影)隐喻民众(臣之臣),猛烈批判“以隶相尊”、“役人之役,适人之适”的“迫生”状态:, N5 g3 k3 |# ~; L- m( B9 a8 E
, U& z3 k F& R8 m" q" o4 r
魍魉问影子:“原先你行路,如今你止步;原先你坐着,如今你站起,为何如此缺乏特定操守?”
: V" Z! m5 T; r! U, W影子说:“我倚待于我的主人,才会如此。我的主人又倚待于他的主人,才会如此。我倚待的主人,不过是蛇蜕之皮,蝉蜕之壳。”
( A+ r( g* b" N. e j ( h, D6 e' H% W) X' H5 H: `
庄子质问:“众人役役,不死奚益?”庄门后学所撰《田子方》同样认为:“哀莫大于心死,人死亦次之。”“心死”就是心失自由,把生而不自由,被君主奴役,视为天经地义。所以庄子认为:“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庄门后学所撰《让王》进而主张:“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这些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远远超前于时代。因此稍后于庄子、竭力鼓吹君主专制的韩非,把庄子视为头号敌人,杀气腾腾地宣布:“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
/ Z' b% S3 z) p+ S% r! k% L
! F+ q( _2 m+ y* k1 H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两千年,佯儒实法、王霸杂用的庙堂伪道,对民众反复洗脑,于是俗见多把生而不自由,被君主奴役,视为天经地义,多把“养生”等同于“养身”,不把“养心”视为“养生”之“主”,只把身失自由视为受到奴役,不把心失自由视为受到奴役。
" {% w, K* |* I, A* e
( g( A! w% M; K) m1 w' f享有天赋自由的公民,假如不幸被绑匪劫持,虽然身失自由,但是心有自由,仅是“亏生”的人质,终有解脱之时。被剥夺了天赋自由的臣民,即使未被绑匪劫持,虽然身有自由,但是心失自由,就是“迫生”的奴隶,永无解脱之日。+ ]6 B! b! [! z/ E: N# n% n) L' |: T/ }7 V"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