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5-12-18 04:05 编辑
: g9 E& x, D9 E; ]( Q2 c# P) M1 b/ T: V% `, B6 h
忍辱不辩、寡言不争。/ l# [& H. s2 [/ _ n; a, \7 T
- T7 f: T6 p4 y5 K6 |; ^ 以前,结识过一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当时曾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才能,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善辩与善恶的关系问题。2 m8 @/ a9 a+ \" Q5 L- {: G* X
/ o+ T- e& J1 Z" ^3 v- N 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修炼人,就感觉到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差异很大。 % Q, V& h& }& y# B" F9 L3 o
. N5 ^+ Z3 _* H7 `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顿时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a* l/ s7 @ C" ]% |: W
+ Z% p! ?) C! a( r- l8 K0 H# d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t) M2 N5 c( q1 X0 r
9 j; B3 ~$ b; n3 I( m 意思是说: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
. U# M; q, H! j% ]2 Z: p" A* r
* a4 x1 E" g3 @6 \ 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才能真正领悟。. x% L' I3 S( a
2 P2 g7 p. R1 O. \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来,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这一点,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1 v! U0 H+ H, o5 }! T/ W: p
8 d! R, W1 Q7 K! P: {9 J( M* i
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还是一般的社会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 v# b" v$ d( ^) l0 }
o& I: D/ g% @* |# ~9 _ 细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
; b1 @: E3 U Y( F 5 U% w- {: v' D+ F2 m! J3 X
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
$ {$ s% l. I* U& @# l
# o% O! t0 _3 Z: x 修口德,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0 w g8 s' l: u5 C; |1 ~" {& L* q. S& A% f2 T2 p8 w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L695J7UVwgbbPlIL#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