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润格历来是书画创作与交流中一件复杂而紧要的因素,关于它是文人通过书画写意达心的副产品,还是是职业书画家创作的动力的论辩,历代名士各置其辞。上溯到这一语词的源头,《隋书�6�1郑译传》载:“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权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润笔”作为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之义遂兴。既是“润笔”,在其最直接的含义中也便充当了书画创作的润滑剂与催化物,无此难以为艺。然而在古时作为有偿服务的书画诗文创作,一度被认为是一件俗气的事情,更为文人士夫所不耻。他们一方面提出作品价格对于挥洒笔墨绝对是一种牵绊,另一方面认为以金钱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对于艺术的非功利本质属性,实在是一种违背甚至玷污。& [- H( k+ U0 k' ^# x
! }' i' o0 W C, S4 v+ J5 e直到元代以降,除了由朝廷供养的宫廷画师外,以鬻画为生的文人画家或民间画师渐成潮流时趋,如以画墨梅著称的王冕,归隐乡里后卖画自给,并以尺幅定画价,他对待润格的态度很直白:“吾籍足以养口体,岂好人家作画师哉。”近代大家齐白石的润格告示更加坦率:“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至此,润格成为了一种根据和象征,其意义变得越来越完整丰富,已然与艺术创作过程的心态和艺术家对于自己作品的安置密切相关、浑然一体,甚至直接揭示出书画家的人格精神。这种关联在市场经济空前繁盛的今日尤为显现,无论对于已经功成名就名利双收的大家,还是踌躇满志勤奋苦练的新人,润格的高低越发不容含糊,其意义事关尊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画家品次级别的标识,更有一些画家为了润格的攀升不遗余力的宣传造势,竭尽炒作之能事。虽然有更多人愿意指出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是两回事,但在艺术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流通中,润格与拍价还是书画交易乃至艺术品价值评判在相当长时间段中的命脉。 ( b/ J u5 d1 n( r% G ? V: x/ @. M" ?" d
在当今画坛,决定润格的因素十分复杂,条框规矩纵横阡陌之间,更折射出书画创作与文化市场的当下处境。以笔者看来,在这些影响润格的因素中,除了遵循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操控,及长期性价格规律的走势之外,还有几点因素值得关注与反思。: F7 a0 @6 Y* F7 r'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