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 `% D3 j& ]# i, b) D& v2013西泠秋拍 吴光宇 卓文君
( Z& C7 e+ X3 M0 ^' s P* f( W4 V( R
8 X9 Z( c: s: U/ O& D
4 f! |5 z4 P. J% J# O2 I
设色纸本 画心
8 G, J3 L {2 m# z" ~2 Y( O% G* f1 m: P ?! x5 S/ a9 A( U
1954年作
" U" J' K( K; W1 X! k, c' S7 k! ]1 z5 [ {$ R* ~0 q5 _1 Z m
出版:1.《卓文君》挂画,河北省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
; I* l( k7 U" |
5 {, q% S7 k; l: i; Y4 G2.《卓文君》,河北省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 / {* F* V9 q1 L) y W
. {9 T' t1 a o" U" V& A
33×44.5cm×16帧 $ ^3 N; W! m) H2 _) g
& I9 |3 a7 S- N, ^1 }+ A8 L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佳话一波三折,引无数文人雅士竞相折腰,画家吴光宇却只取一瓢,绘这故事中蕴藉情愫最为惓惓的——此时,朱弦未断琴声袅,明镜未缺朱颜照,朝露凝珠,芳时犹在,锦水汤汤,与君长相守。
% m `, r" D3 S- |, X6 g* @. E! ^( w
一个凝聚着传统文化、民间理想、青春浪漫的如此丰厚的故事,恐怕也只有连环画大师——北京传统派人物仕女画的突出代表之一——吴光宇能将之绘诸笔端了。
! T1 y5 U6 }" E2 b/ k4 B/ W! t0 \% E8 j8 Y! c
吴光宇早年随兄长吴镜汀学画山水。吴镜汀师承金城,学养深厚,画技兼融南北、多法俱备,画面气度雍容,精谨而洒脱。因此吴光宇在其步入绘画领域之始便打下了牢固的根基。1926年,吴光宇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于1920年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提倡学习宋元及南北各家,不专宗四王,反对革新派的革新。画会聘请陈汉第、胡佩衡、溥雪斋、溥心畲、张大千、黄宾虹、萧俊贤等人为评议,进行对传统绘画研究的教学活动。
/ w0 H. A3 o+ T! {: I* V# L; |. x, l9 [9 Y9 P
在此期间,吴光宇经金城指点,师从徐燕孙,专攻工笔人物。他的绘画取材较集中于烩炙人口的历史人物、文学形象、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婴戏,轻雅意而重俗赏。由于画家本人爱好京剧等曲艺文化,在创作中善于抽取戏剧冲突激烈的具有代表性的情节,人物造型善于取法戏曲中人物的身姿动态,讲提炼,略夸张,如同亮相一般。同时,吴光宇重视师古,除早年临摹过的王石谷等名家之外,亦多借鉴民间壁画,富气势,有力量,动态性强。尤其是衣纹的描绘,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气韵上,大胆吸收了南宋马远、夏圭的构图法和明代浙派的纵肆笔法,显得既矫健又流畅。设色亦强化了补色对比和白粉泥金的作用,绚丽明快,极富装饰效果。绘景则在其兄吴镜汀的影响下亦工亦写,潇洒随意,尤善在生纸作笔势迭宕、工中带写的重彩人物,创造了更为雄丽洒脱也更为刚健婀娜的个人风格。藏於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荀灌娘突围救父》和本次现身西泠秋拍的《卓文君》都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扛鼎大作。
$ y6 e, L3 |. }! b$ E, Z7 y1 M4 n, Y g- P. d# t
解放后,吴光宇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任理事,历任北京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思想进步,同情旧社会妇女的地位与命运,勇于打破封建制度加在她们身上的桎梏锁链,连环画《卓文君》就是以此为主旨创作的。 & q$ @7 e) Z4 \. K/ K
3 Q; N- J7 g! ~! S
他描绘卓文君新寡,皂衣白裙的文君于案头托腮沉思,面带愁容,神思飘渺,弱不胜衣;他描绘卓文君读司马相如的文集,《子虚赋》、《上林赋》的富丽辞藻、壮阔铺排、朗朗之声仿佛直传耳畔,而文君读赋向往相如才华的神采跃然纸上,是文君春心初动也;他描绘文君怅然抚琴引来公爹垂涎,用反面人物的邪恶反衬文君如无瑕美玉的内心;他描绘司马相如轻抚名琴“绿绮”,一曲“凤求凰”再次挑动文君春心,观画者不见弦动而闻袅袅清音绕梁三日,实乃吴光宇以听琴人神色举止写声音也;他描绘卓王孙持剑拆散眷侣、文君夜奔相如,以父亲的严厉烘托文君追求自由的理想与反抗旧制度的决绝。
. D7 f; r/ G6 i
/ k7 P9 m0 h& w值得一提的是,吴光宇在创作连环画《卓文君》时,将我国传统文学中从《诗经》而始的比兴手法,和以屈原的《离骚》为顶峰的象征手法运用到绘画作品的表现中。他发挥一己之长,以工笔花卉草树顽石作为背景;以芳草象征卓文君之兰心蕙质,以桃树隐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松树、翠竹象征司马相如的才华与品格;以磐石象征二人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坚定信心;以垂柳象征文君与相如最终长相厮守、举案齐眉……
* W- H) d O9 k* Q+ m/ |0 |# \0 z* y1 {5 Y" Y; G% ~; D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还有数不尽的催人泪下、荡气回肠,而吴光宇的画稿却在最隽永最幽香的那一点戛然而止。他渴盼美满的心意让他不画相如情变,于是,千年前文君的怨恨穿越成收藏家案头的另一首小诗:一位画家,两个时代,文君婀娜三四笔,相如风流五六行,七弦琴传情,八行书有意,曲折九转终成眷,十全美意千古传!
3 s2 [0 e# Z6 B9 C' C* H8 p( ~; h% ^0 s8 o
9 V" m- `2 Z; r9 ^' Y$ Q; U9 i
3 C. \& C* W7 Z- \) K2013西泠秋拍 吴光宇 卓文君 * y2 g( Q& b$ p& u. g+ C2 T
# B, d9 ]; X+ J K6 ~0 z, H8 K! Q7 J * G1 D' t6 Y4 m. A+ V8 E
! A. c7 p4 |" B1 r# w4 W+ E设色纸本 画心 / Y# a! e) T1 x, x& B' w
/ U1 n0 C. l% o% T6 Z2 h @1954年作
; m0 O3 c' A: P, G$ Q$ |: m7 u7 V; O( }& c0 g. l" z
出版:1.《卓文君》挂画,河北省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 2 F2 L1 }+ V5 ?: @: }' s
) r8 ^3 a! E, T. }, d0 R3 i6 P
2.《卓文君》,河北省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
) W) W7 z, R! k5 x; C( b5 h* P' `7 [7 @
33×44.5cm×16帧 $ D! H" X0 y8 {; [( Q! v) g
$ ?5 T* R. o t) k6 U5 k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佳话一波三折,引无数文人雅士竞相折腰,画家吴光宇却只取一瓢,绘这故事中蕴藉情愫最为惓惓的——此时,朱弦未断琴声袅,明镜未缺朱颜照,朝露凝珠,芳时犹在,锦水汤汤,与君长相守。 2 R4 Z$ H% W; h. j( o
7 p: n, Z* P! }: M `% ~" t+ y
一个凝聚着传统文化、民间理想、青春浪漫的如此丰厚的故事,恐怕也只有连环画大师——北京传统派人物仕女画的突出代表之一——吴光宇能将之绘诸笔端了。
% \0 `) ~ g/ ~" k) y( }' |8 H D2 G1 g; \! Q" C+ y
吴光宇早年随兄长吴镜汀学画山水。吴镜汀师承金城,学养深厚,画技兼融南北、多法俱备,画面气度雍容,精谨而洒脱。因此吴光宇在其步入绘画领域之始便打下了牢固的根基。1926年,吴光宇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于1920年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提倡学习宋元及南北各家,不专宗四王,反对革新派的革新。画会聘请陈汉第、胡佩衡、溥雪斋、溥心畲、张大千、黄宾虹、萧俊贤等人为评议,进行对传统绘画研究的教学活动。
1 ~7 l; Z1 f( h9 g+ }' X% ^2 R r: k3 a5 B% W. ^3 @' ~
在此期间,吴光宇经金城指点,师从徐燕孙,专攻工笔人物。他的绘画取材较集中于烩炙人口的历史人物、文学形象、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婴戏,轻雅意而重俗赏。由于画家本人爱好京剧等曲艺文化,在创作中善于抽取戏剧冲突激烈的具有代表性的情节,人物造型善于取法戏曲中人物的身姿动态,讲提炼,略夸张,如同亮相一般。同时,吴光宇重视师古,除早年临摹过的王石谷等名家之外,亦多借鉴民间壁画,富气势,有力量,动态性强。尤其是衣纹的描绘,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气韵上,大胆吸收了南宋马远、夏圭的构图法和明代浙派的纵肆笔法,显得既矫健又流畅。设色亦强化了补色对比和白粉泥金的作用,绚丽明快,极富装饰效果。绘景则在其兄吴镜汀的影响下亦工亦写,潇洒随意,尤善在生纸作笔势迭宕、工中带写的重彩人物,创造了更为雄丽洒脱也更为刚健婀娜的个人风格。藏於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荀灌娘突围救父》和本次现身西泠秋拍的《卓文君》都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扛鼎大作。
7 S! u( B* `0 Q: B8 n. Z7 D, P1 z& a- \" T
解放后,吴光宇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任理事,历任北京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思想进步,同情旧社会妇女的地位与命运,勇于打破封建制度加在她们身上的桎梏锁链,连环画《卓文君》就是以此为主旨创作的。 ; y8 p6 z" X' B0 x* N' Q% ?
0 u/ d# D* j/ T9 f他描绘卓文君新寡,皂衣白裙的文君于案头托腮沉思,面带愁容,神思飘渺,弱不胜衣;他描绘卓文君读司马相如的文集,《子虚赋》、《上林赋》的富丽辞藻、壮阔铺排、朗朗之声仿佛直传耳畔,而文君读赋向往相如才华的神采跃然纸上,是文君春心初动也;他描绘文君怅然抚琴引来公爹垂涎,用反面人物的邪恶反衬文君如无瑕美玉的内心;他描绘司马相如轻抚名琴“绿绮”,一曲“凤求凰”再次挑动文君春心,观画者不见弦动而闻袅袅清音绕梁三日,实乃吴光宇以听琴人神色举止写声音也;他描绘卓王孙持剑拆散眷侣、文君夜奔相如,以父亲的严厉烘托文君追求自由的理想与反抗旧制度的决绝。
) o$ [# o8 N9 V0 t; [( s- h' h. q
- ~/ S; A; @8 u% R0 G值得一提的是,吴光宇在创作连环画《卓文君》时,将我国传统文学中从《诗经》而始的比兴手法,和以屈原的《离骚》为顶峰的象征手法运用到绘画作品的表现中。他发挥一己之长,以工笔花卉草树顽石作为背景;以芳草象征卓文君之兰心蕙质,以桃树隐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松树、翠竹象征司马相如的才华与品格;以磐石象征二人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坚定信心;以垂柳象征文君与相如最终长相厮守、举案齐眉……
4 y' U" {/ U/ m; R0 g- t, N; k( U: l6 B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还有数不尽的催人泪下、荡气回肠,而吴光宇的画稿却在最隽永最幽香的那一点戛然而止。他渴盼美满的心意让他不画相如情变,于是,千年前文君的怨恨穿越成收藏家案头的另一首小诗:一位画家,两个时代,文君婀娜三四笔,相如风流五六行,七弦琴传情,八行书有意,曲折九转终成眷,十全美意千古传! % ]- M; o8 @+ L4 f7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