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事件曝光后,美国由网络“警察”变为惨遭讨伐的“窃贼”。拥有如此“魔力”的“棱镜门”,到底折射出什么?' B0 p5 r5 b& ?) h$ E) U
+ ?6 b0 B3 d' E, x
当世界各地的民众在使用谷歌、脸谱、苹果等知名公司的网络进行社交、办公或储存信息时,他们绝不会想到自己屏幕的背后正隐藏着美情报部门的身影。换句话说,任何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美国情报部门看在眼里、记在“芯”上——这不禁让人想起好莱坞电影《国家公敌》中网民信息被人完全操控的骇人场景。其实美情报部门在网络监控及窃密方面已是“惯犯”。早在冷战时期,美情报部门就曾联手美国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偷阅了不计其数的电报。如今,前科累累的美情报部门简单地换了个“马甲”,便又开始在网络空间兴风作浪。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声称,“棱镜”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言下之意,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对他国民众的监控不成问题。这种简单、霸道的逻辑正是“棱镜”的可怕之处。 1 S& [& L \+ H 2 f4 H0 z' k$ t4 u* x: t0 z 为了让美国民众放心,美国高官们一再表示“棱镜”的目的是反恐和维护国家安全,有着国会和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督,不针对本国民众。但细细看来,这种解释是十分无力和矛盾的。“棱镜”在理论上只监控海外的互联网使用者,但是美国民众在境外的时候会不会受到监控,美国政府并没有明说。另据告密者斯诺登爆料,除了“棱镜”外,美国情报部门还有一个电话窃听计划,用来监听境外恐怖分子与美国境内的通联。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棱镜”,还是这一电话监听计划,都至少要把一部分美国人的隐私囊括其中。显然,美国情报部门不针对任何美国民众的辩护是不成立的。& s9 ?. o6 t#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