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今天在办公室里谈及周围数位高考前“临阵脱逃”的高三学生,大伙不禁感到一份由衷的沉重。这使我忆及一位+ [' y" x8 p0 ^. C5 r1 ^" z
辍学当“和尚”的初中生。8 ^% z; c: d2 X, K; O+ U/ C2 U
今天秋学期开学伊始,我在亲戚家里发现一位年仅十五、六岁的“小和尚”。我在“和尚”一词上加上引号,是8 w! ]: R" }5 z8 p
因为这种“和尚”不同于过去的佛家弟子,它仅仅是农村里的一种混饭吃的职业而已。职业的习惯趋使我主动接
2 t4 s4 O S( k+ \5 e6 d近了这个“小和尚”。
: q I$ ^. T+ M- F8 r9 \$ n8 Y在他闲暇之余的闲聊中,我得知,他初中尚未毕业就辍学,从师学艺。谈到辍学原因,他不禁唏嘘不已。他说,
2 @- v' `0 L1 i/ ^- W0 v+ g. w他从小学起就是一个尖子生,历次考试在学校里总是名列前茅,这样的优秀成绩一直保持到初中。然而,因为一
" c/ a% `3 n# O6 T个偶然,英语没考好,遭到英语老师一顿无情的痛骂。不知几时开始,一到学校就得病,头痛、呕吐、全身酸软' Z" \6 R; B0 P
……,奇怪的是,一回到家中,百病皆无。家长以为偷懒,自然少不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痛骂。病情益发严重,老* m" H" U$ u; k, w# d z* W) z* H
师和家长这才重视起来,并且带他到各个医院就诊,甚至也看了心理医生,但收效甚微。初三上学期,他便彻底
; V b9 R% M0 M8 T. g辍学,并机缘巧合地就喜欢上了“和尚”,于是在自己的强烈要求下,家长同意他拜师学斋,这一学也近一年了' f0 u3 k( E5 _
。
m. _& P( i1 M3 B8 m# }$ K5 u他真的不再留恋菁菁校园了吗?不!从他那红润起来的眼眶,我感觉到他仍然念念不忘曾经给过他成功、欢乐,
7 n S3 `0 X6 m) f2 @包括痛苦的校园。在那个洒过汗水,淌过泪水的地方,有太多的甜蜜和辛酸,有太多的奋斗和梦想,怎么会忘记 y/ V% y t( n$ |1 K H; e
!然而,他为什么跟她如此无缘,偏偏“爱”上了“和尚”? ^8 z y: e# D9 ?* o0 u7 u
听了他的遭遇,我在脑海中回忆起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的一件完全类似的故事,那是一个初中女生,跟他犯了
, H6 @; O+ L" V2 |8 W同一种病,返校就得病,回家就康复。为什么呢?其实,从“小和尚”的叙述中,我已经窥见了问题的症结所在5 i+ ]7 V& K( I9 g: X( G$ Q
。他这是一种心理疾患,是由过度焦虑引发的强迫性恐校症。恐校,估计一般人都会认为,只有差生才会恐校嘛
6 F8 D2 S/ `0 K1 ]# [4 v e3 J,其实不然。优生同样会得恐校症,甚至更为严重。为什么呢?
' ^; N' z; X2 \+ ^; Z& X心理疾病的第一根源在于病人自身心理的脆弱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低下甚至缺失。而现在的教育不啻是对学生心理
. d$ J% Q% Y# g* e5 C6 b能力的过度挑战甚至摧残。因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一切围绕分数转的评价机制成了校园里成王败寇的最重要标
4 A7 {5 L; T3 ]" G+ P- x6 j杆。学生在分数上的竞争没有商场的尔虞我诈,但其竞争的残酷绝不亚于商场的激烈,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在商
- J. ^& U; [2 U9 T" }场上,竞争者压上的无非是一份家资,输光了,还可以东山再起。而在考场上,竞争者压上的却是未来一生,至* _* c4 l* U( w% g4 `" g
少在竞争者或陪赛者、训练者的意识中就是作如是想的。这种现实与假想,将莘莘学子逼上了一条赢得起输不起
% w0 F; G4 }5 M的志在必得的博奕。然而,任何一种博弈都不会让参赛者全都成为胜者,也从来没有全胜将军。在一次次博弈中" C4 D2 f, s2 |' Y
,差生早被逐出了主赛场,他们成了观众;中等生也被主赛场边缘化;而优生——深孚众望的优生——才是真正
- E) v a3 r1 K+ M- h7 _% o的主赛场的主角。这种“高处不胜寒”,令他们越发的孤注一掷,也越发的输不起,一旦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
) w& S+ b& M% K% G n4 J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无论是来自家长的苛责,还是老师的严厉,或者同学的嘲笑,于他们,都是一柄柄闪
- ~) Z& C9 {; h1 y着寒光的利刃!试想,身心正处于发展中的他们,身心都太稚弱的中小学生如何禁受得起如此无法承受的生命之) ?& }, Y* o E: ]7 {$ f
重!焦虑、恐惧、失望、绝望……一次次如潮水袭来,在灭顶的海啸中生存的几率是很低的,所以,现在的中小* q; V1 j4 ^! R. A7 H( w8 N k
学生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优生也未能幸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