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7-22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星云禅话》放下所学
4 s0 J8 e+ a0 N2 t& X [" y河北智隍禅师曾参谒过五祖弘忍大师,自认为已得禅法真传,後来便结庵而居,修定达二十年之久。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东阳玄策禅师云游河北时,听闻了智隍禅师的声名,便去拜访他,, `! @; \+ y1 ^% v" b& s) N3 i
1 c; @0 c, J7 N
玄策禅师问说:「您在这儿做什麽?」
( P* g" Y7 p: E; Q% F( G0 f; V) e
智隍闭目回答:「入定。」
/ h) N9 ]* U k7 o6 T& K+ Y
3 \* G2 o0 G) r* k玄策:「你所说的入定,是有心入定?还是无心入定?如果是有心,一切有情识的众生都能得定;如果是无心,那麽所有的草木瓦石,也可以算是得定。」; }- u' G9 p) @$ f
. d* v' a4 F3 a/ b* g智隍自信地回答:「我入定时,不见有心或无心。」
4 ^6 G1 E5 g o9 A# I' M7 e4 q0 q# h' c; ~2 t# A
玄策立即追问:「既然不见有『有无』之心,那麽就是常定了,既然是常定,还有什麽出定、入定呢?若有出入定可说,那就不是大定了!」
0 h% c# l2 A1 W6 b
% a! |1 |0 ^9 f, z6 z$ y3 m- ?智隍被问得无言以对,思量了许久才问:「您承嗣那位禅师门下?」- }4 W* Q" x: Z* r/ ^
! l( V5 i4 h4 w7 l6 L! r「曹溪六祖。」
! m4 ], H1 z8 t
) _. G: u4 r! T6 C8 P. E( C; h「六祖以什麽为禅定呢?」
8 v7 d4 v2 J( I5 ~1 L: Y2 Z# M$ J+ C6 ~, v5 e& _" \! l, B
玄策:「家师说,法身湛然圆妙,性相体用一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心本来就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本来无所住,不要有住於禅寂的念头;禅也无生灭,不要生起禅定之想。心如虚空,但没有虚空之量可得。」
( R: ^1 |4 c, V) v j% w7 W# O" b, I# Q' u2 X" i8 {/ x1 ]8 A% i& Q
智隍听了这番道理,思绪如潮,决定去参谒惠能大师。- r% b8 Y6 C( {$ U0 a
7 Y: T0 C& O% o
到了曹溪,惠能大师告诉智隍 :「诚如玄策所说,只要你心如虚空,不执着空见,运用无碍,动静都不起分别思量,忘却凡圣的差别,泯除分别对待,如此性相一如,自然无时不在定中。」
7 t! M9 I) z* r2 g
. L! [& M* ^& n智隍终於言下大悟。
3 ^: N8 s' Q9 p" t0 e! v/ m2 k0 V+ M
在禅门中想要证悟本性,必须经过参禅的阶段。然而从迷到悟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犹如今日生」的决心,将过往的知见、执着统统放下,就不能有大死一番的觉悟。所以,参禅学道的人不能被知见所障碍,例如智隍禅师,如果他不能放下过去二十年的所学,又何能在惠能大师的座下闻法得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