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2|回复: 5

佛教,迷信,吆喝和禅宗::“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复制链接]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0-5-1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提问时间:2010-03-22 17:44
: u2 h3 {5 v) w6 ?2 vhttp://iask.sina.com.cn/b/16781670.html" u0 D- P& v5 A9 f, W6 x8 f# \9 z
& M! j  J5 d3 l1 [
A,佛教说念观世音可以消毒伏害。现在这么旱,我们念观世音就会下雨吗?我念了一下午,也没下。我觉的佛教虽也许不是迷信,但容易引起迷信,甚至它有时利用人们迷信心理传教,你认为对吗? ) Q8 k, o. Z( i  {2 j3 ~! Q( B) Q
B,佛经说无情有性,佛性无处不在。这是赔钱赚吆喝。好像都有佛性,就好成佛了。一汽水瓶有佛性吗?怎么不成佛!
; D1 V6 M$ Z1 p! k/ mC,我很喜欢禅宗的意境。但我觉的禅宗有时故弄玄虚。我觉的下面两首诗都对。你觉的呢? " ?3 f2 U: W: ]
7 a( h. K2 N; o5 _& c
尝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5 z! Z6 p, s) m; I
6 o# z5 V# K0 N( P7 w. L
六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 X! `. |6 O* i5 M请你解释一下两诗的意思。并最好讲讲禅宗的大意和分类。 & |) s( w# k$ C4 l" {

: y4 C5 f- H' U# H$ d% Z3 Y1 |4 v8 }6 aD,本人热烈欢迎各位作答。欢迎佛教徒抒发信仰,欢迎知识分子纵观历史,展望未来。欢迎过路高人指点迷津。欢迎新新一代来涂鸦。最佳答案由投票决定。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10-5-12 21:55 编辑
( r6 |3 B% q: T% b2 v% x1 q& L2 r! q) r' }/ _# v* V: A+ X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投票选出:
$ G* X2 V' A! r) F4 K
, T+ D0 q# H$ k1 b, P飞云孤鸿:
* T% L3 ?7 d# j鄙人先抛砖引玉。A佛家是指明宇宙真理的,会不会迷信只在悟不悟,悟则不会迷信。迷信都是无知不悟的人。传播迷信的人是让你服从他,并给他钱财,这跟XX差不多了,而我佛却是指明宇宙大道,让你悟道,让你脱离苦海,而不是教你服从他,给他钱财。 " g4 X7 K- L6 t' I1 m* ~/ d% W

5 g% E9 l, j; k  JB,佛性无处不在,汽水的确有佛性,但唯有有生命的才可成佛,成佛须悟佛道,而无情物种无知无识,故不能悟不能成佛。正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算得人身,不闻佛法亦是难成佛。
( k( ~: j. `% p2 k% [. k. Z' b+ L* ~; {$ W5 S4 d% u
C,道只在自然,只在不执着,《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断思量”“心不起”即是执着,即是有住,即是有相,如此则为虚妄。而“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却反而是无住无相。至于禅宗大意本为不可说,如今勉强的说一点,“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穿衣吃饭皆是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等。至于分类,自达摩一苇渡江以来,传至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一花开五叶,出现五宗七派,如今日本韩国欧美都已有禅宗流传。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A雨涝干旱,世间常态。你以为菩萨是你们家长工吗?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吗?至于迷不迷信,譬如一襁褓之中的婴孩,偶有小恙,医生给开了些药,但味苦难咽,母亲把药摸在乳头上喂给婴孩,你说这位母亲是不是在对孩子搞迷信?不要说你理解力很高,你跟佛法智慧之间的差距比婴孩跟你之间理解力的差距还不知道要大多少个无量倍。
/ x7 Z' [8 n4 k& B0 U4 h/ M5 W7 k% A" `, S4 u2 R, H
B譬如你跟一只小狗走在路上,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张百元大钞和一根骨头,你抢先要的是钞票而小狗要的是骨头。事物的价值在于被什么人看见发现,一瓶汽水在你看来是汽水,在佛看来是佛,道理也是如此。 2 d/ f: N  b0 S* U- x! v# b, H
: f$ R& F5 a+ r. E0 X; c8 j% _
C譬如鼠目不忍阳光,而乐在阴暗;譬如游魂野狐畏怕雷霆,而喜闻旷野风林的呜咽之声。你觉得卧轮讲的有道理,不就象游魂野狐喜欢旷野的呜咽之声,而认为祖师有点故弄玄虚不正好跟老鼠觉得太阳过于耀眼一样吗?跛脚的驴子给它驮一袋米就觉得不堪重负,而大象负以千斤仍步履稳健。成佛菩提乃大丈夫事,如果有人难以承当,倒是情有可原的。但我相信你一定不愿意象那一头跛驴,而是一位敢于承当的大丈夫。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一只迷窝回答:6 E( u! |+ P; B; n

# {) K, Z/ Q; X( B" I5 i我们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我们自身,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去推导一切,佛教最大的问题也是在这里,说法呢,会造成你的误解,盲人摸象,无论如何给你解说,哪怕说的天花乱坠,你还是不明白,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自己张看眼睛看。这就是佛法,一切说法,一切看似迷信的东西,不过是方便法门,根据不同众生的不同根性来讲。比如智慧不够的人,给他讲法他听不懂,只有让他用笨方法,老老实实的,老师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迷信是不可避免的。就和老师教学生一样,上课时有些学生很聪明,能举一反三,一下就明白,有些不懂但是可以认真听讲,还有些根本一点都不听。这就是不同根性,也叫对症下药。念佛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什么消灾。而是让你一念不生,万念不起,当下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
- F' {. R& R: [- W" @# G- Z1 p" e- Q) S* ~1 ~+ _
B。万物一体同根,这个众生都有佛性,可以参考道家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两者意识类似,万物都是从一而来,一体同根。再套用科学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万物都由哪个“奇点”爆炸而来,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万物的本质都一样,你叫“佛性”也好,你叫他“道”也好,叫他“上帝”“真主”都行,不过是个名字,不要听到这些就联想到特定的某某,这个就是我们人最大的毛病,所以后世禅宗,就用“这个”“哪个”代替,或者根本什么都不说,就害怕造成你的定式思维。 $ j* t, S1 s( E% f
& @* a3 G% }; N9 T6 l  t
C.关于这个第三点,我想特别说说,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个禅宗的东西,千万不要简单的用思维去思考和理解,要去悟,悟后河没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 8 `: \) C3 O8 S* r: ~! S) D; x! g8 v
4 s- A- g3 Y: P/ I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和六祖说的就是佛教的两种观念,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切入点不同而已。前者就是现在大多数出家人所作,这个就是佛教所谓的小乘,通过坚持修心,修行来达到目的,但是这个方法还是不是究竟,佛主在世时,也批评过这个是外道,但是这个外道不是说就是错,而是指“笨方法”佛讲放下,但是修心,修行其实就是最大的“放不下”最大的执着和欲望。所以弄不好,反而落了下乘。而禅宗讲的讲顿悟,认为心即是佛,佛魔众生本无二致,本来就是佛,修什么修?修就是造作,就是背道而驰。所以放下万缘,连这个放下都要放下,更何况修行。才是正道。 ! J- ]0 {3 T, A, j4 ]' ]7 i' d9 b* [
+ {- w+ p; u6 ?
这两句,就和当年六祖和神秀的两句完全是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佛教两种最重要的思想,不能说谁对谁错,就像刚才所说一样,针对不同根性的人而言。笨人用笨方法,笨鸟先飞。这就是佛教讲的方便法门。因人而异。所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能成就都行。都是佛法。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履霜坚冰至:, W2 `5 w6 [9 y. T6 v( _" A0 M

9 O0 h8 k# D2 N" {$ _( J; cA,佛教说念观世音可以消毒伏害。现在这么旱,我们念观世音就会下雨吗?我念了一下午,也没下。我觉的佛教虽也许不是迷信,但容易引起迷信,甚至它有时利用人们迷信心理传教,你认为对吗?
! H& S$ B7 y! e5 W
1 ]8 \! C* Y* W& N8 W# A4 bA,此需看真实与迷信定义如何尔,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而言,消毒伏害是指 消痴爱毒 伏无明害也,而非 消虎狼毒 伏刀枪害 也。如果真实是指符合科学上可逆的可以验证的因果关系,则说念观世音可以消毒伏害,至少立即可以 消虎狼毒伏刀枪害 显然是假是迷信(在此假即迷信!)。但此是指严格的科学意义的真实。在此,进化论也是一假说也。但如果指 消痴爱毒 伏无明害(虽有程度之差,大略而言也),则只在个人消得消不得,此事冷暖自知也。消得即为真实,晓不得即为假为迷信。至于凭己意为屈伸者,不足道也。一般而言,佛教可能与习惯思维有冲突,但其与现实生活并无冲突,有冲突者,闭眼瞎说之辈无知之言也。在此,当以佛家经教为准,不可随人口舌也。佛教之义理是活的真理(living truth),而非死的教义(deadening doctrine)也。
+ i6 a3 E( r& R0 t# `( aB,佛经说无情有性,佛性无处不在。这是赔钱赚吆喝。好像都有佛性,就好成佛了。一汽水瓶有佛性吗?怎么不成佛! . z% C$ f2 j- d" [  L* s* X# _
3 R% f' m. t1 Q' S$ j
B,说汽水瓶有无佛性也可从两方面看:
' T) u# V. s& o5 f# X; S1,无情(当然包括汽水瓶)无佛性有法性,有情有佛性。佛性者,成佛之根据或佛之体段也。无情不能成佛,故无情无佛性有法性,有情可以成佛,故有情有佛性。
. j, m. x- Z! |. A2,无情有性。此只可在圆实佛之法身上讲,在法身上,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分而不分,草木瓦石皆通体透明,何有于佛,何有于草木瓦石?即在此处方可言无情有性。然一般言之,说无情无佛性有法性更为明确恰当。
3 e$ i2 P2 U2 U3 }* dC,我很喜欢禅宗的意境。但我觉的禅宗有时故弄玄虚。我觉的下面两首诗都对。你觉的呢? 7 p8 Z( S+ `* V0 F' a7 l% b

- w+ U: E/ Y& u7 K. U尝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 A. e0 _. u& H9 l1 N/ Z& d6 l% Y5 n- }/ k  y8 B4 f+ ]1 J3 A
六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9 ^0 e$ F( B$ c0 A% Z& }! I' i8 u
请你解释一下两诗的意思。并最好讲讲禅宗的大意和分类。
+ d' }% I2 ^' f: v% e
( i3 ]! L: ?* I& m+ B' C8 I# @8 B) l/ z5 `
C,东来一代圣教,无非藏通别圆四教而已。藏教者,只有 生灭四谛 而未达 无生四谛 之三藏小乘教也;通教者,只有 无生四谛而未达 无量四谛之龙树空宗也;别教者,只有 无量四谛而未达 无作四谛之唯识宗与华严宗也;圆教者,达至 无作四谛之天台宗也。禅宗者,大乘之禅宗也。对应大乘四教(注:大乘有通别圆三教,其中别教又分始别教唯识宗与终别教华严宗,故方便称为四教,与藏通别圆四教意义不同,需注意),方有禅宗之四派也。亦有人欲将禅宗别之与四教之外,使之成为无源之水,其不妄乎?
, X# G+ n3 [. e! y; U  e) M1,对应 龙树空宗 通教 之 牛头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 达无之智 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 无修不修 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 本来无事 ,心无所寄 ,方免颠倒,始名解脱。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 怨亲苦乐 一切无碍。牛头门下,皆示此理而已。   D: k, V: Q% T4 a, D" x
2,对应 始别教即唯识宗 之 清净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 无始无明 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 凡圣 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须 依师言教 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须明解 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宴默。舌拄上齶,心注一境。五祖弘忍门下之神秀,即示此理。其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非此意乎?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亦是此意而已。 6 `; M. u/ X. N$ @, G) Q8 R7 a
3,对应 终别教即华严宗 之 如来禅。说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 无始迷 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六祖慧能门下之神会,即示此理而已。 2 X9 X! u9 _" Y2 X, A
4,对应 天台圆教之 祖师禅。说 即今 能 语言动作贪嗔慈忍 造善恶 受苦乐 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了此 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注:修性不二)。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注:不断断)。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 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 自然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修真证也。六祖慧能及其门下如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除神会外),皆示此理也。一般言之之禅宗之主流,即此派也。简略言之,即“作用见性,无心为道”一语尽之矣!六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非此意乎?慧能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亦是此意而已。 ! m! V7 |& O+ }5 t4 S  Y
禅宗虽自称为教外别传,有种种奇诡之姿态,如扬眉瞬目,擎拳竖拂,推到禅床,踢翻净瓶,画圆相,拨虚空,棒打口喝,斩蛇杀猫,然仍是顺大乘四教而来之应有理境,以此判释一代禅教,当罄无不尽矣。至于兄弟两偈,意思甚为简单,故不释。就理境而言,当然慧能为高,然菩萨设教,各对机宜,即权即实,当处绝对,即实即权,一法不废,卧轮亦不可浅视之也。 2 ^) C# _  V0 t0 \; f: }6 U9 d  c8 p# g
+ T; ?/ r# O; L; C2 Z
* M+ ^% H  \/ }! E% A0 J/ W4 [

3 u5 M! v: h+ d8 F+ y2 X附录1:我不评论兄弟。我是请教。请问到底有无轮回?我看到兄弟的回答中有时说没有轮回。有时比如现在又说佛有宿命明,那不是有轮回吗?
* Q: D! z0 O2 D* [9 X7 l4 @9 E答:轮回问题只是一个现实问题。轮回之因果关系是机械论的因果关系(mechanical causation),是物质上的因果关系(physical causation),而不是道德上的因果关系(moral causation) 或形而上学的因果关系(metaphysical causation)。如果轮回为有,我说其为无不能令之无,如果轮回为无,佛祖说其有亦不能令其有。有即有,无即无,不在我之说有说无也,亦不在释迦之说有说无也。我之所以说有说无,皆为当机而言,如果只因轮回问题才对佛教感兴趣,此正贪嗔痴也,何能与于佛法精义?!然如果已入佛法之门,也须正视轮回之概念,因佛家经教皆套在轮回上讲也。其实轮回之有无,只有菩萨(注:大菩萨)佛才能知之,一般老太太和老和尚不过道听途说,牙牙学语而已,其何能知之?所知者,不过佛经上有此类话而已。然佛家有权有实,有了义有不了义,焉知轮回非不了义也?小乘固说佛祖灰身如灭,只留舍利为人间福田也。我非菩萨,固取其两可而已。如兄弟真欲知之,且待 异日 本人 越三有流,伏四魔怨,解五阴绳,出痴爱茧,杀空见羊,消烦恼脂,破无知糠,永别无明父母,直达中道涅槃山顶,驻跸 圆净常寂光土 之时,兄弟直追宿缘,开上手扶拖拉机来找我,我给兄弟倒杯乌龙茶,细细与兄弟道来。不知兄弟意下如何?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leon444:
# @6 E; @1 j  Z& M$ b
4 Q# h2 K: A* S+ w  a; i& R念佛有佛,念仙有仙,念魔有魔,念鬼有鬼,念雨有雨,不信的念几天试试是什么结果。  l) U. {  M9 m2 d8 a/ w
* s' f7 D6 Z$ }6 a8 P- l
A,佛教讲因果。佛菩萨诸多教诲,无非防患未然,防微杜渐罢了。然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既然结果已现,现实面对才是正理。说什么佛菩萨怎么不来救灾之类的话,岂不是更主观更迷信吧? # u1 L; x$ ?( R

, E' K3 y' A6 D' L5 e+ N& UB,一切的根本称为法性。因我等有情众生有情识,可觉悟,故也称为佛性。佛者,觉也。然有情识之无情亦未离得法性。如一瓶汽水未离法性,无需另外成佛的。人亦如此,无需另成什么佛性的,只需当下识得。
) j  J2 K$ G- y& W5 z8 y' y0 X5 x7 w
% v. U3 i  m9 A$ N, O& {* V1 J4 m. YC,两者境界不同耳。禅宗直指,未真修过,只从文字永识不得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17 12:14 , Processed in 0.26234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