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4 C# c0 g! l: b* Z+ i0 g& e6 S 巴菲特超大手笔投资被看成黄昏产业的铁路,在BNSF 2009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比上年度下挫近20%时,他出溢价40%百分之百收购,大出专业投资经理们的意度之外。巴菲特在访谈中说,他不在乎这几年的业绩,美国未来一个世纪在人口和运输量的增长将良好——他坚信如此——这对他就已足够了。获留任的BNSF总裁罗斯说,巴菲特同他讨论业务发展时,指令要以百年来看问题,使他非常惊异,因为罗斯从来不曾见过企业经营用“世纪”来做时间单位的。在业界人们甚至很少用“数年”来做时间单位,常用的则是“季度”和“星期”的业绩。在对机会成本的测度上,巴菲特的“明天”,时间单位要比人们通常估计的长远得太多。 $ A" w R/ {# @8 D. I( R& Y* }" @" f) |1 C( i& ~0 S" N7 n
机会成本的测算,可以因时间维度的不同选择而大有出入,也可以因“次优方案成本”的不同选择而大不相同。一位民营企业家曾告诉笔者他的发家秘诀,说他第一桶金是在摆早餐摊时赚到的。他总是这样忽悠顾客定他们的“次优选择”:在豆浆里是要加两个鸡蛋呢还是一个?这样,顾客就会忘了“不加蛋”也是一个选择,其实那才是更合适的机会成本。 ( }4 Q# v' |% x. s; n; r- o6 K0 H9 f' E V
对于投资项目的决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找出真正的机会成本,否则是否上一个项目,或删选可相互替代的项目之间,取舍很容易出问题。西方的调查研究和跟踪分析一再表明,企业的收购大部分都是失败的,没能实现并购初衷目标的更占了绝大部分。难道企业的决策层都这么无能或偏私?就这么容易轻信投资银行家们的忽悠,不能克制其并购冲动?* e4 H' S3 A' q
: `0 R& j4 k; y* M7 k/ A 美国一家大制造商托罗公司(Toro)是这样来平衡他们的项目取舍的。当有人给公司CEO霍夫曼先生提出有希望的并购方案后,他通常会组建一个团队去尽职调查,向董事会陈述该并购交易的合理及可行性。同时,他也会请一些资深主管组成一个“唱黑脸的团队”,专挑方案的毛病,并提出“反方案”,旨在否决公司采纳“正方案”。这种实质类似于军事对阵里的“沙盘推演”或“军事演习”的做法,日本的一些公司也曾采用过,分成“红军”和“蓝军”两队来操练对抗。对于变数众多,成败出入很大的项目,这类“沙盘推演”作业就很有益处。. E D7 o0 F1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