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愿法师:虚拟犯罪不可为 自净其意利社会! f R1 P' Z+ p9 H f! p8 K
8 j) l8 I$ @# N& j9 s
近来,网上流行“杀人、偷菜”的游戏,人们就“虚拟网络游戏中杀人、偷窃等行为是否存在罪业和果报?”这个问题掀起了一番争论,吸引大众的关注,我觉得有必要来讨论一下。% }; x. Q6 L$ ~1 Q" ]( ~/ ^: @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人们充分地享受着网络带给大众在生活、工作、娱乐等诸多方面的便利。俗话说:有利必有弊。便利的网络既成就人们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成就某些人不断的犯罪,例如:网上盗窃、病毒入侵、毁谤他人等犯罪行为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如今,网上流行的虚拟杀人、偷窃游戏让不少人沉溺其中,乐此不疲,因而丢掉工作,甚至影响正常家庭生活。
4 m" j: B: [* R9 v+ a* A
2 k/ D( M* G# Y$ A' g在网络上,虚拟世界中的犯罪行为是不是造业?是否存在罪业和果报?如果存在是否和现实生活中的相同?针对虚拟犯罪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我们可以挖掘虚拟犯罪的根源——意识问题,从人们的意根下手,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显而易见。
% X, _) o" u/ P: u: O" x i0 h0 M2 K, ?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为什么有的人在内心喜欢偷盗、杀人的游戏?这是源于人内心种种的不净和恶习。依佛法说:我们的身心是由身、口、意三业组成,互相依存。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先经过意识——大脑思考后,才说出口,发为行动,这就是人的身心结构。当我们在意识里不断熏习,种下杀人、偷盗的坏种子,并且不断地在虚拟世界中上演这种损害自己身心健康的游戏,那么,这种恶劣的心灵污染日积月累迟早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恶习推动力。当某一天,在现实中遇到不顺利、不如意时,这种杀人的怨恨心态就马上现行,造成不必要的自伤和社会伤害。
+ x/ P! m$ e, h5 S5 ?6 Y0 O& ]& l5 F
/ n5 Q5 [" c; A5 V- A1 ^: t+ S前几天,一位善信告诉我:她的一位好友玩虚拟“偷菜”游戏上了瘾。一天,她们去郊游,看到农民的蔬菜非常好,这位习惯玩虚拟“偷菜”游戏的人就忍不住偷农民的菜。结果,偷得太多,被人发现后抓住差点挨打,最后,赔钱才算了结。这个偷菜的人以前品质不错,就是因为玩虚拟“偷菜”游戏上瘾,分不出虚拟与现实,结果,遇到可以偷的菜就情不自禁下手偷盗,这就是偷盗恶习的表现。至于杀人的游戏,亦是如此。君不见一些少年罪犯因为长期玩虚拟杀人游戏,模仿杀人,结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顺时,瞋心大发就持刀杀人,手段之残忍是人们意想不到的。这种种的犯罪行为哪一个不是从意识——“虚拟杀人、偷盗游戏”潜移默化熏陶而来?
4 ~9 n* h: L) b2 Z5 L: [0 M3 N* N+ G/ j9 Z. b: f6 V4 o
第二,虚拟犯罪中的偷盗、杀人或者自杀等游戏都是模拟现实生活情景的犯罪,是人们贪、瞋、痴的表现,也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心理不健康、充满污垢、心地邪恶、不清净的具体呈现。尽管,人们是通过玩网络虚拟游戏来发泄自己意识中的污垢,没有在现实中杀人、偷盗,但是,从一个人心灵的健康来说,这已经是一种病态心理,值得关注。而且,网络虚拟犯罪是不断对自己的意识进行恶习熏陶,总有一天,藏于心灵中的垃圾会遇到外缘而爆发出来,从而对自己与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1 Z' Y* J6 X! f- R/ e& Q; i& h
# S. h; @6 X( P5 ~所谓熏陶,就是“近香者香,近臭者臭。”同样的人生,为什么我们不亲近心灵芳香之人、做心灵芳香之事,而选择造恶,让自己的意业不净而损伤自己呢?这种虚拟杀人、偷盗的游戏于现实的人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又何必为之啊?' J# Y+ Y( ?' C- [7 t
D: c* f; t0 N- A( G" g8 O
不错,虚拟犯罪与现实生活是存在着差异,但是,从人们心灵健康清净方面来说,虚拟杀人是意业不净,已经造成人们内心的染污。只要人们在内心存着诸多恶习种子,在强大恶习心理的推动下,迟早遇到外缘,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那时,后悔已经来不及。《大般涅槃经》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如盲龟值浮孔。”珍惜人生的时光,善用人生,自利利他岂不是更好?何必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虚拟“积恶习、造恶意”持续染污自心的游戏中,毁掉自己的光明前途呢?
+ J2 B" }: h: }9 `* P, R* E' z7 V! {1 |
第三,对于电子游戏一类,本人从来没有兴趣,更没有时间。我们应该活在当下的现实中,作自己的本份事,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当然,俗世中人都有选择娱乐的自由。不过,从人们身心健康出发,倘若是比较注重心灵健康的人,即使是玩乐,也会作一些道德道义的抉择,至少不会选择专门模拟杀人、偷盗的恶游戏。佛教的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告诉我们,自己内心的清净至为重要,一切行动源于内心,只有自己的心灵清净了,才能自利利他,利于社会人群。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心灵需要小心的呵护,常常与善友相聚,与善法相应,并“从善如流”,这样的人生才是善业善报。正如《维摩诘经》中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 \2 a0 l1 J5 N" T9 @9 t; O& ^: |# i6 w9 e& a
那么,如何才能自净其意?依佛法说:亲近善知识,受持三归、五戒,以戒、定、慧三增上学次第如法修行,就能趋向善行,离苦得乐。而且,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诸多善知识,因缘际会遇到善知识指点迷津,任何一个法门都极其殊胜,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这些法门带给我们身心的喜悦殊胜于世间的一切娱乐,也就是说:佛弟子修学以自净其意为重心,没有必要沉溺于与生死解脱无关的网络虚拟游戏中,耽误自己的修行,毕竟人生有限,光阴珍贵。只有对自己的生命抱持负责的态度,进而才能对社会他人有利。何况,娱乐的方式很多,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杀人、偷盗的网络虚拟游戏呢?& M! ?& r( z" [4 O9 x
最后,摘抄印顺导师的《净业颂》供养诸位有缘读到此文的人:
# _* a" L: g" y- ^# U# o
4 y5 D; w2 a. \* w( L5 w$ M“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 W# ?6 N5 m' v% t5 p
; |8 J" M$ Y. M4 J戒以净身口,定以净尘欲,慧以净知见,三学次第净。, f- f4 r, }, l1 O
) t& J# Q1 p1 \6 u3 p) j- z; j贪净三昧火,瞋净悲愿风,痴净般若火,性地本来净。) h% C) P! n+ f7 C. b: x2 M
0 k H3 \* m8 V0 X2 s% S
无边染业净,一切净行集,即此净心行,庄严极乐国。”" B+ r! B- v9 C( a4 ]
8 C! T8 P5 l$ a- c, [0 X) U7 @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清净自在!3 h. x# G1 U) e$ C8 V, Z
' ?+ C/ }1 ^! q% O
愿一切众生趋向光明,法喜充满!
$ g: H: z; q9 z' l
2 v+ X) x8 @% I5 U) x0 p. F5 ^澳洲法界佛学会 释行愿
; R* B$ V Q6 C' Z) h+ P
* U. |& L' T* v( p2 j; Z2009年12月3日于泰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