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这些年来,有一些还不曾算很老的亲人极快速地离开我而去。如六十出头的伯父、父亲、二姑父、舅舅、还有堪堪六十的母亲。他们意外地相继着离开,工业PDA,总让我在走近家乡的熟悉中,觉到一种凄清的心绪在漫延。
8 S, m9 G6 X: M; j. S" j
0 o( W; u; E2 H @9 i7 |
1 r" z( i1 J) |+ y- B+ E! c1 P" O那些在一个屋檐下的温暖和欢笑,原是属于父母的,我们沾着他们的福气,可是,他们离开了,我们兄弟姐妹就像成熟的蒲公英,随着生活的风,吹去四面八方,生根发芽。而一种从未有的孤单开始迷裹着我。
- O1 Y, y/ e' e$ E( I5 O1 |
0 ]5 W2 E, T" F' o$ F& ~7 O7 y
小时候,从不随从村人去有死者的人家看热闹。一则,讨厌吹奏的笙歌唢呐,心下以为死亡是件哀伤的事情,不应当如此热闹与张狂。二则,看那白布缠裹的灵堂,花花绿绿的幡条飘拂在纸钱烧起的烟雾中,无端生出一些诡异与阴森的敬畏。8 D5 s1 Q7 J! S# Y4 m
- B6 u' [) _7 r- H# h: i7 ^+ k# L$ u
生命中第一次遭遇死亡,便是奶奶的逝去。这是一次很突然的离去,没有任何的征兆。6 `. W7 R0 B. X: D# J+ b4 ~7 X
! l* E' u8 U3 B, @! \
. w2 W) G# _$ f1 f
初夏,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半躺在草垛子上与奶奶悠闲地唠着闲话儿,奶奶便是在渐渐的困睡中而一去不回。对于死亡的仓促降临,意外而惊讶,第一次清晰地看见死亡竟然也是离我很近的,恍惚地觉着这跟我也是有着关系的。
/ r- c T5 v; V9 _( \2 W8 s/ X/ @* u) o6 b n% ?& B a0 x5 i5 Y
" W. W/ D; Z! ^ p9 K% h& e0 M& B小时候,乡下有一种关于死者会有七天的灵魂盘踞在家复活的传说,所以,死者一般都会停尸六七日才会火焚或下葬。于是,我便奇异着这个传闻。每天醒来便跪葡在放置奶奶的灵前,检视奶奶的复醒,我甚至试图拿开覆在奶奶脸上的毛巾,让她可顺利的呼吸,可爸爸总是喝止我这种冒失的行为。
3 t( h# G- H1 |: ~
0 k9 y) `6 y- X& ?/ v1 N" f4 f; k5 p+ s' `8 W4 A3 A
哭泣死者的亲人,她们哀嚎的拖长了的哭喊像唱着山歌一样让我很惊奇,我好奇而细致地听她们掺杂在哭泣中混沌的言语,原来都是些怨艾的话语。有对死者的怨怪,对兄弟姐妹的不忿,或对自己生活艰难之幽恨,竟没有一个是哭泣死者的恩德,于是,心中便轻视起那些大声嚎啕着彰显自己哀伤的哭泣。看见那些在死者生前掳虐的,现在却装模作样像个十足的孝子贤孙,哭的鼻涕眼泪一把把的子女,更是鄙夷。5 c$ s( x' K W) _5 n8 x1 u7 Y
7 Z: x# d! I% H
& a; N; z$ S5 t) N& u( t2 q
我不会嚎啕哀唱,这使得我在父母的丧礼上甚是尴尬。我并没有可以怨艾责怪的事情值得在死去的父母亲面前叙说,却是有一些内疚梗置于胸怀的,累积成我无法渲溢的悲伤,压在胸怀。8 y/ X" S$ U# i$ S! }
0 w% ~, n9 l$ Y2 Q( n+ W% Q
0 V3 m( s* H) W. \6 u N
唢呐笙箫共奏,调侃笑骂声中,演绎着古老繁琐的习俗,冷眼瞧着俗世喧嚣的人情百态,竟连悲哀也消逝了去。常常怔忪而疑惑地看着那些忙碌走动的人们,就像一切跟我是并不相干的。
( g' `1 `& Q+ Y! h I7 L- S$ P$ Q+ e% L7 ]$ E s
; a$ K* H! p* L9 T; H- V b, g
陪伴父母亲在医院的日子,死亡是日日可见的。看着病情日渐的沉重,从开始对医生一筹莫展的愤恨,到无奈慨叹的黯然伤心,直至逐渐的麻木,最后,甚至于竟喜欢起死亡中展示出的那种寂然无有的洁净与安宁。2 A; D/ p9 e/ ?7 B4 i
2 c$ W- C% k% `4 |6 T. z# s
$ ^( O2 V- ^: ]3 V9 ` m奥修说:死亡并不值得畏惧,那只是生命中的一个旅程向另一个旅程过渡的转折,我们穿越死亡的恐惧,便拥有真知觉醒的生命。/ M- Q/ J2 I! O
% z6 C/ u3 w- V- ~" O h3 i
2 z' T) d7 m6 `3 C, ]
如果,死亡真的只是一场告别,那么,今日的离开,明天我们还会在某一处得以相逢,相见。如此,又何必悲哀?只管欢喜着不是比恐惧着更美妙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