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来源:新时代电视6 ]. K, \, }3 E, u
从上海来的陈世智严文君夫妇,在多伦多经营一家制衣厂已经十三年了。
$ M, B% I$ y$ h2 f
4 [: \* A) u7 `3 v从13年前的小小时装制衣厂,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专做制服拥有上十员工数十机车的中型制衣厂。
: L# s+ B& a3 ]/ K) p* V
, y9 }3 d* d7 P; f96年在唐人街开小制衣厂1 Q4 m+ ^. z4 K- _7 M' X
3 z; V# n( L# V/ z) n7 A' ^
陈世智喜爱裁剪时装,移民前还专门到日本进修时装设计。当时并没有想到要创业,登陆加拿大后就去制衣厂打工,做了一段时间后,知道了开一间制衣厂是怎么回事,当时制衣业很兴旺,就动了自己创业的念头。1996年,登陆一年后的陈世智和妻子严文君在唐人街开起了一间很小规模的制衣厂,一共只有3架机车,以生产时装为主。生意还不错,可是很难招到制衣工人。工人们大都住市中心,制衣厂只能跟着工人走,也开在市中心,这样才能招到工人。5 G4 e3 ?4 M/ L1 o; |2 ?1 ^' Q: U
/ P6 d/ j7 n' Z6 B
3 B5 d3 `7 w: _$ t6 ~. y- y5 e: K
+ L4 @6 x1 v8 B: b2 M随后的几年,工人慢慢往北移,陈世智的制衣厂也跟着从唐人街搬到了士嘉堡,规模扩充到一千多尺,员工也增加到七八个。做的衣服种类也开始多起来,从时装到制服,订单越来越稳定。
9 [9 Q/ g: Y7 g, r! a+ y0 s2 U& V) s% W/ x
2000年顺利转型专做制服, V' A9 {7 f7 C' F) R1 l" Y& Y7 [
) |1 q6 l; p \/ K8 O2 W2000年左右,受中国成衣业出口的影响,加拿大本地制衣业受到很大冲击,本地时装市场严重萎缩,工人大量流失,制衣厂纷纷倒闭。陈世智夫妇的制衣厂眼看着也要开不下去了,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一个大的制服订单让他们跨过了大难关。当时,他们得到一个几千件的警裤订单,正是这个订单,让他们的制衣厂不仅得以生存下去,而且还顺利转型,完全放弃时装生产而专门生产制服。这种订单往往是由某家公司竞标得来,然后寻找生产厂家,这样的订单非常稳定,一来就是成千上万件。- E% @5 O7 `8 j) Q
& j; ^2 i" {' }2 N! m. S' @
从生产时装到生产制服,陈世智的制衣厂算是实现了一个大跨越,生意做起来就简单顺利很多。他说时装利润再高他也只愿意做制服:所有的款式很固定,把款式储藏在计算机里,很简单,从计算机打印出来再裁减,很方便。我们因为长期做,每个工人不同分工,有人计件、有人上裤头、有人负责裤袋、有人贴条、有人扎骨,这样工人也赚到钱,我们出货也快。
) H' C( {. }) y. n8 _* h i9 _1 U4 `& g5 N! E9 f
但是制服订单要求非常严格,警察制服更有严格的要求。据严文君介绍,目前多伦多只有两家华人制衣厂能接到此种订单。严文君透露了他们保持市场竞争力的秘诀:这种制服的尺寸连半公分都有,两条裤子虽然看起来一模一样,每个尺寸只差一点点也要作版,要很精细。如果有规定布料一定要美国或加拿大的,我们就按照要求,但是大家在竞争,一定要降低成本,我们到中国进口配料,比如拉链、纽扣、内衬料等。
$ Q# c6 X! U$ m1 H- L% w. A
/ Q2 v" j* \% i# z" F. i, H走过13年的制衣厂可谓经历风雨,见证了加拿大制衣业的沉浮,大浪淘沙中靠智慧靠坚守也靠了些运气,陈世智严文君相守相携将家庭生意越做越大,有员工也跟随他们一起走过13年。如今,夫妻俩一个负责管理,一个负责技术,可谓珠联璧合。- h; R5 X$ C. N6 D x O
' q0 w3 n4 w. _9 m! b7 T节目制作 雨薇 文稿整理 周芷冰 " G- x# G( r2 D0 s
, e# b1 ^" Y D8 j, A% m! @# D《星星新枫采》是新时代电视台于星星生活报的一个合作开办的栏目,也是新时代国语节目《新枫采》的一个延伸。本栏目将选登部分该电视节目所采访的华裔移民创业故事,心路历程,由新时代采访记者编纂成文,以真实深度的视角呈现加国移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多彩多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