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  鸡蛋( 0)
|
读到楼下朋友贴的秦观的词,想起很久以前发过一个帖,是谈秦观名字读音的。到google上去找,没有找到。一些网站,例如百度知道上谈了这个问题,却是引用了我的原话。刚刚竟然在老电脑里找到了,贴在这里吧:
9 Z5 \6 [( ^5 e- I1 U5 _, ?
1 a' C; x( ]7 ]0 V+ `' z! f9 b) ~& m我总是读书不求甚解。原来读过的东西往往记不得。对于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有的时候也会想一想,想一想为什么好,是因为多少年来别人认为它好,还是自己确实觉得它好。下面一些东西是我的一些读诗体会。不一定有道理,但不是拾人牙慧。如果我说的早已有人提出并讨论过,或者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只能说我见识短浅了。如有读着别扭的地方,希望大家体谅。当然了,板儿砖及笤帚疙瘩还是热烈欢迎的。) P+ F5 j1 w/ S4 `
6 X0 i. J; O* G# M3 E
一:垓下歌
0 N ?2 s1 K% ^, ~! Z9 w# B1 r力拔山兮气盖世
- r7 q4 H: x6 i2 C$ v X时不利兮骓不逝0 r! h# r7 M+ F( [) l' s
骓不逝兮若奈何(?)6 A! R0 b4 q! g3 C
虞兮虞兮奈若何. K# L# ~1 F* X5 q- ^6 `
% ]" c+ e1 N4 v( l
我一直怀疑是否真有虞姬这个人。首先,这首诗似乎最早记于史记,但涉及到虞姬的只是一句:有美姬,常幸从。其次,虽然古代妇女往往有姓无名,但恩爱夫妻之间,应该有个昵称的。我要是项羽,我会给虞姬起个好听的名字,比如:杏花儿,小胖儿什么的。所以在诗里以姓来称呼虞姬,似乎不太符合常理。第三,也是最不牵强的一点,霸王是哼唱的这首诗。想来霸王也不是什么儒将,身边应没有专司记录题词的小吏。定是霸王唱时,有人听到了,然后传出去。再有人把它记下来。我们可以做一个设想:霸王唱的是呜呼呜呼奈若何。当有人记下这首诗时,写作“于戏于戏奈若何”。于戏读作呜呼,但一定也有人读作于戏。所以后来就变成了虞兮虞兮。再加上史书关于美姬的记载,虞姬这个人便来了。这让人想起乡祭中把杜十姨(杜拾遗)配给五缕须先生(吴子胥)的故事。
! z3 M5 b8 X+ }9 K: q1 H
2 D% ]5 h- h) b二:孔雀东南飞! d) U9 x( C0 N; O
多年前在戏台下面,当时台上正唱“刘兰芝“,同在的一位先生问我:哎,你知道孔雀为什么东南飞,它干嘛不西北飞。我从诗词艺术方面给他胡说了半天。后来直到戏散,忽然想起,便告诉他: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它孔雀飞不过去。可惜那老哥不解风情,这事也就撂下了。后来有一天,我竟然从书上读到类似的故事。说有个哥们儿在美国某大学学中国古典文学(这位也够神的),在博士答辩时,有人问他同样的问题,他给了同样的答案。我又高兴又别扭。再后来与人提起这事儿,十个人中有十个人说我在吹牛。
6 j" C4 |; a. I& U2 G& n' Z, w, M/ T! O4 x0 X- p. b
三:木兰辞; B" W/ d' }8 M; v& p' n" M6 b
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但我觉得,此诗肯定经过了唐人的修饰。从这几句中可以看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韩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有到了唐代,才有如此对仗工整的句子。也只有在唐代,才能有如此渗透于字里行间的风骨感。
* e* f1 V7 Q. \9 F2 J" O' F
( c/ D/ V" O& W. A# n, p四:唐诗与宋诗; I, a0 P8 G5 T
唐诗冷峻,宋诗平直。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肯定不是宋诗;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肯定不是唐诗。所以即使从没读过,也往往能体味出是唐诗还是宋诗。从这一点上看,我觉得陆游的沈园二之一是一个例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不复旧池台。伤心乔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此诗在宋诗中,最有唐人风韵。! R9 N4 A4 \8 v' C
9 t: q" t( y2 Y/ ?- Y0 w五:节妇吟
( f8 r5 @; T7 K! C* V- Z% U0 x) M: u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 }7 _' m) E,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5 A4 h5 F! D; B7 T7 @6 v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9 ]! d" W. h5 z) }/ K( ?5 S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r9 f0 z/ c9 s: s8 \, ]% t, J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_5 f- b& `* i, s; p$ Q: t
/ o' [6 F$ b6 f! q* Z' Z+ [/ f
此诗历来很少被诗集所选。究其原因,无过是节妇之争。既有夫,感什么感?还接受了双明珠,并且系在红罗襦。系就系了,又还回去。还就还了,还哭天抹泪。很多人认为这不算什么节妇。作者当时似乎夹在两股政治势力之间,写此诗以自喻。我认为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是真实的描写,并无隐喻可寻,所以作者应该是描写一位真实存在的女子的。即便是这样,我还是认为妇是节妇,诗是好诗。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应该是这样的节妇。(这方面的经验不足,不多说了)。
3 s- O3 j7 z) j6 w# N" b, `
& W5 y: U# K1 n6 Z六:秦观和陆游
( H* N0 q1 d$ N _9 H& U4 {据说陆游之母生陆游时梦见秦观(少游),所以起名陆游,字务观。京戏及大鼓中不论提起陆游还是秦观,观字都读平声。其实此字应读入声。忘记从哪里看到的,当时有个诗人在诗中提到陆游,陆务观三字在押韵的句尾。陆游看到后指出:我字入声,不应压平韵。可见即使在当时,名字还是很容易读错的。+ Q) O- P; H# Y. V+ K; Q) v
; U* n* D( r, N/ j* f/ \$ ?' y2 K七:钱谦益
- v# v9 V) T) Y+ U此君为国人所不齿。卖国求生。所谓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但是以前读过钱氏的“列朝诗集小传“,颇有感触。这本书简单介绍了明朝的诗人履历。在那些零零散散的无名诗人中,有很多是亡国士大夫及宫女。可以感觉到,钱氏在搜集这本书的资料时,一定怀着对故国的依恋以及对自己所为的悔恨。具体的诗记不得了,但确有很多让人感慨凄然的句子。
: p6 L: j8 O' P0 q; Z+ T
) J" p, ^# |2 u先唠叨这么多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