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虽然家长们的愿望是“一切为了孩子好”,但是,对许多家长对孩子实施的家庭教育方法却是不正确的——美好的愿望如果没有正确的措施来实行,其结果必然造成家教失败。据统计:北京2/3以上的家庭教育是不得法的;全国有数千万家长承认自己“家教失败”(惊人的数字)!而在失败的原因中,教育不得法是主要原因。 . s/ r& X {- a
家长如何避免在教育方法上的失败?应该运用“家庭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的“正确制定措施”的方法,解决“怎样实现美好愿望”的问题。 9 i% Y3 v6 x! g |, @
为了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我们仅仅做到了制定目标、分析原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制定措施是“全质”中最重要环节。
* S) J, }+ i/ r- b- Y 评价,直接影响到如何采取措施,是采取措施的基础。 / m1 J P' g j5 @) V4 r$ a
如今社会上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一个孩子获得了“好学生”的良好评价之后,在“响鼓不用重槌”“好马不用快鞭”的观念指导下,他享受到的教育措施也就经常表现为“表扬、奖励、激励、宽松”等等积极的方式;反之,如果一个孩子被评价为“差生”,在“破鼓万人槌”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家长甚至包括同学都可以经常对其进行谴责,他享受到的教育措施也就经常表现为“监督、约束、批评、训斥”等等消极的表现方式,直至“被放弃教育”——开除出学校、逐出家庭。
& p$ ~# Q2 X5 f6 x) G& H6 O 评价,在工业企业中是一种很容易的行为,它只要对所生产出的产品的现状做一个判断就行了——合格的进入市场,不合格的被淘汰。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评价则是一项非常重大而且非常不容易做好的工作:它不仅要求家长对孩子以前的行为做出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它更要求所做出的评价对孩子以后生活目标具有指引功效——家庭教育与工业生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家长对孩子采取“淘汰”的做法,只能是面对“孩子现有条件”这一现实,力争更好的结果——具体讲就是:不管你把孩子“说”成什么样,你照样还是应该对他进行教育——不可能更换,不可能重来。 - u9 P2 w# i" X& o/ q* o+ V
评价就像一个标签,会引导孩子不自觉的按照它来行事,而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首先来源于家长正确的评价(其次来源于自己不断取得的进步和经过努力可达到的目标)。
+ X2 B7 }' @0 } m 所以,家长在评价孩子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 O9 U( ?% T0 S( I5 ?/ u$ S
评价要正确:
- S0 R% {4 a* ~ 有的家长总是爱对孩子进行“简单化”评价,具体表现为: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总是想给孩子戴上一个“某某症”的帽子,企图用这样的方法求得心理平衡——我的孩子因为有病,所以才落后;或者是迷信“智商”,迷信某些不负责任的宣传(卖药的广告),把孩子的不足统统归结到“智商低”一种原因——家长应该认识到:“症”是现象,家教失误才是本质,在现实中,孩子身上的很多不足都可以从家长的教育失误中找到答案。 ' i/ T1 o9 j c0 q( Z4 z- B% x
造成评价“简单化”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不分析孩子产生不足的真正原因,只是“随大流”,只是在照搬别人的原因。
) @) x9 B+ B! d* S" ~8 N! c6 E 评价要适度:
: n5 V- T# _; w 有的家长打着“希望孩子更有出息”的大旗,不管孩子的能力现状如何,总是爱用“超高标准”对孩子进行“不适度”的评价——家长要求孩子达到“更高”的标准,不是由于孩子有这种能力,而是由于家长单方面的意愿。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所规定的目标,家长不分析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超出孩子能力,而是马上对孩子做出一个“低能”的评价——“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不适度的评价使得家长把孩子错误地放在了“超出孩子能力”地方,使孩子“永远面临失败”,于是,资源也就变成了废物,“好孩子”也就变成了“笨孩子、坏孩子”——“傻孩子”马玥的成长过程就深刻反映出这样做的教训。
+ x9 s3 M5 v& m 造成评价“不适度”的原因是因为家长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制定标准,不适度的标准必然造成不适度的评价——用汽车的速度来衡量自行车,必然得出“车速太慢”的结论。 2 F& \# g, ?4 @4 m6 c2 R
评价不是“攀比”: ' U/ {$ K5 ], W/ c' @- [
美国幽默:爸爸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华盛顿在你这个年纪是可是全班最好的学生了”。儿子回答:“是的,可他在您这个年纪已经是美国总统了” 2 O* U0 E4 W" B
“攀比”是用来制造标准化产品的方式,是用一个“标准件”来检查其它的产品是否达到了同一个标准,符合标准的入选,不符合标准的则被淘汰。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及条件的差异,教育孩子不是为了“淘汰”孩子,因此家长不能采用攀比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评价。 , r6 U2 ~. ?8 _7 N( U# a
一些家长热衷于用别人的成就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幻想用所谓“榜样教育”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激励”,一旦孩子达不到“榜样”的标准,家长就会对自己的孩子做出“太笨、不用功”的错误评价——家长没有意识到,用攀比的形式教育孩子,最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最容易用“孩子笨”的理由推托自己“家教失职”的责任。
; M. Z( {0 j7 u6 c& _* [ 一些家长的攀比习惯如果一时改不了,那就劝您就不要总是用孩子攀比——首先应该用自己与“教子成功的家长”进行攀比,那样马上可以显示出自己在多方面的不足,您也就能充分体会到“攀比”会给自己带来的多大的压力。 6 T4 H* h5 N* K* Y- g
家长为什么爱对孩子进行“攀比性”的评价?实际上是由于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 ! r( j6 @6 V G8 X( s0 l
9 P3 [, L/ h' F5 t3 J: g本文引自: 北美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