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54)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2-8-5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山水月 于 2012-8-6 00:03 编辑 1 h- o4 s, n" l, d. c
7 i, a% f, E/ J: p( Q: q同桌的你
/ g' J1 r* E t* K# R1 @/ c7 v
' H. |' t( h3 q写到现在,也惶惶然进入到本贴的第六页了,如果再没点子什么类似于“同桌的你”之类的话题,恐怕大家都要昏昏睡去,不再关心这篇帖子了。
- \. H4 T( z) i0 J
) T$ T5 U+ N- k8 T然而当真写同桌的你,那是纯粹的标题党。新东方和大学上学很不同,上课时几百号人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听讲,课间也并不是很多闲谈,一下课就瞬间作鸟兽散,各奔东西,彼此完全如同不认得。
" R5 h' F6 ^- b7 y& @) h1 y- x1 d8 |9 Z4 r
所以当时能够认识同桌的你,也恐怕更多的是客气和礼貌之间。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我的座位左边有人,而右边则是空的,估计是谁报了名而没有来。所以对于左边的这位同桌的你,总归是要大致认识一下的;而简单寒暄之后也就这么着认识了。
3 A' D7 @+ n4 f, ~: i/ v8 C
2 L7 K4 A7 V2 A; \$ _: ?" M2 i& X8 F不出大家所料的是,既然是同桌的你,当然是美丽而清纯的小姑娘。但是总归是要让大家失望的是,的的确确没有任何可以进一步衍伸的故事。这位同学之所以要学英语,要出国,是因为她的先生已经拿到纽约大学的奖学金过去读博士,人也已经过去了。这经历,除了性别正好反过来,其他就和我基本类似,所以大家话就稍微多了几句,最后互留了个邮件地址。
5 @7 i) D* ^5 d7 S( ~4 x; |2 b8 j6 x$ w3 y
再一年多之后,当我在蒙特利尔留学时,争取到了参加一个为期两周的在纽约的交流项目。由于邮件还在,并且竟然联系上,我到了纽约,便又见到了我当年的同桌的你。彼时的小两口,在纽约皇后区租了一个小公寓,虽然我对于地形分区之类的是如此迷糊,但是也可以知道那并不算什么好区:楼下就是小土路一样的街道,街边都是小摊,如同我们国内的菜市场。屋内也是陈旧没有摆设的;东西放得很凌乱,完全没有多余的空间。
+ c# l8 j# O- c2 N J, N# F
3 j8 K5 ]1 y7 J8 s: l! Z承蒙他两口子邀请,我在他们家混了一顿饭。我们三个人挤坐在靠窗的一个小书桌旁,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不知道怎么着就说到回国的话题了:我们纽约大学的博士兄就说,如果毕业了深圳有一个月薪人民币五千块的工作,就回去了。这算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他老婆当然是要激烈反对的。需知我这位同桌的你,虽然没有读什么名校的博士,但是也是在四大做过几年运营管理的,简历拿出来,反而会比她的博士先生更容易在纽约找工作;加之一般说男同胞稍有挫折就喜欢回去,为的是有尊严,有理想,有奔头;而女同胞好像更能够调整心态留在这里吧。
7 J0 ~9 O8 \6 u6 u* _1 Z: T" s) u! N% b9 K
总之不知道这个话题怎么越扯越远,后来博士兄说有朝一日中国强大了全世界的人都要学中文的;而我的当年同桌就反驳说,如果中国强大了,也是中国人学英语的结果,等等。我在旁边如同看戏,饶有趣味。( z* v% p! V5 X+ f' u m; b9 g7 @& w
8 @5 Z; U& A6 {4 g& C2 A6 I4 T
临别之前,似乎还用我的相机照了些照片之类。后来不知道是为什么那么老土,这照片还没有网络传输,而是让我用一封平信给寄了回去。结果信收到之后,我的同学还回邮件笑话了我一顿,说我根据拼音而猜测的她二人的中文名字,竟然全都是错的。+ C0 B* z' M; x
4 ]& z/ |# m D/ V" M2 h之后的联系慢慢少起来,中间也收到邮件说生了孩子了,父母过来帮忙了,终归是没有回国吧。但是我也终归没有去追问,到底是这边有了很好的机会呢,还是深圳那边开不出五千人民币。0 b: S# w( r! o4 }! T/ y
, r/ _2 \* i } G, J1 }! M# b5 w
到了我今年三月再去纽约游玩的时候,我已经完全忘记那里的这位同学,也没有再试图联系了。但是回头想起来,我在法拉盛的喜来登酒店住的那两夜,在楼下吃到湖南夫妇路边支摊烤的羊肉串,与当日我同学租住的公寓楼下的风情,何其相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