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基督徒给介绍一下为什么科学研究结果亚当夏娃不在同一年代?$ `% Q0 c9 \ c$ c7 K- r
+ \! O, }: T7 B% N# s3 d
线粒体“夏娃”与Y染色体“亚当”之谜
. Y) F$ {6 K. l6 t1 X
. C, Y" U# G$ S6 q; e0 A0 b5 N7 i- F作者 方舟子
- z$ U K3 N* N* h0 {% T2 H
+ h/ ^; D2 U, ? 人的基因有数万个,绝大部分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但是有极少数(确切地说是37个)位于细胞质的线粒体中。每个细胞中都有成千上万个线粒体,它们是细胞的“呼吸器官”,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 M* c3 r# d, \, ]8 w, ?9 z1 P/ E
8 J- \' y& { v5 n: t3 R 在精子生成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线粒体都被去除了,只保留极少数的线粒体提供精子运动的能量。在受精时,精子细胞核进入卵子,与卵子细胞核融合,而精子中残余的线粒体则被挡在外头,不进入卵子。因此,下一代的细胞核基因,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子,但线粒体基因则全部来自卵子。也就是说,线粒体基因属于母系遗传的。如果一位母亲没有生下女儿,那么她的线粒体基因就失传了。% M2 y# A8 N6 \
( ^2 z2 F4 @+ z! e) x
线粒体
- E# o" t/ ?* Q+ e$ a线粒体& h- D# f6 P' ~$ ]# r- X
) v5 d( ~6 |5 G. i, h
( R) N# `5 ^9 r" Z$ ?6 s. [
在生成精子、卵子的过程中,细胞核的基因会发生重组,把原来的排列都打乱了。但是线粒体的基因却不会重组,因此它的传递是相当忠实的。不过,并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完全忠实的遗传,在线粒体基因的传递过程中,就象细胞核的基因一样,还是会发生罕见的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线粒体基因积累的突变越来越多,后代个体之间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差异也就越大。一般说来,两位个体之间线粒体基因序列差别越大,表明他们与共同祖先分离的时间越长,亲缘越疏,反之则越近。
1 x4 V2 w5 H2 u- O$ \; e* m; i( s5 k7 h
夏娃
" G6 f3 X5 O- Z: @: T. R线粒体夏娃
3 h+ E6 ~, @# N2 D( \) i' _" v 这样,通过比较现在各个个体之间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差异,我们就可以比较他们的亲缘关系是怎么样的,然后根据基因的突变率,就可以算出这些个体的共同祖先生活在什么时候。时间越向前推移,突变越多,但是如果越往后追溯,则突变越少,最后必然要达到一点,即不存在现存的所有突变,而只有一种原型。这时候我们就说找到了现在所有人的
9 O# V: ]6 Y5 C8 u; Y线粒体的共同祖先了。通过追踪线粒体基因的谱系,发现在大约14万年前出现了交叉点,表明现存所有人的线粒体基因都传自14万年前的一名女性。她被形象地称为“线粒体夏娃”。! ^1 L0 K+ e7 X* C. f, R
- [2 L; c) ?$ M% \1 q/ f 细胞核中决定男性性别的Y染色体也是单性遗传的,只不过它是父系遗传,由父亲传给儿子。通过比较各个个体之间Y染色体序列的差异,我们也可以计算出现在所有人的Y染色体都来自大约6万年前的一名男性。他被称为“Y染色体亚当”。
6 i( ]+ D6 L7 F. B- S
1 h9 I- A# q9 ~! f6 l 所谓“夏娃”、“亚当”本来只是一种比喻说法,但是一般人都误会了这个发现,以为它意味着在当时只存在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原教旨基督徒甚至把这个发现当成了《圣经》的亚当、夏娃的故事真实可靠的证明。当然也有人很奇怪“亚当”和“夏娃”生活的年代怎么会相距好几万年。
% D% U; ]" M. P" S3 z6 j, W) M' D0 X; b/ y- \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这个发现,绝不意味着14万年前只有一个女人或6万年前只有一个男人。恰恰相反,当时肯定同时生活着许多女人和许多男人,只不过她们的线粒体基因和他们的Y染色体基因没有遗传到现在而已。但是她们或他们遗传下了其他的基因。“线粒体夏娃”和“Y染色体亚当”除了遗传下线粒体和Y染色体,很可能没有其他基因一直遗传到现在。$ a$ `7 y9 p, E( z8 X$ N7 Z: ]0 \
. K4 p* n" n1 R9 _" bX vs Y+ e* f+ x& ?, s2 Z# S- @+ T4 k
X染色体(左)与Y染色体(右); j% V3 U2 G% c L( |
# Z8 C: K/ ]) O- P6 h
- X5 D. x$ H9 \ 不仅是线粒体基因或Y染色体才存在这种情形。我们随便拿一个基因,只要把它们的突变过程追溯得足够远,总能找到一个共同祖先,只不过,这些祖先生活的时间可能各不相同。这些祖先甚至未必是人,有的可能要追溯到人进化出来之前的某个动物。8 d- H% A* ^: e9 L
" k! q! F6 w0 B( |) y8 D
可以说,这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假象,原因就在于越往前追溯,每个人的祖先越多:你有两个父母,四个祖父母,八个曾祖父母……如果这么翻倍下去,几十代后就会成了个天文数字。但是每一代人的人数又是固定的,实际上越早期人数会越少,所以,只要追溯得足够远,当时以及在那以前生活着的、到现在还有后代的所有的人就都会成了你的祖先,依次类推,人人如此。所以,如果我们以全世界的人所共有的某项特征为据(比如线粒体基因、Y染色体或某种基因)往前追溯,最后全世界的人总能找到一个共同的祖宗,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当时就没有其他的人了,更不意味着这个老祖宗的遗传贡献就比其他的同时代的人都大。9 K; p* r, e% r" d" c1 C- A. B
; o0 r7 I8 W0 o9 ]6 w" L 用姓的遗传打个比方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拿着方氏家谱一代代往前数,最后找到了方家始祖,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方家的所有遗传都只来自方氏始祖夫妇,在方家几千年的演变中,不断地加入了外家族的血液,而这些人的血缘,都可以追溯到与方氏始祖同时期的人身上,这些人中,有的对方家血缘的贡献,说不定还超过了方氏始祖。只不过,当我们以“方”姓为标志来研究方家血缘时,把这些来自外姓的血缘都忽略掉了。
& d. D W' g- d6 Z
6 J) S5 y8 M+ `' d. `$ T/ d& t6 R 2007.6.3.. ~# ^7 c! v# t; |1 J
/ I& D P- K# N9 K9 `: s0 \& q (《中国青年报》2007.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