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 Z) y7 n- D. \在美国,经济困难的中国人当然有,但鲜有谁把孩子托给陌生人的。反倒有低收入家庭靠生孩子补贴家用、抵扣税项。在北美,超过20%的华人移民接受了基督信仰,教会不但无偿为社区居民提供各样帮助,还为孩子学习中国文化开办中文班,组织欢度中国传统节日。当然,为了获得免费帮助,也不乏一些“混教会”的人。 / { H p' y( x. \
7 Y5 g/ ^5 e- f- a/ S小贺梅在贝克夫妇家寄养了三个月后,当教会出面把孩子归还贺家时,生身父母拒绝了,理由是还没准备好。之后,当小贺梅需要买医疗保险时,贺家再次放弃责任,将监护权转给贝克夫妇,由其支付保险费用。 * g+ |: s) v& ^1 i8 Q. P! x
: ~8 g& f( g: k
一年之后,贺家想要回孩子,这时候轮到贝克夫妇不同意了。于是双方展开夺女大战。法庭因贺家的遗弃行为和无经济能力,中止其父母权利,贺家不服上诉。 - T6 m- Z# L: }0 e. D5 Z
' t: {) z# P" C5 q! T期间,贺绍强大打亲情牌,贺梅被改称“贺思家”,当地华人社团成立了“贺家团圆基金”。弱势群体、种族歧视等字眼、通过当事人的口频现报端,要知道,孟菲斯可是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1968年遇刺身亡的地方。随着案情的进展,各样人等聚集在贺家背后,中国驻美大使馆也积极介入此案。案件实质影响已完全超出一起民事诉讼的范畴,美国司法系统转而追求政治正确。2007年1月23日,田纳西州最高法院将贺梅的监护权改判给贺家。因为要负担全部诉讼费用,贝克夫妇为了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女孩卖掉豪宅宣布破产,搬离富人区挤在租来的房子里。 ) `- \2 d! G. e" U: d' M
' L7 d* C: G& _7 b4 G' x' ]) L0 v
2007年7月24日,贺梅终于回到阔别七年的贺氏夫妇身边。 : q' p; b: A$ ? b7 I
+ W h. X+ S* p! L1 r为贺家做幕后高参的人士,一方面高调宣称:“中国人在全世界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通过此案,我们终于能够在美国法庭上对强权说‘no’了。”继而出版了一本《赢在美国》,在情绪上可算是《中国可以说不》的续集;一方面对媒体描述,“感受到贺绍强夫妇的朴实、勤劳和对孩子、对家庭的爱,以及对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信”。 : n4 F, [' j4 k ]( H
+ q/ ?3 @% Z! v1 @0 u8 W
英雄莫问出处。被打造成寻亲英雄的贺绍强,涉嫌签证造假、性骚扰中国同胞的道德履历被选择性遗忘。然而,现实证明,对待民族主义英雄不仅要注意“莫问出处”,还必须“莫问去处”。2008年2月9日,贺家回国之后,鲜有媒体关注以下事实—— ) h7 i. v6 O: K6 i3 b 7 M& V1 [1 T0 a3 O8 f孟菲斯电视台2008年7月31日电话采访贺绍强,贺称全家回中国铸成大错,希望返回美国,贝克夫妇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同年,贺氏夫妇离婚,母亲带着包括贺梅在内的三个孩子回老家独立抚养,因无力负担孩子学费向公众求助。 ' m- X: w3 h' P* F- _6 t5 f $ w9 o3 y! @1 P& {& z" C+ m" v英雄既然是一种不知其所来、不知其所终的产物,宛如天外飞仙,对英雄的消费也必是短期行为。当时爽过了,事后卖主不退不赔,买主也绝不会有兴趣作回头客。只要这些教训不被允许公开发表,买卖就总有得做;靠着一锤子买卖,也能长治久安一阵子。 3 a) a4 F# \) I1 q' b" Y$ b6 \% F$ E! O$ l
回头看看,民族历史中的英雄越积越多,历史消费者的郁闷越压越沉。那个死在孟菲斯的美国英雄马丁·路德·金牧师,死后被曝光其在从事民权运动期间曾有招妓行为,他以自己的一生佐证了自己所传讲的道理:这世界上一个义人也没有,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无法摆脱的罪性,靠人自己难以克服,无人例外。 ' w7 @6 x% C1 B8 V3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