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TL

找回內心的平靜 - 慧律法師著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學佛並非都得出家
, F: N2 J# O0 I$ f$ N7 B: R9 }7 Z; x* k
談到出世,連帶就會說到出家。好多人都誤以為信仰佛教後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國社會因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對此誤解極深。譬如:有時會聽人說起,如果每個人都學佛,則人類不就要滅種了。因為他認為學佛就是大家都去出家,沒有夫婦兒女,社會豈不就瓦解?這實在是一個很嚴重的誤會。0 C$ @# Z5 c. `# X& w) I

2 S) v7 a; Z: \" j" g/ T2 E佛弟子可略分為出家弟子與在家弟子。出家、在家都可以學佛修行了脫生死,並非學佛的人一定都得出家,絕不會因大家學佛,就破壞了人類社會。不過,或許大家會問:既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又何必有出家制度的存在?這是因為要弘揚佛教、推動佛教,有賴一些專業人員。這些專業人員最好是出家人,他們沒有家庭負擔,又不用做其他種種工作,正好全心全意修行,努力弘法。佛教要在這個世間存在,一定要有這種人來推動,因而有了出家制度。7 @8 B+ }  H5 x9 {* x3 ~) A/ F
! R$ K4 x' k- r' k7 N
佛經中雖然讚歎出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可是不能出家的人,不必勉強;勉強出家有時如不能如法修持,那還不如在家比較好。出家的功德殊勝,但稍不留神,墮落的更厲害。要能真切發心,認真修行;肯為佛教犧牲自己,努力弘揚佛法,才不愧於出家。& Z9 ~  c% l- r( H% L4 P" V% U) h- s
1 {" ]  y: ]- O- `- j) m' _4 ]
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分子,是推動佛教的主體。佛教的出家制度也就是擺脫世間塵累,而專心一意的為佛法努力。所以,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有的人一學佛就想出家,以為學佛就非出家不可;這不但是自己誤解,也害別人不敢來學佛。其實,學佛應認識到出家的不易,先做一個良好的在家居士,為法修學,自利利他。如果真能發大心修出家行,獻身佛教。則這樣對自己與家人有所交待,對社會也不會發生不良影響。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家修行自利利他, o/ J4 W; \/ V: U& |

$ j+ _6 p1 A9 A/ Q/ B% n; w有些人不反對佛教,卻認為出家人不事生產,是社會的寄生蟲。其實早在佛陀時代就有人提出類似的質疑。有一次佛陀出外托缽,遇到一名農夫問他:「沙門啊!我是依靠耕田、播種才獲得食物,你為何不自己下田耕種,而向人托缽化緣?」這時候佛陀立刻回答:「農夫啊!我也在耕種。信心是我播的種子,智慧是我耕種的鋤頭,精進是我的犁牛,控制身口的惡業,就是在我田裡鋤草。」佛陀告訴他出家是開墾心靈的田園。
7 Y3 J# ~$ D+ j3 ]0 q
" B- [- {* b# U3 O& v- {9 t, m我曾遇過一名大學生,問我說出家人住在寺院裡面,無須工作、坐享清福實在太享受了。當時我也不跟他辯論,只請他在寺中住一個體拜,體驗出家生活。結果住了兩天,他就跑來告訴我要求下山。因為每天他跟我們一起生活,一大早就爬起來做早課,做完早課又得出坡作務;緊接著又是一大推事要做,到了晚上等作完晚課後,又要自己利用時間看經、拜佛;幾天下來,他大呼受不了。
9 U* c1 f/ k5 S- Y/ J, G$ f
: K. ?1 j9 j! [! x9 `1 b由此可見,出家人不是沒事可做。絕大部份的出家眾都是過著清苦的生活、勇猛精進。他們所做的除了自利之外,更導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得自己的人格一天天提昇,來修行了生死,使社會、國家、整個世界獲得極大的利益,這怎能說是社會的寄生蟲。所以,不了解佛法的人說出家人清閒、寄生社會在消費,都是一種偏見。* w: U: b7 w0 _* K! V

* y% ^# ^- ?$ z" P  p" Q有些佛教徒學了幾十年佛,卻連「佛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就曾有人問我: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同是異?我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此中可說是亦同亦異,因為成佛以後,每尊佛所證悟的內容、境界完全平等,即所謂「佛佛道同」。但是,每位佛又由於本願力的不同,其示現的佛國土又各有差別。例如: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而阿彌陀佛成就的國土是極樂世界。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之釋義
$ d; c- b/ r* ^! W% ]9 m; h3 g& B7 u* j9 A0 y, E
「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義是「智慧」、「覺悟」。最初之所以不直接翻成智覺,而直接用這個「佛」字,這是因為中國文字中沒有意義相當的字彙能夠對等的翻譯出來。它所含的智慧之義理絕不是我們一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圓滿對宇宙人生徹底明瞭的智慧。1 x6 }- R& V& r* e/ ]- g

( k  x8 S. ~4 Z5 f5 O通常講佛智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以現代哲學名詞來分析,對於宇宙萬有本體徹底明瞭通達的智慧,謂之「一切智」。「道種智」是指知道宇宙一切千差萬別的現象的智慧。「一切種智」,就是對本體界與現象界,兩者之間完全通達明瞭。這些智慧並非只是一種領悟,它還具有覺悟的作用。對於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完全明白,一點也不迷惑,這才叫「覺」。
+ j% R/ S4 J1 _9 z. y% r% E- o& |
. G# U8 b! r/ o+ t; n# S, L瞭解佛的定義後,自不難知道學佛乃是學習佛的智慧、覺性,以此看破世間。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具有覺性,終究能夠成佛。而佛法就是教導每個人如何開啟本來具有的智慧,能夠清心自在的生活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佛不是全能的上帝
/ C+ H. ]8 o8 t9 S: B1 H" S9 @. w7 U0 Z) {! Y
還有人雖然信佛,但是卻把佛陀等同於全知全能的上帝,這也是極大的誤解。一切的宗教:回教、猶太教、基督教,儘管教義各有差別,但是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相信有一個萬能、神聖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創造世界、人類,什麼都能做、什麼都可以做。$ P/ J+ `3 h- i5 w1 ]. g" O/ Y) A

2 x' Q6 _& W3 d0 R9 h佛教則根本不承認有這麼一位創造世界萬能全能的上帝。因為,依佛法來看,根本不承認有「第一因」,所謂的創造世界的最初起點。佛法認為:「開始」這個觀念是源自人類「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為了思想上的便利起見,而所發明出來的一個假想或假設罷了。5 p( a: {( Y' i' n5 b5 a1 L6 w

& z9 I$ V& C& R* Q0 o! D舉例來說,一場演講法會七點鐘開始,九點結束。所以,我們說這次法會有個開始與結束。但是這場演講絕不是一個最初的開始,因為在演講開始之前,有的人可能在家中或其他地方,陸陸續續來到會場。對這些事而言,七點的演講是結束而非開始,等法會終了,大家各自離去,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這些都是在演講會後所發生的事,對這些事來說,九點的散會是開始而非結束。; N1 d) B7 T7 w" `& n$ N: L

( q/ F; V0 G; @7 s- C. k3 X因此,「開始」這個概念只有對某一特定事物時,才有意義;最初的開始或絕對的開始,是根本無意義而不存在的。
- {2 S! X! {- Y4 V, i5 @  }; C
, `7 @2 R, i1 R/ m+ O- O& N* _, [2 g% v6 M9 ]再進一步來說,「上帝」是人類思想上的假設。人類創造出「神」的觀念,不僅對宇宙間奇妙的現象有了解釋,同時也滿足了人類精神上的需求,使他們得到了安全感。/ ]2 m$ |# S) T8 @2 q4 ^5 W6 K- _

0 L# K$ m! P# B& c; [至於佛則不是「上帝」,他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然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卻無法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儘管能化度眾生,眾生是否能夠得度,倘得靠眾生自我的努力。總之,佛陀從不以造物主自居,能夠身體力行,實踐佛的言教,就等於見佛敬佛。否則,就算當面見到佛本人,也等於沒有見佛。因為,佛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人類命運的神祇。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佛並非崇拜偶像
1 s- c/ M8 @4 e& H
- f! P' V' z0 t& B; g( C7 m外教徒批評佛教徒入寺禮佛,拿香、花、燈燭供佛,認為這是迷信、搞崇拜偶像。這是似是而非的論調,與事實正好相反;佛教才是最不崇拜偶像的宗教,反倒是外教有崇拜偶像的傾向。《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剛經》也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些經文都在在證明,佛教是不執著外在的形象。問題是一般人無法當下了解:「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祇在汝心頭」的道理,因為,如果沒有具體的形象,大部份人是不肯禮拜的。4 _9 A  X/ N; y5 U4 \6 a! |$ I

! o$ R' u3 Q" R4 q1 n( w2 ]所以,有些佛門祖師遂運用善巧方便,雕刻莊嚴的佛像,讓人們看到佛像自然昇起恭敬心來,這是方便的接引法門。對於已經悟道的人而言,佛就在心中,不必刻意向外尋求。( [8 s/ @: l& u) v+ @, b2 B
" H+ p% M" M& @* \" Z8 w7 G
佛是佛教的創始者,是由人修行而成為圓滿究竟的聖者。他是每個佛教徒的典範,是我們尊崇的對象。尊重佛當然會有所表示,好像孝敬父母,必須有禮貌一樣。佛在世的時候,可以直接對他表達恭敬。可是,現在釋迦佛已入涅槃;還有他方世界的佛,並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不得不用紙畫、泥塑、木頭、石塊來雕刻他們的形像,以作為尊崇的對象,這樣的禮拜,並非因為他是紙土木石。
* t, Y) i; R- v& X
5 E0 t" U8 @! X; Y好比我們敬愛國家,要表示尊敬,就向國旗及國父遺像行禮,這難道是迷信的行為。天主教也有耶穌、聖母瑪利亞像。基督教也以十字架作為恭敬的對象,有的還跪下來禱告,這與拜佛又有什麼差別?外教說禮佛是崇拜偶像,這實在是很大的謬解。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佛是迷信、正信?
* V9 j% S, U! ^# t+ r9 `; {) X8 v
8 x$ }" N8 i0 r: k一般人,往往會將信佛者貼上迷信的標籤。對於這類評論,我經常以心平氣和的態度和對方論究。在談論學佛是不是迷信的行為前,先得釐清何謂正信,何謂迷信?否則一味地亂扣帽子,只顯示個人的無知及不客觀。
9 |/ Q+ u; ?: c; z! m. q2 [5 O0 C% f2 \
迷信與正信,可從兩方面說:一、約所信的對象:凡是正信,必須所信的對象有實、有德、有能。如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印度,這是確有其事,信而可徵。其次,佛具有智德(覺悟)、斷德(斷除煩惱)、恩德(慈悲)三德,三者,更由此三德,佛才有能力引導人走向出世解脫,達到與佛一致的境界。反之,如果所信的對象不具備上述三項條件,則是迷信。二、約能信的人來說:如果經過你自己的理智一番正確的了解,見得真、信得切,就是智信、正信。如只是盲目的附和,莫名其妙的信,就是迷信。; U6 s' \" D. M, ]/ o
% L4 y  Z; R5 {8 r
再將兩者綜合來看,還有四種差別:一、所信的確是有實、有德、有能,但信仰者卻是糊里糊塗的信。這勉強可說是正信,卻不盡理想,難保仍會誤入歧途。二、所信的並無實體、實用,而信仰者卻經過一番思索。這看似正信,卻因錯見而引起信仰,不能不說仍是迷信。三、所信的有實、有德、有能,也經過慎思、明辨後信仰,這是最難得的正信。四、所信的毫無實際,信仰者又盲目附和,這是迷信的迷信。
" [% q( X; P  ]! J) R) m+ u" N$ B
經過這番剖析,批評者往往放下成見,至少明白要評斷別的宗教是否迷信,必須有一個客觀的衡量準則,不能只做情緒化的反彈。至於信佛是否就是迷信,不妨不要遽下定論,等深入研究後,再做判攝抉擇。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心靈的超越
) ~8 z# O( i. T1 t
! I) w" Q  z! Z# Y3 z* w有句廣告詞說:「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有些佛教徒就是有這種熱誠,自己學佛便巴不得旁人也趕快學佛,逢人便說學佛的好處。這種熱心傳教的心態,著實可愛。只可惜常被問及「為什麼要學佛」這類基本問題時,恐怕極少數人才能確切給予回答。
8 }- Z' n6 m4 Y- Z2 {$ P1 k* Q; Q  X9 K/ n
學佛是追求心靈的超越
' M+ K/ z/ M4 G5 Z4 j7 e
! K) k1 \6 e# C& {. Y# Q8 M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引一小段禪門公案。《景德傳燈錄》記載禪宗二祖慧可見初祖達摩斷臂求法的故事:神光(慧可)長立雪中經夜,積雪高過膝蓋。達摩才問:「你為什麼站在那兒?」神光答:「唯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摩說:「過去以來諸佛妙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輕冀真乘,徒勞勤苦。」神光為表明心跡,立即拿一把利刀,將自己的左臂砍了下來。達摩便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身;汝今斷臂吾前,求而可在。」故為更名慧可。
) ?5 J# @) z2 S; F: U: }/ D
& o% H7 _% x- ]. K5 O慧可又問:「諸佛法印可得聞乎?」達摩說:「諸佛法印,匪從人得。」按著慧可又問:「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慧可找了老半天,拿不出他的心來,便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我與汝安心竟。」& T7 }1 V* o6 Y+ B

9 ], f8 ~1 d+ G+ E這段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禪宗公案,清楚的明示學佛修行的根本意趣究竟何在。依佛教的專門術語來說,學佛的最終目標是求「了生脫死,解脫自在」
. w/ F9 F& Q& B; O& I+ T
% R" o1 U# A7 v9 w0 U0 H換成現代話,就是追求「心靈的超越,解脫煩惱的束縛。」具體的講,乃是學習「如何使心靈超越痛苦的智慧。」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一切皆苦?
/ t7 C3 z& c' ]! e' ]3 X
. m' A4 D+ ?6 @* W' m許多人不瞭解佛教,認為佛教教義太重視苦;把人生說成苦哈哈的,變成是一種偏激的厭世態度。因為人類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樂,不該「以偏蓋全」。關於這一點,可以從兩方面來加以說明。
! l! ]7 [' |8 c  J. u+ l! |# p$ {( x
! f4 E- o' @4 r6 A! r' [首先,如果站在現實人間當下這一生的立場上,佛教並不是要叫人承認「有受皆苦」的這一觀念不可。佛教講苦,是從佛陀的悲智觀照所得的結論,一般人是無法體察到這個事實;由於凡聖的境界高下層次不同,實在勉強不來。佛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來看生死流中的眾生乃是唯苦無樂;縱然有樂,也像搔身上的瘡一樣。搔時相當快活,搔完痛苦即至。3 @3 L: o7 d% ~" u* h
; \" C( }# x3 h% R1 F8 w5 \
其次,佛教之所以一再強調「一切皆苦」,是因為唯有正視這個事實,才能從中超越。這就好比身體有了病痛,能夠極早發現,以便對症下藥,恢復身體的健康。反之,如果昧於事實,不去求診就醫,只會讓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 C; _/ |0 I7 g# I: G$ s6 s/ V" e% y# y7 u% N* F
所以,嚴格來說,佛教對人生的態度既非悲觀,也非樂觀。如果一定要說它怎麼樣,毋寧說它是「實觀」的。因為佛教對人生、世界的觀點是如實的,它以客觀的眼光看一切事物,既不編織美麗華謊言,讓人們活在愚人的樂園裡,醉生夢死的度過一生;也不以各種不實的恐懼與罪惡來恫嚇、威脅人們。而只是客觀而正確的告訴你:你是什麼?你周圍的世界又是什麼?並為你指出心靈超越的途徑,達到自由、和平、寧靜與快樂的境界。
5 `. A% A0 h7 j7 l  ?# U- Z" K. m+ }7 ?, f- Q
打個比方來說,這就像面對疾病時,有的醫生會過份誇大病情,要你放棄一切希望(悲觀);有的醫生則愚昧地宣稱根本無病,不需要治療,以虛妄的安慰來欺騙病人(樂觀);兩者都同樣的危險。真正高明的醫生能把症狀診斷得很正確,他了解疾病的原因與性質,清楚的看到病可以治癒,並且果敢地採取治療措施,因而救了病人一命(實觀)。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認識痛苦
/ F. e# Q( H8 L+ c
$ q2 D* f  q; W- z從前面的剖析中,我們不難理解到佛教教導人們超越痛苦的要訣,首在「認識痛苦」,所謂「遍知一切苦,永斷生死流。」談到痛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所體體驗。苦可分為身苦、心苦,佛教以「八苦」總括每個人身心世界所承受的苦痛。
& J' L2 T) I3 |' D2 ~* ]. Q
" V2 J3 Y6 E+ U- _* i一、「求不得苦」:名譽、權位、財富、眷屬是人人殷盼渴求的。希求而得不到,固然苦惱;得到了,生怕失去,也是苦惱不堪。這是我們對於外物關係所引起的苦惱
  J. r# a" ?$ }# Y. G: a$ u
, |; v: }7 D9 M3 I" R' m二、「怨憎會苦」,三、「愛別離苦」;這是我們對於社會關係所引起的因惱。意見不合、相怨相恨的,不見倒也耳目清淨,卻偏偏要聚在一起,共事、共住、共談。彼此無法諒解又無法離開,真是苦惱至極。反之,父母、兄弟、夫婦、兒女、朋友,互相相親相愛,卻又不能避免生離死別。
9 o7 I. h* _7 E& v' N% \% Z2 p& r: p2 K
四、「生苦」、五、「老苦」、六、「病苦」、七、「死苦」:這是由於身心不協調所引發的痛苦。一般人總以為生是可喜,老病與死亡才是悲哀。殊不知生了就不能不老,不能不病,不能不死。老病死由生而來,那生有什麼可樂的呢?
  q  V! |. L$ X
# \7 Z  A; z  l, u; d8 a上述七苦是從我們對外物、社會、身心的關係中來說明苦。但是,總結來說,有這七種苦是因為我們具有五蘊(色、受、想、行、識)身心的聚合( H) t% {/ i4 Q% p' N) l( q8 Q- H! e

. s, V4 ]8 J2 C$ G& H; B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這就是說明第八種苦:「五蘊熾盛苦」。有了身心自體,就會引發一切對外物、社會、身心的痛苦。所以,我們有一切的問題,都是源自於此身心。: i5 m8 L# E0 D% D- r' b# f
/ r$ d$ g% L9 ~, L$ J& U
以上,我們以八苦簡單來說明身心的煎熬。另外,在今日物質進步、科技昌明的時代,科學固然帶給我們很多方便,卻也衍生了若干問題。譬如飛機的發明,使人類交通往來更加便利頻繁;但是歷年來所發生的意外事故,也損失不少人命。還有,工業的突飛猛進,固然帶來社會的繁榮;然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而威脅著整個地球上的生物生存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整個世界都面臨了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迅速轉變,而引發社會結構的解體;令價值混淆、人心更加迷茫。
0 y' `% F# m" `( M& g
0 t" E% u% j, @3 X3 \現代人普遍都能夠領略「身心交煎」的滋味。因此,談「心靈的超越」是具有時代性的意義。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執著心—痛苦的淵藪
0 i, q5 K! y5 Y0 d2 h0 C5 ~% F$ I: f
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心」才是痛苦的根源,否則社會愈進步,大家應該活得比往昔自在才對。慧可向達摩求安心的故事,無非點明這個事實。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原本是等同虛空,沒有束縛,只因妄想執著,造成侷限,而引起痛苦。
9 q" V' H5 b3 y+ y! z+ E1 }' e0 F6 i7 U# u
心如果執著會產生極大的力量,下面的故事就是個例證:過去有個土財主出國旅行,到法國買了一只珍貴的盤子。回到家中忍不住想向朋友炫耀這項珍品,於是利用假日邀集三五好友聚餐,設宴款待。席間特地用此盤子,端出一道佳膳美肴。朋友見狀,個個讚不絕口,歎為希有。
+ v# j2 |; C/ }' y
; i7 c# [2 q( U' |正當主人陶醉於讚美聲中,有一名遲到的客人匆匆趕到會場。一看到餐桌上早已杯盤狼藉,主客正是酒酣耳熱。待他仔細一瞧那只盤子,不禁失聲大叫。' T0 A& d0 c# s9 i, C, ]
) V6 z: u2 w! C) h2 z
所有人立刻圍攏過來,追間之下,這名客人吞吞吐吐的說:「那只盤子,是法國貴族用來小便的夜壺。」話一講完,在場的人都嘔吐不止。2 x4 X+ n& ^( X# F. K+ ?) D

4 g$ N, y" \9 t: {其實,那只盤子一定是洗得乾乾淨淨,只是一沾上「夜壺」這個名詞,搞得所有的人吐得七董八素。足見人心執著的力量有多大。心靈沒有辦法超越,正是因為六根面對六塵(感官的世界)產生了執著,而讓我們產生極大的煩惱。事實上,人都是被名相所轉;人對種種名相加以執著,束縛自己。) _) f  c9 Q! b: @0 C2 @
4 a8 c9 U2 ~! d9 r! Z
因此,佛才說:「沒有人能束縛我們,只有自己束縛自己。」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儂我儂,障礙修行
( X7 K, a$ _1 F1 F6 o. A+ h* }3 O
/ t7 o2 W2 d3 Y
. k# ~; [8 s# D6 Q5 C4 T: V( K+ ~7 }1 I把這個道理擴大來看,我們之所以會在六道輪迴、生死痛苦,完全是「自作自受」,怨不得人。因為每個人都把原本「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世間,誤認為實有而永恆不變,因而產生痛苦。
; t; {5 q$ a: ~- I3 i' L# P
# L. G6 s( H7 j" M/ e' d6 v# D落實到現實生活來說,佛因徹悟世間的一切都是「緣生緣滅」,面臨順境逆緣都能安然處之,不生煩惱。甚至佛把惡緣當做成就道業的逆增上緣。一般人,剛好相反。如果別人對他好,則滿心歡喜;若是對他不好,便生怨恨。一天到晚就在順逆境中起起伏伏,不得自在。, Y( O# O  K+ M/ t
$ x4 T6 f" i$ I: w
人若是能理解緣起法,便會懂得怨親平等的道理:往往跟你最親密的人,卻常常讓你痛苦、掛懷;反倒是一些忤逆你的人事,卻成了砥礪的利器。問題全在於你用那種心態面對。
( b9 l* U  o* v$ {
0 d6 ]- J7 Y+ x# {% [舉個例子來說,曾有位太太跑到文殊講堂向我訴苦。她本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先生卻堅決反對她信佛,並以離婚做為要脅。
# `/ t$ z3 o/ M% A1 P
, j8 |7 {2 X; `- f8 m看著她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告訴這名女信徒,要深深感謝自己的丈夫。由於先生的阻撓、障礙,她必須更加堅定,深入品昧「佛法難聞」的真諦。
/ y& V7 \$ x( [% [, E6 a& m8 ]1 m' @' K2 C# _2 G
另一方面則要試著拋開執著,客觀的去了解先生反對的原因並方便誘引教導。即便是無法改變另一半的觀念,正好一心一意追求心靈的超越。等到自己成就後,再回頭度先生。  |# j* F  a) Z2 x

, ]; T: ?/ y6 Z: ]+ m$ ]老實說,從某個角度來看,夫妻之間感情太過親密,反而會障礙修行。畢竟過度「你儂我儂」,只會造成彼此沉溺愛河,受到情瑣的束縛。我當然不是要大家拋夫棄妻,既然成家立業,就得依著因緣來成就道業。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樣東西是你的
" X# S; B( W& ~' W  U2 Z' s+ ^& V6 g
上述的個案,只是信手拈來的例證。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免有其他的罣礙、恐懼:怕失業、怕沒飯吃、怕失去生命等。說穿了,這都是源自於強烈的我執(自性見)在作祟。
8 _1 V) T8 d( L0 N, X: r* E9 g& y, ^3 P
我執」—自我中心主義,會讓我們立下一個標準。一旦這個標準遭到侵犯,保護自我的意識便會抬頭。人正因為過度保護自己,自私心做主宰,慈悲心無法展露,因而產生恐懼。* |/ O. D! C/ v/ E; n, {

7 e0 ~" X* F; x: K) G我們會恐懼是因為不了解生命的本質(生老病死從何而來?),悟道者則洞知:「生實不生,死則不死」;「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換言之,世間就像旅舍,僅供我們暫住而已,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我們的。
, ?: i) q& i2 I  a  L* g3 b
, I4 w4 C" Z5 j過去有一名小沙彌在禪堂靜坐,因為年紀尚小,玩心未眠。人坐在蒲團,眼睛卻東張西望。
( R) {8 M2 _' Q" Z$ x, C0 r# Z% F
老禪師冷不防地用香板打去,說:「看,那一樣東西是你的。」這雖只是個小故事,意義卻非常深遠。大家不妨把這句話當做座右銘,仔細反省:既然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的,大家又在執著些什麼呢?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摧毀「自我意識」的空間7 E. E' a$ d) L. W$ m1 L- A; f  P

7 z7 Z1 n5 H: C  B9 @如果每個人都能體會到:「世間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我們的」,這雖然還談不上徹底解脫,至少可以漸漸擺脫得失的觀念,恐懼的心情也會逐漸淡化。: h) ]+ a2 F1 H% `2 v. w5 G' X9 t2 c4 L
% y4 w( p; X  |* R. T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間,原本也只是一個點(如滄海之一粟)。但是,就因為執著,遂產生「我相」。有了「我相」,緊接著衍生「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交織成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自我空間」的擴展,便製造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立;煩惱、痛苦因此接踵而至。# W3 C6 ^' ^0 Z# i9 H
- N7 t/ |! T1 b* i7 i* D+ \9 E
追求心靈的超越,簡要的說就是要破除「我相」,摧毀「自我意識」的空間。心一旦沒有執著,就可以包容一切事物。當我們無所執時,遇到紛擾的人事,自然秉持「來不拒,去不留」的態度,活得自在、快樂。
5 T( w, v; j) H( Z( ^' V$ r) b0 q; D) ^# T
因此,不執著的人,才是世間的「快樂神仙」,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他能真正擁有一切,整個宇宙都是他的財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解脫後的心境- d. y. \& T* T# f4 i5 q
; ~+ j6 J7 O* j$ G# c' e; ^
執著帶給人束縛,使我們不得自在。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腳鐐,行動無法自由。心靈的超越正是讓我們放下執著,擺脫身心的桎梏。
6 x$ m$ P6 N  Y
6 `! f/ h& h. x1 E0 V; k, R追求心靈的超越,以傳統佛教術語來說,就是達到解脫、自在。現在,依據經論的記載,略為描述解脫後的心境。& ?) ^9 \9 I" N0 P

: l2 }1 C# D$ p* q; Y) m& j& O俗話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普通人總是被是非、得失、利害所圍繞,一天到晚感到莫名其妙的壓力,展現在臉上都是滿面愁容。: l7 u& j0 `2 K6 Z
0 v2 @5 [, a0 o" N/ {( g* ]' [
解脫者則深知世間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他瞭解執取人生的現象為實有,根本是種錯覺,所以能夠「安貧樂道,隨遇而安」,在面對生活中的順逆境界,自然知道「人生如戲」,隨緣盡力扮好自己的角色。
. q- s8 \* I: F& o3 U# A) G$ H  d4 U. k( m0 Q# Z$ L2 S5 c
因此,解脫者的心境是坦蕩蕩、不憂不悔的。對於已經做過的事情,不起追悔;面對未來,也不嚕憂心忡忡。一切都只是行所當行、受所當受;稱得上是真正的「心安理得」。0 b& O; s+ S4 r# J8 p0 N
0 C$ t7 f6 _( y0 q3 ~) |$ x& H
達到心靈超越的人,不再為世間的各種學說、主義感到迷惑。
/ M3 m/ M4 V8 g2 M9 p. N' l5 H1 b% p* ]4 d
由於解脫者徹見宇宙人生的實相,擁有真知灼見。從內心中流露出絕對的自信,無疑無惑。不再被別人的見解所動搖,即便是魔王化做佛菩薩現身,告訴他過去所教導的佛理是錯誤的,他也不會有絲毫的疑念。
) I! o& k6 P) \, Y
: H1 _+ Q3 l/ n! |3 D悟道者不會為利、衰、苦、樂、稱、譏、毀、譽八風所吹動。凡夫遇到境界時,立刻生起喜怒哀樂七情六慾,悟道者早已遠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對於任何順逆境界毫不動心。甚至到了生死關頭,都還能保持寧靜而安詳自在的心境,不為死苦所煩擾。  Z  ]" B" o+ o* ?4 B& l& \

; j8 \0 l' f0 E' f$ A最後,一個解脫者所證悟的境界,不會忘卻或退失。並且,無論處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直接而明確地呈現自己的悟境。) M4 m3 x; D& @* L
4 y3 Q% N1 R# U  z
曾經有個參禪悟道的人,師父為了考驗他是否真正徹悟,於是趁他熟睡時,妻住他的喉嚨。此人一醒,立即不假思索,對答如流,這就是對體證的境界不忘失。
  u0 _# b+ i3 w: B- e6 S% y6 q3 i: M& w) N* p$ [% D0 W
解脫者的心境雖然相同,但是,由於個性的差異,以致呈現出不一樣的風範。譬如有的達到解脫後,在為人處世上,則表現出謹嚴拔俗的風格。也有的證悟後,流露出與悟前不同的樣貌。大體來說,貪行人解脫後是和光同塵;瞋行人是嚴謹不群;慢行人則是勇於負責。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業力的探討
# n: r' N) k, @! `7 r+ c; \- k) q( |, j& I! \8 Z% G1 ~
業是惑的別名,亦即顛倒妄想。在念念起滅之間,錯認「我」及「我的」是實存的,遂產生貪著、攀執而不斷的輪迴生死。" D1 G5 l" f/ k- j+ m# {

3 P* u4 y5 G5 z* I/ B% o業力是因果相續8 W: m+ K. G4 X) j. S
8 @# D8 K+ Q; H. P; }" o
業是行為與動念。人類在虛妄的時空(過去、現在及未來)中起心動念,由造作諸因感召果報的產生;而透過因果之間的延續遞變,形成業力。/ O- r3 X* q- o2 M$ {
; |: ?$ c! c( E! V1 J
因此,業是就因地而言,而業力則是就果報來相對的詮釋。生活周遭的萬事萬物,均不能脫離因果的軌則,包括我們的行、住、坐、臥、生活作息,都不能超乎因果的循環運轉。
; @; h. J" E8 ^& o2 K) R6 G, }7 p7 o; K% c$ |' |/ Q, C
舉例來說,一棟房子的興建,須賴種種因緣條件的配合,包括有地、建築師設計藍圖,再加上水泥工、木工、鐵工、裝璜及監工……等人的分工合作,才能循序完成美觀結實的建築物;而這就是「果」—搭建的成果。再其次小如我們咳嗽生病,便是起因於身體的基本構造元素: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受涼了或受到病菌感染所得的果報。, z# C) e1 O/ m* T/ w5 l- J
3 |- d1 n% B- k5 }& L
肯定因果,空性解脫
! k0 ?; [/ K2 f0 z
3 C7 r# P: z/ L5 y+ \一般凡夫對因果律則,沒有確切的知見了悟,在生活點滴中不識因果的來龍去脈。一旦時機成熟,果報現前,便會產生迷惑、痛苦,甚至怨天尤人、不滿現狀,心恆不自在。但證果的聖者(覺行圓滿解脫的修行人),昔日在凡夫地造作善惡諸業,機緣成熟時,一樣平等受報。只是他內心無瞋無懼,了知一切順逆無非空幻不可得的緣起緣滅;當下不執著一切諸法,平靜接受,如如不動,自性解脫。6 L  d( m" J+ M9 J! w- u
7 y& T( v- C" ~" N
由此可知學佛的可貴,在於當下肯定因果的事實,如佛經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若-能提起正念靜觀因果現前,隨緣消轉舊業,回歸萬法自性清淨,則與諸佛菩薩相呼應,與如來正法不即不離,會通融合,正等無異。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煩惱,成就智慧  {/ E/ I9 R; N* r

5 x5 b  M4 k" v推本溯源,「業」是如何在起心動念間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無明」,眾生的六根及意識和五欲、六塵相互染著,便形成無明執著,而受其支配,於是不能自主地隨業感受苦報,也不能洞徹諸法實相本體。
& W# ^& b8 Z5 Z+ y( J3 S
+ F, x* J& G2 u9 U& N2 m9 L" U; d因此,業是惑的別名,亦即顛倒妄想,在念念起滅間錯認「我」及「我的」(塵境)是實存的,又漠視因果律則,於是開始興起欲望、追求,造作、自私、貪著、攀執、過於防衛自我……等業行,再一次承受生死輪迴果報。
. g2 A8 p' `! Y$ B- E* m) O
4 |+ E/ |6 ]- X* V此外,若我們總是長時間活在對過往不愉快記憶的回想中,心裡便罣礙,計較叢生,恨意難消;同時在不明因果的迷惑中,受業力無可奈何的牽引及束縛,在苦惱中不停打轉。比如一昧抱怨子媳忤逆不孝、命運乖違……等,這一切莫不是感情用事。
9 B- c) p$ n+ T# s# H, p+ v/ L9 I' D7 l8 f, e
其實此刻正是修行最佳機緣,倘能持續堅定念佛,將過往造作的業障予以清淨轉化,則「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更可以依循《金剛經》所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在因果不昧中,觀照逆境的虛幻不實,自能將粗糙、不理性的感情,昇華為大慈大悲的智慧流露。對於所面臨的種種困惱,也能突破業力的支配;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既現實而又超越」。
! x, j7 M1 w% e, y3 z7 L$ L; ~3 [+ s3 y; z2 u: I7 ]8 M, |' `
斷除習氣,回歸自性禪定
. k+ N" D# E  R! u/ r4 x1 g8 V) W, _. c/ k
形成業的另一起因是「習氣」,即指人的思想行為殘留在阿賴耶識中,與外在塵境交涉所發生的慣性作用* [2 f( Z/ O. K% F6 ]  j( s0 v
/ t$ k: h9 j6 `6 I" G/ F
譬如有句哲理名言說:「你講一句謊話,就要編造十句謊言來掩飾,久而久之就會鑄下無可彌補的錯誤。」這句話明確點出口業形成的過程,以及結果。: U( Z0 h# e3 s- w2 \6 _

7 Z/ F' e( }! c+ g3 g& {8 Z  w4 R又如早晚一根煙的人,看見他人抽,或是聞到煙味,也得拿根管狀物代替過乾癮。再以物理學中的公式f=ma來解釋:力量=質量×加速度,而質量會化成能量,眾生身口意所造作的諸業進入「自己與他人」的八識田中,會形成薰染力和固著力,這樣的情況即是「定業難轉」。1 o; I7 a2 I( m; W* `+ V
1 C, L5 y; `$ E: M. g
如果眾生不能覺察習氣的因果關係,被它牽纏且隨它任意流轉,則內心思緒恆常散亂而不自在,這對生命的進化是一種傷害及懲罰。值此時刻,若能依循六祖壇經所示:「本性自淨自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以最究竟的般若空性,斷盡一切習氣,我執當下放捨,則禪定解脫的境界即自然現前。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業力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束縛
5 F  v+ z( n% P6 q+ ~( u- K' n( k* D. |, r  p
年輕人往往因為人生的閱歷較淺、少不更事,以致於認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且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總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無法完成的。這群「天之驕子」好比溫室內的花朵,不識人間冷暖。在父母、師長之羽翼下,較難領略現實的景況,相對的隨著年歲增長、生活鍊豐富,必定漸夠能感受些許處世的無奈,彷復冥冥之中,有股莫名的力量牽引束縛著自己。
' ]6 w8 F6 o! g
* }) ?" K4 b- d& q! b( ^8 ?這種體驗有些是透過對周遭人事的觀察,更有的是源自個人慘痛的經歷。3 n& ^" i. v& B$ ~
4 p. Y* R1 s1 ~3 C! w' U* W. p
以職場生活為例,這裡面就有許多無可奈何的事情。工作壓力、人事摩擦、上司斥責、同擠傾軋,這些都不是小說家筆墨下的情節,而是活生生的夢魘。單身貴族或許可以瀟灑的辭職不幹,先出國遊玩或散心,再來考慮下一份工作。1 T8 j$ S7 }  `  N
可是,對於有家室之累的上班族而言,家計的維持就是立刻浮現在腦海中的負擔:房子要繳貸款、小孩得上安親班、小李打電話催會錢等。所以,儘管工作並不愉快,還是得繼續加班、趕工,因為他還需要保有這個飯碗。聽起來好像很窩囊,但這就是生活。
5 u. K5 l9 F2 y- u, v我雖然是個方外之人,但是經常會聽到信徒向我訴說這些無奈。站在旁觀者的立場,深刻地感受他們「身不由己」的心情。0 _) q  T* r7 T/ Z, ~

$ T+ k  {; n; F" L業是強烈的我執、法執
& U. a2 g2 N" W/ G9 w& |! B, J) `
: [* {2 F2 ^7 y8 X+ ~; E我執法執的產生是因為對宇宙人生真相,缺乏透徹的理解。物遷境移、人世變動,在在都向我們明示「世間無常」這件事實。偏偏每個人都活在錯覺中,誤以為在變動不居的時空遷流背後,有一個不變的實體。
; D& a- ?. r7 n' D# z
& t7 ?% ]) }  G+ p  [4 o由於對這個玄想式的實體(reality)加以執取;遂衍生我執、法執兩種顛撲難破的心態。我執強烈的人,可說是「自我中心主義」,凡事皆以自己的標準定奪。合己意則歡喜,違逆者則憤恨、痛苦。這種人煩惱重、是非多、瞋恨心特別強。
# }6 U% x9 z% g
  m' w& o, s' I. [5 l* l; Z0 [有位信徒來向我抱怨,說他接二連三換了好幾個工作,都是因為人事上的糾紛。他向我埋怨自己業障深重,遭人排擠。整整說了將近一個鐘頭,我發現問題的癥結點根本出在他身上。
4 J: {; y0 I/ N# X8 u1 U) `0 z7 \6 F( A1 O  S
他把責任推託是別人蓄意中傷,其實是他固執己見、心態驕慢;當他的意見不被採納,往往瞋心大作。長期下來,憤怒早已烙印在他的臉龐。2 j; g6 c) [) m  `

; F, ~' X+ ?/ ]' [4 R) a  F為了避免刺傷他的自尊,引發他更大的怒火;我於是借用廣欽老和尚的教示,希望能點化他。我說:「即使自己明明對,別人卻硬說你錯,那就承認自己錯。」,「修行人是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一個有修養的人,無論有理、無理都保持沈默;心中沒有是非,自然放下我法二執。9 X% q9 o9 O+ E6 P* L; {$ ^) J
% O, j3 N# U" S& G! k$ J
; ?" _7 s: }0 e' b
業力是一種含藏的能量
  a& F4 }: Y  H3 b& J& t5 z4 y: b
6 w, r8 O" p, L2 N人之所以會有瞋恨心,並不是一觸即發;它是念頭日積月累的結果。不管善業、惡業,都是一股積聚的能量。用《大乘起信論》來解釋,即為「一心開二門」(生滅門—心業相一面,真如門—清淨一面。)
- ~- X" |. f- _* `) v. r
7 R8 m% b. N: ?% x善惡的能量蘊藏心中,一旦外界因緣成熟時,就會發作。幾年前報紙曾刊登一則「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故事:有個殺人犯,因為自幼家庭破碎,整日在外遊蕩。一日與人發生口角,一怒之下,抽出隨身的扁鑽,直插對方心窩,犯下殺人事件。之後他被送去少年感化院,在牢裡待了七年。出獄後,他決心痛改前非,安份守己在市場賣菜。左鄰右舍都稱讚他「浪子回頭」,並為他完成終身大事。婚後一年多,過去道上的兄弟突然造訪,騙說要介紹生意給他,因此他又和這群朋友來往。先是喝茶聊天,漸漸打打小牌,搞得後來生意乾脆不做,沉迷賭局。0 z- [1 p. f- S; }6 o+ u
" O. ~0 E% P' |+ g, {
他的妻子屢勸他歇手,則遭到拳打腳踢,終至協議離婚。至此,他不再是苦幹實幹的青年,而是吃喝嫖賭的流氓。為了贏賭局,他每每動手腳耍郎中;後來因為使詐和別的賭客起衝突,歷史重演,再次鋃鐺入獄。
1 D+ n) [" ~- J. E0 L3 a
0 g2 X6 o6 P$ J: ^5 E0 m. O. @看完這則故事,再次讓我感受到業力的可怕。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如果不努力修行,只有任憑業力的擺佈、捉弄。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 全文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1 23:35 , Processed in 0.24509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