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我的这首《东风第一枝》我个人觉得,
2 t5 G) @ N0 m+ \+ n6 x5 g' h% _+ [) H
未曾芳草萋萋 $ y0 Q. S2 _0 v& P; L+ b, u2 m6 H
不料远山凝碧
- S: d/ C8 X1 q1 a5 d! d+ L/ G9 ]0 }' `: K% z# N( M" A
虽然不好,但是还不是大问题。大问题是最后三句:
9 B+ M1 d8 U) i- V+ D% g
9 ]' A! _, v# t: L* W, S料此后,' `3 v; Q, {5 K/ z" o: | f% ~
牙管高悬,8 b0 [8 P. p( H+ E
老却别时颜色
0 Z+ l$ O" M" \+ i
4 m- d$ Y2 R9 z* M @牙管就是毛笔,古时候珍贵的毛笔都是用在笔杆上镶有象牙的,那么“牙管高悬”就是代表不再写东西的意思。这三句单看,没有问题,但是放在词中,就显得好像结束得特别仓促,尤其是最后一句,根本不搭边的感觉。: s0 S& ~" u) N- @) Q
3 u; l9 w# O& w( w9 Q8 P5 [3 a
所以最后一句才最不好。9 w2 j7 x0 i+ F
0 z3 Q* w1 o2 t5 S C
暗自家,
2 V2 [/ n, B2 `1 ~/ P/ r d3 O0 F. c递春消息
5 W; `) y" c, P0 t/ n* w* t* M. ^6 {
云月兄也挑了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个“暗自家”虽然有衬字“家”存在,但是整句不显随便,所以我不同意他。 从词到曲的转化是有挺长的路的,很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清照词里的一些句子,比如:
3 Z- |+ u8 z: E7 b% G$ v( d6 U i" f5 c) a4 b) ~8 t& z+ ~6 u. g
三杯两盏淡酒" c3 V; W1 A' b8 x* \( L# {
怎敌他
1 o' q& ], S, R晚来风急( c! L; V4 W0 Q5 H& C5 ]
! f' N7 u e# y3 A5 Q1 U1 ?
怎敌他 中的他就是。
, X4 V" e( o3 s: l- d7 j& o" |5 l! @) [! b ?0 j
这次第, e0 q- m9 o& [0 }
怎一个愁字了得# m* ~7 @; _- x- Q
( c8 l; _& w. N4 k* _
这次第也是。
) ^2 \. b0 ` p% h* ?$ W, K. `; w) a4 C% t5 a7 E
这样口语的东西在元曲里特别多,什么多多令、调笑令、越调……里面很多地方都可以这么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