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65|回复: 21

佛教与基督教的相互包容性探讨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7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基督教对佛教:包容性很小,“拜假神”,“崇拜偶像”是圣经中明确反对的。$ T6 L7 e, L2 m2 |- E; w

3 \6 I' {( e2 R佛教对基督教:应该说,有某种意义上的包容。佛教的修行目的,是成佛,跳出六界轮回,达到永生和极乐。
3 g6 P7 g% b. B8 _* R0 H* G: M8 b0 r. g& o
然而,六界轮回中的天界,很像基督教中的天国。天界众生,虽然达不到极乐,但是生活条件要好多了。虽然达不到永生,但是寿命有几十亿年。7 D- y( i5 l- B# O0 M/ y

8 W1 e3 J( V0 |2 w天界的最高领导是玉皇,角色和发音,都很像基督教中的耶和华。/ i) Z* G( T" \5 [, R7 j! T
& x- m$ a9 S7 }; E6 ^
佛教的教义,都是讲如何成佛的,对如何来生能升到天界,说的很少,只说“如果此生道德能达到天的标准,来生就能到天界”。这个“天的标准”,在佛教中是很模糊的,或者说,没什么标准,因为,进天界的批准权在玉皇,人的行为虽然很重要,但不是最终的决定条件。5 O9 }; @& T8 C: `3 ]1 l( ?

8 `! t& T& k3 }1 Y可以说,佛教中没有“往生天界”的方法,因此,有了基督教后,很多佛教人士认为这就是了。心中有佛,而想去天界,玉皇未必高兴,因此,要想进入天界,还是忘掉佛,专心信基督为好。还有,玉皇是掌握现实世界实权的,可能随时帮助你,他高兴,今生也会有福、顺利。
9 F# M: \; p5 J  i# x
. V$ c  o1 P/ [) F当然,作为一种宗教,一定会说自己的是最好的,佛教认为,几十亿年的寿命,与无限相比,只是“白驹过隙”、“一刹那”。天界快乐也是有烦恼的,与“极乐世界”不能相比。3 X* A7 ~& P2 @7 f' L0 {) I- A1 s% O
: s- y$ H* A) H+ ]' W+ J
从人的角度看,都不错。修佛,要经几世修行,而去天国,只要一世就够了。不过另一方面,如果前几世已经修行了,那就可能在今世,活着的时候成佛,而进天国,好像要等到来世。
. Q1 Z$ G" h1 F! v2 A& M$ A! `' ]
从对人的行为指导来说,“普渡众生”与“博爱”,有很大共同之处。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7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扁舟 的帖子

三界二十八天--佛教的宇宙观之一   f# Y4 P$ r. e9 N

- E9 _1 Z# N- C# `& }
- \$ U9 |3 ^* u
5 q5 Z. F4 b8 v9 ?8 u7 h壹.前言 $ t  E* f7 y4 _6 U

' O! n; q4 a  \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盘可入。”又说:“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
$ _- z2 g; [( {- n% _  s+ q7 {- Z! G- W3 r5 B7 Q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称“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报虽然各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是都属于迷界,难脱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为圣者所厌弃。 5 O/ o  l. J7 k( M
4 E  k  p! R6 S7 c1 e( O5 R
《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化城喻品》说:“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意思是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因为三界迷苦的领域有如大海的无边无际,因此三界又称苦界、苦海。一般常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便是劝人出离三界,勤求解脱涅盘之乐。
7 U* K( y1 Y* Q0 B* q* M. r' L) N" N" P2 [
贰.三界
5 S. f  V4 G+ _* B  k5 S$ Y! q! r5 z& J/ b# m6 G
三界指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5 O( Q  s, b7 u; D4 B6 `8 q
% c* o/ d, `' P4 q- |) p1一、欲界 6 j: Z( N" N# S6 m& H) J

, M3 ?' ]/ [7 g8 B/ X. n欲界指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间包括人界四大洲、阿修罗,下至畜生、饿鬼、地狱等,因为此界为男女杂居,多诸染欲,因此称为欲界。
8 \' N7 r( @9 q2 y) S% G0 N9 Z" H2 p
4 k! T' f7 P' R1 U1二、色界
9 c$ h3 p  e/ _
" P& a5 I# L0 [) c. R色界指远离欲界的淫、食二欲,但是仍然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没有欲染,也没有女形,众生皆由化生;色界的宫殿高大,由色所化生,一切殊妙精好。因为此界尚有色质,因此称为色界。 0 U; N3 }0 i" m1 j* G+ `/ r- Z

- P$ p6 V# e2 z4 Z1三、无色界
% L6 L( u( R# W
6 e# W5 {% G6 j( A, g无色界指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没有物质生活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没有任何物质之物,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只有心识,住在深妙的禅定之中,因此称为无色界。 + k0 l& T2 y3 f( Q5 q

) q$ O  z, y2 @& Y/ n参.二十八天   M2 N, `; X! Y8 R, ]
' c% z* W( {- {2 Y% T! r
二十八天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禅十八天、无色界的四无色天。
; G0 R. \! {3 q0 f0 m5 \2 T2 G7 Q" F! a7 k/ |  J
1一、六欲天   t$ g6 y: y5 E; C, C: i+ O

; [% v) L, P5 \. J% T4 t2 g, q欲界六天又分为地居天与空居天。
- @! W! ~: X' {) F; q7 G
5 p/ Q8 a9 [0 v1 Z5 A□地居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 : ]( F9 k2 ~3 }6 O% s5 f

3 M6 e9 M6 m+ w3 j□四天王天:东为持国天,住须弥山黄金埵,由提头赖吒天王统领干闼婆(香 神或乐神)、富单那(热病鬼)二部。西为广目天,住须弥山白银埵,由毘留博叉 天王统领毗舍闍(噉精气鬼)、毒龙等。南为增长天,住须弥山琉璃埵,由毗留勒 叉天王统领鸠盘荼(厌魅鬼)、薜荔多(饿鬼)二部。北为多闻天,住须弥山水晶埵,由毗沙门天王统领夜叉、罗刹(速疾鬼)等二部。四天王天的各部合称天龙八部。
! ^  B( X4 w6 q6 F9 y8 w! T
( W' W, d1 f$ [, v  C2 D7 Z□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在佛教的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的须弥山顶,中间为善见城,天主为释提桓因,四方各八天,共为三十三天。据《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所载,分别为: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地天、住俱吒天、杂殿天、住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树园天、险岸天、住杂险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地天、金殿天、鬘影处天、住柔软地天、杂庄严天、如意地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月行天、阎摩娑罗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住轮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天、清净天等。
9 R2 R' f- ~# S  _/ P' B7 f2 b' z7 ^/ D5 |; Y& R$ p1 z
地居天由于居于须弥山,因此名为地居,天神的男女淫事与人间无异。
  @1 U0 b: h5 [8 K4 ^
$ P* o. P4 z3 W$ L: F- c□空居天:包括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 q$ Z  b, X: J  V+ ^5 w

% |0 s, i4 K! l6 f% e□夜摩天:夜摩意思为时分,此天对于欲境知道节制有分,以相抱为淫事。
/ i. N( q- f$ c; J( U1 }" d+ H2 t4 e% x* Y# ]- G9 X
□兜率天:兜率意思为知足,对于欲境知道止足,以执手为淫事。 0 G7 k; M5 u& O9 I( j4 y0 y6 X# U6 w& @$ m
" Y! }* Y$ A/ Y2 g6 N
□化乐天:乐于变化,欲心微薄,以相笑为淫事。
, y. m# e! r. R$ ^
$ E, ]9 a+ Z9 h□他化自在天:于五欲境界自在变化,欲心渐无,因此以相视为淫事。
& k: ^- O. R* H& F# e' X# o2 @
9 S/ Z" ], _8 j1二、四禅十八天
- K# i1 l0 \" g
+ H2 i9 U- H3 T1 b9 y  n; }. _6 G6 H色界四禅天依禅定的深浅粗妙而分四级,共有十八天。 : ]8 ]: W. C2 T1 m
2 W9 x3 H* w$ F, K' L) u
□初禅三天:指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初禅以上已不食人间烟火,因此没有鼻、舌二识,但是尚有眼、耳、身、意四识所生起的喜、乐二受,以及寻伺思惟的能力。 1 J% s9 k# P) ^. D% {

# @8 R% B  v7 Q: {. O0 R* c" S( O□二禅三天:指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二禅以上只有意识,没有眼、耳、身三识以及寻伺思惟,因此只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 |' R3 r. o6 M( x

) q/ |5 b1 |9 Z2 W$ o& L& f□三禅三天:指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三禅天只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
/ m- }) k( U, A4 b8 i6 e+ O' ]& [6 b) u  v: w5 `$ h
□四禅九天:指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 / U& Y+ f; k- P- F9 d; e
1 p+ i& k, Z% Z- x
善现天、色究竟天等。四禅天只有与舍受相应的意识活动。 & [! W% [) y# p  M! N! S
6 H* k  i. p! M: R8 K/ b% v0 B
1三、四无色天
7 h! ?9 Y0 p1 S7 K% Z. p
: h( v8 ]5 h) {4 B" ]- K' f: ]# `( U无色界的有情,虽然没有物质,但依定力相应而感得的业报有深浅不同,因此也分为四级。
+ Z, J8 M; o9 n# s  x
" g% L! c7 p. M+ o0 ~) [□空无边处天:指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为因,所得定地的果报。
3 J0 V7 u& k4 u1 n4 g/ ~+ h4 W8 F+ e6 M7 |, \, ?
□识无边处天: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的果报。也就是思惟清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识之相,观察照了无边的识相,以先思惟无边的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 A) s, v$ I$ P! X$ `: |5 R
7 g& \7 P7 h/ S0 \□无所有处天:指厌患识无边处,舍诸一切所有,寂然安住不动,到了加行成就时,不但所思惟的空没有了,连观无边心识的能观心也没有,因此名无所有处天。 / d' u% N0 q4 U. z% v6 X

4 l- ]6 M$ ]6 J( v, {. h□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的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因此称为非想;此天尚有细想,因此称非非想。此天位于三界九地的顶上,因此又称有顶天。
1 w9 H1 M& N" T
# E; \2 `3 a4 \# `肆.天界的殊胜
; y% G2 z7 e8 o2 k( Y/ y. R0 P' u7 y8 `( v# z3 t! K% z
在十法界中,天道比邻人道,两者都是苦乐交集的地方,而且各有殊胜之处。根据经典所载,天人有以下几点殊胜: 8 [  Y& }7 W+ {+ c9 j1 A2 X
9 t2 q2 O" p" L5 A- q$ s
1一、寿命长久 3 t2 D' B& O0 b' B1 B

* g! {0 t% L$ U3 S7 z3 y欲界六天中,四天王天寿命五百岁,约等于人间九百万岁;忉利天寿命一千岁,约等于人间三亿六百万岁;夜摩天二千岁,约为人间十四亿四百万岁;兜率天四千岁,约为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岁;化乐天八千岁,约为人间二百三十亿岁;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约为人间九百二十一亿六百万岁。 . V4 k$ J7 c7 z9 r) T; O( r- n/ i
4 O* A- J# G" U* |: T
色界天中,初禅的梵众天寿半劫,梵辅天一劫,大梵天一劫半;二禅天的少光天二劫,无量光天四劫,光音天八劫;三禅天的少净天十六劫,无量净天三十二劫,遍净天六十四劫;四禅天的福生天一百廿五劫,福爱天二百五十劫,广果天、无想天五百劫,无烦天千劫,无热天二千劫,善见天四千劫,善现天八千劫,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劫。 + E0 X, G  S( i$ l* I

( P0 |# s% W8 q5 D0 k" A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天二万劫,识无边处天四万劫,无所有处天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天八万大劫,约等于世间成住坏空八万次。天人寿量之久,可见一斑。
, f( P* @( m: w8 R5 Y5 D! r0 X5 H2 O0 r! m2 I
1二、身体高大
- ~: B, y+ C  W3 X% h
- r. z; t* F! f) C四天王身高半由旬(约人间十里);忉利天身长一由旬(约二十里);夜摩天身长二由旬(约四十里);兜率天身长四由旬(约八十里);化乐天身长八由旬(一百六十里);他化自在天十六由旬(三百二十里);色究竟天一万六千由旬(二十二万里)。月球距离地球平均只有二十二多万里,色究竟天的人,手不必举,便能摘下月亮,宇宙虚空之广大无边,及天人身体之高大,实非凡人智识所能想像。 2 Y, e3 I# t4 \3 [, ~
7 O# K! C2 c( B
1三、衣食殊妙
# a8 P1 G4 D" N% n2 R$ C5 N1 A) m$ {5 w0 m! B+ W; k1 I' N
天界众生身体越高,穿的衣服越轻。如欲界四天王天衣长二十里,重半两;忉利天衣长四十里,重六铢(一两有四十八铢);夜摩天衣长八十里,重三铢;兜率天衣长一百六十里,重一铢半;化乐天衣长三百二十里,重一铢;他化自在天衣长六百四十里,重半铢。 . f( F+ G* O. j  Y4 @9 F
9 v5 M! x  g7 t+ W0 i' c$ W
色界的梵众天穿衣与否,并没有分别,随着身形自然有光明胜妙的天衣披身。
! C8 A! t3 t8 P% M4 s, ^! R& B; A: x
: ~$ l$ b3 W- ?" G其次说到饮食,欲界的众生吃自然食、净揣食,以衣被细滑为食、澡浴感受为食;色界有情以法喜为食,以禅悦为食;无色界有情则以意识为食。
" V. C& G3 }$ `- G* F- x0 E/ S" X2 k" A2 I( X1 [2 X0 b
1四、禅定法乐 3 H* @  w1 u0 J6 q

: c7 f/ d; T9 A5 c1 O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
" {" l' \' a. f& P" ~6 x( b# k7 b& i
$ r/ ]0 i: N# j天界虽然有许多殊胜妙乐,但是天人一旦福报享尽,难免五衰相现,依旧要堕落到六道轮回受苦。
; S- a1 ^: x8 ^; d. C4 J" K. x  [( n2 r& ]. P$ V% [, i
另外,天界仍属三界之内,仍然难逃成住坏空的劫难,当世界坏灭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无色界也逃避不了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所以生天固然有生天的福报,但是天界并不是一个最好、最究竟的地方。因此,学佛的人不应以求生天界为最终目标。所谓“三界如火宅”,如何出离三界,如何解脱生死,获得究竟涅盘之乐,这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rockylily 的帖子

这个全面( r6 n( P6 S  z9 B9 ?# |; {1 P

3 y5 |: `; q) U) Q' [中国人说的玉皇,大约相当于初禅三天中的大梵天王吧。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7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原帖由 扁舟 于 2007-1-17 13:45 发表
' N2 o% j# N: E6 [0 i这个全面- Q6 e7 H: t3 q1 ?- }4 ?
/ H/ ?: b/ t6 B% M9 ~
中国人说的玉皇,大约相当于初禅三天中的大梵天王吧。
3 ~# ~! X4 x, z% x) r6 M. x, G5 x
是忉利天的帝释.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7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天界,包括三界二十八天。基督教说的天国,事实上是佛教中说的忉利天,此天又叫三十三天。此天的天主是帝释,就想中国人说的“玉皇大帝”。该天仍然没有出欲界,天神的男女淫事与人间无异。 只是没有人间的不洁不净。比人间当然快乐很多倍,但仍有很多的烦恼。人间一百年,为忉利天一昼夜。 忉利天人寿为千岁(当天国时间)。4 k+ ]: j: A( x& u; R
5 I* s8 c) M. E
而在天界,有无量的快乐,人们到了那里,就忘记了修行。寿命至时,五衰相显,还得重新轮回六道。% G  {# Y' t% H" J, s  ^
2 P' w- w+ e1 c5 S% ^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不提倡人们求生天国。; X7 s) T& j4 c7 ]% c9 G. ^! K
; k/ I5 T1 O9 o) f
但作善事,修布施,得到的就是人天福报。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ockylily 于 2007-1-17 15:08 发表
! U& |. j$ {: V$ P7 N' ^& f- r% z4 C) d3 ?9 F$ G/ z: N& p
是忉利天的帝释.
4 {- D* V: ?, H- |$ Y
! V2 o( p5 C  R( b  [( c7 f# G) P
这个更有道理,更符合西游记的描写。不过,如果玉皇是帝释的话,就不好和基督教创造天地的神比了。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7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扁舟 于 2007-1-17 15:17 发表- M  u+ i! G) B# [, z
$ @. s- j! q6 D+ q

6 M! F+ E* G7 ^1 w8 [% Q这个更有道理,更符合西游记的描写。不过,如果玉皇是帝释的话,就不好和基督教创造天地的神比了。
5 e+ i: E, Z5 b1 f! g

. j- l2 ?3 {) P4 L呵呵。。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教中,天国虽然死后才真正进去,但是永生确实在今生实实在在的就开始。基督徒在今生就享受着永生--灵魂永远的生命。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1-24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六欲诸天具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
4 w. R* q. i- ?4 E% V& `! B1 x1 ~7 k5 N* N
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天归去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24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扁舟 于 2007-1-17 01:04 PM 发表
* b8 {7 \. Z  T2 S- }6 z# o* ?可以说,佛教中没有“往生天界”的方法,因此,有了基督教后,很多佛教人士认为这就是了。心中有佛,而想去天界,玉皇未必高兴,因此,要想进入天界,还是忘掉佛,专心信基督为好。还有,玉皇是掌握现实世界实权的,可能随时帮助你,他高兴,今生也会有福、顺利。
+ l! k9 y, M3 S

* ^3 T2 F2 w6 @哈哈..我喜欢这句话...( n* k5 h+ v) T0 r7 Q3 [
不过.佛教讲究"空"..我对佛教了解不深..只是根据仅有的说个大意..好像佛教中能"成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不想.不需要吃.不在乎穿.更不沾染七情六欲..最近在看的一本<阴阳师>中说有一个得道高僧.就是因为归天前看着桌上的坛子.然后就感慨了一下."我离开后.这坛子的命运又将如何".结果就被当成是对尘世的眷恋.无法顺利往生...
$ Z' }; L& B5 z/ X4 a' l- P, `不过.什么都不想真的就能成佛吗?所谓的"完全没有欲念".应该是连"成佛的欲念"都没有吧..阴阳师里有一个高僧就是一门心思修炼<法华经>(是这几个字么..).十几年来只攻读这一本经.后来他死后.他的骷髅被别人发现.骷髅头还在不停地念颂法华经.有人就说"得道高僧的骨就是不一样".但安倍晴明(一个历史上有记载的著名阴阳师)就说.其实并不是道或佛在起作用.而是他的怨念和执著.过于执著法华经.和神佛都无关系...! C! _, I/ i; J9 V- g& f
...如果这篇发言还是nonsense(这是极有可能的!)我就稍微明确一下..真正的"成佛".指的是第一种.连"必要成佛"的欲念都没有才好.(那要怎么修炼下去呢..).还是后面那种"只执著于修佛"..好?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野 于 2007-1-24 18:06 发表; V7 w# ~. f" z

! m3 H' w; D# v3 V. v; C7 ]  u* K# f, v
2 ?2 {3 @/ S4 ^9 m! J1 d哈哈..我喜欢这句话...
! {' O7 |2 |. F0 W' \8 v, l! M不过.佛教讲究"空"..我对佛教了解不深..只是根据仅有的说个大意..好像佛教中能"成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不想.不需要吃.不在乎穿.更不沾染七情六 ...

: m9 o* E6 ]1 Q$ \2 h' @: _6 n7 g: ~
修佛,既要执著,也要不执著" J( B" Z- e% {3 p, Z

: r( H6 _/ a8 K( d0 M9 W  i就好像打乒乓球,要往赢里打,这是比赛的目的。而打球的最佳状态,又是忘了输赢,该怎么打,就怎么打。要是一边比赛一边想拿奖杯的情景,就打不好了。
0 B: C5 I, [/ \, v9 i, G
' n* A5 k( F+ z9 G; a# k' s说简单,就是一句俗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1-25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野 于 2007-1-24 18:06 发表! ]2 d7 J" y0 j9 z3 x. H/ i

1 c  h0 G. ^3 H# c: J* y
& M  I3 w$ n/ q" s哈哈..我喜欢这句话...
8 I3 t( n7 D) c* q" \不过.佛教讲究"空"..我对佛教了解不深..只是根据仅有的说个大意..好像佛教中能"成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不想.不需要吃.不在乎穿.更不沾染七情六 ...最近在看的一本<阴阳师>中说有一个得道高僧.就是因为归天前看着桌上的坛子.然后就感慨了一下."我离开后.这坛子的命运又将如何".结果就被当成是对尘世的眷恋.无法顺利往生...
3 l* m. m0 n& s7 x, g! }

- o3 r2 \" _7 v, {+ S" }/ c: C是不是这个故事?请见新贴。。。若人欲拿金碧峰.....
鲜花(19) 鸡蛋(0)
发表于 2007-1-25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原帖由 木野 于 2007-1-24 18:06 发表
* G0 S! D4 t9 e" T: j
7 f+ j4 p: O+ c$ {: `
% W0 @0 ~. |% |' w& A/ W# U' P0 O6 x哈哈..我喜欢这句话..., {3 V, N1 k3 D1 }$ D, j
不过.佛教讲究"空"..我对佛教了解不深..只是根据仅有的说个大意..好像佛教中能"成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不想.不需要吃.不在乎穿.更不沾染七情六 ...
6 K  E1 r3 r! n1 F7 m' b0 w7 [$ G7 @2 b0 Y

7 Y% l5 Y+ C3 f0 P! {有个理解上的误区。
6 Q$ p- }) f/ ~  m1 F* {* \+ S并非是“什么都不想”,佛教的目的在于试图让人们正确地理解周边自然界和相关的自然规律。. j: ^1 w4 E. B6 P& F% m
但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谁也无法做到“什么都明白”,所以佛教就通过一些方法让人能
  j& p& \; [7 h7 n% c# V理解他需要知道的东西。如何做?通过让大脑安静下来,一些大脑的低级功能区的功能便被放大,. ~) M6 |' k/ U3 G3 g! K
产生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功能,a脑电波?不太清楚。但速记法等一些训练会用到这些东西。
: V( I' A2 z' f+ K0 |2 r4 W
$ g  a9 L! A$ F这些我们所不知道的脑功能被放大后,我们便可感受到周边世界的一些本来面目。
& c4 a  k0 ~# T所以并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想也白想,不如不想!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1-26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木野 于 2007-1-24 18:06 发表
: B2 Z' @. B- W. {7 }; z' m* Q/ F. ~: t- \0 [4 m' r; W
, @0 v. m* \. t$ S- w& r
哈哈..我喜欢这句话...
4 `- q. L3 W6 c2 D; @不过.佛教讲究"空"..我对佛教了解不深..只是根据仅有的说个大意..好像佛教中能"成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不想.不需要吃.不在乎穿.更不沾染七情六 ...
# o  f3 I. v- V) B: Q
! y: V  N& g& I& G% d
无始以来的烦恼,业障,罪障,障碍住了我们心灵的眼睛,使得我们不能看清过去现在未来。不知道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亲属,不知道我们过去生中的事情。
  a6 V& l# A7 C& `! {) w6 n
! n! m2 ~/ z. {  X+ l这一切,都缘自于“贪、嗔、痴”.( l# v7 `- `* _7 ^1 n% U0 p* l* P
) Y- Y% w" F4 i% d9 S0 T& f/ d
像佛教中能"成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不想”, 当你做到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欲的时候,那就达到了禅宗里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见到你的真实心性了,也就是净土宗里的“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障碍你了,你的真实智慧就现前了。
" V5 G, @, a7 v4 }: F$ c3 `$ P' |4 P: n4 n
古人"人到无求品自高"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你无欲无求时,无所贪着时,你的真实品德自然现前,达到一个很清清净净的思想境界。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30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niel_Wu 于 2007-1-25 18:48 发表
: W" p7 K# R* G5 x% H6 j3 s0 M
# \* C+ q9 F) u
( V: Q, `" T- C  n有个理解上的误区。9 {% g% W& L+ A: \
并非是“什么都不想”,佛教的目的在于试图让人们正确地理解周边自然界和相关的自然规律。
( t, u6 D6 v# j! v3 z  n9 y但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谁也无法做到“什么都明白”,所以佛教就通过一些方法让人能
. a, d( p! O$ @' C9 L理 ...
% ^* J' }2 A& U6 ?& c; T
我的理解不是脑的功能,而是我们妙明的真心。这个真心本来就是无所不知的。只是被我们的烦恼习气如尘垢一样遮弊住。佛经不是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每个人都是佛啊,是糊涂颠倒的佛,是未来佛啊。
2 C; ~6 c; A5 C1 u+ N: ^! M, a对与LZ的主题,我的理解就是各个宗教应该是互相包容,净空老法师曾经提到过:圣经里明明写的是神爱世人,不可以操作起来就变成了神爱基督徒啊。佛教里传授了很多法门,分别适合不同根性的人修学,金刚经里明明白白的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而且释迦牟尼佛是一直被称为本师,并不是被当成神明去崇拜的,而是被作为老师来尊敬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3-1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很好, 可惜佛对未来很有向往, 却似乎没有历史可寻...* x% `% j$ j% {
寻寻历史, 原来佛是人造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3-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耶稣(也就是我)其实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我十二岁时到印度学佛,学到三十岁出来传教.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3-2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ww
原帖由 jesus 于 2007-3-1 21:17 发表
$ y. }/ j2 y! Z耶稣(也就是我)其实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我十二岁时到印度学佛,学到三十岁出来传教.
0 P; z" ?2 y1 [7 E
! ]5 x5 R# p' d
看得出来,你这个耶稣还是个广读佛经的!
. w/ \+ x# u' x% Y( U
; N/ Y( m5 T" \2 R. r4 b7 g《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为之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为之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为之说法。。。。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07-3-7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rockylily 的帖子

“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不想“的”最高境界”
; ?. v9 Y$ p5 M9 H% _说 实话,不觉得有什么好的。何况,有可能做到吗? 有思想才是人的高级之处。这种“出世”的思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3-7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polyhedron 的帖子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阿弥陀佛!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3-13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都是观世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29 20:23 , Processed in 0.318738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