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洛阳龙门石窟《魏碑》/ j4 T8 P. @+ N
0 w# y* `2 }# C3 b: L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佛教艺术宝库之一,经北魏至唐的150多年中,共雕凿了造像10万余尊,题记3600余处,题记中属于北魏或稍后时期的,占有相当数量。其字体就是一般所说的“魏碑体”。这些题记在早先并不为人们所特别注意,清代乾、嘉以后金石学和碑学兴起,不少金石家都分赴名山访碑求拓,龙门的造像记就是清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黄易(小松)访拓后,始显于世的。罗振玉《石交录》云:“黄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一品,后增《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为四品。”后来人们又增为十品,继至二十品。龙门二十品,被后人作为龙门造像记中的代表作。但其中仍以黄易所选的《始平公》等四品最为著名。
9 V! h) H) b M6 k( O) k
' Z1 e4 C6 h+ t/ c( F3 Z: p- ^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富欀灾而开龛造像。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 E; D# S7 l F+ ~
+ y4 P! Y# u6 h2 m3 R龙门二十品包括:
6 [, `+ z5 m" m. [4 i' c# E: S. b; o& ?) H3 R+ Y% o1 d! s
02、《步辇郎张元祖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1 k! r+ ~8 u" i* p$ ^
03、《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
2 @* T7 c7 f$ f, X04、《北海王元详造像记》6 W- ?/ G$ a, {' {& ~, D
05、《司马解伯达造像记》
9 L: j; P6 p, D: s( W06、《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
0 @2 e* U: l; f' I# {% ?07、《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等造像记》
+ H7 R& c& g$ v5 J5 ?7 C% h) {08、《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8 h& `- O6 b3 l& l
09、《邑主高树和维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记》
0 t g3 W4 @3 }4 Q+ r: n2 v10、《比丘惠感马为亡父母造像记》
) i) R, z) \2 \7 X: r% q n) x11、《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广川王贺兰汗造像记》4 K. V- D9 m2 o/ T1 ]! |8 L( b/ B
12、《邑主马振拜和维那张子成卅四人为皇帝造像记》
6 \; @0 j1 @% E: B13、《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像记》
0 K6 l2 E8 M% [) R/ y7 E14、《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
5 m$ d* v. P$ l% i/ b15、《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 _7 z' E3 n3 E1 V# `' P
16、《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记》
% C2 s( n: D$ ^8 M17、《齐郡王元祐造像记》1 z" ?1 s- F. S" r
18、《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
- m- L2 |( ^7 @& s7 T/ }19、《比丘道匠为师僧父母造像记》$ |$ J; R7 `5 d$ [
20、《陆浑县功曹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
! D0 k# C1 s' N3 `# z' i- t. w% J' d& J
% P) v( I% e, m1 L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弥勒像记》
7 z/ F3 ^; E% T. ^; ~
/ S: j' B& | c1 [. W简称《牛橛造像记》,碑文字体端庄整肃,龙门二十品之一。是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为亡去的儿子牛橛所造,过去曾有牛橛龛之称。牛橛造像龛在古阳洞北侧,位于杨大眼龛上方。圆券形,龛楣刻十一童子牵花绳,童子手持莲花,二童子间刻莲花蕾,两端各一飞天,飞天头前一浅雕小飞天。二狮蹲距弥勒膝下,交脚下刻力士,手托弥勒双足。龛楣下方左右,身着胡服的供养人。主尊是戴宝冠交脚弥勒坐像,为弥勒上兜率天宫时的菩萨形象。头光内刻莲花,外刻七身坐佛。背光外参外层火焰纹由各以坐佛为中心的十七组火焰纹组成,内层十身飞天分两侧相对以璎珞供养。
]) S: u& d$ u3 b" P
, I6 w$ ` K: t《步辇郎张元祖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 n9 c% |' [' f3 V- f. x- V
5 ]7 M) B7 v: Q/ i. h简称《一弗造像记》或《张元祖造像记》。正书,10行,一行3字。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是龙门二十品造像龛之一,下方邻比丘惠感造像龛,是龙门二十品中最小的两个造像龛之一。龛高36厘米,宽19厘米,深30厘米。龛为忍冬卷草纹尖拱楣圆券形,连珠纹立柱,龛底施水波纹。内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萨。龛下锩刻造像记。据造像记文记载,此龛造于太和二十年(496)。步辇郎张元祖在当时可能是一名给帝王荷步辇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为他造的龛也小。康有为评价此造像记的书法是“沉着,劲重”。民国初白麻纸原石拓,因年代久远,纸黄而松软。这个造像记字数很少,只有寥寥30字。字数虽少,但却端庄整肃,大气凛然。全篇方笔为主,显得沉着,厚重。书法风格遒劲沉稳。但在严整之中也不乏灵动之笔。比如“造”的走之儿的横折折撇,“为”的一长撇,都显得神采飞扬。而“张”的弓字旁,“愿”的“页”字部则显得较为奇崛。而章法同样富于变化,比如最后一行“亡夫直生佛国”,曲直变化,奇正相生,令人叹为观止。
/ ?' }3 u- u) H3 w: n% p3 R* \( V7 U0 B$ ]. O
《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
& O8 S9 F" M3 o* D" a& u+ j: s4 Y- e0 o$ P. W) L9 l
《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达撰文,朱义章楷书。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H$ ?3 V/ m P' U9 @5 u9 A% L7 S
. n; L/ c( k: R- ?- K+ H/ H0 o此龛完成时间有太和十二年和二十二年两种不同意见。造像记在龛的右侧,高130厘米,宽40厘米。此造像记是龙门二十品中唯一的阳刻作品,而且署有孟达撰文,朱义章书写。碑文字迹方重,雄强厚密。
. p8 j3 z0 ]7 R+ c& k1 c6 J. d, h) ?% W
! H2 ], s% h- Y" U. X- y《北海王元详为母子平安造弥勒像记》
4 r9 d( B$ n1 Q; b: Q5 V& b: U" b
简称全称《元详造像记》。造像记高88厘米,宽42厘米,是元详随北魏孝文帝南伐迁都至洛阳的历史实录。 造像龛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长乐王丘穆灵亮夫人尉迟造像龛上方。龛高138厘米,宽102厘米,深17厘米,在古阳洞中属于中型洞窟。龛内主佛为交脚弥勒。两侧胁侍菩萨皆双手合十侍立。圆拱形龛楣内刻十五天人持花绳。
2 R6 y7 w/ e6 R; [3 h* [* H) c4 W* |+ l( A9 F1 |- h; ]' S
造像记记载该龛为太和十八年十二年十一日立愿,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完工,历时近三年又九个月。
0 a+ ^+ t: b# j9 z( v! O0 K# g) {; E4 U0 @; X
《司马解伯达造像记》
4 ?, l' b7 f& @6 J' [& s% `) ~5 T/ Z. N0 o, N" O$ j: J
简称《解伯达造像记》。北魏太和间刻,正书。在古阳洞北壁。正书,14行,其中6,7,8行,行3字,余皆行5字。可见64字。龙门二十名品之一。
/ h _8 r8 [; i
) o1 |' Y, O m3 M% q1 B" K此记具有笔力方峻、气势雄强的时代风气,又不拘成法地发挥自我创造意识和智慧,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点画方截、峻厉、雄强,时寓圆柔之笔以破板滞。起笔有直、斜、横落及轻重之别,点画长短、方圆兼用。撇捺开张,极纵其势。波磔长脚有刀劈剑削般的劲利。转角有翻折、顿折及圆转之法互用。撇能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兼施。尤以“道”、“达”、“延”字的横捺,由大弧度的圆润曲势转大起落的方截劲利的长脚,最为独特。+ Z, R) L) ?! a3 v. J
" J$ J" x' J1 u6 Z. d) N. s0 v$ I4 }
《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 X V5 k( M. k) n2 p
* Q' j( Q# R1 W
简称《孙保造像记》。约刻于太和,景明年间。在古阳洞顶部。正书,5行,行6至12字不等。造像龛位于窟顶偏北侧,与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造弥勒像龛(邻近约60厘米)和广川王祖母为幼孙造弥勒像龛呈三角形布于窟顶。像龛高110厘米、宽80厘米、深14厘米。圆券形龛楣,龛内主尊为交脚弥勒菩萨,坐双狮座,二菩萨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伫立两侧。背光及龛楣无饰,似未完工。推测此龛开凿开景明年间。造像记高40厘米、宽26厘米。记述了高太妃为元保“失乡播越”,经年疾患,未免夭折而痛苦,专此造弥勒像一躯,祈愿亡故的爱孙能“永脱百苦”。
0 A0 G+ A' d8 g5 M' ^3 O3 t+ _
' `" o: _6 Y" e& T. e U《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等造像记》) c: K* l8 a9 }1 _( a/ R) Z
3 c7 X2 |6 t; M3 B简称《郑长猷造像记》。正书,8行,行12字,可见84字,书法劲厉朴拙,结体方整,隶意较重。景明二(501)九月刻。古阳洞南壁。有翻刻本,其第7行“敬造”敬字左上点漏刻。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口上方南侧,共六龛,均为圆券形浅龛。分上、中、下三排,每排两龛,其大小不等。圆楣拱内刻卷草葡萄纹,主尊为交脚弥勒(已经残破)。左右二胁侍菩萨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501)完成。造像记位于佛龛右侧,高50厘米、宽35厘米,记景明二年郑长猷为亡父、母皇甫、亡儿士龙以及其妾陈玉女为亡母徐,各造弥勒像。碑文书法有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重要意义。0 K% e& _; v; x
6 d+ k1 m. p1 Q) f+ F9 m
& A S( t' H+ O: i/ ~9 O1 y《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
7 c$ T) F/ x( g2 J9 Z* b$ {0 F; w1 b0 K; @- Q" a# ]+ ]
简称《孙秋生造像记》。景阳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阳洞南壁。(黄易拓得)正书,13行,上列为记,行9字;下列题名,行30字。额正书“邑子像”三字。额旁二太守名:右2行,右3行。乾隆拓本,其记第三行“刘起祖”之“刘”字画完好。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五月廿七日造讫。此碑书犀利刚劲,宽博朴厚,较《始平公造像》笔法多变,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广达文,萧显庆书。楷书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体方劲峻拔,沉着劲重。笔法凝练自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太和以后诸家角出,庄茂则有《孙秋生》”,“龙门二十品中,约而分之,亦有数体,《孙秋生》沉着劲重为一体。”
5 C% A+ Z2 e/ t: @9 m9 m- A' @
! T0 p6 [# ]) v! {1 z8 d
1 b) M+ M* X) w《邑主高树和维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记》
p/ m9 N( L: U- J9 U. S8 b
: r8 I9 `& T8 a" S简称《高树造像记》,正书,10行,行14字。可见139字,书法峻整劲健。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阳洞北壁。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右侧,与《一弗造像记》为邻。龛高94厘米、宽78厘米、深13厘米,主佛结跏趺坐,主佛两侧有二胁侍菩萨,均有背光。此龛完成于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造像记位于造像龛左下方,高40厘米,宽28厘米。记载邑主高树、解伯都等三十二人的邑社造像,共同祝愿仙逝父母及见存眷属的来生。造像时间与《孙秋生造像记》同年同月完工,发愿文也大致相同。
% u; q% v1 [4 E% Y9 J' X3 P4 A- z2 N' o0 D N
$ B1 I: l. e; e' F/ J, q6 {《比丘惠感马为亡父母造像记》
" W _7 R& O" ^% U. s9 d, S2 F
简称《惠感造像记》,正书,14行,行5字。可见66字,书法沉劲方重,犹存隶意。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古阳洞北壁。有翻刻本,第12行“顾”字左上缺一点;末“像”字缺二笔。' j, Q4 b$ A3 D, Z, G
7 r8 J a6 y2 i. z( A$ Z% e' M A: _3 I" K6 z N, [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广川王贺兰汗造像记》
$ X0 N( g! i) w$ d% Q
5 J( H0 o! Y9 x. ?4 t% E0 q简称《贺兰汗造像记》为龙门造像精品之一。正书,5行,行10字,原共有160字,书法峻整隽永。景明三(502)年八月刻。在古阳洞顶部。
% W$ z* q) f$ v7 z+ }/ p( X8 S4 r: `1 U) R2 E. ~
6 ?: W* D7 I0 ]7 l2 x6 y& A
《邑主马振拜和维那张子成卅四人为皇帝造像记》, P% F$ x E0 o& C0 U6 g
8 ?( p6 ?5 z* T/ F4 T简称《马振拜造像记》,正书,9行,行15字。连额书“邑子像”可见128字。书法峻丽,别有风味。景明四(503)年八月刻。在古阳洞顶部。最初选拓的《龙门二十品》中无此题记,康有为提出质疑,方岩《校碑随笔》以《优填王》为唐刻而删去。顾燮光《梦碧移石言》亦如此。
' K. J* x8 g: w
W" E( R S0 u6 |1 R- F$ i, F2 z
5 K0 I8 ^/ o% X《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像记》
3 o+ ^4 L. t% F2 ]; J6 Q! B
F9 Z5 f0 N$ v! i W% Q简称《太妃侯造像记》。景明四(503)年七月刻。在古阳洞顶部。正书,29行,前22行,行6字,字较大;后7行,行4字,字较小。
. c x9 r7 a; E3 f5 i
$ g" n3 y" `' v* @% Q+ g3 w e
9 N" d0 i: ?# }0 Y D: q: o《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
. _" { a2 F% a, x0 j
) w% X/ P0 b9 @2 t& b简称《法生造像》,正书,11行,行13字,可见142字,书法上用笔圆润和谐,结势华丽流美,有钟繇之范,为同类北碑所罕见。景明四(503)年十二月刻。古阳洞南壁。1 r7 G7 V# F# D7 ~5 k8 b/ d
* g7 U5 R9 l; A" b& d* E; l- D; C
6 n6 x; w6 t# ?! Z$ K& ]+ e$ m- F2 B《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 P' b# F" Y# @3 K+ j' B' m
* `* B, y/ h1 }' ]
简称《杨大眼造像记》,楷书刻石。无刻石年月。但此造像既称为孝文皇帝元宠所凿,考文帝崩于太和二十三年(499),造像当在其后。有云当在景明元年(500)至正始三年(506)间。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为龙门造像记名品之一。《杨大眼造像记》的书风与《始平公》极为相似,用笔方峻,结体中敛而外张,只是紧敛的程度比《始平公》略轻,这也可能是阳刻与阴刻有所不同之故。康有为评此《记》云:“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为峻健丰伟之宗”。
" ^4 V# u! A% i5 X+ Q5 n& |7 g1 d
. V. h& }: L) D5 l, W' R: X
9 e3 e3 j" l; p C }《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记》
$ a/ d) B. [% l% v' [" ?
+ I+ z8 r4 ]0 q简称《元燮造像》,正书,13行,行9字,可见95字,并有浅刻佛像二幅。书法峻美,结体古雅。正始(507)年二月刻。古阳洞南壁。
9 C. h5 E+ e. M$ | v! k2 d7 i7 m# q% m; g+ ~
% f T" S! v0 y) J4 q5 X《齐郡王元祐造像记》1 A2 J6 C _* M, p4 n s
+ F4 Q3 I, j' m/ a# K% W; I2 h2 Z简称《元祐造像记》。熙平二(517)年七月刻。古阳洞南壁。正书,14行,行16字。末为年款2行9字。古阳洞南壁的刻石完好,而北壁泐损较甚。! `: z) H+ M( O! l" q) h7 k
' o* S5 J8 M4 M) o" u
1 w6 j, W, W* D+ z# O; l《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 p1 L5 {7 O7 W+ F
- o+ w0 N+ R5 S( ?. F- b F2 e简称《慈香造像记》。袖龟三年(520)三月刻,在慈香窟。正书,10行,行10字或11字不等。5 j" m; q, e5 \& q& o7 U) }
" {9 s% P8 P" ^3 ?$ ^* @ I+ x) ]. S& {: Z8 ?2 B& U1 l, c" ~5 s
《比丘道匠为师僧父母造像记》( a ?$ o+ q- T
I/ l5 ~! x/ g5 j+ I
简称《道匠造像》。无年月。正书,13行,行7字。可见91字,书法方骏规整。
3 _: s3 [) z8 I$ M1 J. R# q1 n* R& ~* @4 I% @! P+ }, K8 _( ]3 Q
* h; u' p, l9 A4 y% D" I
《陆浑县功曹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 f7 _7 o. ]( E! n3 @" ~+ t& T
0 f/ P: O# f, q& U5 y+ y简称《魏灵藏造像记》,正书,10行,行23字。有额,正书3行9字,额中间竖题“释迦像”,字略大于两侧,额左题“薛法绍”,右题“魏灵藏”。北魏造像习惯用别体字,此题记尤多。虽刻造时间无明确记载,但书法风格酷似同窟的“杨大眼题记”,或疑同出于一人之手,当属北魏刻石无疑。原石身高75厘米、宽40厘米、额高15厘米、宽15.5厘米,是龙门造像题记中碑刻和书法艺术的精品,也是龙门四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清乾隆年间钱塘著名学者黄易访拓后始公布于世。
7 q: V2 W- Y/ O3 b' h, c4 r1 x: F6 n+ {( O s* j& B1 B
《广艺舟双揖》将此记列入“能品下”,并云:“若《杨大眼》、《魏灵藏》、《惠感》诸造像,巨刃挥天,太刀砍阵.无不以险劲为主。”
, L, p2 X7 A) ?# z乾隆拓本第3行“腾空”之“腾”字“马”部可见,“空”字未损。共应215字。有一裂纹,自左上第2行斜下至第1行第14字处。中有四处当是空格无字。光绪拓本“空”字已泐大半。民国十年凿损百余字。碑额已仅存“藏迦像薛法绍”大字矣。' Q1 W; i: X9 c: r
. j. t8 s- j0 w此碑应是方笔露锋之典型代表,因此最显见用笔之妙。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画也挺直有力,折笔显见方棱;收笔处,有时敛毫便止,有时放锋犀利,有时如《宝子》之上扬。笔画或大或小,大者纵矛横戈,如虎奔龙吟,小者轻微一点,如蜻蜓掠水,皆能顺势合情,绝无率意轻发。结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皆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怀隐瑰玉之神采。整篇看来,严整肃穆,端庄隽洁。
4 w4 B% j% C) L7 P6 V' L: i+ P0 j4 H( n7 M, X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lm5oVLvydN2Kg8Mq#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