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如果没有茶,日子怎么过 }4 _* q) c$ {# G- @9 T5 i8 U
& y* v, Q; n m. y
如果至今,你还不懂茶之妙用,你的生活将缺少乐趣。
* Q! E! n3 h8 `' T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面有“茶”。中国文化七枚瑰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这里面也有“茶”。* c. r9 o2 p, b& d
可见得,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既在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中坚实了生命的根基,又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散发着浓郁的芬芳。
# Z7 \7 f# q( f: r+ V+ M. W6 U+ B6 S1 @$ @* S: a R1 b+ P& b
处在蛮荒时期的我们的祖先,因为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 那时采食茶叶完全是为了充饥。后来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它们才逐渐知道,茶能解渴生津,消除疲劳。于是茶从食粮中分离出来,成为纯粹的饮料。" n) w' T# L. o
+ C! j4 K$ m; e4 H" M; |
水是生命的摇篮,不仅因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水中诞生的,更因为水在人的一生中,是须臾或缺的东西。
- y8 i$ a4 B! D/ w# Q0 q4 l) d4 T+ X' C: ?* @8 ~: E
但是,当我们华夏的祖先发现,将一种神奇的树叶,丢入水中,就能改变水的味道后,茶,就问世了。它以水为载体,进入了人的生活,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0 @( I- P6 }$ U& H i
5 Z" \) J" [5 w W! J: G' l. ]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制作和饮用茶的国家。我国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时代,距今大概已有五、六少年的历史。* a2 f' {$ o S$ Y
, y1 w ~3 I ~4 E$ l& Z6 Y. _, ^
正如唐朝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汉语中,茶是一个由三个象形字合体而成的会意字,表示人在草木之中。这个“人”,或许就是发现茶的神农氏或他的同伴吧。就这点来说,茶,是多么的具有中国特色,多么的彰显本土文化!
# Y5 O9 T8 p. ~/ [$ w v! p0 v- ~/ _; P) D# Y6 h9 q+ M
据说,云南景迈山上的布朗族人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他们上山劳动时,如果忘记了带午饭,是不会回家取的,但是,如果忘了带上那个人皆必备的小茶壶,则一定要回家去取,因为不喝茶是不能解除劳动中的疲惫的。: e& b' e7 c$ k9 v' G1 L t; a
( N" K- n* x9 I( ^ ?6 y 另外,早在神农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茶能治病强身。“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后来东汉名医华佗在《食经》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这正是对茶的醒脑提神药用价值的肯定。
; z, ^4 e% b4 t Q6 i C0 O3 {9 e1 M5 |. X9 ?
当然,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茶叶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它含有咖啡碱、茶多芬、维生素等多种药理成分。经常喝茶,能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有收敛止血,治疗高血压病等功效。6 G* m6 }! g% e; e' L7 A- y! ^# J8 B
0 w: v" \8 I( z! C- M0 ^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制茶工艺的丰富提高,中国人智慧的生产出红茶、黑茶、青茶、黄茶、绿茶、白茶等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砖茶等成品茶。这样,即使是来自同一棵茶树上的叶子,也能被制成多种色、香、味、形的茶叶。
4 f2 Z# W, s" d' u8 e m: p1 A" H9 s6 _' J; }( Z
于是,人们饮茶不再是解渴,而是参与一种审美的享受,是谓“品茶”。2 a! Z1 [4 F- p; X' \9 L) ^* x5 H4 g
" q R/ {9 p; r0 m' y$ A( E
中国人品茶就在于闻赏茶汤千变万化的香气,品尝茶汤精彩纷呈的香味,观赏茶汤五彩缤纷的颜色和茶叶在茶汤里沉浮升降时曼妙舒展的袅袅姿态。茶香令人心矿神怡,茶色和茶姿令人悦目伤心,茶味则令人扑咂再三,满口留香,回味无穷…6 A7 H2 [1 ~ O' U$ F$ y
- p6 M N7 c) a ] y p; m
啊,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精神享受,难怪古人总爱把品茶、饮酒和吟诗作赋合在一起进行,作为了精神上的一道盛宴。唐宋时代的品茶诗很多,许多名句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比如刘禹锡的“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梅尧臣的“春芽研白膏,夜火焙紫饼。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领”,朱熹的“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0 x5 F/ y+ \* O) w* j& ~$ D
( S/ G0 {) B4 P2 p( ~2 I 众多品茗诗中,最著名的当数苏东坡的那首《记梦回文诗》“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红。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苏翁真不愧是风流倜傥的一代文豪,连做梦都在豪放的饮酒品茶作诗,而且更奇特的是,他这首诗顺读倒读,都能成章,都能合撤押韵。且意境不差分毫。这在数以千记的品茶诗中,实属罕见。9 [ q s( l' `; ?
- K, Q% b: q' O( F4 t; S& y; m
品茶的最高境界是“悟茶”。如果说,一般的品茶只是调动人的嗅觉、视觉和味觉器官参与其中的话,那么悟茶则要求人在饮茶时开动大脑认真进行思维。作为精神层面的“茶文化”,在我国应当起源于汉代,因为那时就有了谈茶的文章和书籍 但它成形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代,发展于当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t: r* I, i: a r/ |
! ]8 A% O* M; [( s# u" _! N0 P. O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现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茶经》概括了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不仅总结了制茶饮茶的茶艺,而且把儒、道、佛三教的理念融入饮茶中,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所谓“悟茶”就是在品茶的同时。悟出人生的道义,即茶道。从唐代至今,我国的茶学专家们总结了林林总总的茶道,如“廉、美、和、静”,如“理、敬、清、融”,如“美、健、性、伦”等等,但不管怎么概括,都是要求人们通过品茶活动,来养性、联谊、示礼、育徳,直到净化社会,美化生活。
1 \4 K3 `8 v N$ v% v' c- D
, q# r" b( U3 ] 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家“内省外修”的教义,其最终目的 就是实现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
- S/ ]2 \, P5 A& ` T. y! G8 {4 a2 t% |. t. p
从食茶,到饮茶,再到品茶、悟茶,中国人在完成了一次次物质文明飞跃的同时,又一次次完成了精神文明的跨越。
+ X/ k/ ~; }$ P. ]5 n& U- x( f, E
4 B1 f! ~' U i- G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WCng29t2wBoJ8SeG#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