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5-5-27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3、回向殊胜
7 A, n" y% R: r7 E3 j" t; L l. `" k. D' V
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譬如,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但他却舍不得,而愿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能够获得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涵。
& g3 R0 @7 H/ A( f
3 o8 C0 ]+ D$ E; m/ }! _7 [1 n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无毒的回向。
7 d6 U4 X3 Z$ g5 r! P2 s. B, s) L
4 Q* Z; O: u, v8 ]- D, \4 b, Y( X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有执着的回向。《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过,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像有毒的食品。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道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虽然也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0 q; b) Q1 ~8 _' T) F) V
) E R/ x4 }& a4 j6 c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着的回向、无缘的回向,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 l% o5 ^) N# C9 Y- j m* l
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 S& J, Z" o9 D9 m3 r9 p3 @. g; k- _/ O
所谓“真实的无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无缘禅定中的回向,这是薄地凡夫所无法做到的。我们现在只能做相似的无毒回向,这种回向不是指以中观的逻辑来抉择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真心诚意地进行观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这种回向,就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 Z) W! v! B/ N2 a. e
& N4 V6 p5 a' P# v; Q% M3 P/ c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例如,在放生过程中所造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
/ f! N, M3 z. `# [
8 ~' u$ S% C/ ^, l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诵了全部的《普贤行愿品》。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同时又是相似的、清净的无毒回向。
: @/ L" r1 C% Y" H# E, H9 }2 ~* T& C& [$ f6 W1 [( N, J
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什么情况会毁坏善业呢?9 e; z. l) H$ _+ F* {
: ^5 D* p. F& X" k6 r0 ?
第一、发嗔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嗔恨心。生起严重的嗔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 X6 a. P ]. \: F1 Z J6 f
8 @, b$ m! \( y% Q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2 y6 ]6 Q1 }0 _$ j, t9 Q
( V) j9 s5 t0 a4 L# Q' \) ~! c' ~' Z+ t2 X
第三、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 p2 W5 d! _. B. j, E
9 S, J4 k3 I4 K1 z" W$ U' b" ~第四、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嗔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他的善报。" ]% ]0 J# {+ W/ F f$ L+ @
7 J$ I3 h9 Y2 `8 O- a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嗔恨心,它能毁坏难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必须立刻回向。
2 _, [; w& `- G- W& C/ g
4 Q% ^* ]: w6 B! F. Y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这就像在计算机中保存文件一样,在文档保存好以后,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1 Y* y4 e1 G# p. G0 w, I
3 \2 [. q) a+ x6 J此外,回向应当与发心相应。我们的发心如果是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前后不应该是矛盾的,如果发的是菩提心,回向却是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既不能为这一世的圆满——自己的健康、长寿、发财而回向;也不能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为证得菩提、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这是最殊胜的回向。这样回向后,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却永无完结之时。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G( C2 G7 @5 p6 Y( {: r# \+ _
# x, [1 E1 P/ P }- b
回向和发愿有何差别呢?在行善(如放生)时,造了善业,以此善业为前提,于行善后所发之愿,即是回向。平时,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即是普通的发愿。如看到佛像、佛塔时,于其前发愿“祝愿我生生世世……”,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2 b$ x V. p. V1 I+ p
在此,还有一些需要强调、值得注意的事项:1 U! u1 ~" Y" q9 j
$ @5 H: o! C% j9 U* {& J
第一、作为一位大乘修行人,无论在发愿或回向时,首先应当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不伤害任何一个有情的性命,即使众生的一根毫毛也决不损坏。”当然,因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这种发誓暂时无法完全做到的话,做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这样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决不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修学大乘佛法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让自己尽早发起并实现前一种无上、伟大的誓愿,并将其作为目前的修行目标与奋斗方向。3 N' k6 ~/ b) M% N' i J
2 c B& A8 V3 a- ], W第二、佛经中记载:每当我们回向时,无论所做善业是大、是小,决不能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从而获得转轮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长寿……”等人天、声闻乘之愿;而是应该发愿:“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生生世世成为众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众生的人),成为度化众生的人。”这样专心致志地发愿回向,就是大乘菩萨的回向。- j" w, Q% g/ A7 v% J6 ?$ ` f) R
回向可以比喻为,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钱来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钱一样。但是,善根却不是这样的,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越有可能减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点,是与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回向。 [/ Y8 M, ]- X5 d) w9 g4 P
* @. f. l2 B4 D2 Y6 r0 P回向时,如果想简单,就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广繁,也可以选择其他较长的回向文。如《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乘菩萨的回向,念诵这一品的颂词也很殊胜。
8 }1 ~# t3 q3 S. V: r8 y但值得注意的是,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能否写回向文呢?如果自己发心清净,此清净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们写的回向文本身却没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应该是加行道高层次的证悟者,只有他们的语言才会有加持力,平时我们也应念诵这种回向发愿文。
9 F6 e" z+ h4 A4 B
5 c6 u) [7 h% n! q" m无垢光尊者讲过,所有的善业,无论大小,都不能离开这三个框架,都要框于此三殊胜中间。如果不离开三殊胜,则所做的一切善业皆为解脱道;如果离开这三种殊胜,即使表面上再伟大、再深广,也不是解脱道。所以,这三个殊胜非常重要。, e& Q$ H% f1 o) ^
7 i# G; d% k6 S. Y( k. C0 J0 @对我们多数人而言,虽然目前很难做到无缘殊胜,但也可以暂时以相似的无缘殊胜来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发心与回向殊胜,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为基础。正如体育运动员为了取得异于常人的成绩,就要提前锻炼一样,要发如此伟大的誓愿,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没有修行,就不可能发此大愿。希望每一个修行人都能重视、实践这三个殊胜,尤其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至于其他的修法,在将基础打牢以后再修也不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