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因为寂寞,所以名正言顺地抛下现有的家庭,另建新家;殊不知,寂寞的阴霾,并非单单靠你以为的那个伴儿,就可以驱散。
( F7 N0 j" Z$ v% Z1 r/ i
, o& p. J/ O) q0 {' B婚变 皆因心太寂寞, D+ a; g/ u! e/ L7 P) C- \& ?8 I) I
3 E( }$ r+ K# v. E
张航夫妇为了孩子的前途,决定全家移民,不料,来到加拿大之后,一家之主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先生返回塬居地继续打拼,开始“太空人”的生活,太太则留下照顾孩子,恩爱夫妻被逼两地分隔。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年,家庭团聚从最初一年四次,渐渐减为一年两次,甚至一年仅有一次。 0 F" |& _2 @0 x8 f) s5 M/ f
" o* z7 y8 l& t/ e
待孩子上初中以后,张太太不想再独个儿闷在家里,她实在需要出外透透气,于是找到一份每周上班三天的工作;她并不介意转两次公车,但求有机会跟外界接触,好解开心中郁结。 % }! N, @! @- s5 H* l/ k
1 i; H3 l) U! Q# w0 E0 R; v
一个月后,有住在她家附近的男同事,请她坐“顺风车”,没想到,这对男女就是这样“坐”出感情来了。
5 y1 S7 S% K5 O
+ h' }- a$ d3 H: o离婚的时候,张太太跟丈夫表明,自己极需要一个伴儿,因为长时间一个人照顾家庭,太累、太寂寞、太难耐。张航也坦言:“现在孩子已经长大了,而你又有人照顾,那我便放心了,因为在国内,我也有一头家等着我照顾!”从此,这个家一分为二,各有新伴侣。
% y0 u O/ \9 e( N$ R; p
+ W( ^' S5 i) h! H+ g! K另有一名留守太太,自知生活单调贫乏,于是努力为自己安排消遣活动,参加英文班、插花班、做手工,后来还去跳社交舞。想不到,一来二去,竟与舞伴跳得火热,你侬我侬、难舍难分,终于决定放弃塬本的家庭,理由是:“有了比较,才知道过去的日子有多寂寞。”
) _1 C0 e" R4 X& @6 y' y0 I+ a" T . {+ ]9 P2 n u3 F& |1 t
还有一个异曲同工的故事--移民后,太太认为丈夫一定要进修才能出头。为此,她宁可自己辛苦点,多做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让丈夫重返校园。熬完两年,丈夫真的攀上了事业另一高峰,可惜夫妇俩却决定分居。丈夫说:“大家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甚至可以一天说不上几句话,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这七件事,心太寂寞、太孤单。” ( E: p3 |% n R; Q
9 e0 X& ? ?& q. y2 _- ?" o7 p" d
' A }2 p2 [" _5 ]6 L' K5 A6 ~$ k寂寞 缺乏心灵满足
6 \6 {/ I+ o' d% n, \
- x% Y0 \0 ]" G. A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寂寞到底是甚么?竟能将昔日的恩爱瓦解、分裂两颗同甘共苦的心、击破家的完整,以及共同的憧憬。寂寞,是人的内在感受,无法与他人沟通,或无法通过沟通来取得心灵的满足,这是一种不完全可见的状态,很多时候并不能单从外在的形态,去判断那个人是否寂寞。
# o7 H# M- C6 D8 |$ r" I% ~9 z6 q6 p# E( X6 ~
身处异国他乡,一切从头开始,甚至要面对比以前更吃力的生活方式,对不少人(尤其是没有信仰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寂寞感,而这种寂寞,包括了情绪性寂寞、社会性寂寞和社会认知的寂寞。当一个人身处新环境(如移民海外、生活圈子或方式转变等),而缺乏社会整合感和团体归属感的话,他所看到的,就只有当下生活消极的一面。 ) L, x/ j5 a' D1 |3 e% h! e
9 W; B. x5 r& \
很多人在企图消除寂寞时,却采取了错误的方式--误以为只要找到一个伴儿,就不再寂寞,焕发活力。事实上,无论哪个国家或年代,在再婚的离婚率调查中,都不约而同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再婚的人离婚率更高。可见,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到孤单寂寞的时候,并非换一个对象就能达到目的,反而要好好审视自己的人生,不仅要考虑个人男女情感,也要看清楚自己在所处的社会的位置,以及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方能真正解决问题,获得真正的幸福,否则,寂寞始终驱之不散。
8 F, d$ {& K; @- C!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