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624)  鸡蛋( 0)
|
: m! I5 m4 I: b6 z$ a
* j4 M, _* l& e3 e0 o
1 B+ U! C5 r1 m* g" p/ `0 w: e# p$ o
+ L/ j" n( W0 H: S7 }$ b! V8 Z3 g# F- Q" t0 R8 F2 x: {' j9 _
一 0 z" j3 x4 \: U$ @* C
# R$ J2 |5 A: L% ~9 [, W
回来的飞机上看书,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愣了一会儿,我不认识这个人,只是觉得很少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 , K* G7 A+ ?0 @ h) n9 z
5 g. S- q# g. ?4 h6 W
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 t' n- r8 S# S6 B" Q% w# |2 l7 ^
8 _7 Q9 d2 t' @( D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0 k5 x" H5 w3 d" @- r( L) q8 v: J
& p; n, t/ | V& c3 q. v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 7 n8 T/ b" ]" X7 [( Z
) ~0 }4 O5 I I5 B# i" p2 ^ ~6 @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3 T% a7 n/ y w
; q. c5 S& D" ?; [1 ~) Q——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1 k6 m9 [6 X7 q* n
2 E. V& ? l7 \二
, P1 i: }1 J2 p7 O, W, w1 o5 \0 H( w( j" F! M, X
深夜里我一点点找他的资料。 - Z, u; \, E( e; q1 c" s
) S+ s" T& \ f8 A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 0 i: O% g2 K: O, P: j9 g$ `, S
0 w1 K; E( a, a2 }
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 {: L% H! c5 U' J3 f0 s5 r2 }
1 C3 H5 E& \9 L, |" P3 ]( U- x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9 q" P) S. R: t! l1 B
' U8 t. @: m5 W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 t1 O/ q0 B% T) B
' B! @' G8 J4 {% O M& S7 H每两周一次科学报告会,轮流作。“范围极广,如天演演说、苹果选种、煤,无线电报之设备、测绘法、力、废物利用,等等” ' a0 o, O4 t) V* E
( S1 M, i7 s* u3 R6 a+ f. r# |他当时不过十七岁,拟订的会员守则是:(一)不谈宗教,(二)不谈政治,(三)宗旨忌远,(四)议论忌高,(五)切实求学,(六)切实做事。
, V c/ i( A: i/ S: U* h4 b" l6 |8 {. k
那种青翠的朝气里,满满的是中国大学的刚刚起步的生机。 - L9 c9 C5 c1 x0 v# N
4 g0 _( B) m# ?; {& y( a q% H9 @三
8 h9 } r% _+ c. Y/ j' D
( ~* O2 F- `! U) b; z1918,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 8 H, |; @- J) q/ ]
9 B# ] {( Q$ d7 w& @5 w) V. E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
3 ^5 S, C P6 F5 M& e1 e
. ?# x0 |. F5 f* ?9 g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 & M4 I4 p; n8 I
7 t. U. j4 J5 c2 u3 T4 ]这一年他23岁。 * a% X9 p1 {) E3 V, p
) y4 p7 R: t' t$ q0 `6 E四 6 ?) o# p! T, i
# R# ?4 x. P( t5 w" ]5 r2 k他27岁回国清华执教,很清楚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
( S; u) ^( O' n* c( n( }' A. g/ z6 z+ P* ? A7 `5 c" ? e
他的学生回忆“第一届学物理的有4个人,第二届只有两个人,第三届只有一个人。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到三年级,都是他一个人教的,所有的课都是他一个人开,不是他想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他想请人家来,人家不来,也请不到。” ) W0 x4 H( \! W: Z
" ^, H9 Q8 X0 s5 Y4 n% P$ [
他已不求收获,只问耕耘。
& j& f1 Z! [/ F" T; A' U# B8 e
1 L l& S' g" E7 @1 f W, j* u他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 h! p4 ?' l8 t$ @3 I) t
. \1 q; Y* l- S* \4 x# P. t" K他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的那三张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1 M% v) U( C+ e: U7 N
@$ T% `! V/ R, l% x五 * ]1 Y5 w/ ]4 B) j4 d5 f
; ?0 a3 v* g% r; R/ f+ y' F5 l看史料的时候,会有一种感慨——在动荡不安的中国大地上,只要给他们一点点空间,中国知识分子能在石缝里栽种下什么? . }% o" g; L# f( a c
3 U8 W: q3 }$ w/ [+ c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因为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 $ ?9 V8 z6 R# p# A" i5 i( |
% K- E7 O6 H6 C) {1 G2 b& [" x) y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 ?) u! L0 t' E8 F0 @0 |7 J; s* U; n$ O$ E; Q: v8 ^- Q- ]) v
吴有训还只不过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资历年纪都不如他,他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1934年,他引荐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四年后,他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那时他正当盛年。 : {6 w$ m4 J+ q. C
2 }4 |8 f4 g7 \/ h" `& M冯秉铨毕业的时候,他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2 Z+ a( X5 L3 B% K5 s' N4 x
+ |( R, k) s5 s0 Q他不光要栽种,他还要育土。 3 ?; q- N/ k k& w/ E
. g/ ^) ?# r6 D u1 p6 E0 F
他在1929年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 B) V/ @2 [3 ]: [! F8 t2 t" F
: m; j* G; c% p' |, C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
; X' |9 V- ~+ h- X4 m" J7 W% ?9 H4 _. V1 N# e1 `' Q
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有了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 , q& N- j0 K$ t+ G) D" o
! e$ Q/ l4 a; ?" t六 " x" T7 {/ ?+ Z) w8 L. S9 c
* {0 X% N' z9 E) c/ }
那点嫩芽,是硬生生从石头底下顶上来的。 # w3 s9 z w r1 l
. l- t( W! }( Q* [' a U1 e0 y
清华的校史有纪录“早年的清华隶属北洋政府,实行的是校长个人专权,校长多为官员政客,既无多少学问,更不懂管理,且校长更替十分频繁,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 {* \* O# e9 y/ H/ b! _
2 Q; s$ |' k [8 t2 o5 s1927年,清华成立教授会和评议会。教授会由各科系教授组成,教授会成员投票选举各科系主任。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评议员由各科系推举的教授担任。 4 S: |6 i& y4 K( e' f. d( J
: z% T- j3 a* X/ {
第二年,他当选评议员,当时他不满30岁。这个改革,就来自“少壮派”的推动。 / N y7 z/ x1 `, M% ~& a: K
0 o' {. x, q. w9 i7 t8 N日后清华校史的研究者说“教授治校,说白了就是拒绝外行人进入学校管理层,把不懂科学、不闻学术、不谙教育的人扫地出门,它防止了旧制度下官僚体系对大学教育的侵蚀和破坏,同时把学校的行政权作分散化处理,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在保障高等院校的民主办学、民主管理,保证学校的独立、学者和学生的思想自由,以及激发创造力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 P1 f# [ Z9 K5 y) a
- r" z8 q3 o, U0 ^* O$ j9 e5 S从1929年至1931年的两年间,清华没有官方委任的校长,纯粹由教授会代表全体教授治校。 , V% a- w2 s& s
$ T; R; t4 j8 S' o
当时教授会的宣言是:“清华并非行政机关,学校完全可以超出政潮,独立进行。” + X+ f7 D5 t0 \/ a; \# S: X
X' s" y- ]7 F, c! D$ t K4 ]钱学森是他的学生,了解了这段历史,就会知道,钱学森去世前的遗问,不光指向未来,也是一次拼力的回头一望。 & A! v( Q; Y/ a- Q7 \+ {$ {- i, ^
3 M' @/ ]) [) `- [5 M
七
" j2 O! S6 r& O4 Q- J9 M
9 y; M& b8 V+ e( Q+ C" T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有一人叫熊大缜,是他人生里最深的一段感情。 7 S/ V8 g3 P& i% u7 |
% K6 _* s- m. k+ Q
网上可以找到熊当时的照片,生气勃勃,可以跃纸而出。他们在那几年里几乎相依为命。 " w# j$ p6 T; t/ r: |5 {
/ C! ]! _7 @- {8 B/ @4 w; _1938年,熊突然对他说要去冀中抗日。 ) Q! n: f7 o. X4 G" Z: l5 j
1 w" L. K( M3 A5 d/ Z2 h; _
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 K8 q) x4 L0 v. R9 b
w+ A, `& `7 m1 o, M' d
他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 Q+ n0 G+ f6 K" S, d: Q# V
" f5 L8 @ S3 {* W- F9 \( e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那些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是来自这些学生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6 s* C$ B$ h0 ~0 y' m9 ]( Z
' H- e" P) X! Q6 Z( u7 ~0 J7 `1939年,国共关系恶化,熊大缜被疑心是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在没有调查核实,没有经过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在押送途中被用石块砸死。 - V9 {. q1 ~/ _0 w, g+ T- b
6 `- j! N/ W# p5 B
从平津来冀中参加抗日的知识分子将近百人受到株连,在这之后,因为再没有科技力量自制弹药,战士们只能拿着空枪,把秸秆塞在子弹袋里作战。 , z- Q1 j% d9 y' F' n
5 G% \/ W' p; B2 d" M9 B5 H
1947年6 月23日,他的日记里写“今日是旧历端午节。每逢端午,吾想到大缜。九年前的端午,他从内地回到天津,那是一个surprise。谁知道以后的事多么可悲。近几天在读《白石道人歌曲》,看到他的‘五日凄凉心事’句,更增悲痛。
8 u: z5 q; ^9 i- S$ I4 G w2 S1 m
八
) z- a! Y# R" s+ B& a+ f7 K
. u! j1 J3 r @& P4 `1 l建国后他仍然当过一段清华的一把手,一直到1951年。
% w! d; t* T0 b8 n7 b/ B: i; S; k6 K4 W) X; ~9 a) ?7 H4 e
1968,他已经七十岁,因为熊大缜的事,涉嫌“国民党C.C特务团”被捕。 % m& u0 r' F' V( @
" q' m) s r/ p" X2 X他在狱中一年半。 - w* H3 v, }; a4 j; f7 f7 _
' i& ]8 h/ X! G3 v0 E0 s8 w
看过提审纪录的黄延复说,他所有的话,其实只有一句”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 4 S+ n: n7 j/ H! q2 `
8 f+ M$ [' Y5 C. k之后他由红卫兵组织隔离审查。
) P! O* |4 a, R V m% h* a/ i+ n9 g4 K4 J- j4 b" y! V3 m
他出现幻听,认为有电台在监视他,“一举一动都有反映,他喝一口茶,电台就说他喝茶不对,他走出门,电台就叫他马上回去”
3 } a. A' {( k+ ~) x( `$ Y- e8 K- j5 Y
他的侄子看着他,“甚觉悲哀”,说“你是学物理的,你知道电波透不过墙,根本没有这种事,是幻觉”
: f6 p1 H6 n* \% O
: R6 b: Y- k4 C5 {/ b- ]' v他说“有,是你耳朵聋,听不见”
. i( I: Z% R, X9 o- E5 n8 A" u3 c$ D! f
之后他再次入狱,出来的时候,已身患重病,小便失禁,双腿肿胀难以站立,整个身子弓成九十度。 / q& {# d4 b V
4 @% c: N+ B7 g; i1 ~$ {8 x
九 y* s1 L9 n# ?( L; j
( ^: Q+ }! O4 |" U; H, p* x9 D
当时的中关村一带,有不少人都看过他,他穿着一双帮裂头缺的破棉鞋,有时到一家小摊上,向摊主伸手索要一两个小苹果,边走边嚼。
& p4 @0 G3 z8 M2 \6 t4 N& Z- f2 F4 h, c- s( T. k
如果遇到学生模样的人,他伸手说“你有钱给我几个” 5 V, J. T, ^- Q; \$ | x, p% I( v
/ {: h6 Z* p5 `/ F' l; u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 , }, r# b$ m- P* S' p7 u
% J' E7 `& k3 U: ^ X
后来他已经渐渐恢复一些神智,有一次钱三强在中关村的马路上碰到他,“一看到老师呢,就马上跑上去跟先生打招呼,表示关怀,先生一看到他来了,马上就说,你赶快离开我,赶快躲开,以后你见到我,再也不要理我了,躲我远远的。”
) i4 P2 T( x2 Y, Z4 J6 o( v E) {4 L0 k2 V2 o) c
钱三强当时是二级部的副部长,负责原子弹工程。
; ~9 [4 r! x! ]8 T! c/ N8 q& z. {& e# T7 [5 ?# G& I
他的学生深知他的用意“他知道这么重要的工作,最忌讳同那些政治上有问题的人来往的,他生怕钱三强因此遭到一些不幸。” + j$ C* N2 t( u" q* B$ T+ w
3 x5 o: V* Y! [' e6 n) ^% E6 y3 |十
& {8 @5 Y! f2 B5 I! Y/ v+ t
/ n7 _& u. Y1 J# O) `两年后,在北大作教师的张之翔骑着自行车,在校外的一所公寓中找到了他。
2 f5 K0 i% G* v9 f6 x. t }- N8 O( \4 ^0 R) ~0 {" c5 Z: `
张之翔说“他已经不认识我了,我说我是张之翔阿,他说哦哦,坐坐。他坐在藤椅上,就给我看,这个腿,两个腿肿得很厉害,走不了路。他也没有牢骚,很平静的。可是人已经不像个人形了。我也没有多少好说的,我说先生多多保重,我就,我就…” 7 Y6 M* ]9 X* ~0 i7 G, q6 @( T
! U7 P" W4 I' A; h1 F他泪流满面。 9 @5 P* z5 X o! _* Q
3 H1 c- x) ?, s \6 x“…我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看到他”。 " P o; j4 o, X
; ?# D* f+ j* l- V. u- B2 h& z
他的侄子说他从没对任何人讲过自己的悲惨,“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历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没有必要感叹自己的人生” $ {# ]$ O5 e, a
9 ], G( k. a: m: j. E1 X
他只是经常坐在一张旧藤椅上,读点古典诗词或历史书打发时光。
" C7 t9 T) K0 M7 a* N/ p6 |, |9 P. y/ Q" L& _ z7 x: `1 U
1977年1月13日,他去世。在生命的尽头,钱临照去看他时,他取出《宋书》来,翻到范晔写的((狱中与甥侄书》中的一段:“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 c7 i' v( K& k
4 S: ~& ?2 p* Z: _十 7 E. `" @4 L! i, N% y6 F3 s
; Y7 P0 k( q' g: Q2 U! t3 \我反复念他这几句话“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
. o, u$ e( o, S1 z9 y# z4 i" A% e4 s- p
一直到八十年代,已经平反之后,清华想要为他塑像之时,仍有人说“你们要为这个人造像,我就尿它”。 2 D& q7 Q( L+ r+ g/ c) k9 Q
7 V+ o" k2 R0 k: _! Q: [“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
- m& j% i: Q& F1 R, C R
Z( T e* ~# g5 B1929年,他在一篇叫《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章里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 ?. B* j; A% X% w- u" e! c8 U. k: E) S; I6 i4 K9 O
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
5 X: m4 s) k: A+ t8 {; d" k h1 D' ~" ~/ ]" O4 E$ j+ j
“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2 V1 D) Q7 T2 V, K3 O, g4 m# i: k, _& M6 l+ O: |# o- A8 ~
这张照片上,他是如此坦白温和地看着我,不求理解,不加责问,但这样的疑问,却从此重重放在了人的心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