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5)  鸡蛋( 0)
|
相由心生$ w1 `5 }# h, j) L+ u5 l3 c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2e4fu.html
" d0 N! V9 D$ }$ m+ P8 P) F: a5 B4 _ S! B
人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自我意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特色是敏感易觉,一肯定自我,就同时肯定与自我对立的一切非自我。从自我出发,以意念、语言、符号来取代或消融越来越多的非自我,就是受教育的过程。7 i* B; f& Q6 ?, z9 f5 y3 w# Z( }
, e( t, i" U2 v
受教育未必局限于上学念书,因为学习是人的自然倾向,但是所有的学习中,以个人的定位问题最居关键地位。人生不外乎是一连串抉择的累积,每一次抉择都会牵涉或带动“我在哪里?”与“我要去哪里?”这两个定位问题。于是,生命表现为动态发展、推陈出新的面貌。. m3 L) {, p3 k. C/ a
, Y2 Z! y9 ~+ V
“新”未必代表善,它往往只是不同而已。譬如,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在少年时固然使人充满希望,但是中年以后则使人忧心忡忡了。日常生活上的变化与趋势,如电视节目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是未必带来什么新意。电视看多了,有提早陷于痴呆症的危险。
4 M" _- X2 b/ j1 E- y% C! n ( x4 L! y0 ^1 F& a1 g. w
因此,一切皆以心灵的自觉为前提。有了自觉,则自我意识与宇宙万物之间,才有建立关系之可能。有了自觉,生命才有真正的新境界,就是成为由价值所塑造的新人。所谓价值,是指人的“知情意”三种潜能所引申发展的成果。勤于求知,可以启蒙解惑,所见皆为真实的一面,所言皆有可靠的根据;乐于抒情,可以点化困境,不以个人遭遇为苦,却能品味无穷美感;勇于实践意志的要求,可以促进人我关系的和谐,集义积善,提升道德水平。
1 _+ i6 \( k; M2 ^9 x
9 }$ @& A6 S7 w 心灵在“真善美”的领域中沉潜涵泳,自然可以变化气质、培养风格。这就是“相由心生”的基本原理。
7 d1 Q+ O# Q4 o; ` ' g0 x& q$ W1 {# w
“相”是外表流露出来的气质风度,从小到大不断在改变,只是这种改变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好像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换了一副面貌了。古人所谓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这是对自己的期许,标准可以订得高一些。若是当成通用的原则,那么三日不读书的人满街都是,又该怎么办?
2 N x( p* D T! W3 O' a+ B 1 y$ D: Z& Y; N
同样的,有些人奋发图强,造成“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效果。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三日”为“多日”,代表一段时期。若有一段时期,念兹在兹,用心于追求某种价值,结果必然有些不同。曹交有心向上,请教于孟子。孟子告诉他:“你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久之就成了尧。你穿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久之就成了桀。”尧是大善,桀是大恶;为善为恶,全在乎自己的抉择。如何抉择,则是心在负责。
9 t, D$ D9 @/ ?$ v+ A9 G: r7 a
( @7 m' s( w4 c6 _, j 儒家主张“身心合一论”,对于“相由心生”的说法是不会反对的。譬如,孟子认为“观于人者,莫良于眸子”,要了解一个人的好坏,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因为人的外在行为可以伪装,可以像乡愿一样博得大家的称赞,但是人的内心好坏却会透过“灵魂之窗”而显露。“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若是心地正直,眼睛就明亮;反之,眼睛就昏黄。我每次读到这段话时,一方面佩服孟子的见解,另一方面又担心他有些武断,就是没有考虑到一个人生病时眼睛昏黄,是否会给人错误的印象呢?3 E8 g. K( P6 h s& j
C6 o* R5 t- r0 r
不过,“相由心生”的大原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心”又是什么?心有自主能力,可以决定自己要什么与不要什么。试以人生际遇来说,决定因素有五,就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前三项有的是注定的,有的是巧合因缘,有的是复杂现象,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掌握。我们可以完全自主的,只有积阴德与读好书。这两项作为,正好符合“心”的能力。
6 B2 ], V! ^* ?( B; `9 F$ M* } - ]3 c x0 D O" u* D) C |
人若常行善事,不求回报,就是积阴德。心灵就像福田,种善因得善果,即使没有现实世界的福报,也会在行善过程中得到平安喜乐。“有心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不论福祸,行善之乐溢于言表,所过之处如春风化雨,祥和欣悦。
7 k( l+ n" r* R; `6 X 0 o' o) A' I4 F8 B* r
人若常读好书,思想明理通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白一切现象的来龙去脉,心中自有定见与远见,不致受犹疑困惑及后悔懊恼之苦。借着书本,可以“尚友古人”,与古人为友,聆听他们的嘉言懿行,坚定自己的志节,在滚滚红尘中独行而不寂寞。- E' Z( P7 a# A7 h; O8 ^! U' \
4 A5 o( T* ?* w. ?7 J3 K' j2 F
积德与读书都是“修心”的上上之策。走上这并行的双轨,不但可以向着至善之途前进,而且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开一切的罪恶与痛苦。人生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相貌又何尝不是“非向善即向恶”?如果每隔五年仔细端详自己的照片,一定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但是更重要的,却是看到心灵成长或后退的痕迹。. \$ ?4 O) J4 w9 c8 _. [; B
- Y8 s3 d8 r2 i: M
在人际交往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大家都重视外貌,都希望保持美好的容颜,于是化妆品大行其道,健美操也广为流行。如果这时提倡以“积德与读书”来美容,会不会引来一阵讪笑?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世人的讪笑也许正好证明了我们提议的办法是对的。以心为本,则相不受年龄与风霜的侵蚀,超越有形的美丑,契合于完美的“人”之相。' [& x, X2 S* {" |. c: K
2 _, L# E. g) t7 e: I: a) ?.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