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8)  鸡蛋( 0)
|
* w9 H& r( P1 g9 b“中国妈妈”为孩子的付出和奉献,也许是其他国家妈妈无法比的,但太过细腻严密的爱,也侵入了孩子的成长空间,让亲子关系变得过于纠结。5 D b5 x( L. G+ p8 J" H
% q9 S2 r. c6 | p$ m- {7 ~ 新“中国妈妈”的世界观和教育观已经在异国他乡得到了重塑。她们在不断调整自我、提高自我的同时,也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快地融入了国际大家庭。
9 n/ t% s7 `3 H9 h* G% E
( m: c: a# y' M2 } 随着暑假的临近,又有不少“中国妈妈”飞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去亲近自己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当地的华裔妈妈又在准备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为进哈佛、耶鲁等名校而努力。9 Y) L$ e3 P* q" ~1 j
. Z, Q! y2 f6 [. y: h. Y
记者最近和不少“中国妈妈”有接触,闻听了不少“中国妈妈”的故事。记者感到,“中国妈妈”应该从这些故事吸取经验,得到启迪,更好地扮演好新“中国妈妈”这一角色。
0 J N/ [+ y" x9 [$ j$ j9 |
& B8 M* F$ N! c5 }9 Z 对“中国妈妈”褒贬不一
6 D: G3 P4 ]/ a& N# I/ Y
$ E6 R% b% _- v “中国妈妈”这一称呼,最初是以一个贬义词的概念而出现的。2009年,它开始在美国高中校园,尤其是华人学生集中的高中流行。意思时,中国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的同学就如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而不少华裔学生为此感到烦恼。% E5 v- Z8 r% z! Q' E
9 C; }1 T4 Y7 o" o4 E 后来,这个词蔓延至中国留学(微博)生中,一听说“中国妈妈又来了”,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就会对中国留学生挤眉弄眼,互做鬼脸。
4 q' c' | ^1 W1 R: g5 [; r
9 `8 m2 ?# M8 F; I7 g 这些来看孩子的“中国妈妈”,喜欢和孩子腻在一起住、吃,甚至于干涉孩子选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缠绵亲情让美国妈妈始终无法理解。
3 b8 W1 w' y0 _1 F
E6 H, {: h' t& { X3 @" X- M$ H 2011年,华裔“虎妈”的出现,更是把对“中国妈妈”的争议推向高峰。“虎妈”的强制性教育,虽有效果,但在国外还是引起颇多非议。6 V Q1 f/ g& E3 i
! Z0 P3 p; l9 n- ~8 l
专家认为,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并非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次警示。6 z6 b$ K$ E; D8 c3 p" [) v
9 O1 p0 f3 a; {5 Q; B2 {" z 改变观念 重塑形象" P$ a U, ?* t* ?3 A @
' b$ ?; O# U) A: [. G) n1 m 英子妈妈的孩子在加拿大读书,她经常利用孩子假期去看望。她向记者讲述了几件她听到的故事。
5 I) Y2 h% D' z8 v! I9 Y) \3 F
. ]% r8 k4 A7 Z0 M# O 有一位上海的“中国妈妈”,去看望在美国上高中的儿子,居然以“妈妈”身份和儿子同室同床,结果被儿子的室友举报,法院判她对儿子进行性虐待,将她驱逐出境。
9 K9 u6 q. c" M$ C+ Z
' K5 o+ _* h4 ^5 P' }; [ 还有一位来自海南的“中国妈妈”到美国看望孩子,在厨房里煎鸡蛋饼,蒸鱼,煮粥,经常触发厨房里的烟敏感警报器。为了不让警报器响,她居然用塑料袋把警报器遮挡住。结果,被孩子的室友以谋害和破坏设施罪起诉。" r* |9 h# Y! z. W! e
4 b1 Z s5 R& X/ M9 O: q4 ~ 一位网友瑞紫评价这些事情时认为,中国妈妈为孩子的付出和奉献,也许是其他国家妈妈无法比的,但太过细腻严密的爱,也侵入了孩子的成长空间,让亲子关系变得过于纠结。
9 d% k' j( Q; p3 o- R' [- I7 k9 M1 P
" V5 e3 m) s& n9 j+ M, I" C* K 中国妈妈共同的说词是:“孩子是我的,我生的,我养的,我要对他的一生负责,我要为他的一生奉献。”其实中国妈妈们实在不懂,每个人都只是他人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 R; q9 C8 s. b9 @% q2 {3 @
, U/ ]: U* p5 x0 w ^! _2 Y3 a 英子妈妈说,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所以遵守当地法律,是中国妈妈必上的第一课。其次,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破除“什么都要管”的家长(微博)观念。+ C/ W7 |/ z; M/ l
) n* i0 V8 e" _$ }9 m6 R" |& P
新“中国妈妈”什么样
* i; b( @0 D' j$ d7 {' ]/ E$ k! ]1 \% Q
“中国妈妈”一词出现后,有人认为这是妖魔化中国母亲,于是奋起还击,为“中国妈妈”辩护,并提出了新“中国妈妈”的概念。
! J; ?/ Q! v3 e" i; H8 B9 u& I( ~9 G& W: B
一个中国妈妈“风铃”(移居法国)认为,在第一代移民(微博)家庭长大的孩子,或者从小就在国外上学的人,慢慢地学业有成之后,事业和家庭都渐入佳境。她们的生活视野与前辈们当然迥然不同,于是出现了一批新“中国妈妈”,她们不再是以一个群体出现,相反,这个群体已成了各自精彩的一个个个人,自然地点缀着世界这个种族“大拼图”,同时也正在改写历史涂在“中国妈妈”脸上的那份贬义。' c% m1 J0 `2 M6 P" w: x
# f% I8 r0 [% I0 p7 \5 P: K8 J 新“中国妈妈”的特征是:她们在语言交流方面已经不存在多大障碍;她们走出家庭,不再是“全职太太”;她们不再把培养儿女当作生命中的唯一目标,注重自身视野的开阔和能力的提升;她们更尊重儿女。
0 u6 O* d \# z5 i6 M& A1 }
) v) l' P; t$ L) s6 e- z9 p- x2 y7 w1 v “风铃”朋友的儿子接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她分析孩子被录取的主要原因绝不是单靠强压下取得的分数。她说:“孩子的学业一般,成绩并不非常突出,但两件事让哈佛看中了他。一是8年来他每个周末去茱莉亚音乐学院上预科小提琴班,从不间断的努力显现出他的自我信念。二是他选择了在高一时去北京学习中文一年,而且入住在一个陌生的中国家庭里体验生活,这显示了孩子的成熟个性和独立生活能力。”6 S6 C' ?( P+ ~4 W1 S! m5 N. T
- I9 O* N2 D+ ?
旅居欧洲的美乔妈妈认为,可以看到,新“中国妈妈”们已经摆脱了照搬和模仿或者简单地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她们的世界观和教育观已经在异国他乡得到了重塑。她们在不断调整自我、提高自我的同时,也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快地融入了国际大家庭。+ m, J( R$ `4 a& f5 P L. [
2 }8 a, n3 s6 P# D3 |
, J! R* s; Y8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