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怎么会打人呢?做父母的可能真是难以理解。其实这也算正常,是很多宝宝成长过程中都会拥有的经历,关键是看父母怎么预防和及时终止这样的行为,避免打人不可救药地发展下去。2 t4 u% t1 h' B$ g* D
* 模仿能力可能是“罪魁祸首” 宝宝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在生活中任何人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他的模仿目标。当然这些榜样有好也有坏,那么宝宝是如何通过模仿学习到打人、骂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实验室中重现了这一过程。
5 I1 N3 L( J; F& D在进行实验的活动室中有很多儿童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米高的充气波比娃娃。研究者将儿童分成几组,分别进入活动室玩耍并观察两名成人:一名表现出攻击行为——用木槌打娃娃并有很多攻击性言语;另一名不表现出攻击行为——只是玩一些玩具拼图。随后将儿童单独带到另一间相似的活动室进行测试,以了解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模仿观察到的成人攻击行为。结果发现,看到成人的攻击行为,儿童也就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这些特定的身体和言语攻击在榜样无攻击组中几乎没有发现。
. l& d6 J4 T5 x* r: A' K在现实生活中,宝宝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主要有三个来源: 家庭成员、社区文化、大众传媒6 G6 X1 H* |7 n0 D. {
父母不仅要做宝宝的好榜样,还要帮宝宝屏蔽掉那些不良的信息,让宝宝快乐健康的成长。
5 L2 O$ I' S2 b2 l0 t8 M% L小贴士: 研究表明,儿童2岁左右产生了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常因玩具被抢或抢不到玩具而沮丧、哭泣。12-24个月儿童的侵犯行为(咬人、打人等)不指向任何特殊的人。为一特殊目的指向特殊的人的真正的侵犯行为出现在4岁左右,20%的儿童的侵犯行为指向引起他不愉快的人。
: }% ^, l' P- z9 N+ d5 x* 宝宝打人的原因种种 1、模仿攻击行为 宝宝最善于模仿,有时打人只是宝宝模仿所见到的攻击行为。3 u2 y; I/ p1 ^7 z6 z/ q! y: }
事实上,宝宝并不理解他所模仿行为的意义,父母的大惊小怪反而会让宝宝更有乐趣重复不良行为。如果宝宝模仿不良行为,父母可以不去理睬他,如果宝宝发现他的这些行为不能引起别人注意,没什么意思,自然而然就会放弃再次进行类似动作。5 A9 v# ^4 X. Y+ Q8 {0 G( A
解决方法: 注意不要在跟宝宝玩游戏时宠爱地和他打打闹闹,以免宝宝模仿。如果宝宝摔了、磕了,或是在与成人玩游戏时恼了,不要帮宝宝泄愤似的拍打人或物体,否则会被宝宝模仿到这种泄愤的行为。
/ O- w; p7 E& u' B* W2 Q5 o0 ^父母要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教养方式,不要成为宝宝的不良示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攻击行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被宝宝学到,充满矛盾和压力的家庭氛围会影响宝宝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往往存在很多行为和心理问题。也不要体罚孩子,体罚同样是给宝宝树立了一个攻击性的榜样。
& I0 z+ K) a8 C; ^% V. m6 q! s不要让宝宝观看暴力情节的电视、动画等;注意暴力性媒体与榜样对宝宝的影响。研究发现攻击性行为能从电影、电视的人物形象身上习得,甚至还能从卡通形象身上习得,卡通形象对宝宝的影响丝毫也不比现实人物弱。
$ R, H6 z3 \. C+ _1 B2、对待挫折的方式 打人可能是宝宝对待挫折的方式,由于宝宝缺乏沟通技能,因此他不能解决和其他小朋友一同玩耍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宝宝感到窘迫或者受到威胁时,就会出于本能的防御反应打人。如果他觉得这种方法有效,就很容易重复这种行为。0 j2 P% y) q9 I4 ^% ^
解决方法: 关注宝宝是否有挫折沮丧的迹象,教宝宝使用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是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教给宝宝发泄情绪的方法,经常陪宝宝读故事书或者玩游戏,告诉宝宝动手不是最好的方法,让宝宝在玩耍中见识并学习到更多的处事技巧。# u$ t" M6 \; \( ~( R
3、引起父母注意 有时宝宝打人行为的重复发生只是为了引起父母注意。宝宝感兴趣的是他的行动是否会造成影响。
5 a' _# o9 M7 Y5 B7 ? U& B ?9 L解决方法:
. U, H" S( `, \
5 ]5 F+ F ]' z$ v$ i& g宝宝偶尔无缘由的打人,可以不去理睬他,不要大惊小怪,专注宝宝积极正确的举止,并给予鼓励,宝宝会不断重复能引起父母关注和赞扬的行为,那些不能引起大人关注的行为,宝宝会自动放弃。: g5 |3 y; I: }% w+ }1 X2 a
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的宝宝并不会充满敌意地故意去打别人,可能是由某种原因引发了宝宝的打人行为。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找到宝宝打人的原因,让他尽早改掉这个习惯,不要发展成真正的攻击行为。* w. [9 W3 P'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