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戴伊玛% g* ~! `4 a6 w) V& p7 b
9 j( d' Z$ l, t9 x* v
歧视如同恨与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任何冠冕堂皇的言辞都无法掩饰它的无时无刻的显现,不能正视它的存在,本身就已经要被人歧视了。歧视也无处不在,歧视现象在世界各个角落根深蒂固。在百科名片上“歧视”一词是以贬义出现的,认为: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看待,也就是偏见,偏见进一步就会发展为歧视。每个人都有歧视他人的行为,不过表现在不同的领域里,表现程度也各不相同。
/ n: [# C0 f/ b: i- f& d8 ?% D
, P- e" N% P5 `2 N4 o6 T在日常生活中的歧视现象很多,其中:发达地区对欠发地区的歧视、聪明人对愚钝人的歧视,均普遍存在于由各色人等组成的社会。当然,另一种现象也不可视而不见:乡下人总觉得被城里人看不起、缺乏自信者面对任何人都心虚。可见歧视是现象也是感觉,感觉不一定就是事实。 / _! U# d4 O7 b( n" L( w/ Y' N* Q# \
7 E4 X# Y5 o4 h) i3 \
生活在西方的华人常提到被主流社会歧视,在中国境内又有些省份或区域的人口碑差、不受欢迎。社会上为什么会形成对某特定地域人的歧视呢?有人简单地将此现象看成是狭隘意识,是生活质量相对高的人群对生活质量相对低的人群的偏见,这样归纳理由的结果往往掩盖了真正的原因。 - G q1 [1 r& a; @
' k6 e) h, [$ J0 ^7 a譬如:某些来自落后偏僻地区的穷家子弟(不是全部)熬过寒窗苦终于在大城市落脚成为白领后,极大的生活反差难免令他们心胸狭隘、贪利自私,表现在对同事低眉顺目、两面三刀,对上司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且一旦得势便猖狂,内心与生俱来的自卑和嫉妒使之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排挤他人。这样的人和事已经成为现代工作中的一部分,没人对这类人和这类现象感到陌生。 " W" c% t) s# h: e
* L5 J$ n3 @9 j. S& _9 a* ?2 r再譬如:笔者海归中国也有些年头了,偶尔会参加一些由加拿大政府出资委托某机构组织的商务推广活动,大多是轻松愉快的经历,不过也有例外。那是由渥太华某机构组织的来华商务推广,团员由大学教授、私企老板及科研机构研究员、还有在华加拿大公司组成,行程是深圳、重庆和北京。组织机构中有一个来自中国小地方的华裔女职员,或许她从来没经历过这样大的场面?言谈举止好似重要人物大驾光临,看不出丝毫服务意识,且无论走到哪里、每次发言中都强调自己“是加拿大中国项目负责人”,好像所有加拿大的中国项目都归她负责。在重庆薄熙来要宴请代表团全体成员,她硬是将团中仅有的俩名女性排除在外,弄得其它团员搞不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8 V" i8 k+ S% H1 l* u, J
* F/ g9 ]1 j. H0 K) O6 n1 s
同任何事物一样,反歧视言过头了、做过头了,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总将“反歧视”挂在嘴上,成为所谓弱势群体的保护伞,是对相对应另一面的不公平,本质上有对进步的、先进的、能力强的、具有创造性的人和社会的抵制之嫌疑。君不见,在加拿大一些公司中规定,对同时进入公司的人支付同样的薪金,不管他们进入该公司前有无其它地方的工作经历及经验如何;每年涨工资均统一比例,不管员工能力高低;裁员要从最后一个进入公司的人裁起,不管这人此前对公司有过怎样的贡献。4 I) z: J) w9 Y1 P! ^
+ H, L+ N' N4 _) _歧视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与其以弱势群体的心态担心被人看不起,不如多思考自身的原因。& ^0 q& }* I0 P" C& x5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