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关于杨振宁的最强文章 ZT(转贴)
关于杨振宁的最强文章
0 ?$ Q6 k2 b: @" i. \* y; {( G8 z( j: t) k
(转贴)关于杨振宁的最强文章-----难道决定一个科学家的仅仅是个什么劳什子诺贝尔奖吗?
% b) C& ~/ a3 y1 w$ x1 l
& W0 ?3 [5 n2 W
+ }5 M' U9 f: u) E5 j/ K S4 x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
2 J7 T9 t! O, }2 j& N/ z8 S
' Z1 H# n( a6 U; |( i x+ Z6 |镜头一:西装革履的邓稼先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归国的旅途。2 a$ L0 T1 }9 ^3 T" f* E6 v
6 ^; J: ?3 `( C$ ^/ h" Z镜头二: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j6 Y/ }8 O' L. t3 t) u. k0 J, C
6 u: {$ r! b6 J, V
镜头三:茫茫戈壁滩上,穿着旧军大衣的邓稼先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实验场(数年后罗布泊蘑菇云升起,整个世界震惊,纷纷猜测中国得到了苏或美专家的帮助,数十年后考可死报告再次坚称中国偷窃W88弹头技术云云)。+ N2 S' O2 x% W
0 N+ D# X' q9 M, O* x5 H$ ~
镜头四:已是美国公民的杨振宁在中美建交前夕造访中国(做为中美亲善大使名致实归)
- C! C) e9 G7 M9 G/ T0 |2 e7 O, `3 K: }. l, h
镜头四:杨振宁因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在联合国总部痛哭(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效果)。
# ?1 V$ K/ p# i' D, G: U+ l, ~. w+ `, N, z
镜头五:杨振宁访问中国,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了两弹研制(尚不知邓就是负责人),邓稼先只是说了句:你先上飞机吧。6 b, x% L/ S2 H7 |5 ^
: N$ j& \* J! i, Y
镜头六:杨振宁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特写:政要满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邓稼先的纸条(内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离席到厕所泪流满面(第几次痛哭?)
5 I; p2 C( T r6 F$ I* L
) ]. [1 A, T; ?; C4 k5 t4 Q3 N镜头七:大量杨振宁与李政道交恶的新闻报道(特写: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的镜头切换,其中数分钟杨振宁对台湾某传记作家细数当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自己如何将灵感告诉李政道云云。7 V U" r1 R& @- s9 u/ @
/ J0 c2 w6 c4 z
镜头八:戈壁滩上,某次核弹点火后未爆炸,众人面面相嘘,邓稼先说了句“我是总指挥”,然后只身走进实验场双手捧出哑弹。
! z" l3 v$ {) f- Q) X
3 C: ~6 Z5 E/ A {; z7 `/ h3 I% e4 e镜头九:几年后,北京301医院,邓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数年,两弹解密,中央始大张旗鼓宣传,邓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N0 |5 x4 [4 J
" d6 Y T% y, C, U
镜头十:杨振宁写悼文追念邓稼先,大家恍然:原来两人是校友。
. z |2 q& r; _! x9 c- M9 H1 f4 z! g# l0 ?+ g3 A! z
镜头十一:应母校多次邀请,杨振宁毅然决定回清华园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办理中国绿卡,入住装修一新的带电梯的两层别墅,开始教授本科物理。
# J, ~. c ?4 {1 F- i' c' y! a g3 |+ Z/ e
镜头十三:杨振宁通过亲友向媒体透露要和28岁的翁MM订婚(让我的老灵魂得到。。。)( ?' T. _: P1 v9 O8 U$ y2 v
9 b: v/ f5 I+ u4 `$ _ I0 ^5 r3 C9 U# F) l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他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 K) S( V6 F/ P: |! Q% e$ W* g* y- n6 y8 O! G. m1 m: b! ~
那封信是一封让杨振宁喜极而泣的信。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到了国内,很想问邓,但是没有启口。直到上飞机时,他问了:“有没有美国人?”邓迟疑了一下,说:“你先走吧。”邓回家立即请示周总理。周说:“把实情告诉他。”9 s+ u; E& Q) S$ r& a& w" Q% e
" v6 \, K8 p" o b' ^# D' d
邓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了一封信,送信的人就等在桌边,立即拿了上飞机。到了上海赶到给杨振宁的送别宴上,亲手交给他。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杨立刻到洗手间去了。作为一个宴席的主宾,突然地泪流满面。人们的惊讶可想而知。
. u5 F0 K, k: f" {7 p3 s$ M# F! ?# X. n1 ~+ t' K) [
他流泪了。他当年在云南,后来在海外盼望过的强国梦,被他的同学实现了。这是他的祖国。中国人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他的泪水流在中国,中国接受着。
5 Z: B m8 [: q& Q2 C; C
5 J' q2 t! q' q3 i, G0 _! A看见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我感到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3 o' Q4 \1 r) C; `
9 t6 a# J4 Z- L B另一张照片,是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3 ~/ \7 H: Y3 _# m: E
3 w/ @; |. f4 d7 {( k, T
+ e) Y" f- U% U4 }
我个人认为开他的玩笑也不算过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