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222
& L% C. z( \0 \' e1 K9 r
7 b. d" X" o4 z1 ~$ |人生有目的吗?千百年来这个问题都萦绕於人们的心中,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疑惑并探问的其实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麽?什麽是首要的?但到了後现代文化的今天,一切确定的理念都模糊了。当我们一再听到现今的年轻人说“人生无需有目的”时,他们真的不在乎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吗?还是在以颓废、叛逆的时尚思潮来掩藏心中的无奈与迷惑?. l% b% ^4 F D
! R0 W) W' e& \3 z" q
基督教信仰对人生首要目的的回答就是∶“荣耀上帝,并以 为乐,直到永远 。”对於在升学竞争中,迷失了成长快乐的少年;对於毕业就是失业,无法实现价值的大学生;对於无房无车,被“爱情”淘汰的青年,这个千古不变的答案是颠覆,也是安慰,是一道打开的门,是生命的磐石。
9 a1 v6 \- [$ p' V5 s6 J! a! o/ G1 @* i4 e U' a
心中的种子/ w+ t8 D5 b% v- [' m; E$ |3 y% c
+ ^5 b2 S3 e% B- j: _许多人把“宗教”和“迷信”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不少人乾脆把宗教视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对於统治阶级而言,这种“鸦片”可以麻醉人民的斗志;对於被统治阶级而言,这种“鸦片”则给人的现实和精神痛苦,带来暂时的安慰。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面对宗教史和人类历史,我们不得不说,许多所谓的“宗教”确实是“迷信”!更有甚者,许多版本的“基督教”确实只具有精神“鸦片”的作用。/ s- r4 m4 R+ J3 V% t
g* b/ W& e( L% i' ?9 ]
当然,更加令人感到惊奇的则是∶尽管如此,几千年来,人们仍然对於“宗教”不能放下;“宗教热”、“基督教热”仍然在社会和文化中此起彼伏;甚至人们以“宗教般的热忱”去反对“宗教”。
1 d( \0 Z/ N l% v* H/ j% T7 y
/ W5 U5 _* T( X, R可见,关乎到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宗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要信奉“宗教”,问题在於我们所信奉的,是否是真正的能够解决我们人生问题的“宗教”。欧洲十六世纪宗教改革领袖约翰·加尔文在其名著《基督徒敬虔学》中谈及人心中生来就具有的三大种子。
+ J& b- A$ r6 E# p* w- q
# q9 W$ o+ S5 K7 q4 b. s4 g一是宗教的种子∶“经验显明,上帝把宗教的种子播撒在所有人的心中。”(注1)
# @6 { P; Q! f2 M* q; s6 W- m+ p5 b: j H7 L6 T: r
二是法律的种子∶“任何人都知道,各种人类组织都必须接受法律的规范,并且也都明白这些法律的基本原则。因此,各个国家和个人都能通过就这些法律达成共识。因为即使没有教师和立法者,这些法律的种子已经播在所有人的心中。” (注2)
/ \! r2 c& k5 j+ m! L. z/ o, {' t- K! h! M% o% D- P1 [( |# y4 y
三是政治秩序的种子∶ “事实上,某种政治秩序的种子,已经播在所有人的心中。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要安排好今世的生活,所有人都有来自理性的亮光。” (注3)- |* Q& ^0 n) O7 P0 {, D0 h- }
/ q4 ~ _* N- J7 G
因此,宗教首先不是外在的制度和教义,而是人人都有的,内在的、固有的,精神追求和心灵倾向。同时,我们对宗教问题的价值性的思考和取舍,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法律和政治等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0 M7 N- \( M, C; p' T
$ y; D+ D, H4 _$ X2 e; O# Q3 K知人需知天+ f, {% ^! y! S2 S8 Y1 a
, c* y2 U4 c: E+ d1 i$ t$ y7 p$ M
在长达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熟知的就是孔子的名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4)孔子所说的“天”并不仅仅是抽象的天理,乃是有意志、掌赏罚的至高者,所以他说∶“获罪於天,无所祷也。”(注5); U' C5 ]3 n. J7 y8 [7 A
& m# m) G- g) M2 u: h9 N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宗教是国家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注6)宗教也是知人知己的大事∶“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7)因为上帝是万有的根本∶“万物本於天,人本於祖。” (注8)
4 w$ c' \( q5 h1 c% c: ]: X" _6 `6 u+ z. w1 I
有的学者指出∶“这君主制的国家组织就像儒教的肉体,而儒教就是君主制国家的灵魂。” (注9)在目前中国转向自由、民主和共和的大趋势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文化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但毫无疑问,基督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始发挥越来越突出的带领作用。, a8 h; ^/ s+ ?, |9 e* O& l
! F# M0 t; v8 W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是什麽版本的基督教才合乎圣经,荣耀上帝,造福社会呢?显然不是“太平天国”式的民间宗教化的基督教,也不是以高举神迹奇事为特色的基督教。
8 [% B. q* C. l i十七世纪,英格兰清教徒既注重深刻的心灵经历,又注重敬虔的品格塑造,并积极投身建立温馨家庭、圣洁教会和自由国家。在宗教、政治、法律、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敬虔主义不仅是基督教历史上的奇葩,也是世界宗教史和文明史上罕见的奇葩。
% g$ }# g6 U0 M# \+ K2 K* F9 L. t% F2 c" B6 o5 I. m
从本质上说,“清教主义源自人心灵的深处,它所显明的是人性中某些不可毁灭的因素。它发自人心灵的渴慕,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能同样感受到这些渴慕的存在。在许多宗教,许多社会中,无数的男男女女都曾经发出这样的渴慕。”(注10)以史为镜,近代中国历史中的曲折,以及现化进程中的失衡,其重要原因,就是缺失这样的基督教信仰和价值观。. j5 S6 g, B0 f1 f4 I! W/ z
2 K3 ?( U1 V- j! d) u
为荣耀上帝
, ?: @* X( l4 A- ^+ A/ u& e- O& R
十七世纪基督教著名的《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注11)就是英国清教徒所制定的信仰问答,它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简洁而精准地阐明了,基督徒信仰与生活的基本要道。其中的第一问,就是“人生的首要问题是什麽?”可见,基督教并不是玄之又玄的天方夜谭,而是穿越纷繁的各种思潮,直接关乎到我们的人生,关乎到我们人生的目的。- e1 }+ N% n; |" O
+ l, c6 Z$ D1 Q1 Y' C“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人生首先应当追求、立志、渴望、寻找、努力得到的首善和幸福;是人生命和行动的导向。“万有都是本於他,依靠他,归於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罗马书》11∶36)。上帝是万有的本源,因为上帝从无中创造了世上的万有;上帝是万有的依靠,因为上帝用他自己的大能保守万有的存在;上帝也是万有的目的,因为上帝创造并护理万有的最终目的,就是他自己的荣耀。只有荣耀上帝,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安慰和栖息。
* P, E& N9 J% H s
: h& x7 u+ S& ^8 z正如奥古斯丁所言∶“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注12)所以,诗人大卫表白说∶“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上帝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远离你的,必要死亡;凡离弃你行邪淫的,你都灭绝了。但我亲近上帝是与我有益,我以主耶和华为我的避难所,好叫我述说你一切的作为”(《诗篇》73∶25-28)。
. j7 ^+ ~9 B( s
1 L$ f- k( X2 W/ k/ ^& Q这一崇高的目的,把我们的人生提升到崇高的境界。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人就是行尸走肉,酒囊饭袋。中国古人为了“光宗耀祖”,近代学子为“中华崛起”,当下是“自我实现”。然而,不管是祖先,还是民族,还是我们自身,都是有限且有罪的人,都不能够满足我们心灵中对真善美的无限渴望,当然也不足以成为我们人生的首要目的。唯独上帝是我们的创造者、护理者和拯救者,也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存在,“荣耀上帝”既合乎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合乎个人心灵内在的倾向。
) Z/ G6 E: f- J! u; I) F, E6 K5 G5 B1 j. C" O4 ]
志於道而乐
' J$ i; q3 f% N7 `1 Y% G" } Z3 C6 i) W& d! I9 d+ I
如何荣耀上帝呢?荣耀上帝,不是抽象的宗教口号。人当主动地荣耀上帝,“这体现在人为荣耀上帝和尊崇上帝而规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时。”(注13)马丁·路德金的口号是∶“我有一个梦想!”基督徒所提倡的则是∶“我有一个计划!”我们不仅要有梦想,重要的是要有计划!更重要的是,对於真正的基督徒而言,我们没有自己的梦想,而是完全以荣耀上帝为方向,完全以圣经为至高的标准,完全以爱主、爱人为动机,来规范自己人生的各个方面。因此,真正的基督徒就像使徒保罗所强调的那样,“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罗马书》14∶8 ),“或吃或喝┅┅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书》10∶31)。" }. {+ o$ h) ]" u( m1 E4 \
& p G& w$ k2 Y# w% q这就是真正的求道精神∶“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注14)这也是真正的“孔颜乐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15)
! w# ^! y5 x0 m2 U
4 @5 z [3 G$ S1 o7 Q8 P基督徒以“唯独上帝的荣耀”为人生的首要目的,使人超越个人今生今世一切的物质需要、利害得失,直接以上帝本身为人生快乐的真正源泉。因此,圣经中所启示的真宗教不是强调“心诚则灵”的迷信,也不是麻醉人们心灵的鸦片,而是发自心灵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和精神追求。这种以上帝为中心,以荣耀上帝为人生首要目的的人生境界,使人成为真正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注16)而由此生发的,人生的喜乐与平安,是从天而来,不能被夺去的。2 j8 a- X/ q4 a% t" J6 _* V7 Q1 A3 m
) R4 _/ H5 i+ n1 J& v/ U. v/ J+ i! c
注∶! d! T- a1 ^' j$ s7 _
1. 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1卷5章1节。& S _. S ^. w, G' u: E) P
2-3.同上,2卷2章13节。
0 K: V* T/ [" V* |1 l' [: q4.《论语·为政篇二》。 P. V4 }- H, u M4 z
5.《论语·八佾篇》: H, t- u& X* U7 q0 p" _* ^) t
6.《左传·成公十三年》' _3 E0 Q- _; k8 E4 ?
7.《中庸》。
+ [$ N3 T9 s$ x# J# H) T" z8.《礼记·郊特牲》
( w1 h3 b' i4 y9.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下卷1057页。
* C) O! X# N& ^- l h5 N9 n8 p1 E10.转引自John Stephen Flynn,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E. P. Dutton and Company, 1920), p.11.
& l; y; |) T5 r11.汤玛斯·文森特《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释义》,王志勇译(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2006年),7页。4 D) \0 I: A# _4 ]9 w" B9 M
12.奥古斯丁《忏悔录》,1卷1节。! q, o: n1 L7 E' G
13.《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释义》,9页。
" h: Q0 B- U1 q6 l; L14.《论语·里仁》。; s8 [. ^, x( o( f4 D1 o
15.《论语·雍也》。5 u/ W6 |8 X8 u9 b) \
16.《孟子·滕文公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