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4 f1 c: e2 T. e. I4 l+ ^那什么才是骑士风度呢?一时半会儿,还真是找不出一种准确无误的中文译法。其原意当然是形容中世纪欧洲的那群武士的一种气质,尚武、勇敢、善战、忠诚,珍视自己的宝剑和名誉,等等等等,其中又夹杂着崇尚决斗,好逞强、大男子主义等一系列其它怪异的风俗在内,在受到几千年儒家文化影响的汉语词汇之中,确实很难找到一个相匹配的形容词。抛开这些不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骑士精神呢?这个问题,不要说我这个在海外生活了很多年的华人,就算是很多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人恐怕也很难说得清楚。但是,一部“特洛伊”大片,解答了我的这个疑惑。 ( r( Z- U# t& S' h. T% F 4 |( G6 c: _! p0 I1 l- G; s+ w/ G应该说,“特洛伊”这部影片已经上映很长时间了,拖延至今才看,不能不说是我个人的一个遗憾。影片的精彩自不待言,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把你本来耳熟能详的历史用一种人文主义的方式演绎出来。然后,积淀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让人感慨不已。本文要描述的是电影之中的一场决斗所带来的浮想联翩:要说决斗,本来也是中世纪欧洲骑士们所崇尚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要理由正当,被挑战的一方是不能拒绝决斗的,否则将失去骑士的荣誉称号。电影“特洛伊”中,最重要的一场戏莫过于“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两位悲剧英雄之间的最后决斗了。决斗的一方是盛名之下的希腊第一骑士阿喀琉斯,他的盖世武功使他从来不知失败为何物?决斗的另一方是被公认为“特洛伊”第一勇士的赫克托尔王子,其勇猛善战也是无与伦比的。在他们决斗之前,两位骑士都是战无不胜的英雄。6 I) y0 `4 Y* E' L
1 @; e6 ~$ e) x$ e* n+ f8 u0 {决斗的理由也非常简单,由于赫克托尔王子在战场上杀死了阿喀琉斯的表弟,表弟是阿喀琉斯最亲密无间的伙伴。神勇的阿喀琉斯被表弟的阵亡而愤怒万分,几乎丧失理智,不顾一切地要与赫克托尔来一场决斗,为他的表弟报仇雪恨。于是。阿喀琉斯驾着战车、单人独骑地来到特洛伊城下,挑战赫克托尔王子,要求决斗!尽管贵为特洛伊王位的继承人,也明知到此一去决战阿喀琉斯,必定是凶多吉少,但骑士的荣誉感还是使赫克托尔王子坦然地接受了决斗的要求,他妥善安排好一切后事之后,也大开城门,单人独骑地来到城外的旷野之中,两位骑士终于面对面地站在了一起。 " W; o" j0 M1 _% z h 9 l& I$ F) _7 U& G6 f9 W. v+ m决斗之前,赫克托尔王子提出了一个要求:“无论我们谁赢得决斗,胜利者都要保证失败者能获得一个体面的葬礼。”但盛怒之下的阿喀琉斯拒绝了赫克托尔王子的要求,迫不及待地拉开了决斗的序幕。一场惊天动地、憾山动岳的决斗就这样展开了,经过一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较量,阿喀琉斯杀死了赫克托尔王子,按照骑士决斗的传统,悲伤万分的特洛伊人不得不留在城头,眼睁睁地看着阿喀琉斯用战车拖走了他们尊贵的王子的遗体。 2 c5 I& Z& v1 z# d+ g2 ~6 r F6 r- c' k - B5 `5 _( A% f3 c. v入夜,独坐军帐的阿喀琉斯被一位不速之客造访,他就是年迈的特洛伊国王,悲恸欲绝的老国王,为了讨回他死去长子的遗体,不得不冒险潜入希腊军营,长跪在杀死他儿子的阿喀琉斯面前,提出一位痛失爱子的父亲的哀求。眼见这一幕,就是铁石心肠的人都会为他那博大情深的慈父之爱所感动。但是,失去挚爱表弟的阿喀琉斯却并不为之所动,他也有他的理由:早在决斗之前,他已经断然拒绝赫克托尔王子关于失败者能获得体面葬礼的要求,按照骑士决斗的惯例,他完全可以不必受到良心的约束,按照胜利者自己最初的意愿来行事。但是,出于对慈父老国王的尊重,阿喀琉斯并没有提及这一点,只是淡淡地说:“这又有什么用呢?我今天把你儿子的遗体交还给你,明天你仍然是我的敌人!”这时候,历尽世事沧桑的老国王用一句简短的回答彻底打动了阿喀琉斯:“就算是敌人,他也应该得到你的尊重啊!”; N9 Q; g. r4 l; Y6 @# x- H'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