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卡加利市及爱民顿市在今届的市选共有8个华裔候选人,更首次有华裔女性角逐市长一职,创造了历史。这8个华裔当中,7人是市选「新丁」,6人从未有过参选经验,5人是土生土长的第一代加拿大华裔,4人在亚省出世;两个女性候选人中,其一是现任市议员。亚省华裔参政近年愈来愈多,在三级政府的华裔议员,相信市民绝不陌生。华裔参选,多会利用人际网络,以人传人、口传口方式鼓励华裔市民举家投票,也有候选人表明他会为华埠争取权益。
- [, m* Q1 i8 \没有华人角逐华埠选区+ F! A: q' P9 L- N2 X! F9 B* S
虽然今届华裔候选人创历史新高,但无一人角逐华埠所属的第7区议席。卡加利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及副院长黎永亮认为,可能是纯属巧合,也可能是候选人在另一区有更大的网络,或是有意避开「靠族裔票」的形象。 ! C2 {' b9 |+ o, u% \- R3 ?
由于今次参选的华裔候选人几乎全是新丁,所以偏向选择无寻找连任的区分。第7区的现任议员珠菲露(Druh Farrell)上届以近7成票胜出(近9千票),今届即使「和平桥」(Peace Bridge)高成本兴建事件,或会令她流失一些选票,但仍然有着基本实力。 2 {9 O% \( E3 g& D% |- j
根据2006年加拿大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居住在华埠的居民有1,361人,大部分华裔,而这些居民中超过八成是租客,他们是否符合选民资格也成疑问。反而在第4区,现任议员鹤士活角逐市长,另外有「华裔社区」埃奇蒙特(Edgemont)及乡村山(Country Hills)纳入此选区,所以吸引华裔候选人似乎是理所当然。即使唯一的「非新丁」马超俊,上届以庞大竞选经费,以1.3%险胜角逐连任的Madeline King ,与排第三的Steve Chapman相差不足600票。 # x: _ b7 f# y/ i, M7 } g
华裔不一定支持华裔候选人
; P2 K5 f/ n' s. }8 Q- }9 d- F不少人觉得,华裔市民诉求,要通过议会代表才可以发声。一些候选人的竞选策略,明显是希望以族裔票成为主要支持网。在爱民顿市唯一华裔候选人Calvin(姓林)曾向本地电视台表示,爱民顿市华裔人口已经渐多,但市议会里却无代表他们的声音,因此拒绝沉默。
/ P& k1 Z7 P! p" Y1 o- K" O黎永亮向本报表示,华裔参政,会使少数族裔的声音更获重视,而且有助提高华裔选民的投票率。不少长者指出,由于不太懂英语,所以选择投票的对象许多时都是「认样(貌)不认人」,又或是子女告诉他们应该投哪一个才对自己最有利。
8 |& f! B7 P9 f; r# {8 y! x3 f年轻一代则多著重政纲,也认同议会经验之重要,对于候选人是否华裔,反而是其次。一位廿多岁的华裔选民说:「中国人不一定帮中国人,但政纲却是我决定投票的指标。」
7 K7 [- H' }+ s3 J2 ?本省两大城市的华裔人口总和,比例虽然已是全国「第三」,仅次于卑诗省及安省,但「华人政治力量」仍然较弱,从政者相对较少。反而,参与助选团的华裔活跃人士就较多,有些甚至参加了几届市选义工行列。
( x9 |8 s" i3 Y3 K4 c# a家人支持最重要* ^2 \- J' N- A. k& q4 A
华裔尤重家庭,对于参选与否,家人意见是重要因素。参选第14区市议员选举的高启平较早时接受本报访问时透露,父亲曾经对他参选有异议,认为既要牺牲工作,又会影响家庭生活质素,必须慎重考虑;不过,父亲最终也支持他参选。 8 H' n9 Q. U5 d" d. s
而另一位候选人黄世杰的父亲向《星岛日报》表示,身为父亲,要无条件地支持儿子参选。不过,黄世杰是政治系毕业,父亲认为他参选是学以致用。至于另一位候选人潘惠兰,今次参选也得到丈夫大力支持。丈夫在提名日时更一同到场,并穿上印有竞选口号的上衣,表示对妻子的支持。
8 K9 g4 B3 X" ?# e; x* a' \卡城的朱文祥出席社区活动,多会带同两个女儿一同参加,明显看到女儿对他的支持。 2 B! ]3 R* @* s, f! y: K
不过,亲人出面支持并非华裔独有,许多候选人出席活动时,都带同家中主要成员,打「亲情牌」。但也有早前宣布竞选的候选人,因为怕参选影响家庭生活,而毅然退选。 % f+ w( T2 I _, ?
+ j% [% v$ r" E/ u% Z7 B
E& h: ~3 O; Q" f, h& Q# G(新闻来源:星岛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