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李海涛) {$ _/ b$ e2 \8 @! H- V& a
, N/ C: m* `, q; q7 u1 E4 \每年暑假的到来,家长们都担心孩子空闲的时间太多,很容易放松要求自己,一不小心惹出祸害来。所以,一些华裔家长以填鸭式的补习塞满孩子假期的每分每秒,这样做是不是最好的结果呢?上星期,《加拿大都市报》记者参加了由多华会主办的新移民青少年安全讲座,讲座邀请约克区警队华裔警员韵宁主讲,内容包括孩子们在学校常见的各种法律和安全问题,有些对记者来说也是新知识,因此特别组织起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相信对我们第二代小移民会有所帮助。 7 o# |) N* |8 |; R
[0 c' o+ a: X( M) N6 b
韵宁对华人小区不是一个陌生的人物,参与了许多华裔小区的普法讲座,尤其是针对大陆新移民小区。他原来一直在约克区第5分局工作,去年被抽调到警队总部小区服务分局,为约克区各校高年级学生上普法课程。由于他善于把加国警务与华人传统习俗联系起来授课,并且效果十分显著,今年8月他被调到约克区警队多元文化资源局,这个部门原来只有蒋振宇警长一名华人,现在韵宁的到来,可以增强对国语小区的警务服务工作。
3 K! p0 u1 H I& W3 U% F" c" i- z
+ I1 R' \9 j2 }- t) V“能不能让我们摸摸枪?”
$ O8 h: {2 G3 e! s4 t& e3 E- |* i) S5 U* F; W! I4 Y
韵宁这次为小朋友们上课,孩子们自然是受益匪浅。期间有孩子向他提出能不能把他的配枪子弹卸下来,将枪交给他们掂量掂量。 * q4 Z) g& K. X) Z; t8 x- x7 T
2 \7 \3 F9 V/ G这个问题并没有难住韵宁,他首先向孩子们讲述了加拿大警察体制,联邦、省和市级警察互相没有隶属关系,警察的装备基本相同。他表示加拿大警察的培训都是相同的,一样的标准,一样的配置,对待犯罪分子的处置程序也大致相同。动用武力的级别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遇到自身和他人的生命遭到正在发生的威胁,警察才可以拔枪在手,而一旦拔枪回去就要写报告说明原因。 : b/ E" c. V- H/ h' M
6 G5 C g; h* B5 n4 z2 i他指出,拔枪就意味着随时可以开枪击毙对方,而不是吓唬对方。在警员培训条例中规定,在射击之前一定要向对方发出警告:“警察,别动!(Police, don't move!)”如果对方置若罔闻,警员才可以开枪制止,对射击次数没有限制,直到警员认为安全为止。 ) C6 ^; c6 z( u) f6 O
7 ^* C% H$ c7 O6 v
所以他开玩笑说,一旦听见警察说这句话,千万别动,他真的会开枪。因此即使在课堂上,他也不能拔枪出套,不然回去说不明白。
( e# s1 A/ n5 y
3 D) s; N5 i* q- I& ~8 \3 E由于警察有这种特殊的权利,因此对警察致人伤亡事件都有严格的审核监督程序。由非警方人士组成的安河特别调查组(SIU),就是专门调查此类事件的组织,如果警员处置不当造成平民伤亡,警员会受到《刑法》和《警察服务法》的双重处罚。 ' i" k. o9 ~: Q0 B: A( o/ }
# N7 `7 ~- J, K' n" d
韵宁表示他去年也被SIU调查过,原因是在驾车追逐1名嫌犯时,嫌犯发生车祸受重伤,调查历时半年才结束。
) p& I3 t: t6 C7 H
$ d: x: p- Q% J4 j6 ]- H网上行为要动脑
. p$ a( H; G) J7 m+ P% M$ c1 ~" ?* H
韵宁在展示佩戴的各种武器时表示,他从警6年佩戴的辣椒水一次也没用过,因为在警校培训时他曾自愿尝试被喷的感受,双眼红肿一个小时也无法消肿,那种痛苦让他终身难忘,因此他不会轻易喷别人。虽说警员拥有各种武力设备包括致命的枪械,他认为他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别的,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大脑。
0 x8 [1 k; _6 }5 H+ k4 ~5 j' f- b g" L6 ~$ s
相比之下,他认为很多孩子在网上的行为几乎不动脑子。他对孩子们说,很多人觉得自己在网上的账户非常隐私,随意在上面贴自己的照片、隐秘信息等。韵宁表示,现在涉及青少年的违法案件几乎都和网络有关,这和当今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少孩子每天上网的时间远远超过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前同学之间靠煲电话粥联络,现在都靠网络。
+ H2 |# U% Z; z" E& X
: r* [8 [3 R- Z1 _! k2 g他表示,所有提供这些信息服务的网站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你以前在上面发布过什么,即使后来自己删掉了,他们都依然保存。一旦警方需要调用这些资料,网络公司均会全盘交给警方。有的孩子喜欢把自己社交的照片全部放在网上,其中不少是在夜店里的放浪形骸,以后就业应聘时,用人公司往往会登陆你的社交网站账户,看看你都有些什么朋友,从这里可以推断出你的为人。你说自己从不喝酒,自己网站上却净是夜店的酒后丑态,很难说得过去。 # V% F- a+ S' H* j/ g8 W
# R+ ~5 S: d' ]韵宁在讲座中还讲述了约克区的一宗真实案例。一位高中女生与男友在网上视频聊天,男友希望她把衣服脱了聊,她就不假思索照做了。不料男友那端不是他一个人,还有一个朋友和他一起在看,这名男生看到她的香艳视频,就拿出手机拍了几张。随后这名男生到学校就四处炫耀有这名女生的裸照,女生不堪受辱愤然报警。韵宁到场处理了这宗案件,指控那名男生传播未成年人士色情照片。
/ R, a5 h6 O F. B
' O0 w' t- p( d8 a# e他表示,不但如此,不少孩子还喜欢把自己的社交网络账户当作情绪发泄的渠道,如果对什么人不满就在上面乱说一通,甚至是出言不逊或有威胁的字句。如果对方感到这种威胁是真实的,警方就会指控信息发布者。他指出,警方不会考虑发布者是否真的相威胁对方安全,只问受害人是否觉得这是真的,如果是的话罪名即可成立。 ; g7 h8 k( f; H8 u/ ~4 @
, `/ x: @! b3 ?他经手过一个学生在网上说要袭击和他关系不好的一位女老师的案子,那位学生当然属于说说而已,但是那个女老师正在孕期,很担心这种事情发生,并认为有可能发生。警方就只有把这名学生带走教育,并限制其与该女老师接触。 3 ?7 W* @) K$ |, W7 ]
" Q( V7 g8 r# Z L; g# [
孤立弱者也是校园欺凌 # ]/ [9 q4 G$ @% H2 q
7 v; _( d; H& @: }( v# p4 b" H校园欺凌在学校中是发生率最高的一种案件,法律规定欺凌他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超过一次以上),比如对一个人或者一些人说一些难听话,做一些不友好的举动,例如推挤、没事乱喊他人名字、有针对地偷他人的东西、在背后说坏话等。 , }" b) J$ U1 q$ T1 Z' @- w
/ k% b2 ]# ^8 a. P# @( m
在场的一位学生向韵宁提问说:我的一位同学篮球打得很差,我可不可以说“你很差劲 (You sucks) ”。 & A: ~5 s2 ~4 ~9 p7 Y0 D
% V5 d- |$ D; ?2 v% N- N韵宁表示,这和网络威胁一样,如果那个同学听了之后觉得很不舒服,就可以报告老师,这属于口头欺凌。学校常见的欺凌还包括分小团体、不和某位有某种缺陷或缺点的同学玩、孤立他人等对别人造成精神压力的行为。因此在我们华人看来属于小孩子情绪方面的好恶等事件,不经意间就变成了校园欺凌,做家长的需要像孩子灌输平等、宽容意识,不要看不起别人。
3 S) c+ [" `6 c. [- w, m" T
0 m+ c8 f7 g3 v+ c1 @' M他教育孩子们受到欺凌的时候要保持冷静,因为对方的目的就是让你激动甚至冲动,所以不要响应和回击,更不要动手打人,有不舒服的感觉要及时报告给老师。不要带一些贵重物品到学校,平时要在老师的视线之内,尽量和朋友在一起不要独处,保持自信和幽默。
k4 }5 y4 M/ K9 ]! i/ g; |/ U. Z( C% Q) M
此外,作为旁观者,如果看到有同学欺凌他人,按照经验马上走开欺凌者就会停止,没有观众的话他那么做也没有意义。因此看到欺凌事件不要跟着起哄,也不要围观和发出感叹,让所有人都离开现场是最好的方法。
! m1 F) L9 f6 B. @! t) [; K& U% u8 f. k8 x
打架不分对错
: U2 [8 z7 d0 ~) j, ?" ^& Z4 V, T0 \
在我们华人看来孩子之间打打架没什么,哪个小男孩子会没有打架的经历呢?但是在加拿大这个想法就要改一改了。 ' T6 t8 j+ F) \# i6 y/ w& @
, j5 t9 s- ^( U9 Q1 C u6 o多华会社工孟新宇提出,她听家长说有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且对方先下手,她的孩子被迫还手,最终伤比对方重,但是老师把两个孩子都停了学,根本不问青红皂白,不分谁先动手谁吃亏。 * l( |# v+ `/ D& M1 O
7 d& f8 \6 y: Z. s6 Q# s
韵宁表示,校方的处理是合理的,就是为了避免动手才这么做。如果真的还要分那么细,就会造成孩子概念上的混淆,而孩子在冲动的时候往往不会控制情绪和力量,一旦超出自卫范围往往会酿成大祸,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不还手,这样报告老师对方就要负袭击他人的责任,一旦还手就不占理了。 5 h6 ~0 ^: W- Y* U5 s* Q
5 [, M2 C- |) _5 n) `/ b他还介绍加拿大打架的一个特色:合法决斗。也就说双方都同意实在气不过靠打一架来解决问题,这是基于西方决斗的传统而定的,警方不会指控任何人。但是一旦造成重伤或者人命事故,合理决斗就变成犯罪了,打个鼻青脸肿还是在可宽恕范围内。关键还是孩子控制不了情绪和局势,打急眼了说不准出什么乱子,谁能很好控制分寸呢? 4 G( y( k+ }$ @& [" N: r7 K6 R) \
/ V+ o/ \, w. N5 o2 |交友不慎祸害匪浅
; W6 q- k9 j( x' g+ ~7 u; K- V
对于许多华裔家长来说,黑帮不过是电影里的事情。但据韵宁指出:“约克区高中无论所谓的好学校坏学校,都存在黑帮和毒品问题,因此家长们不可掉以轻心,而作为孩子交友不慎,即使自己什么也没做也会惹祸上身。”
" ^$ e" A+ J+ Z
/ b: N- \: J5 y* V/ l韵宁举了这么一个的例子:一位老师去书店的咖啡屋买咖啡,买完之后去拿书,结果转身回来就不见了咖啡。她怀疑旁边的三个学生偷了她的咖啡,于是就报警。警方调看店内录像证实了老师的怀疑,指控三名学生涉嫌有组织犯罪(帮派)和拥有犯罪所得赃物的罪名。 : S4 m4 D1 z, f' C) T# Q/ c5 `
- K9 E. A# t7 F$ R同样的例子还有一帮同学中午休息,到商场逛街时一位同学顺手偷走一样东西,其它同学明知不管。这种情况一旦被警察抓住一帮人都可能会被控用有犯罪所得赃物和有组织犯罪的罪名,一时不慎在人生中落下这样的污点实在可惜,因此交友不可不慎。他指出,三人以上的犯罪团伙,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组织都是可认为是帮派。也可以是在小区内制造恐惧气氛的组织,可能有帮派的名称或者标志,有的也没有。 & w j6 q; A% O8 L' R2 H* R+ @
" I5 J" N4 b( [! Z3 ^7 ?
约克区警队的网站上也刊登有,家长如何察觉孩子卷入帮派的小贴士,孩子如果有以下行为家长就要警惕:
: h1 ?6 j8 i" Q6 K6 ?4 c. @. p1 d2 @) H( Q3 U3 _6 B' r
●喜欢看帮派组织在网上发布的视频、相关电影或网站,听帮派的音乐;
+ j& V; [* o6 G# Y" z0 N9 b3 I
) I1 v2 l3 Q8 P$ A* p* z7 ^( E●在衣服或者书籍上画上帮派符号;有新的帮派含义纹身,或者新的纹身; 8 E: g# M6 |! N
3 Z8 h% a8 f* I, C- i
●身上有新的伤痕却不愿说明原因;有新的个人用品却不愿说出来源; - ]8 U: A* Q- W8 O
5 ^0 b2 A. K4 h+ K4 W+ X2 E- z/ P: e$ G●花钱突然大手大脚;
; m5 k+ K7 t% y- G
. ?/ N0 J" W0 |7 Z7 h●身上多一些头巾;携带武器;
/ _6 y9 N M4 K3 M4 s0 l6 _
# j# e. Z- R1 y' K% Y●有一些不良行为,如希望离家出走、不想上学、违反纪律等; 2 n+ i$ ?: t$ P; D0 |% G
% A6 i# h! F+ b9 X: C$ Z2 V
家长这时候就要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平时行为要为孩子作一个正面人物的典范;对孩子正确的行为要多鼓励;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和有意义的活动;对孩子的行为有具体的要求和禁令;跟孩子谈参加帮派的危害等。
& u3 F! |3 e* s, e/ Y' B' j# Q$ p& p+ l% J
韵宁表示,孩子们交什么样的朋友家长一定要留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道理的。年轻人在一起,经不起别人激将,一时冲动就会犯错。 6 n% x) w: p4 X0 ?
9 B/ ?) s2 n+ R0 v& ?0 ~
7 {# I* L% O) J学会对朋友说“不”
; } D) ?2 o: n- e: }9 F, D& Q) p2 e3 n
如果你的朋友让你做一件不想做的事情怎么办? + u+ i4 `; x0 }3 X) s
- p; w- g2 c' u$ ^. ?
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很难拒绝朋友的请求,这时候家长要对孩子讲明,你作出的决定导致的后果,你就要负责任而不是别人。当然了说声“不”然后就走开,显然不是孩子的做事方式,下面一些话可能是一种选择:
! h6 X; H* _4 p. A& \1 n' m( h+ u3 J- ~
我不感兴趣(I'm not interested)
/ m3 L) K6 [& Y: ^# k: \
6 @6 k* q3 i& ?) v7 M我有其它的事情要做(I've got something else to do)
! r) O% J, [& u+ {2 J4 x. r9 ?. d7 L2 y% X& o. g
我觉得不太喜欢这么做(I don't feel like it)
- z1 Q) z G/ h$ K& c
& X; H6 T# r: @( `# L那么做让我感觉不舒服(It makes me sick)
" u. }$ h" W7 I1 h: x8 G( A, x! E
7 S/ C4 ~+ R3 V* |; ^5 q" x我有一个更好的主意(I've got a better idea) 4 L7 W; ~( H( I! @9 E
- |: a# Y) ^ s1 {* F O6 T我决定不这么做了(I've decided not to do that anymore) 4 l, H3 X" S9 Z# y
0 U& e! b$ ^1 t; u# l- j3 C: ?1 Y
我觉得还没有准备好(I'm not ready)
( \, }/ V7 m" Z2 i! o6 f
6 J4 E) n: g! R! G* Z9 x9 \! x我之前那么做已经吃过苦头了,不会再做了(I've been grounded or punished in the past and don't feel like going through that again)
5 }3 Z, e9 }7 z `$ T' g: r- X/ f* W3 O) B" T _% R7 |6 }
" ?- J1 h( E- M- Y2 x3 @$ i( f% `
华裔学生不合群易惹嫉妒
6 g. O' ^* n. @# O: m+ h7 _: W1 A/ B3 m( Z* M& q% W
学生家长李健表示华裔新移民学生不合群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主要因素就是文化的差异,由于的中国独生子女都争胜好强,导致行为独立,不考虑别人感受已经习以为常,家长也认为这样做没什么,因此会引起文化冲突。其次是语言问题,无法和别人深入交流,很难找到合适的话题,从而导致孤独不合群。 0 \ L6 z% F k! M, o. a
% q/ m5 ?$ K W: Y$ t, E" k1 j学生家长刘俐认为华裔新移民学生在语言上有差距,但是在学习上却是佼佼者。中国现代教育早已经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重点学校、尖子班等比比皆是,造成学习好的学生趾高气扬自觉高人一等。到了加拿大这种习气很难一时改掉,在学校成绩好就觉得本地同学“笨”,造成别人嫉妒也好,讨厌也好,总之形成一个孤立小群体,继而发展衍生出一些欺凌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