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36|回复: 2

【轉載】达摩难陀法师《法句经》-- 习惯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8-8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Do good again and again
* w$ ^$ q. a$ ?. o8 B* N7 }Should a person perform a meritorious action, he should do it again and again; he should find pleasure therein: blissful is the accumulation of merit.. b% ~6 z! K/ U

/ G4 f8 @, X- x& F8 c& X0 E/ fVen. Nàrada, Dhammapada* N% y% Q! V) G0 h+ m  V4 [
( v& r/ ^3 ?; f1 A$ `  S
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解释了以上的偈诵。5 n, q  B; t4 C7 @
3 f6 S! {: [4 M7 r/ Z' g) d$ y
当一行为重覆时,它会成为习惯。习惯会影响个人和社会,例如吸烟的习惯,它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当吸烟的行为持续,就会成为习惯,心会习以为常,习惯就能控制人的行为,人成为了习惯的奴隶。饮酒也是一种坏习惯,它会损害身体的健康。佛陀曾说饮酒会削弱人的理解能力,变成愚蠢的人。根据现今的医学,饮酒会破坏脑细胞。有时人习惯了说谎,小孩子可能认为这很有趣,但不经不觉会变成习惯。说谎是一种坏习惯,人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下说谎。& I. t& f6 c# f  N, y; B' c; f

5 T% _- S- ~' L' @, \Ambalatthika-rahulovada Sutta 记录了佛陀教导罗睺罗 (Rahula)的故事。罗睺罗在很年幼便出家,佛陀知道小孩子觉得说谎很有趣,於是教导他不要养成这坏习惯,指出说谎会损害个人在别人眼中的人格。佛陀把载满水的水桶倒转,然後吩咐罗睺罗再倒转水桶。
1 }$ w6 }% J; L) @  o8 V
0 N( ]8 c5 `. b* l, R4 r佛陀问道:「罗睺罗,水桶最初是载满水的,现在还有多少?」# X5 o7 n6 d+ o  {  C$ \

0 {3 d! q8 l$ R, W, @3 ?罗睺罗回答:「水桶只有很少水。」
3 `& l* m4 _. D9 K. F4 f# @  n& e. C$ A- H$ L
佛陀问道:「罗睺罗,这就正如一个说谎的人,他的人格就如少量剩馀的水。」+ @/ W4 |6 h( m4 Y0 C# G& v

0 T6 D1 ~; e& N. i% q习惯在某程度是一种业力,它由重覆的行为造成,而行为则是业力,习惯是业力的象徵。
) N: b, G( G+ y$ @! S
; C6 B5 x$ d% }, [这首偈诵有关一位女神,她是大迦叶 (Maha Kassapa) 的支持者。大迦叶住在森林,过着刻苦的禅修生活。有一次,大迦叶进入禅定,维期七日。在出定後,他到村中化食。一名妇女看到他,知道他是一名修行人,於是把一些食物给了他。根据佛教的说法,任何人供养出定後的比丘能带来善业。虽然她只布施了很普通的食物,但因善心而在死後成为天神。$ O& ?0 Y! @, ~6 ~8 G1 I/ e5 l6 m' I

) a* @- R( u1 M' [; w有一日,这天神回想起前生的情景,记起曾布施食物给大迦叶,希望能成为他的仆人。早上,她到了大迦叶居住的森林,变身成人打扫大迦叶的茅屋。後来大迦叶发觉有人为他打扫,最後终於看到她,便问她为甚麽会打扫他的住所。大迦叶吩咐她不用再来为他服务,因为他喜欢单独生活。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Do not do evil again and again
$ o" @: T: n3 r  `* g/ jShould a person commit evil, he should not do it again and again; he should not find pleasure therein: painful is the accumulation of evil.
/ h) q1 ~9 I$ t/ r3 y$ X) tVen. Nàrada, Dhammapada% l: u9 D) e0 s4 j3 n8 S% a8 G( d

) N: `0 K) S) w: Y" N8 q5 U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解释了以上的偈诵。
, [& d0 w, h+ R' y
- B2 F& }% K5 A' E& u不道德的行为是指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的行为。我们日常生活作出各种的行为,若同时有益於个人和社会就是好的行为,只对个人或社会一方有利则不是,这是佛教判断行为好坏的其中一个标准。佛陀教人不要作出不善的行为,不仅要避免重蹈覆辙,还要打消所有重犯的念头。这好像法官在判决时劝告犯人不要再犯案,否则会被重罚。
- ?8 K9 S$ M: |6 \% d3 m$ s. c0 }, I$ ?
佛陀教人要消除不善的想法。不善的念头先在心中生起,再经身体或说话附诸实行,这就是佛教所指的身、口、意三业。在道德方面,单有念头而没有行为不算是违反道德或犯错。然而,从宗教的角度,生起不善的思想已是错误的。 $ h- u8 O. W+ u7 l

3 `  J% G3 q  w0 S2 c/ V( P佛教只为僧侣制定戒律,规範他们的行为,而对在家人只提出建议。在佛陀说法的初期,僧团并没有甚任何戒律,因为各人的操守非常好,只按照当时的习惯规範。社会有很多的法律,人若违反的话就会受到惩罚。另外,社会亦有很多的习俗,当人作出有违习俗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批评,但不会受到惩罚。
& Y* w* [+ l! c: ~7 Z3 Z
' d" }0 `4 F8 }" V. p3 U. c# t佛陀指假如某行为有违内心良知,就不要再做同样的行为,当生起再犯的想法时要立刻制止。偈诵的故事讲述一名比丘违反了戒律,他被带到佛陀面前,佛陀劝解告他不可再犯。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10-2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1 12:10 , Processed in 0.10526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