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时代周刊》7月8日发表Andrea Stern的署名文章,探讨了当下夫妻双方只想要一个孩子的问题。; Q2 j0 V7 j+ v c3 t$ A/ J
$ ?1 N) B' z. A. W
以下是评论文章摘译:. v* |7 ^4 {( T. b8 R! X
' p Z; p0 {" l V) Z7 r! C3 D
本期缩减版的《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分析了当下夫妻双方只想要一个孩子的问题。文章认为,经济环境的确是影响夫妻是否要更多子女的重要因素,此外,认为独生子女人格缺失的习惯观念也是影响他们决定的因素。作者以自身例子证明,凡此种种观念都不值一驳。; w5 R5 ~# K7 r* n( L6 [7 a1 X; _( h
8 H- V$ N' N# K( f5 A, V
本文作者Lauren Sandler肯定地认为自己家庭有1个孩子足以。Sandler只想让那些年轻的最低收入者认识到,按照美农业部的公告,每个普通婴儿成长到上大学前的抚养费用已高达28.61万美元,且此费用在这次衰退期内再次上涨。最令Sandler想了解的是,是否还有一般家庭仍想要第二个孩子。 $ m* k7 O0 B+ \8 L$ q7 ^ + o6 }; b) t. p5 v 据重要的生殖健康研究机构古特马赫研究所(guttmacher institute)的家庭政策部主任Larry Finer称,这次经济衰退极大地重塑了妇女养育子女的愿望。该机构发现,参与调查的64%的妇女表示,她们在此种经济状态下难以承受养育子女的负担。有44%的妇女称,她们因经济形势所迫打算减少,或再次推迟养育子女的计划。这种情形同样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当时独生子女家庭比例猛增至23%。据全美健康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数据,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翻番,比重达20%,这还只是在此次危机前的统计数据。! D- I8 U9 X( H6 m" `: f
7 ]/ _7 l% i, I/ H5 B+ k 根深蒂固憎恶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观念主要是源于史上形成的与公众关系的问题。独生子女一般被认为是被宠坏、自私和孤独的难以适应环境者。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处于这种境况。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起,对了解独生子女人格特征的研究推翻了这种观念。作者Sandler本人对自己无兄弟姐妹并不感到孤独。人们因此无需对仅有一个子女感到担忧。 + N' F9 P; v" H. q6 \2 ]) _$ G* u( a' i; y
提出独生子女处于孤独形象的第一人是120年前创建美国首个心理研究实验室的Granville Stanley Hall。他至今留存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大作是1896年发表的研究论文《非同寻常的儿童(Of Peculiar and Exceptional Children)》。论文中把一系列独生子女的古怪言行描述为持久性难以适应环境者(permanent misfits)。学界和专栏作家等知识界也热衷于传播此结论,即无法预期独生子女能像有兄弟姐妹的儿童那样,具有相同的调节能力来度过一生。 : i3 w) \: R' J2 ]/ h ! A9 a( P9 G& R i* c# j 只有到了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教授Toni Falbo的出现才打破此结论。她在1970年代开始对中美两国的独生子女进行大量调查,从成千上万的样本总结出规律。Toni Falbo与助手25年前还对从1925年以来的115份研究独生子女的论文进行了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分析,由此对独生子女在调节、特性、社交习性、成就和智力上的发展结果进行评价。这些论文通常表明,从研究考察上看,独生子女与其他儿童并无区别,除了他们和头胎子女,以及仅有一个兄弟姐妹者在智力考察和成就上的得分更高。0 h9 @/ b) k#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