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19|回复: 0

美国网络愤青看中国崛起 网上语言折射的民族心态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9-19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美国网络愤青看中国崛起 网上语言折射的民族心态 环球! E7 y4 b& @5 A# M/ S; b; A9 z

; g5 v) V2 D+ Q; v9 t3 M0 ^
. a' E" Y3 ]$ A. _) {4 b. q* W/ P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令美国民众和政治精英无法忽视的问题。在大洋彼岸的众多专家眼中,隐现在不断得到改善的中美关系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仍然是个令人担忧的元素。不过,这些专家似乎更担忧源于网络的中国民族主义情绪,而对美国网络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视而不见。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些民众在网络论坛上已经揭开了“民主传教士”的意识形态面纱,显露出狭隘民族主义的真面目,而这对于今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9 }/ [+ W& V5 r* d) A
$ k( L/ f# L% u1 j4 V
《环球》杂志特约记者/王晋燕
8 F/ i( u& p, m4 V0 p
, ^, l2 _' R4 X0 _& G. |' y  “中海油事件”背后的美国愤青
4 ^* C, X% p1 G+ k5 y! G% N5 J
: Z4 D& r+ d8 ~$ R; E7 i" T/ H  “亲爱的先生/女士:我恳求你能够与共和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Frank Wolf)一同与那些代表***中国控制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的说客们做斗争,阻止他们现在和将来收购美国石油企业的企图。我们现在必须对外国企业控制美国资产制定政策,尤其是对有可能使我们的国家安全利益置于像中国这样的独裁国家之手的情况采取措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这封信。9 k# i0 c2 W# h6 |% \6 Z+ H
  L& m+ {8 D' x
  此致:XXXX XXXXXXXX”
, G8 k9 _* U% q" r: H8 X7 U3 l3 @3 [2 B/ e/ o9 o' M$ H
  这是2005年7月25日发表在美国著名的军事论坛www.military.com上一封致美国议员的信。在该论坛发帖的有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国现役军人,也有军事发烧友。发表这个帖子的是该论坛的资深网友Sgt_Schlappy。- e0 `0 _9 I3 I) b

/ z+ B/ G" ?. g9 O6 T  在帖子的引言中,帖主写出了发这封信的原由:我希望你们这些爱国者能够给国会议员写信,敦促他们与共和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一同阻止那些惟利是图的说客帮助中共分子们掌控美国的石油企业及其他关系国家安全的资产。下面是我给一位美国国会议员写的信,专门为那些懒得自己写的人准备的。在帖子末尾,帖主还不忘提供美国各国会议员的联系方式。这个帖子在论坛上引起了众多回应。% \# [/ G# l0 ], z$ C# f4 ]
* T) y1 h/ L+ r

& c3 M  L6 ]) l) L0 l4 A- O
( b: k  M. d2 E. F! ?% T2 b+ L1 z/ F论坛摘录
3 Y( u2 H+ P  h9 q3 o, @; q
' ?2 ]& T5 Z  z6 N: C8 N& T  自从2005年6月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宣布竞购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简称“优尼科”)以来,无论是美国政府内部还是在美国民众间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中国公司迄今最大的海外并购案,经过半年多的一波三折,最终以中海油自动撤销收购而落下帷幕。美国国会以398对15票,否决了并购。1 N3 g4 I9 W) _' N

, t: H# P* }8 Q7 K- y  在美国国会激烈反对中海油竞购的重量级议员当属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乔·巴顿。这位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共和党议员明确表示美国不应该向“心怀敌意的外国人”出售石油公司。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来自加州的共和党议员邓肯·亨特则指出中国正在扩充军力,迟早会成为军事强国。因此中海油收购交易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9 q# W3 `1 P7 U/ t+ {9 L

( X; n; G( f- o& b  国会山上这些强硬的反对言论并非空穴来风,正如论坛里的那封信一样,美国议员的言论也代表了很多美国人长期以来对中国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新闻台在7月8日至11日所做的联合民意调查显示,反对和支持中海油收购交易的美国民众分别占73%和16%,另有11%的受访者表示拿不定主意。而美国《新闻周刊》在网上组织的民意调查也得出了几乎相同的结果,截止到8月26日,共有5838人参加投票,其中74%反对,22%支持,4%表示不确定。* n" P4 n. _! \2 z0 w
% Q' Y- Z6 ~6 z3 E- t
  在这次调查中,反对竞购的网民如此之多,与美国国会投票以及网络论坛中愤青们的言论之间的递进关系,非常值得那些从美国某些官员和学院派观点出发、用单一维度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1 y! `' w' ?' p9 ]- P. s
9 w' g/ L" @/ m- \5 a
  网上语言折射的美国民族心态, y6 v( h: F' g7 @

- W- J6 W& T: L, X; w  随着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论调在美国本土升温,一些与中国威胁有关的词汇也日渐流行。这其中包括“中国道歉者(sinapologists)”,“拥抱熊猫者(panda-huggers)”等等。" a4 x' u6 y  a5 Y
) m  s2 d5 A7 M
  在优尼科并购事件中,美国《国家评论杂志》特约评论员弗兰克·加弗尼在一篇评论中这样写道:“尽管那些华尔街派以及其他愿意中国并购优尼科公司的人一再费力地宣扬这桩买卖,他们最终只是赢得了一个颇富嘲弄意味的绰号——‘拥抱大熊猫者’。”
2 q1 `+ ^/ r3 a5 x7 f$ J# c3 q+ B* r1 @4 [3 A5 J
  而在美国学界一本关于中国颇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中国新民族主义》中,该书作者彼德·海斯·格里斯在导言中便使用了这样两个词汇作为题目:“弑龙者(dragon-slayers)”和“拥抱大熊猫者(panda-huggers)”。
4 m0 ]' G, Z" \' I- Y! Y+ q; B6 l" ]/ D5 n! w9 V
  英文新字字典中对于panda-hugger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个贬义成分居多的新词由tree-hugger演变而来,指那些认为中国不会构成军事威胁(尤指对美国的威胁)的分析家或学者。tree-hugger是指那些关注森林环保,甚至以抱树的方式来表示捍卫森林的决心的环保人士。对该词的另一个解释则为对中美关系持更宽松或不严厉态度的人,通常是指那些只关心金钱却完全无视中国人权自由和民主的大企业主与资本家。) c1 T: Z' P( \- T5 w4 ?% l
, j6 [4 D1 b) p$ Z* R( S6 ]
  与带有贬义的panda-hugger对应的则是dragon-slayers,一位美国评论家对这个词的解释是那些所谓看穿中国政府微笑背后隐藏着何种秘密的五角大楼保守派斗士们。透过这些新生的政治词汇,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出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
' K. i$ Y$ s, O6 G
1 }& @! \( ?+ X/ [. }  虽然我们无法考证“sina pigs”与“dragon-slayers”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其中“愤青文化”的共性。' O4 i# \# d; n

! x: x/ Y6 |, G4 p  推波助澜的美国媒体! T. L4 W4 ~/ b

$ H+ k5 L/ _  G8 d# y  虽然在世界很多地方,年轻人对美国流行文化趋之若骛,对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如数家珍,然而令很多美国人感到困惑的却是全世界似乎都在仇恨美国。
/ E: b/ B0 @# _* ?+ M6 j; q2 u5 L' k* k* H) ]4 N0 R9 [/ r# W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查尔斯·克鲁斯阿默尔在一篇评论中是这样解读的:
& K+ H3 |& u# I, P  @. n" V2 C7 D5 x  I- u( J# w& ]* F4 v
  “全世界显然都希望看到美国跪在地上。正是以此为基础民主党制定了他们的外交政策,即保持跪姿、谦卑的态度和恳求的语气,享受全世界‘支持者’的掌声。……任何试图寻求反美背后逻辑的人终将一无所获。因为它就处于全世界呼吸的空气中,它扎根于妒忌和自我厌恶,那些渴望现代化却没能实现的国家的人民,他们以蔑视现代化最伟大的榜样(美国)而得以满足。在2001年9月11日,他们终于得以休息一天。”) R5 M, [% g2 t5 U5 H
- f& Y! X+ p* B
  这篇评论恰恰为我们提供了美国民族主义者一副令人捧腹的绝妙肖像。最近在美国《时代》周刊的网站上,一篇与中国有关的新闻报道备受关注,该报道题为《中国网络间谍的入侵》。5 l8 k/ m3 t7 w6 `4 R0 G
$ f5 ^. A/ ~, {
  这篇长达万字的新闻采写连续多日成为《时代》周刊最受欢迎的报道,荣登该杂志在网上公布的“邮寄最多文章”首位。排在第2位的是该期《时代周刊》封面主打文章《新心脏扫描技术》,第3位为《2005年最酷网站》,第4为《令布什难熬的长夏》。
2 o. A, \# ^9 |0 \- X, c% E
; t  E" o* k' U) ?! h  入侵与中国叠加在一起,形成了颇具煽动性的标题组合,其所产生的效果正如不久前中海油收购事件中,美国媒体在标题上一再炒作的中国加石油的叠加效果一样。4 t' `4 L$ s; G" d! q8 o; |/ s
+ w3 Q# H5 x0 Y( u1 M
  7月11日,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指出:“我们无法决定到底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威胁还是机遇,有关中美关系的讨论似乎总是滑向混乱和刻毒。最近的例子就是吵吵嚷嚷的收购事件。在这场风波中有一些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却淹没在了所有的政治吵嚷中,我们被告知中海油如果收购成功会危及我们的国家安全。”而承担吵吵嚷嚷任务的正是美国的媒体。: k$ {& @" G3 l, c3 a: x

$ Y% {: {5 i" Z$ D/ N% P  7月26日,正当美国各大媒体争相炒 作中海油收购时,美国《华盛顿时报》刊登了一组特别报道,报道以《中国龙醒了》为题,再抛“中国威胁论”的老调。声称中国发展军力的速度已经超出美国情报机构和军事专家的预计,使得越来越多的五角大楼官员担心北京会在今后两年攻打台湾。
" f" }! p1 Z; Y# g. D5 h% F5 ]. e, T. x% K* |: b$ r( @. x
  随后8月4日,美国企业研究所组织本所专家召开了一次针对中海油收购风波的特别研讨会。研讨会指出,无论这次中海油的收购结果如何,美国决策者都可以从这次的事件中得到非常重要的教训。事实上,这次事件可以看作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如何处理中国作为一个竞争对手以及世界强国所面临挑战的一次演练。/ K% O) n2 m) `+ Q) A

! q2 Z) v2 F( x- M# X4 S- ]  我们无法量化美国媒体这种对中国一再充满火药味的推波助澜到底对美国网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我们从美国网民帖子中同样可以闻到这样的火药味儿。: {9 s: r  S) A8 S5 i

( L9 l! l2 c) C' A( m9 `; T5 l. L7 K  谁在纵容“愤青文化”?5 M' ~2 P0 Y: k# C/ E
8 q$ U) j: v( ?; {
  2002年9月,美国罗特格斯大学教授保罗·麦卡特尼在政治科学委员会年度会议上提交了题为“布什政策和美国民族主义”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作者深入分析了布什“9·11”后在各种场合发表的讲话,在解构布什应对恐怖袭击的讲话后,作者认为布什为了让美国公众接受自己的外交政策,在讲话中大量使用美国式的民族主义言论。
( |+ p- m0 k9 g- q
9 U7 @2 a+ Z; B) ^( P7 G- b  如果向前追溯,早在1992年,曾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如今的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美国的目的就是“阻止任何势力挑战我们的领导权”并“始终保持能够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军事优势,摧毁他们即使是希望发挥更大的地区或全球角色的妄想。”这位被称为布什外交政策总设计师的美国新保守主义领军人物在报告中不断重申美国必须始终保持全球第一位的权力。
9 Z5 p  {/ z  ~; E( A# [# ~
$ F- Y' e  e$ K, i9 P  虽然目前没有人能找到美国官方讲话与弥漫在美国网络上“愤青文化”之间有“五十步看一百步”的必然联系,也鲜有中国媒体像美国媒体那样,常常把中国网民的“过激”言论说成是中国政府“暗中鼓励”那样指责美国,但是在考察美国官方发表的美国式民族主义言论时可以发现:作为当今这个世界上唯一拥有如此强大权力的国家,美国的民族主义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内涵,在形式上更为成熟和隐蔽,也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适当地评估。
1 ~6 d: C$ \- U
3 f: D6 y$ s0 i* W1 d" @) p  这种民族主义隐藏在美国所谓国际主义的外衣下,它披着国际义务和美国及其在全世界盟友安全需要的外衣,但是其目标却非常明确。! I# k+ u5 b; u- x; `+ i/ l$ {9 l

/ C% g7 Q4 v- ?3 c2 J1 O8 j- V! u  也许将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也没有将美国与它联系在一起让一些人觉得吃惊。一位美国评论家曾经这样写道:“没有什么比问我们美国人,我们的爱国主义已经强烈到成为民族主义这一点更能激起美国人的愤怒了。民族主义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只会出现在那些旧体制的国家或民族中。”
4 Q, k  o; F# h! y2 ?! A
  ?! s0 W3 f" Q: _8 `4 d3 q  美国人宁愿把自己的行为贴上爱国主义的标签也不愿贴上民族主义的标签。在美国《华盛顿月刊》政治论坛中一个帖子就剖析了美国人的这种心态:“美国人宁愿贴上爱国标签,也不愿帖上民族主义的标签。然而两者是有区别的。爱国主义=‘美国是不是很伟大,你可以有你的态度,我也可以有我的,我们可以和谐共处,这是多好的国家啊。’民族主义=‘美国是不是很伟大,你有你的观念,我有我的,但是因为你的是错误和愚昧的,所以你根本就不是主流。’”
; W$ `- h: c; j, O  v; H" I' s: }% @" ?) t8 ~7 i' W
  对于美国民族主义者来说,指责美国的政策就是“反美”,所有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国家都被美国人贴上了“反美”的标签。
" x/ }) Q8 y. f1 H" S( g
8 c  _7 C6 @/ ^3 Q1 N4 a& ]  2003年,美国本土的民意调查显示,在法国明确表态反对伊拉克战争后,5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表示不再购买法国产品,为此,法国这个美国的老盟友损失了约5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b5 F% D1 }+ U6 v+ L: l( Z
' [: A4 O" g0 T: a" z" }* W
  美国的自恋与世界的反美
; u) [1 r. b8 ]. R( z2 K$ g( {; ]) ~; k4 x/ v3 {5 u$ n
  反战即是反美,是挑战美国的价值观。布什正是利用了美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谋取政治利益(以很高支持率连任),而这使得美国本土的自恋与国外反美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根据美国皮尤调查中心2005年6月25日公布的全球态度最新调查报告表明:全世界反美情绪高涨的同时,美国人却表现出了对自己国家空前的热爱。
  K3 ?, k4 z4 V1 k6 U1 h! K! ~, v. @4 N6 H  D  [+ \& K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经有句名言:“我们是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国家。我们站得更高,因此我们能够看得更远。”这种认为美国独一无二的观点使美国在某些方面进一步走向内向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而在另一些方面,则使美国采取了对其他国家带有传教士传教般狂热的侵略政策。" S7 {  S5 [8 m

& P8 s+ L; X: c: k* L7 S  伍德罗·威尔逊说“这个世界的每个国家都需要被置于美国的监护之下”,而在这句话背后似乎隐藏着这样一种逻辑“没有人可以裁决我们的行为,因为美国宪法赋予了我们这种权利。但我们可以裁决其他国家的行为和目的,因为他们也许会对我们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 j& B# r/ {/ @% _
, b& b7 E( Q  `# \  美国自身这种认为公正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美国对自己本国民族主义视而不见,与此同时却对中国民族主义高度警惕和关注。2 _0 z3 F/ d7 Y$ Y- X& [1 L
! v* _, g6 f+ f, R' @
  近年来,美国陆续出版了多本有关中国民族主义的书籍和研究报告,其中特别大量引用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案例,而美国一些智囊机构更是把中国民族主义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
$ E4 W% I$ P; K+ Q' p; }1 z6 ^2 n" f1 f
  美国主流媒体和政府智囊解读中国的方式,是不是在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同时也在催生着美国网络上的“愤青文化”呢?
" C+ z4 X, y9 x: L3 P& S6 l/ [/ A, \2 ^" L! u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更多是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特别是具有一定统计意义的网络民族主义对未来中美关系影响的文章,有些甚至是中国专家和学者撰写的,却鲜见学者对美国网络民族主义对未来中美关系影响的分析,这也许值得深思。
# ]/ z  M7 X1 V; V; L6 P) }
8 }6 b* p* s1 x$ d. n
1 O" s7 E! r1 L4 P1 y. ~7 t" d) p转自:www.wenxuecity.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14 08:28 , Processed in 0.23255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