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8666 ?7 V6 {) ]9 z0 x) E! ~7 u
' P* j. {# A8 A! I: \" x" {' B
最近看了几个有意思的博客,那种轻飘飘、茫茫然的瞬间,不客气地提醒我,自己也曾和迎面而来的生命,像两个疲倦的路人,没有热情的握手,只是匆匆交换不解和冷漠的凝视┅┅
0 r% z! c6 T, u1 E+ C$ U
6 `( s7 G+ W, p, A还有那些遥远、黯淡、不确定的歌声,像列车里面看到的晚霞、行将结束的春天留在草尖的卑微热气,或者永不停歇、没有目地的旅途┅┅6 g: P( i/ B9 H( b0 s6 s: [
3 I* K; ^% X o; h C8 }% R. L歌手Tom Waits,在Dirt in the Ground 里唱到∶
+ l+ a% M& _9 f0 P2 E2 j2 K, A! }# b
9 K4 T7 D( k6 TWhat does it matter a dream of love1 H2 A" L) S, R# |2 v; x% d. |/ D/ c- H
Or a dream of lies, x3 r f4 M# T* {& K0 ]. ?1 u @
We're all gonna be the same place0 ^3 r/ l1 D3 C& M6 Z
When we die
) d! k2 A1 h- d3 W; |: z- rYour spirit don't leave knowing, I. t4 u* y! V3 o' U
Your face or your name
|$ M* E& u8 h- yAnd the wind through your bones
% K. x% o3 N- I- x# g2 e5 wIs all that remains
; \1 b Z+ P- q/ VAnd we're all gonna be$ y: d! V& [, o/ G* m; Q1 e
We're all gonna be* x3 j% L" N6 L G* w
Just dirt in the ground┅" k. d% y N0 ^* c& [
% N' x L0 A$ b
歌词大意说∶梦到的是爱,还是谎言,有什麽关系呢?当死亡来临,我们不过都是地上的尘土而已。# E% c& R) q* S7 b) Q d/ b5 u* e0 T% p
9 F1 }( q. m) g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7 ^. A% _2 g2 H4 p, g2 a! q" Q
2 I Z% \; h3 O$ M如今的我,已经远离了这种似乎没有痛苦、却也没有未来的轻。我觉得我对它,已经渐渐有了审视的自由,就如同再一次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f: @4 a+ i" A5 E9 l- l) @. ?
" J. W; P$ l, k# u这部米兰.昆德拉负有盛名的小说,带有相当的哲思性。它揉合了爱情、归宿、选择、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和政治语境下的呈现等等元素。
* P5 g ]; A3 v/ p% n5 G
4 m1 X8 v r8 L& q. D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恐惧爱情。因此他不断寻求性的游戏,延续没有意义的放浪。有一天,他爱上了餐厅女招待特丽莎,甚至娶她为妻。但是,他依然游移在众多女人之间。特丽莎深受伤害,经常从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充满惊惶、猜忌与恐怖想像。: j( d" A( v: i' a. q. F$ Q" T
/ t7 f; H2 ]8 u当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为了保有一些知识分子的勇气,托马斯和特丽莎最终离开了布拉格,在一个小农庄里避难。後来他们死於一场车祸。
! A: ^- p3 ^- F9 p, c/ x9 O
9 X0 j Z/ ^0 R) e; M认为“小说的智慧在於对一切提出问题”的昆德拉,借托马斯提出“轻与重”的问题,借特丽莎提出“灵与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寻,是小说中人物的“存在密码”,也伴随著他们的生活。
/ h& f# z' u# x# M/ H
. r9 B3 v* E( \; p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萨宾娜是一个画家,她选择不断反叛的姿态,是一个“轻”的典型。" e4 {' t9 L& J! S7 v( |
+ f0 C; ?/ M G5 k9 E
她是一个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人,厌恶矫揉造作,崇尚及时行乐。她的整个生活充满了虚无感。托马斯对萨宾娜虽然没有诗意的爱情,却有许多心意相通之处,比如“灵与肉”的分离,比如对“媚俗”的反抗。9 W# ]$ r+ {0 q
! A1 N' l0 [3 I" ^5 H6 x4 x
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1 w$ k3 O& ]0 `* T$ M+ l
" h$ A4 o9 X& J% [
媚俗到底是什麽呢?在昆德拉著名的《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演说词》里,媚俗(Kitsch)被著意地剖析了一番∶& Q' M* R& X/ n0 M# R, R* A. u
5 c& \, J+ H2 w& d8 d
“Kitsch这个字,源於上世纪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麽,然後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乔装打扮起来,打扮到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G% J/ a+ B9 D7 g7 P% q# R, P
6 K `2 ?" ^, A0 o. \这里面有一个预定,即大众的心态总是平庸、无味和没有价值的,而抗拒媚俗隐含著抛弃任何公众口味的倾向。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可以看到昆德拉反对的中心,并不在於“不择手段去讨好”,而是大众心态和对大众的取悦∶
+ @$ Q& i5 z- N. I9 A! O
9 |9 T/ D# u3 ]; w“┅┅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 m5 g/ h4 B; w2 v
, x8 U) g5 T8 a' d2 O8 J' H於是,以普罗大众为对象的理念,追求大众普遍认同和分享的价值及形式,都被称为媚俗。在这样一个简单化了的前提下,政治和意识形态总是一种媚俗,比如XX主义,比如民族主义,比如宗教信仰。9 m. ]' l4 d6 `9 {8 D U1 B2 K
4 _9 W+ _2 Y/ Q/ b, v* K1 x! Y问题是,在大众的思想、感受和追求里面,有没有一些确实共通,并且高尚的东西?% }+ ?( x/ X) J( J7 C
) _5 J# R+ @' q; Y' I; ~7 u
反媚俗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冷静和勇气,反对造作和虚假的粉饰。不过,这种反对,不可像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只顾欣赏自己的倒影,无暇在意外面世界的生息和存亡。如果以这种反对为生活的最高精神抱负,人也就丢弃了人类的共通,将外面的世界隔绝。/ p' ?8 O" G7 t; ^
7 C& F5 @8 t1 v! \由此可以看出,对媚俗的反抗,是站立在本世纪个人主义高张的旗帜下的一次呼喊。也是另一角度的相对主义。但是,如果没有了大众的基础,那麽个人的感受不是更是相对的?个人的感受中,能产生终极的价值吗?孤立的思维个体之间,能存在谈话的通道吗?那麽人岂不是就只能自说自话了?# s! w' H3 ]: }* j* ?. }
% ~" c; |5 z5 ~
一切都预先已经死去
! A8 `% e4 r* [6 P0 b7 ?
7 W& U% W0 p- m9 d( [8 c9 k昆德拉认为∶“媚俗起源於无条件的认同生命存在”。因此,昆氏反媚俗这个视角,是建立在对生命终极来源的否认上,和对人群的反感之上。但是,否认了终极意义,生活也就失去了重心和分量∶6 v+ F4 I" b# g( R
- L: _* [) X4 n! F8 y8 S4 U
“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
, E% l9 N3 X3 w" M7 ^9 x; ~3 x0 c) [8 L8 r( j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被预先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e. a) {9 r; q5 V! b
" f. W; B0 l5 F5 g- H- ~没有恒久的、共通的、朴素的意义和情感,这是後现代的迷思之一。生命是偶然的、荒谬的、莫名其妙的出现。生命只是随意的路过,其内涵如何,甚至存在与否,全都看个人的体验和诠释。一切都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自圆其说。因此,沉重的意义寻求,岂不是显得可笑?自嘲和嘲笑别人,也自然成为了一种清醒和高明的宣告。相对和自恋,更恰恰是最安全的存在态度。
: c8 j! Z+ }; q5 Z0 l6 B3 {% |5 W. c1 p* F2 ^) L3 O: I# P
这样的存在,是刻意选择的孤独,是刻意选择放弃责任、意义和由其而来的沉重负担。这种孤独交缠著空洞、不可知的未来,混杂著中国道家的一点无为,隐藏著无人喝彩的孤芳自赏,驾驭著意义丧失之後的轻∶没有答案,不再著力。" y; V }+ F6 K( o
$ Z& t. l: v# I3 B然而,问题在於人类的内心,却深深渴望意义和认同。7 [* a0 z4 W; A8 K; F. }
6 ?* V7 ]1 }, H" H( f1 \从沉重的大地上掀开自己的根土; S6 _/ }, F$ r) T6 X1 S
$ l( n8 q2 _3 i( x2 U [# c% S反媚俗看起来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坚持;相对主义宣告的,是意义恒常丧失後的虚空。在我看来,这只是人们视角缩向自己、拒绝谦卑後,所能抓住的一点安慰。彷佛讨厌泥土的黑暗沉闷,於是从沉重的大地上掀开自己的根土,将明天抛洒向未知的方向。轻则轻矣,却未必达。
% t. C$ U, \ [3 ^! v; w1 q, P* q$ [: v V+ u. x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兼具故事性和哲思性的作品,轻盈自如的文字和结构,呈现的是人类的迷思。这部小说显露了作者对生存意义的寻索,也是相对世界里,人类生态及心态的百味杂陈。深受存在主义影响的昆德拉,像加缪那样,认为谜和悖谬就是世界的本质。我相信,虽然他认为小说不提供答案,也不存在什麽答案,但实际上,他已经预先为自己选择了相对主义和“轻”的形态。
$ Z/ F) V) f* S( D) ?
9 T! A2 h& N" F5 ]* Z可是,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麽是纯正、恒久和美好的吗?那些被称颂的高尚,难道都是我们媚俗的头脑分泌出的短暂荷尔蒙,只为给自己的悲惨人生一点点可笑且可怜的麻醉?不,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答案在相对主义之外。而在相对中,我们最远只能走到自己影子的边缘。- I1 @5 B+ `; w& T5 O% x+ q
" z2 n' Y! C. J& v一个绝对的恒久的价值观,也许对追求“轻”的自我是一种羁绊,甚至有时在生活中略显笨拙。但是它所带来的沉重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根本,就像泥土对根的保护。绝对的神,也给这个世界一个终极答案,让我们看到世界还很大,不只是自己水中的倒影。9 g0 s' z' y7 I' u6 f9 U/ ]
( c* f+ q: b& `' V《以赛亚书》55∶8-9说∶“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哥林多前书》1∶21说∶“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 M+ Z5 Q) A8 ?( K: U3 W7 m1 c
9 f- C( ^, `8 e2 K; v [: M6 K
那真正恒久的、立定天地的大智慧,是在相对主义中无法寻求到的。而要走出相对主义和自我的城堡,我们需要的是满怀谦卑和盼望,来到耶稣的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