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7|回复: 23

“啊弥陀佛”非佛号!“啊弥陀佛”教义是魔教!群贴汇集(34)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1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啊弥陀佛”非佛号!“啊弥陀佛”教义是魔教!群贴汇集(34)8 r- Y8 J2 ?. W. k4 K
/ W9 z( k! s1 Q% _9 q5 ^
西方,是你现在报身所在地理位置的西部方位,不是你现在报身所在的本地本土本国!+ t5 J. R* B$ e# I( G4 f+ k7 {
阿弥陀佛 ( ē mi tuo fo ),梵文 Ami –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住持佛。  D, ]' J  p; [
既然西方不是本地本土本国,自然西方佛不是本地本土本国的佛!
4 D2 N7 v+ C, l& n) b  w那么,我们本地本土本国在位的本尊佛是谁呢?) ?; n/ r5 V- e% M6 V
佛法的实行者,只有把你自己报身所在的位置弄清楚了,你就明白你到底是归属哪个佛国了!你就明白谁是你的本尊佛了!你就明白谁是你的家长了!你就不糊涂了,你就不流浪了,你的神识就有主了!你就明白传承释迦佛法,跟弥勒佛走,得本尊毗卢遮那弥勒佛授记无上正等正觉,是一个真正佛子唯一的出路了!
: c6 a$ F/ l# A(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之世界成就品第四中,释迦佛对我们本地本土本国的行者报身在一真法界中的位置,有清楚明白的说明:+ S: b: a5 u9 {& g3 L
毗卢遮那佛的净土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 ]; d& Z( V" m2 B! I
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的中央是华藏庄严世界海。+ N. s( P5 c7 }2 M* V1 @3 g
华藏庄严世界海, 是十方世界海的中央,位于种种光明蕊香幢大莲花上,广说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安立。一一世界种各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安立。3 j. M1 I7 N8 E: l) t& Z; Y
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位于华藏庄严世界海的中央。
  N) ?0 M  ^6 U2 u2 S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位于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中央。7 s% y% T) N! g1 Y5 n
位于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央的世界种,是十方世界种的中央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8 `! a# D$ J! q2 o/ e3 }4 a
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的中央第十三重娑婆世界是十方娑婆世界的中央。: P$ m* K3 o9 U. M2 {
十方无数世界种的每一个世界种,都有20层佛刹微尘数世界安立。位于十方各各世界种相同层次的佛刹都是相通的。2 }9 x& e6 E& d& y5 a* |- B' ]0 @! d- A
十方无数世界种的的中央第十三重都是娑婆世界。位于十方无数世界种中央的十方娑婆世界是相通的!
- ?  O: Z. [. R, s6 ^6 U0 Y* a/ r十方世界的中央是十方娑婆世界的中央、是位于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中央的这个娑婆世界。# b5 p! C2 c9 ?
位于这个娑婆世界中央的此小世界的中央是兜率陀天中天。$ X' {/ L6 `: D. J
此小世界的中央兜率陀天中天是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的天中天。8 c% D+ j" {9 K- z$ N$ i& V
位于这个娑婆世界中央的此小世界的兜率陀天中天,就是十方世界的最中央、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的天中天,就是毗卢遮那佛国净土极乐世界的佛中央!7 z4 ~! x5 H' F& r! c% M
位于这个娑婆世界中央的此小世界南赡部洲人间就是我们现在报身所在的具体位置。0 k: g, T& ]& V1 f% ?
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的中央、本土娑婆世界是毗卢遮那佛教化十方众生给其开法会做授记的法会现场。
9 d3 K3 w5 X8 M* N; [, u5 s由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的中央、本土娑婆世界的法会现场,常住不灭、无始无终、三世具足、同体慈悲的毗卢遮那中央如来世尊究竟圆满的圆明十方、佛法普度、佛光普照、甘露普润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
  V* x3 q. c, ]# j& E4 @(注以后文中的本土世界,可分别指本土十方娑婆世界、本土娑婆世界或本土小世界。)8 b6 b/ H7 ~3 p
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的最中央、十方世界的天中天就是毗卢遮那佛国净土极乐世界的佛中央!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的中央、本土娑婆世界是毗卢遮那佛教化十方众生给其开法会做授记的法会现场。! h# L2 q; M3 |/ k7 G2 ^
位于这个娑婆世界中央的此小世界的兜率陀天中天是三世诸毗卢遮那在位佛教化十方众生给其开法会做授记的法会现场。毗卢遮那在位佛报身开法会给众生做授记的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法会分会场和南赡部洲人间法会分会场是同一场法会。5 J* G) m/ B' p5 {8 k
教化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的佛就是毗卢遮那中央佛。' k9 h" m- t0 R5 {) S
毗卢遮那佛的净土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 |/ {2 w# ?7 k
毗卢遮那佛圆通圆明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 n% y& L$ b+ ]3 E: I* x' F. B
一真法界是由众生的心性相所决定而映现的十方世界十法界!
9 L# g& o) Q8 M) z6 u在一真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毗卢遮那佛国,毗卢遮那佛给众生做指点和授记而召开的每一场完整圆满的法会,其法会都同时具足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和人间两个法会场!也就是一场法会,同时存在两个分会场!这两个分会场是同时的,是不二的,是一体的!1 @# u, L: v" h% g
毗卢遮那佛在毗卢遮那佛国最中心的本土世界示现上佛位开法会的圆满完整的过程,同时具足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和人间两个法会场,就是因十方世界十法界的众生所需而本自具足的如来真理!/ w3 M) T: u( L* b& F6 n
任何一位毗卢遮那佛在一真法界毗卢遮那佛国净土极乐世界的最中央,本土世界示现上佛位的圆满完整的过程,都同时具足两部分内容:接受前任毗卢遮那佛在兜率陀天中天人间法会分会场的授记后,报身先映现在毗卢遮那佛国的最中央,本土世界兜率陀天中天佛王无生宝宫七宝台内摩尼宝殿师子床座宝莲华佛位上示现成佛,在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会场现场办公,给十方世界的诸天王天子做无上正等正觉的指点和授记;再应十方世界正法缘足映现出兜率陀天中天人间法会分会场,在南赡部洲人间菩提树下莲花金刚宝座上示现成佛,在毗卢遮那佛国的最中央兜率陀天中天人间法会分会场现场办公,给十方世界的诸天人做无上正等正觉的指点和授记。
% \6 L4 e7 d+ C1 P, |) J/ R在位的毗卢遮那佛的报身,在这两个法会场现场办公,给报身在现场开会的无数佛子做无上正等正觉的指点和授记。不在法会现场的行者得到的是佛应化身的指点和授记。7 |- i9 R6 w, {4 j% T3 h
每位上毗卢遮那佛位的毗卢遮那佛圆满完整的示现一次成佛的过程,就是开一场圆满完整法会的过程!这一场圆满完整的法会都是同时具足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和人间两个法会场。" e$ M1 V9 b2 N) ~' ^+ w
开一场法会同时具足这两个分会场,是每一位毗卢遮那佛在一真法界最中央示现成佛,都本自具足的究竟圆满的整套程序,全部内容和完整过程!
& m8 T' ~1 Q7 q. ]! H% h% K一真法界的三世毗卢遮那佛,都是在毗卢遮那佛国最中央,本土世界的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和人间两个法会场应现上佛位的!他们示现上佛位的过程,就是在这两个法会场给十方世界的众生开法会做无上正觉正等的授记!也就是给十方世界的正法行者发修成正果的合格证和毕业证!
2 a% v% Z7 B' S3 R+ K2500年前在古印度,毗卢遮那释迦佛报身在一真法界的最中央,本土世界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和人间法会场,圆满的完成示现成佛的整个过程和入涅盘后,报身释迦佛就退位回一真法界的最中央,十方世界的天中天,本土世界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了!) O5 b# U+ z* T, X
按照释迦佛当时在古印度正式法会上的授记,毗卢遮那释迦佛入涅盘后,毗卢遮那弥勒佛就在一真法界的最中央,十方世界的天中天,本土世界兜率陀天中天佛王无生宝宫七宝台内摩尼宝殿师子床座宝莲华佛位上示现成佛,接任正式上毗卢遮那佛位了!
- W, _4 G6 e' M. S' l3 _- T此时,在一真法界的最中央,十方世界的天中天,本土世界兜率陀天中天佛王无生宝宫七宝台内摩尼宝殿师子床座宝莲华上,是现在位毗卢遮那弥勒佛!
8 ^# Q# L% W9 M& a1 w! }$ h本土世界的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和人间法会场是一体的!此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和人间法会场圆通十方世界无数的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和人间法会场!此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和人间法会场圆通十方世界十法界!
. u7 i  x9 e7 T2 W此时,毗卢遮那弥勒佛正在一真法界的最中央,十方世界天中天的兜率陀天中天佛王无生宝宫七宝台内摩尼宝殿师子床座宝莲华佛位上,给十方世界的诸天王天子做无上正觉正等的指点和授记;在一真法界的最中央,十方世界天中天的兜率陀天中天人间法会场的佛子,只要至心系念弥勒佛像和称念弥勒佛圣号,修持无上甚深微妙法,都可以即身体证最后身,即刻就在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法会场,拜见弥勒佛,得弥勒佛授记无上正觉正等!
2 v; A9 W% D' r( J我们现在报身就在毗卢遮那弥勒佛国净土极乐世界佛中央兜率陀天中天人间法会场,我们只要至心系念弥勒佛像和称念弥勒佛圣号,修持无上甚深微妙法,体证正觉脉,就可以即身体证最后身,即刻就在兜率陀天中天无生宝宫法会场,拜见弥勒佛,得弥勒佛授记无上正觉正等!5 E5 k3 B* B2 X, N  f/ ^$ y' }
详细内容请看:兜率陀天中天是毗卢遮那弥勒佛国净土极乐世界佛中央!群贴汇集(29)
" |6 i7 Z) y4 v& P! k所以释迦佛度缘已尽,入大涅盘后,古印度就开始了弥勒佛的信仰!一直传到古中国时亦是如是!这是如理如法的正法阶段!4 b' {% ], G- e; Q- U1 e1 F' t
随着世间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魔在不停的使用各种魔法魔力断佛种,毁佛法!现在人间已到了末末法时期,人们被魔教化的已经不认本师释迦佛和本尊弥勒佛了!佛号被魔毁得不是佛号,佛教被魔毁得不是佛教,佛法被魔毁得不是佛法了!7 O/ @9 G, ^7 [* N; G& T
“阿”,虽然拉丁文的转写形式是a,但它在古梵文里的发音是e,发长音才是a。所以读阿e 是正确的。
- h) N# n; Z- o阿e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是发e音的。特别是在佛教经典里,阿e 字是一定要发e音的,阿e是佛教经典专用的发音。在中国的古人用字是很严谨的,如果是发“啊”音的字,是一定要加“口”字旁的,如果是用口念出声的“念”字,也是加“口”字旁的,现在人们通用的这个“念”字,在古代,只是用于心中的心念,不用于口念!阿e字在我国的《辞海》跟《现代汉语辞典》里读音都标e。阿e,是正确的发音,这是经过专家鉴定的。
2 Q; B1 N4 A( N  C大藏经《慈氏如来略修愈誐念诵法》中说的很明白:先观圆明中心◇遏字名种子。即是本尊身。此部经文里强调:阿 e字发内音,喉内之音,切不可外喊!. z' v9 ^: r) H. e0 i8 w+ g/ w4 n1 j
阿 e  遏 e  誐e:古同“哦e”,低声念,吟哦。   8 K  E9 D# k; ~9 }+ H
称阿 e  遏 e誐e字时是甚深法声,念誐e字时,能甚深入般若波罗蜜门。   
& p5 w( f  Z3 ]4 k9 u阿 e  遏 e誐e字以为颈,阿 e  遏 e誐e哦e字般涅盘。   
  j( E& o2 c, v6 A4 S) O  ^9 D3 ?2 i阿e自古以来,就是念e音!
) s6 c# Q, k. l8 `' J古代高僧为了防止后人念错了阿e这个至关重要的如来音声般若种子音,刻意用了不同的汉字e音来给如来般若种子音做标记,比如:阿 遏 饿 额俄 哦 恶 鄂 鹅 呃娥 蛾 誐峩。。。。。。等。真可谓用苦良心!  . _$ \9 E/ t& t6 k8 K
即使如此,也没有挡得住魔的破坏,现在的国民已经错把阿e音喊得“啊a”声如潮了!4 k4 s# V$ E5 h3 V) ~7 v& x
世间的a和e这两个音的性相力用,是截然不同正相反的!在a和e这两个音的微妙感觉不同上,体现出了如来佛音声般若,和本来具足的一切般若与你报身圆融一体的微妙融合!也就是说,正确的发阿e字音,是你报身体证如来佛,于一真法界同体慈悲,圆通不二的必须!* H/ }2 @" e! M$ ^* G
阿e音是如来佛音声般若,是体证如来佛的种子音,阿e是无生、根本、正等正觉、本来、如来。。。。。。之义。+ V: u( R2 v! S: ?
阿e是随顺、皈依、迎合、根本、无生、圆通、圆明、究竟、圆满、整契、本来、如来、本体、同体、正等、正觉。。。。。。的意思。在阿e音后面加佛号,就与佛愿力相合,就会体证本尊如来佛身!把入心门的种子音阿e念反成啊a音,就与魔愿力相合,就会迎合魔力与魔同体,体证魔身!) {) S7 Q4 m3 X/ P3 q
念“啊”音是往外攀的力,a和e是相反的性相力用因果,“啊a”是可以大声喊的音,是浪费行者的精气神的!在念佛号时用“啊a”字音,已经违背了如来佛力,是反作用力,是违背正法性相的力,是不随顺如来正力的!
0 ?* r4 N$ A' K2 _不管他是谁,无论出心为何,都没有权利改变古梵文的正确读音。改变古梵文的正确读音就是破坏了如来佛的如来种子般若,根本般若,语音般若和法界一切甚深般若。有些人受了拉丁文的影响,又不负责任地去影响不懂外文的国人,或者本着“啊a”音可以大声的喊唱,所以就擅自改变古梵文的正确读音,诱骗国民把佛号前的种子音“阿 e”错喊成“啊a”音,诱导众生不能体证本尊佛身,这恰恰迎合了魔的使命!
- E9 @$ }& J1 S佛法是心法,用心称念佛号时发“阿e”音是入心门的,身心是收摄内养、整契无漏、延年益寿的,能得到佛的收摄佑助加持,能与佛同体大善大慈悲!反之,发“啊a”音是往外喊的,身心都是妄动往外攀的,身心与无生本来背离相反,与正法性相相错有漏,能得到魔的收摄佑助加持,能与魔同体大恶不慈悲!0 ~& g( Q7 X( n6 I8 B# p
阿e音和啊a音的性相力用因果全部都是相反的!阿e+佛号=佛力!啊a+佛号=魔力!# v" t7 K6 T2 X
魔把佛号前的阿e音变成啊a音就把佛教正法毁灭了!* o' D/ ~& j, `& X6 C0 J; Q
所以,“啊弥陀佛”非佛号!
4 o5 O2 d$ ~' f* Q魔教化无知的众生在毗卢遮那弥勒佛国净土极乐世界佛中央狂喊西方“啊弥陀佛”非佛号,诱骗众生不随顺法界正法性,违背因果大律;魔诱导本土众生背叛中央佛、**的信仰西方佛,使众生违背身心境正性,发错心,行错力,跟着恶魔喊魔号,这样的教化方式就是魔教!+ U) G  O: b3 d. g: ^/ C" L' w) G
魔教的目的就是教化众生不认本家迷失正道、沦落为游魂野鬼!
7 @5 q, u" ?  y9 _  _% W$ i6 z% j魔的使命就是毁灭佛教正法、断灭佛种、灭佛乱国害民!8 F& q* ?( g$ H& p2 [5 `
魔教毁佛教的方式就是喊着“佛号”毁佛号、举着“佛法”毁佛法!$ f  o' p9 k1 I" S9 C8 l
所以,“啊弥陀佛”非佛号!**以“啊弥陀佛”教义为主流的“佛教”非佛教正法!在本地本土毗卢遮那弥勒佛国中央大肆鼓吹西方“啊弥陀佛”教义的是魔教!% E* \; l6 I' l. i0 V9 O

. _% ]- p4 n0 s; A功德回向给一真法界十方世界海!
, C- h& G$ v, |5 u$ Q& r# o阿e弥勒佛!1 x/ n5 q4 q: W% T& C/ @# r% f
9 R8 m1 S: n# Q$ p: @  }
威严美妙欢迎转贴!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1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你读一读楞严经第九卷以及解释,你会明白你自己的问题所在。《地藏经》有言:“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世间众生难逃因果,前生作的怎样,今生受者是。仁政爱民,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知礼仪懂廉耻,不管慈禧服持哪一尊佛,都会得到诸神拥护,反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她是果报自受,爱莫能助。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浅释% d  B4 n; K/ K" P6 j4 `- F
' |% i* Y. y+ G3 l9 a$ M0 R) s4 [+ n
宣化上人讲述7 F% \0 F9 K4 c
+ Q/ J3 u3 ?6 W# W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九
8 S: m0 o; S' N0 C9 Y# q" d ( T/ ~6 H" r" o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 x5 S. o* e% Y2 }1 Q; D
3 p+ o+ K$ e' G3 U7 b  w/ B前边所讲六欲天虽是离欲,但还未能完全离尽,故叫做欲界。现在讲色界,居于欲界之上,共二十八天。虽已完全离欲染,但尚有色质,故叫色界。生到色界的天人,纯是化生,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色,全是男相,没有女人。
" B  N# m5 p+ i' I3 N6 G ' p3 @: m( m; ^+ @
阿难!世间一切修行的人,不知本有寂然常住的真性,以致错乱修习,不修禅那,不得首楞严大定,缺乏出世的真正智慧,但以世间的静虑为因心,不犯淫行。无论行住坐卧,心中皆不会起淫念。因此,心身清净,爱染不生,不再留住欲界。这些人临命终时,就会应念生于天界,身为梵侣。梵即清净,离欲清净。这一类叫做梵众天,身长四十里,寿命二十小劫。8 r6 x9 }8 v7 v
( G% `( W# {" C- V) F) T* ?, x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5 J! x/ c% [0 u
, I1 w/ K- u0 U+ b. j! C* z  Y- T
欲界的淫习既然除尽,离欲的清净心就能显现,对于梵生的仪式戒律,都能乐于遵守,随顺不犯,身心轻安,具梵天之德。这一类人就可以生到梵辅天上,身长八十里,寿四十小劫。+ t7 N1 ^" b% C% d

" E7 ]/ |) I* T7 P( s+ z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1 W+ t: k9 k2 ?
3 r; y6 S% o9 ^
由于修身而能摄心,身心如一,妙德圆满,威仪不缺,不但禁戒清净,还得明悟,既然福德圆满,有威可畏,有仪可敬。这个人就能统领梵众,为大梵王。这一类叫大梵天,身长一百二十里,寿命六十小劫。
6 `; L2 t+ d! B3 Q + c( `' ^. h) v+ e6 q/ c5 F' X2 y- i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d: Z* o" j: @' x5 F. y

" _; h* w) T% e6 U阿难!这三种天都称作胜流,因其身胜、乐胜、能胜下界的各趣的众生,又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虽然不是修真正的三摩地,但因持戒的定力,心中常能清净,已不为欲界诸烦恼所摇动,这叫做初禅天。于九地中,是离生喜乐地,即离开欲界诸恶趣,而得清净喜乐。但是因为仍有觉观之火,故到劫尽时,仍不免为劫火所烧。& M2 ^- D4 J. X: ~) C  S
& w+ B! }4 _/ r% O% Y+ N& o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 u! c. V! h8 @! g6 L' x0 T$ u

! ?7 n9 [' x7 a0 h8 m阿难!其次是梵天,这里指大梵天,因统理梵天天人,化他功深,自行更加纯净,具足戒定慧,故能圆满梵生,心如止水,湛寂则生光,不过心光尚弱,还未能遍照,故叫少光天。身长一百六十里,寿命二大劫。
- E6 _' F( ]8 S7 a) Y  l# v8 j% j  l
( e( l: n, E  g; s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定功渐深,身光与心光,光光相照,照耀无尽,映到小千十方世界,遍地变成琉璃之色,这一类叫无量光天。身长三百二十里,寿命四大劫。
! m* B9 L. q: i. s' n
9 R4 k8 K& B5 C0 _9 Y2 w. s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v- q  g9 M- I; B' h. X/ q' s# f

# ]3 H$ L1 h" s6 x/ a; m吸取执持前天之无量光明,继续进修,到定力更深,光更圆满,就以光明为教体,以光音作佛事,教化众生,令心清净,所有光明,都能应用无有穷尽,如是一类叫光音天。身长六百四十里,寿命八大劫。" X' G5 g( G5 y+ S1 s* l

  t7 M; h. D; y- T# p& i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3 m6 O6 H9 S# x- n
7 L/ o7 f$ E0 K  s2 q; {# h
阿难!这三天又胜于初禅,以初禅乍离欲苦,成恐复堕,故有忧愁挂虑,须时时提高觉观,修持禅定。现在二禅已离欲渐远,没有恐惧心,亦无一切忧虑,虽不是依不生灭为本修因,而修正定,但于清净梵行,已伏心中粗漏,叫做二禅。于九地中,叫定生喜乐地。虽然火灾不能侵,但心有喜水,故仍难免要受水灾。
/ ^' n! X- I9 R* H; Q$ ^9 n( I% {1 W
6 d* C3 t" ]0 T3 s. f6 p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 ?2 J, U$ ^* n; ] ; c4 \$ E- f: a$ {0 k
阿难!二禅之光音天,光明圆满,以光明成就音声,来做教体,发出音声,显出妙理。现在三禅天是依妙理,发出成为更精进妙行,亦已舍去喜心,得到净乐,恬然安静,似乎得到寂灭乐之境界,但这只是初伏第六意识,非真正寂灭,这一类叫做少净天。身长一千二百八十里,寿命十六大劫。
- u+ H1 }" ?/ @4 w ; b  h; }, o0 d: d7 W0 u' N. R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3 P8 q) |+ ?/ d, Y$ p+ P2 ]$ `( ~
8 o4 }+ `2 y- _! _& b
少净天虽近于寂灭乐,但未忘净境,我执犹存,再进一步,定力转深,净境亦空,以空来引净,净同于虚空,虚空无边,故净境亦无边,这时身心轻安如太虚空无挂无碍,成寂灭乐,这一类就叫无量净天。身长二千五百六十里,寿命三十二大劫。
" |, r7 a' C1 A. u ( _, L( c: B) w) f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u% g  T; k. `6 C" C! r+ h

: G& ]1 z, L" |4 P无量净天之净境只遍及于身心,再进一步,定力更深,这时正报之身心,和依报之世界,混成一体,打成一片,皆得虚寂圆满清净,纯净之德成就,有漏之乐无穷,就以为是清净家乡,真实归托之地,而不知道只是有漏,如是一类,叫做遍净天。身长五千零二十里,寿命六十四大劫。
- |2 @9 k( g  |/ o ! l9 g8 A- _5 d, P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l2 n# [, M* c: l  Z+ L/ l
% [  m0 I$ `) b! j' y
阿难!此三天又胜二禅之流,初禅只是苦恼不逼,不得随顺。二禅忧虑不逼,五识已伏,只得随顺。至此三禅已得寂灭,六识已伏,不起现行作用,故得大随顺,身心安然,自在不动,受无量乐。虽非真得正修实证之三摩地,但清净心中,已安乐无苦,欢喜毕具,于九地中属第四离喜妙乐地。离开初、二禅之喜,而得三禅之妙乐,但出入息尚存,故劫坏时虽水灾不能侵,但还难免风灾。9 m/ i. g. O! z. Q9 V' w. u

* ^% p% o' v$ [3 }2 t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这三禅的天人,既离初禅苦恼,二禅忧虑,故苦因已尽,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再进一步定力更深,进入四禅天时,体会乐亦非长久,苦和乐是相对。待福乐享尽,乐极生悲,终归于坏灭。因此能顿时舍离苦乐二心,粗重的烦恼就无从发生,这时便生起清净之福德,叫福生天。身长一万里,寿命一百二十五大劫。
1 k# F7 {. i: C% B' x : s( K4 R) Z/ Z  N% q% a/ w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3 J! X# _* [  p" B* h1 t: K) E" d
: O! B$ H7 b! l- X1 X4 z2 P定功更深,故苦乐二心都能舍弃圆满,能舍和所舍都能忘掉,这时就能空不碍有,有不碍空,胜解清净,福慧增长;于无遮止的净福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都能遂心满意,得大自在,这叫福爱天。身长二万里,寿命三百五十大劫。此天之福,于有为界中,最为圆满。
# _. z1 ^% g6 g% g& v- `
; y! T+ M$ B  @5 N1 B% L8 y8 A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 l; x6 x7 Y0 l2 M+ u1 O3 _- `
2 z1 N; t2 A  z, H* s7 n自此福爱天中就分为二歧路:一为直道,二为曲道。若于前福爱天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则现在定深发光,发无量光,并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薰习禅定福慧,使臻于圆满净明,依此修证而住,如是一类,以广大福德,而感胜果,叫广果天。于九地中,叫做舍念清净地,因舍念清净,没有苦乐二念,故劫坏时,水火风三灾不能侵,身长四万里,寿命五百大劫。
& z0 M( l" h( D( A7 H/ r
' [8 b+ T7 \5 i- M$ V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7 y% e8 Z/ _, c8 k# W# T 6 [7 L# W) w, J2 I) m7 w, D- B
第二是曲道,若于前福爱天,双厌苦乐的心,增修舍定,精研究竟,使舍无可舍,舍心亦舍,身心俱愍,浑成一空,令心如寒灰,意如枯木,冻结第六意识,如夹冰鱼一样,不能起现行,由于定力维持,形体可以经过五百大劫,不会变坏。但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故不能发明不生灭的自性。因既然有生灭,果心有成坏,故于五百劫最后劫中,初半劫还有定力,后半劫则禅定散乱,六识复起现行,从此无想报尽,仍入轮回,或随地狱。因在舍定时以为已得阿罗汉果,脱离分段生死,出定后才知道生死没有断尽,便毁谤三宝,指如来诳妄说法,就堕落地狱,这一类叫无想天,是外道禅的极果。6 a. |+ J8 x/ S+ N, ^
8 d% w( X5 t9 H# u  H% R  D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t. b3 T& z3 G  H4 T8 Q
- b$ v6 t& U2 f# P% f+ z3 H
阿难!此四胜流即福生、福爱、广果和无想四天,世间一切苦乐境界不能动摇,三灾不能侵害。但是他们初生之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灭,故此就不得真常之境。以修习舍定时,认为是涅槃,希望能得到涅槃果位。一有所得心,就是有为法,故只得有为功用纯熟,不加勉强而能任运不动,而不是真的不动地,故通名四禅天。/ B# d3 X' K" r; r! [2 G5 S
8 h6 k+ s9 G( E: ]9 H: O( k8 H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2 f8 U0 }: Q: l8 I) p 3 g; a+ y) k! \" `& M0 P0 S$ a& F
阿难!在色界天中,复有五种“阿那含天”即不还天,是三界圣人寄居之处。此天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即与生俱来的贪嗔痴慢的微细思惑。这思惑于九地中,各有九品,合共八十一品。三果圣人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不起现行,习气亦除,故说九品习气俱时灭尽。因惑尽苦亡,故欲界已无卜居之处,三禅亦非游乐之地。三禅以下的境界,又不是他们的众同分地,同时他们所修乃是苦乐双亡的舍禅,故只好在色界天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准备断尽其余七十二品思惑,求出三界,证阿罗汉果。
$ i8 }/ s$ o% G2 b* r 3 S; E) G8 A) Y/ E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苦乐两灭,苦乐是对立的,既不欣于乐,又不厌于苦,苦乐不交战于胸中,故得清净,心无烦恼,故叫无烦天。身长八万里,寿命一千大劫。
+ ?" C" h& b" c1 T $ b* o5 a8 }) k* j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 Q, m& ]& K- O! l5 E ! J8 _" H- f; t
机是弓发箭之处,括是箭承弓之尾端,机如心,括如境,现在机括既然独行,即弓箭两离,亦即心境脱节,斗心不交,能研究斗心之心亦灭,故谓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叫做无热天。因为除去一切斗心的热恼。身长十六万里,寿二千大劫。2 T" R% h, A% G- T. `: D

8 v  v0 B$ N1 R+ v9 K' c, }) T' T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u9 e' O  |2 F

/ V) e, M+ X1 A$ X: m- {因修禅定,得天眼通,故能观十方世界,朗然澄清,再没有外在的尘境障碍,内心也没有沉垢留滞,这一类叫善见天。身长三十二万里,寿四千大劫。
4 R- E" _' Y( R* r/ U9 O  q 0 ?% S; x1 @9 t7 W- M; Z: Z+ Q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k3 P2 x# Q, A8 k5 T1 b9 F3 W) E

# Q( F4 k. [/ o; Y7 ], n/ ^! e  G精妙的见性既已现前,则见体已经清净,见的功能亦已周遍,这样就如陶师捏土为器,铸匠熔金造像,用定慧力,随心所欲,任运成就,神通变化,自在无碍,这一类叫善现天。身长六十四万里,寿八千大劫。, \* M* I; Q9 H/ Y
- E$ X9 T0 u: ?( `7 }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S" c) \4 ?$ U% C
! t+ B; Q7 v2 X/ i  A
这是色界最高的一天,这天对于一切众生几微的妙理,研究到山穷水尽,能以多念归于一念,能以无漏薰习有漏,穷究一切色法,从色性悟入空性,色依空现,空性即是色性之性。心既薰至由多到少,色亦穷至由粗至微,穷究到身虽尚存,而境已全空,进入虚空之无边际处,尽色界之究竟,这一类叫色究竟天。身长一百二十八万里,寿一万六千大劫。
  p- F  [( Z+ P$ I% b
+ i  g7 @9 a- |2 s+ I! Y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H: W+ q9 ^* R9 E$ s

- J( a) i, G% Z& _# f阿难!这五不还天是色界中最高妙的境界,故前四禅四位天王,不能亲知亲见,只能仰慕他们的高名,因四天王仍属有漏凡夫,凡夫只能伏惑,不能断惑。五不还天是无漏的圣人,已能断惑,故凡圣悬殊,不能亲见,就像现在的世间,旷野深山中,多属圣人道场,为阿罗汉所住持,而凡夫俗子不能知见一样。! Y% g/ T+ j& F; C( c
3 R+ i7 b; @# D* ?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Z' ~3 s- j' @! O( x4 l8 Y7 F" N
. y: O* B+ N5 ]1 Z" v
阿难,这十八梵天,都是清净,没有伴侣,没有男女情欲,但有化身的身体,故还未能脱离形骸的牵累,所以叫色界天。+ q! Y5 V5 g* s3 G. h

# R$ Y! Q8 F) c  f+ y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复次阿难,从色界之顶,色与空的边际流,其间又有二条歧路。若在色界天,修习舍定之时,发得起无漏的人空智慧,智光圆满,马上就可以超出尘界,断去分段生死,成为阿罗汉。若是不以证得阿罗汉的小果为满足,发心再进一步,修菩萨道,便是回小向大,趋向大乘的大阿罗汉。
* w& I+ ~/ I- r, d1 X/ t. N
: \* [$ x( d8 [9 O* W' j4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A. ^2 r% |8 @$ c

& D8 ]; \* D" U( o- x0 A这是无色界四空天。若在色界天,修习舍定之时,舍定成就了,厌弃有色,愿意灭色归空,讨厌色身,诸多障碍,于是修习空观,灭色归空,不但身空,连住处亦空,这一类叫空处天。寿二万大劫,因已消形入空,故无身形长短。: z' c/ I4 ^7 o% O" i! n

, r4 L. O, I( [. w* j  a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 ?0 J3 c1 w/ T5 a 1 m$ J8 l. j9 i% A. Z; X
诸碍既消,不但灭身依空,连所依之空亦无,唯依于识,即第八阿赖耶识,亦叫藏识,此识含藏生灭与不生灭,为染净所依。第七末那识,内依此识现执法,外托六识缘尘而执我。今色空既灭,末那无境可托,故外缘半分粗相之我执已灭,内缘半分八识微细之法执尚存,这一类叫做识处定。寿四万大劫。
' e5 I: H3 S1 w
+ l6 F0 ]: o* }6 J9 q7 q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1 x) `  }" _" t+ }! r
+ i8 y3 P  {4 C" n: X' Z空和色都消灭,连半分微细的末那识,亦被高深的定力伏住,不起现行,单独留下一个阿赖耶识。这识是无分别的,故只觉十方寂然不动,空无所有,连身心世界,都无可住之处,这一类叫无所有处。外道昧此为冥谛。这天寿命六万大劫。
" Q4 L1 U  u) ?) i. w- e 8 F9 V8 O  e  z# ]9 S+ `; d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0 D1 c! e) F9 `" Z6 [
: j* l& ^1 |! Q$ `; E/ ^
(一)八识亦名藏识,即如来藏性,原是寂然不动,但行者如欲以定力,深入穷究把它扫尽。怎能穷尽?即以定力压它使不起现行;现行虽不起,而识性犹存,故说若存不存,若尽非尽,这一类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
7 ~7 |2 N) g) U9 [
1 D  @0 U( Y2 Y# k(二)以前有一修行人在水边修定,将要入定时,鱼在水里跳跃,激动水声,使他不能入定。他就生起一嗔念说:“真讨厌!如果我有神通,便变做一支飞狸,来把你们食光。”鱼似懂其意,不敢再来打扰,他终于修成功,生至非非想处天。但天福享尽,终堕落为飞狸,专食鱼类。及至释迦佛出世,为他说法指点其错,他才明白,再生人身出家修道,终成阿罗汉果。所以修道千万不可有嗔恨心,有嗔恨心就要受果报。3 b6 b/ F, W& b  k# ]

: w6 r5 Y$ V1 S,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 Y% r' z# F# P/ W! ^# n& L" B5 W # N6 O/ [5 [. p* v2 G
这四空处天,前二天是穷境,后二天是穷心,欲令心境俱空,而不了解空的道理。凡夫不知人空,罗汉不知法空,其实心与境本来是空,岂待销灭而后空?若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以穷空之定力,来断尽三十六品思惑,便可证得人我空,成为阿罗汉超出三界。如果从此保守不再前进,还是不回心的钝根陈罗汉。利根则能回心向大,少修二十万大劫,即超三界而得成佛。如果从无想外道天,或从广果凡夫天,而入非非想处天,来穷究空理,修习有漏禅定,不知回头,迷于有漏之天,错作无为之想,终至八万劫满,无可归托便堕入轮回,随自己的业障,流转六道中,所谓“饶他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 ?# b5 c( y0 ~! V2 k ; o5 u& P. E; H6 e0 D5 M
阿难!上面所说的六欲天、四禅天、以及四空天。除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所住以外,其余各天,都是凡夫所修得的善业为因,得到善果的酬答,酬答尽了,依旧要堕落轮回。至于各天的天王,都是大乘菩萨,住在正定之中,以游戏神通,寄居于天王之位,来济物利生,成就自己的功德,渐次增进,回向无上菩提之果,而入圣伦。所修者都是楞严大定,妙修行路,故得证涅槃正果。
8 n; Y* Y, P' }  d
3 x: P; w/ j! |, ^/ @7 _" T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N9 P3 \2 l6 C0 Z% E" B' p6 O

+ S1 \4 ?1 N4 W阿难,这四种空处天,前二天是身境全空,是身灭尽,后二天则识也不起,是心灭尽。身心既已俱灭,定性亦得现前,已无四大质碍之业果色,唯有清净四大之定果色,更无漏天眼方能看见。从此空处始,至非非想处终,依正皆空,所以叫做无色界。$ o& ~! {* o( W% x
, J8 Y% D( i2 y) v& N, |) }& Y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 t: D2 O3 H% D! [
" g5 h7 K' n4 L- |# _0 }5 K以上所说这些三界二十八天,都是由于不明白本妙的觉性,本明的真心,原自清净本然,一尘不染,以致从迷积迷,以妄逐妄,妄有三界,复于三界中,随著自己的业力,舍生受生,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仙、天的七趣。补特迦罗,译作“数取趣”,即数数取著,诸趣受生,各随业因,而受同类之果。
* r) w' c2 m- |$ ^0 H6 k % O7 T; L( a5 `7 J$ q9 Y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I* R3 g+ A# m! q. c; N# k9 O
# X- }# l+ y* @+ V! O+ x( O0 g
复次阿难,三界之中,还有四种阿修罗,译作非天,有天福而无天德。女修罗貌美,男修罗貌丑,又好饮酒,性嗔多妒,分胎卵湿化四生,于人天鬼畜四趣受生。
& G. P# x' `* F: }8 f$ A
" W+ ?9 t* W; `6 Z3 m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 D9 y4 R+ ]/ t8 F; D3 Q& } . H' d' F# s1 N5 |8 S( c6 n7 t
若于鬼道,即鬼趣阿修罗,因有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护经咒,或护禅戒,由于护法善业,得舍离鬼趣,而生阿修罗道,以护法因,获神通果,可以入虚空界居住。此类是从卵而生,卵生能飞,但仍属鬼道。; }5 n$ C4 f$ U, E$ S* t9 v( B4 _
/ g5 z! e7 H. v2 D& @$ U4 k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 L* f, p. o2 {. ?$ r
4 d, y5 C6 ?2 \( `& r# b若于天中即天趣阿修罗,从天道中来的,因欲界天,以少欲为德,色界天以梵行持身,若梵行稍亏,情欲稍重,就被贬离天道,堕落于修罗道中。唯福报与天道相似,所住之处,近日月宫。有阿修罗王,住在须弥山侧,于欲界中,随意能变现大小身体。这种阿修罗是由胎生,胎因情有,故情欲同人,虽居天上,但仍属人道类。
; A! c& t% e, ^# I
+ ^# }" E) d3 E0 X6 s, e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7 b/ E) F/ ]7 }4 e; l( W
2 H- e4 t- `0 R% [0 a: p有修罗王,是天趣修罗,因为在人道之时,有建功立业,为国争荣,然性好斗,凶勇多嗔,死后为阿修罗王,福报同于天上,能驱使鬼神,祸福人间,以神通力能洞彻诸天,无所畏惧,又不肯受诸天统治,时常要和诸天争夺权利。这种阿修罗是从人间化生到天上,故属于天道类。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 ^  K% [6 K, S. M # @7 W  {) N; Z# b
阿难!还有畜趣修罗,是从畜生道中来,福德微薄,为修罗中最卑劣之一种。他们思食虽然得食,最初入口时全是美味,但最后一啖,竟变成青泥之味。他们生于大海中心,潜藏于水穴之内,白天则游行于虚空,受天趣修罗驱使,晚上又归宿于水中,以息劳役。因系湿气化生,故此属于畜生道之类。
6 s; ]& o4 E, D/ G
# m7 M, v# H- y7 `. ^$ f/ q9 K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N, r. T" w$ ~% o

5 l6 S; W5 @, M阿难!以上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仙、天道,精细地研究起来,都是昏昏沉沉的生灭相,从妄想去受生,随妄业去受报。如果用妙明无为之心来观察,则七趣皆如空中华,并无实体,只是一个虚妄的名相,实在是没有头绪可追寻的。+ v; r. o& m/ R6 B( `8 K4 Y1 j# [' Y8 v

" ?# ~) }% y2 U/ m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 K, ~6 Z! }3 ]( H8 w
4 D3 ~4 |( u+ X' ~" g: ]7 V阿难!这些众生,因不认识妙明的本心,故枉受轮回,经过无量数劫,还不得清净,这都是因为随顺贪嗔痴之心,而造杀盗淫之业,致有三途恶道。若能不杀、不盗、不淫,则上生天道。有三毒就有三途,无三毒就生天界。一有一无,一沉一升,互相倾夺,便有轮回流转。是善是恶,皆属有漏,所以都不能超出三界,而要受生死轮回的苦报。. X4 S* a: {# o7 J

* V! j" M# ~5 v' `! [( p0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3 C! t, U' }+ ?+ L7 [! h

  t! }* k  c, u. N# b; x若欲脱离生死之苦,就要悟无作本心,悟后起修,修耳根圆通法门,以妙理发妙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得证首楞严大定,妙常寂之境现前,则有无两灭,善恶俱亡,了不可得,连不可得亦无,人法皆空,心境一如,怎还有不杀、不盗、不淫之心?心尚且没有,云何更随凡夫外道,而做杀盗淫之事?
, e# @% z# m. E1 E5 h- Y+ ^! } 0 D  o' i$ l; N1 ?& ?" k6 z1 U: Y7 ^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4 G; Z/ L% b: s( W' g* ~4 a ; @' A. N: v4 i7 a4 z- k
阿难!若不断除杀盗淫三业,则各各有私造的别业,合各人的别业,就成共业。既是共业,就有众同分地。既有众同分地,则天堂地狱,就不是无定处了。所以造业虽别,受报则同,然六趣果报,皆因一念妄动而生,而妄又从何处来呢?妄实无所从来,因妄性无体,并无所依,无依就无可追寻了。
( d" e' {) x# R8 l8 {' y ' Q' Y" K& u5 _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 b# |4 x3 x: T- D% L% r
% t2 J) Q- ]' p你要勉励真实修行的人,想欲证得菩提圣道,须先断除杀盗淫三毒,因这三毒皆能迷惑真性,是轮回根本,故必须根除这三惑。如果不能断尽,虽然修定得到神通,亦不过是世间的有为功用。有漏之因,怎可证无漏圣果?习气不除,遇境复生,纵能超升,终必堕落天魔外道。4 L; {8 t% Y. y6 B

  b! l/ w; x# L3 I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既落天魔外道,就失去正念,虽欲想修行消除虚妄,只不过是以妄逐妄,倍加虚妄,所以如来说他们是最可哀怜的人!然而这种种妄境,都是你自己妄心所造,并不是菩提的过咎。照我这样说才是佛说,若不是这样说,如赞杀盗淫不碍修行,不需断除,都是魔王的邪说。1 r9 x- T. ?2 Z; w* d5 k- }
2 R/ \9 r& c3 X. U& C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8 `* h7 i+ ?# a0 H. h! t, b. z

" e) h* ^8 o$ K9 H% ~2 k4 ^这时,如来对阿难所请求开示都已分别解答完了,将要结束这场法会。却又于狮子座,揽七宝几,回转他巍巍有若紫金山的佛身,再来凭倚著七宝几,对大众及阿难说:你们这些有学声闻缘觉,今天已经舍弃小乘,回心向大,趋向菩提的无上妙觉,我亦已为你们宣说了真实修行的佛法。
. n5 e' e4 n# c( ~  t8 e
# T: r* \2 o! B/ ^' o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i& V& L7 F& O8 L7 p* L9 P! L
: F! O; E* v- B& N# d& }
恐怕你们还不晓得在修习奢摩他定中,起微密观照的时候,还有很多微细魔事,倘若摩境出现,不晓得辨别,错以邪为正,将妄作真,虽然修定原要洗除心中污垢,但不识魔境,就不得正心,难免要落于邪网了!摩境是自己的五阴魔,或是天魔,或是鬼神,或遇著魑魅,心中若昏迷糊涂,就不能辨识,终于上了大当,将魔作佛,就等于认贼作子。3 x% a1 {, t) |# N1 Z7 @* k+ H$ S
# b7 ~; o" y3 C& t* k9 g1 n; R
为什么这些天魔鬼神会来扰乱你的道业呢?因为你的定力有点成就,他们的魔宫就会被摧毁,故他们对真修道人,疾恶如仇,恨不得把他的禅定功夫粉碎,令他走火入魔。经文说“认贼作子”。若不认明魔事,被魔得便,等于招贼入舍,把你的如来藏性(即精、气、神自性三宝)抢光。
8 J" _) O/ _  |) F 2 j3 z4 a- x" s; k# [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 s5 D3 z. l: H& ~! h
$ D$ o- v* {5 e7 F或者有些人,得少为足,不求上进。如无闻比丘,只修无想定,不求多闻。到达四禅天果位之后,以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其实,初果罗汉七来人间,七生天上。二果罗汉名为“一往来”,因他尚要一生人间,一生天上。三果罗汉曰“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四果罗汉曰“无生”,已断分段生死故。而四禅天犹在色界里,并未超出三界,与四果罗汉大有距离。故无闻比丘只言证得阿罗汉果,是妄言证圣。
+ X4 q5 o- y& ~ 6 @5 p$ [& h1 R
现在更有很多人一开始就说自己已成佛。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连鬼神也有五通。但这些人,一通也不通,自言是佛,,岂不是大妄语哉!
1 B( Z  K! w0 d3 q/ f8 J4 C
( o: o. X8 A" J当无闻比丘“天报已毕,衰相现前”,即是天人五衰:(一)花冠萎谢;(二)衣报垢腻;(三)两腋汗出;(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此时,他反而谤佛,说佛欺骗他。以这样谤佛因缘,他便“身遭后有,堕阿鼻狱”,即无间地狱。- b5 s3 q& H8 W5 ]4 f! I* A. D% _

  K* n& p$ [/ ~3 n' V你们留心听著,我今再为你们详细分别解说。
4 {  b/ |* y) r$ O( w1 | / ^) t, |; q' i8 O$ D  q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 O* z6 e4 O# _/ K5 q/ Z; R
2 z- z3 C2 F0 Y. a$ }6 E1 \/ r; B阿难即时起立,和会中有学大乘(即初、二、三果罗汉等),都欢喜地向佛顶礼,专心听佛的慈悲教诲。
; @, g7 _* D# k% X
2 f. `" F2 P; p1 A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诉阿难及在会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这个由起惑而造业,由造业而受报的有漏世界,其中的十二类众生,本具的妙明觉性,圆满周遍的真心,是与十方如来,并没有二样,没有差别的。3 X  f4 ~4 x' U1 [

( p' P: Y% R9 Q! |7 n1 [! w, j! Q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 _; ~5 u7 ?' d% A ' t8 j8 T4 \: ]; Z. E
自性既和佛无二无别,为何不是佛呢?错处便是从无始以来,被无明迷惑住真心,发生愚痴爱染之心,而生起能见的见分。能见既是妄,所见自然不真,致使本觉真心,完全成为晦昧的空性,以妄见对妄空,转觉迷妄,因此就生起化除迷妄的心念。化迷的心念不息,乃于空中妄见色相的世界,所以这十方微尘数的国土,都不是清净无漏的真实世界,而是由迷幻妄想所建立的。众生最大毛病便是痴爱,日夜在痴爱中,时刻不能放下。如果把好色之心入在学佛上,时刻不忘学佛,那就很快能成佛。可是大家不能这样做,所以学来学去都不明白,还觉得枯燥无味,这都是因痴爱缠绵的缘故。聪明人应在这里用心注意经文。佛把众生的毛病,说到骨头里面去了!( {# J# P6 r- W7 ^
- _* J+ d' B8 Z- t1 V2 |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 O* I( g) j0 r$ J % q! K4 N+ e' K. V! V
当知这个无边无际的虚空,尚且生在你的心中,犹如一片浮云,点在太虚空一样,何况十方世界,还是包藏在太虚空之中呢?这如前面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的偈颂“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是同一道理。这是形容自性遍满一切处,而世界渺小虚幻,无可执著,无可留恋!6 }) Q% n8 e! b
/ r# z, u2 C9 `9 b. ~$ d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 U) _  p- {7 N
8 a1 l) Z( f! T4 R7 J你们大众之中,倘若有人能发现本有的真心,返本还原,复归于法界体性,即证果成佛,则十方虚空,立即冰销瓦解,何况这虚空中的所有国土,岂有保存而不坏灭的道理?/ U* j/ z. p/ k' ]9 J
/ F  v& ~8 V) e7 }' u( [- Q
有人发生疑问:如有人成佛虚空就销灭。现在已有很多人成佛,为何虚空没有销灭而依然存在呢?在佛份上见是无,在众生份上见是有。所见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好像有人开佛眼,能见十方国土如观掌上果,但未开佛眼是看不见的。7 j, [, x. b) h0 V  r

( n9 |/ }2 o8 _) s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0 p( O3 P4 Y% _; k- F  z
& p) o9 G/ a9 B1 C# z
你们修习禅定,严饰三摩地,无论行住坐卧,都要忘尘照性,时常保持正定,不昏沉、不散乱,就能与十方菩萨,和一切无漏的大阿罗汉,心心相通而吻合,打成一片,当处就湛然清净,周遍法界。为何会互相吻合?因为大家都修楞严大定,“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故彼此心灵互相通合,不只和菩萨及大阿罗汉,就和佛的灵性也互相通合的。
3 z  i1 k, B( \0 M- R* ]* v0 t
; H. c8 n6 N9 j: g9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 W: \* r9 U3 C7 u6 m, \ : ?& z4 f+ p" G0 k; X" o- p. |0 Y4 \
得到楞严大定,证到真三摩地,这时一切魔王,及各凡夫天(即是六欲四禅,乃到外道无想诸天等),见到自己所住的宫殿,无故崩坏,大地震动,天翻地覆,连水中的河神海神,地上的山神土神,空中的飞行夜叉等等鬼神,没有不仓皇惊怖。只有凡夫肉眼,昏昧无知,不能察觉这种变迁,还讹言是阴阳失调呢?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东北时我有一小徒弟,很有功夫,已得到天眼通。有一天,他到天上游玩,魔王很喜欢他,就把他关在宫殿里,不准他回来。他就告诉我说:“在天上不能回来。”我问他:“是谁叫你去的?”他说:“是自己去玩的。”我说:“那就不要怕,你可以回来。”我用楞严咒里其中的一段,即时把魔王宫殿震开,他便安全回来。从此以后,他知自己定力还不够,故不敢到各处乱跑。
# n0 S, @8 N, ^8 F8 } - J' \; F8 B+ s# Z, j& _1 b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S1 k5 z- u1 S1 _" F4 ?

7 |: m+ \1 |% h6 d* r那些魔王及妖灵精怪等都得到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只是没有漏尽通,便留恋这个尘劳烦恼的世界,怎肯任你摧裂他的宫殿?所以一切鬼、神、天人、魑魅魍魉,以及魔王,必会在你修习正定之时,联合起来,找你的麻烦。
( L& _& G/ @5 R/ A5 r 6 A% U  x- ]  ?3 c8 e4 m
什么是漏尽通?现在我再深一层告诉你们,有漏便是有淫欲,尘劳亦就是淫欲,因贪恋淫欲,就离不开尘劳,所以不能得到漏尽通,而成天魔。要把情欲根断,到清净无染的境界,才能得漏尽通,才能得到正道。中国字之构成,亦很有意思,好像妖精之“妖”字,是女字旁加夭,夭是卅岁以下而死者。你们看字便可明白其意。你修定时,因精足神足气足,妖魔鬼怪就来扰乱你,相抢你的宝贝,吸食你的精气。所以修定时,男遇女,或女遇男,都要格外小心,要不然便会失掉自己的宝贝而丧失道业。
. j5 c) T- d4 V8 `' X+ R# Z* Q
) [$ |! W6 |' ^2 i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E  l! x; h, s9 g
* W* N& O4 S& g) _2 U* T3 }! ^
虽然这些天魔妖怪,都怀著愤怒来扰害你,但究竟是尘劳中物所起的邪妄行为,而你所修的是妙觉心中本具正定。以生灭的愤怒邪行,来破坏真常心的正定,当然邪不敌正,就如以风吹光,用所斩水,不会起作用。你的正定比如沸汤,邪比如坚冰,沸汤浇坚冰,当然就会销溶。徒然恃著神通力,但终是过路客,不能久留的。9 A0 U4 R7 U2 D/ P5 ]
( B& C5 j9 _5 U8 |3 d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 F* U6 W9 |+ p6 v, p ) ~; h* R8 n8 _. B) M# L7 h
成就他们破坏力量的不是他们,而实是由你自己心中的五阴主人,若是昏迷不悟,外客便有机可乘,乘虚而入,来扰恼你。
) S" W9 C8 r) D3 F4 P 8 d& L; R& C! }7 [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取留。扰乱禅定。
: G* K$ U8 I& Q. o" T0 \4 S - b& G% I8 x, T3 [0 V/ n, `2 H
如果主人能时常在正定中,慧照观察,不受其惑,则他们的神通魔力如何厉害,也不能奈得你何。你的阴境消亡,就证入大光明藏,则那些邪魔鬼怪,只是秉受幽暗之气,结成幻形;而你之光明有如烈日,明能破暗,一经接近,幽暗自然消失,又怎敢强留来扰乱你的禅定呢?- E: A% Q1 H7 j1 M+ z

2 x: f! C2 X' {5 m7 Y/ z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 ?# s5 u" W3 Q  ]/ j1 y) o7 t
& X- z) @5 ~/ n% A6 O$ Y倘若五阴主人,不能辨别邪正,对当前的虚幻境相,昏迷不觉,则你阿难必会作为他们的魔子魔民,堕落魔类。( v- J: \% i7 r5 e! P
! |) S) L/ x  i& ]7 l( z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即如摩登伽女,本来是很渺小、很卑劣的,她不过使用梵天神咒,使咒得你几乎要破坏佛的律仪,于八万细行中,诋毁你和女身相触一戒。你虽曾受她淫躬抚摩,幸亏你的心中还是清净,故未曾毁坏戒体,尚不致沦溺于苦海。
$ R, B0 D0 g" j* h! D& d9 ]6 R, z( m
6 t, w4 y& d8 e5 U6 h& s' t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g- h; M( F4 H  }
! Q) C" q3 H$ ~  L* y
摩登伽难尚为渺小,而这些阴魔现前,目的乃要毁你法身,断你慧命,使你宝觉全身俱遭沦堕。如宰相大臣,忽犯王法,竟被削职灭族,辗转飘零无可哀救。
6 x: E0 _0 I" ^" R5 Q 8 S! ?+ R. Y" ]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 G& |8 _) i) q- y; x " d1 t6 H* z1 [) W" b; X( p9 B$ G4 m
阿难,你应当知道,当修正定反闻功夫的时候,要忘掉一切六尘境象,把一切妄念都消灭,妄念消尽,则本有之根性即时显现,就能于一切时一切处,心中精而不杂,明而不昧,既消念则常寂,既精明则常惺,外境之动和静,都不会移易。念起亦不会忆,念止亦不会忘,忆忘如一,正如影像离去,镜体不变。/ N- O* L/ C8 c- J, s
7 y3 \# }$ `; r1 y! l
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t  \5 S. ^* D0 t' |0 }& B# T8 S2 I( O
0 }8 g) r& w% n# ?9 g
就在这个时候,三昧现前,入于正定,然而定力还未湛深,就好像明眼人在幽暗处一样,虽然是六精之性,妙净明心本来是圆满周遍,但因色阴未破,心光未发,故所见之处,皆是一片黑暗,没有光明。这叫做色阴区宇,区是拘局,宇是覆盖。
2 i$ Y; j2 J% v
# ?* w3 p5 O6 b3 c3 C* W' e+ h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 D$ B6 O3 z6 j
2 M$ I- x) o7 l. \  t1 }& Z% H若到定力功深,心光明照,黑暗全消,十方洞开,皆成光明世界。这时就能内观五脏六腑,外观山河大地,无所隔碍,巨细分明,没有幽暗之相,这叫色阴已尽。色阴既破,这人就能超出劫浊。反观从前之处幽暗时,原是空见不分之相,如今定力既深,色空双亡,才能超出劫浊,由此而知色阴之所由来,原是坚固妄想,以为根本。" X" h; ?/ \, K( Q1 ]9 D. p. V

1 @8 z6 X( b' t& X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h) L) @, {0 z) u
9 \! q: A. q& @
现在讲五阴魔:色、受、想、行、识各十种,总共五十种。修道人要十分小心,特别注意,对这五十阴魔,务需认识清楚,要不然就很容易做了魔王的眷属,犹懵然弗觉!
6 b8 N- O% a$ L# u( Z( W 5 e- R1 _; [. O2 n
阿难,当色阴将尽,十方洞开无复幽暗的时候,再精细研究妙明的闻性。闻性本是周遍法界,没有隔碍,只因众生妄认四大为身,则内外尘相,交相组织,遂成质碍。现在既然精研功深,则内外四大,不相密织,就成虚融,如云如影,豁然没有障碍。顷刻之间,这色身就能离开肉体,可以穿墙透壁,叫做意生身,亦叫心光发露,精明流溢于当前根尘坚实之境。这是因定力功深,暂得虚融之相,稍一懈怠,便会失掉,故不是圣人实证,不证永证,不再退失之境界。如果不作圣境想,不自满足生欢喜心,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认为是已证圣果,就会堕入群邪的陷井,受群魔的扰恼。
( p6 r$ s; v: O4 |! @/ O. o5 O
) N; ^9 n% G4 X) F! \" o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j5 y; d& f2 ~% h8 ^
. Q' L- o( `& P" U这是色阴第二种魔境,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境?就因为修道用功,到有功夫有宝贝时,魔就来找你,想抢你之宝贝。这时候一定要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不要生欢喜心,要若无其事,不以为是证圣果之境界。如果有一念自满的贡高心,魔就乘机而入,把你摆布得昏昏迷迷、摇摇荡荡,失去了定力。所以修道一定要真正明白道理,才不致走错路,陷入魔之圈套。
) ]0 k' N+ c9 _  Y7 X . p% D3 u2 M! g2 h
阿难,复以此止观不二之心,精研妙明,于禅定中,用能观智来观所观的闻性,观久功深的时候,就能心光内彻,可以透视身内有很多大小蛲蛔,还能自己用手将蛔虫捡出。虽然探手身中,身体及蛲蛔亦无损伤破裂,这叫心精妙明流溢于形体内,所以五脏能够虚融,通明透彻。但此乃因定力到极精明处,便能暂时得此行相,并非圣人所证之境界。不作圣解,就是善境界,为将破色阴之先兆。如果以为是证圣果,必为魔所乘,终受其扰乱侵害。# e4 A- z' U% J- v

& @+ |/ @* ?" p: |. ]0 H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U2 W2 v7 W8 |. f/ g. N
5 B/ o3 h: t3 g* L6 l: G
又以此止观定心,精细研究妙明的闻性,定功再深一层,就能内身和外境相感虚融透彻,这时魂魄意志精神,除身根受识执持之外,余皆能涉入互为宾主。人体内有三魂七魄,上升者为魂,下沉者为魄。各非完整,有些仅有耳朵,或只有眼睛,或只有鼻子,而缺乏其他器官。因此魂魄必要互相合作,成就一个完整的组织。但因用功日深,忽然魂魄意志精神,能互相涉入,互为宾主。忽然于虚空之中,闻有说法的声音,或闻十方世界同时演说深密妙义,这是精研到极点,以致精神离于本位,而合于魂魄;或魂魄离于本位,而合于精神,递相离合,影响而现出的境界。或是前生听过、重习过的经典,蕴藏于识性中,现在自动发挥出来,但只是暂时显现而已,并不是圣人实证之境界。不作圣解,即为破阴先兆,为善境界。若心生执著,以为证果,即为魔所乘,而受其害。
5 Q, X7 c- \* _% N 9 o, x2 N1 W, {2 a  S' h# O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0 z8 o1 d% v2 L1 o! J+ k$ m
( Z5 `8 c) {6 \; c
又于此禅定心中,精研穷究,止观不二,深伏烦恼。这时心水澄清,皎彻益明,内心发出光辉,照见十方无情世界,遍作阎浮檀紫光之色,一切有情十二类众生,尽化为诸佛如来。这时忽然看见毗卢遮那佛(此云“遍一切处”即法身佛),踞坐于天光台上,受千佛围绕,百亿国土,以及莲花,同时出现。这是华藏世界,所谓“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的境界。此乃因行者从前看经闻法,所遗留于八识田中的印象。心魂因受闻薰灵悟所染,故能于定中心光精研发明,一一反映出来。不过只是暂时的现象,而非圣人实证永证。若不作证果想,就是善境界;若作证圣果,便会受魔所侵扰。
* A$ Q) @( N* H) V, \( U) Y! c* m 3 v4 q5 X' y3 {3 E! R, ^1 c, t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i9 T6 {* V7 |  |4 Q. W7 G4 \ # J" y* t" ~# @
又以此修定之心,精进研究,妙明闻性,专心绵密观察无间,抑制自心,降伏妄念,抑止定超于慧,要使定慧相等。这时看见十方虚空,皆成七宝或百宝颜色,同时遍满,不相妨碍,青黄赤白等色,各各纯现,并无混杂。这是因定中用心抑制过份,暂时所观之现象,并不是圣果。若不作证圣果想,就是善境界。若作证圣果想,终受群魔所扰害。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又以此心研究澄澈。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W/ i3 ?! P; N' f! I; d5 X" {& Z
) R, {! Z7 X- I  {
又以此修定之心研究妙明,澄静其心,照彻前景,精光凝定不乱;精光是慧,不乱是定,即是能够定慧均等。心细到极点的时候,忽然能于黑夜,或在暗室中,看见种种东西,和白天所见的完全一样,而暗室中物,依然如故,亦不除灭。这是因心光细密,见亦精明,所以能见幽察微,但只是暂时境界,不是圣者实证。若不作证圣果想,便是善境界。若作证果想,便会堕魔陷井,而受其扰害。9 ]' C) u  ?5 e% [; r/ w0 _
& c, C; k; r- P/ u# W# Z0 X0 y* u
有时修行人,“净极光通达”,突然间能见种种物。此乃暂时开了“佛眼”,故能于暗室睹物,或见神鬼、菩萨、诸佛。修定过程中,可能现出这种境界,但不是一定的。另有一些人,永久开了佛眼,此去“报得通”,乃因往昔多生修持千手千眼法门而感得今生开五眼的果报。从此观之,开佛眼的情形种种不同,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
7 C7 Z4 H, _& `  ^" |; Z+ o 1 E) y0 k- ^+ X) J& F+ `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1 e* d3 w, S" n- S  `& \

, A3 U- z4 Y0 ~/ R! y6 |又以此修定之心,反闻功深,内身外境,无不虚融,圆入又有又无之境,契入真空无碍之理。这时身体四肢,同于草木,火烧刀斫,全无感觉。纵使火光梵烧,不能令其体热;刀削其肉,也像削木头一样,没有感觉。众生一向执四大为我,今由止观力强,色阴将尽,才知四大非我,故火烧刀斫,亦无所觉。这叫色尘消散,四大排遣之先兆。因为专心于反闻,心力纯一,故能得到忘身,但只是暂时境界,不是圣人永证之果。苦不作圣证,就是善境界。若作证果想,就入魔圈套,受其扰害。
, J0 i( y" H5 a0 ?/ ^ 4 s  N) k. z9 V2 L# `1 H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W8 P! i" z" ~- ~% @6 y5 a2 k9 D# v
; ?2 b. C: W/ w- z8 p7 m9 K: Q# r) N5 |
又以此禅定心中,深入空境,诸妄不生,故能成就身心清净。净心功极,即止观纯熟,没有我执,唯存清净观照之心。所谓“净极光通达”,因此能见同居土中,十方山河大地,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宝光交辉。又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遍满世界,宫殿楼阁,庄严华丽。甚至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全无障碍,这是因平日欣净厌秽之心,凝想日深,薰习而成。故今于禅定之中,被反闻之心光所逼而化现,但只是暂时之境界,并不是圣人永证。若不作圣证想,便是善境界。若作圣证想,就受群魔所扰。
2 j3 T" _( r" D: G 8 O$ {' D/ ]+ K3 w; `7 e" r; y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F" A! Q, U: n% w9 R 5 P" H- S- e5 }
又于此禅定心中,穷究至极深远之处,色尘已不能为碍。忽然于半夜,能够看见远方的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清晰明了,如在目前,还能听见他们谈话之声。这是因为禅定之力逼心,逼到极处,致令心光外射,故能隔远可见可闻。但这只是暂时光景,并不是圣人实证。若不作圣证,便为好现象。若作证圣想,就受邪魔所扰。
" v% a9 _3 [0 l! t2 {1 n
. f: B8 j; K*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3 `4 p1 n0 [/ }7 {4 p5 ?
+ L& `) V' i' W" [# S" N又以此禅定心,穷究到至精至极境地,色阴将破而又未破之时,魔宫震动,诸魔恼怒,必多方来扰乱,故令修禅之人,忽于定中妄见善知识,其形骸身体,无端转变迁移,或作佛身,或化菩萨,甚至天人龙畜,男女老幼,刹那之间现种种变化。这都是防心不密,偶起杂念,故受鬼魅眩惑。或遭遇天魔入其心腹,把持他的精神,启发他的狂慧,故能无端说出通达密义的妙法。这只是魔力使然,并不是自己真正开悟。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魔事便消灭。若作证圣果想,就会受邪魔侵害。这是色阴第十种阴魔。
0 R1 J+ [. g/ N0 [' {& o
  d* |! N2 o" \) k! g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9 Q$ v6 p$ N, t% H, n
$ X7 G: N  o7 D. T, w8 r阿难,以上所说修定中所出之十种境界,皆是因色阴将破未破之际,以禅观和妄想互相交战,故有这些境界显现。而众生向来是顽昧无知,又不知自量,本身原是一个生死凡夫,岂能一下子就得到证果成佛?因此一遇到这种境界,不能辨识,反生欢喜,以为已经证圣果,这是未证言证,未得谓得,成大妄语,致堕无间地狱,经无量劫,不能出离。7 J3 b9 i7 `- I  o0 c" ^* `
( U: G! s% f/ e" c/ M2 t9 p) U+ |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6 b7 }  V& A5 X* H  g/ y
, G( g6 a1 P' W( \你们应该依照我的教诲,于如来灭度以后,将来在末法时代,宣说这些道理,令真正修行者,知定境非实,不要生执著,而使天魔外道有机可乘,来扰乱侵害。还应当保护及庇佑真正修行者,使能早日渐次证入圆通,而成无上菩提道果。) k& a& M, n  L* z1 I
9 y4 t7 q" H% e' h5 K2 E
能透过以上十种定境,就是破尽色阴,而进而破受阴十种定境。这十种境以及后文四十种魔,皆是世尊持其大概,以示初修道的人,而并不是五阴定有发生此类境界,只看修道人用心正和不正,不正当则容易发生斯类魔境。8 S4 e( U9 a  {( U( J: U% h
2 z) {% `# G% E3 \8 f1 b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 x$ r4 q, B$ m& ]: R7 b 6 `4 V  F1 l$ K: @7 U& {. |, G
阿难,这个修定的人,当修习三摩提(静虑),及修奢摩他(微密观照)的时候,已能透过色阴,再不会藏在幽暗之中,而能遍见光明境界,及见到诸佛心。不过只如见到镜中像一样,似得其体,但不得称体起用。因心虽出窍,但身根犹存,还是有感受的执著。就如人遭受魇魅,虽然见闻清楚,心里也明白,但力不从心,四肢不能动弹,这就叫受阴区宇。7 O& q4 W# U1 `/ Q$ E8 t0 a

! F1 Y7 k, K* q' G% P8 Q  V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 K$ \. Z! o" ^; H$ c- I; i 1 c& s6 u9 w- s) N) F1 u
如果鬼魇完了,受阴破了,身体才得自由,没有执受,心就能离开身体,这个心叫做意生身,能够反观自己的面貌,来去自由,不再有所留碍,不再受肉身所牵制,这时受阴尽,就能超越见浊。返观受阴之所由生,原是感受前境,虚以发明,颠倒妄想为其根本。
* |: H. b6 n) H& l9 r2 y$ Z 3 o8 A4 ?5 G$ m  q, D6 @8 E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M* z7 [: X# ^, m1 c6 O( G0 X0 {
# k$ ~. ?( w6 A$ f7 }* z
阿难!修定的人,在色阴已尽,受阴未破之中,已得到大光耀,如明眼人能见十方洞开,无复幽暗。这时心中明白,心佛众生,本无差别,只因众生迷妄,而枉受轮回之苦。于是自责自咎,恨不早悟以度众生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用功太急,用心过份之际,忽然生出无穷悲心,遍观水陆飞行一切众生,乃至蚊虫,皆如赤子,心生怜悯,不觉流泪。
/ L. v* M$ b* m! n
% e% |! {( }+ a7 a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I: `7 `( g* E( z
6 _4 C& \, O. i) {& p
此名有功用心,抑责摧伤,过於越份,以致成悲,而不同圣人所证的同体大悲。若能即时觉悟,提起正念,日久自然消歇,就无过咎。若以为是证得佛的同体大悲,就会招致悲魔,乘虚而入,潜藏于五脏六腑之内,一见人就不禁悲啼哀泣,以致失去正受,而成为邪受。不但不能精进,反而堕落。
: b3 d5 g  `8 o* M* G
$ U( X! A9 f3 E余在东北曾遇一女人,见人则悲,啼哭无限。或对人曰:“你是我前生的弟弟!”或云:“你是我前生的儿子,现今可找到妈妈了!”如此眩惑前人,令其不知所措。这就是经文现在所说的悲魔境界。
: x+ o& n8 T; ~, O, y/ Q- z + W7 a/ P, B* Q7 V' Z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1 S: P9 a  q; D. R0 U) i1 b
) i' m# t# g, o% _7 F# n4 S
阿难,又修禅定的人,见色阴已尽,受阴现前,看见诸佛之心,如明镜像,亲证己心和诸佛同体之胜相一样,不禁感激万分。因过份感激,忽然产生无限勇气,心志非常猛利,一定要等齐诸佛,还妄说佛要经三祇修福慧,才能成道。现在我能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于一生中,便能超越三祇修证。由此失去正受,而妄起各种邪见,当然不能精进,反而堕落。
3 G( w6 D1 j5 j7 P& I: D4 U
* V8 G+ g+ d. Y- z; P0 h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O" N  s. q/ p " J' s3 G1 i( o1 e
此皆因用功太急,欲求淩跨佛乘,而生自大之心,不合圣人按部就班的实证境界。若能觉悟,日久自大之念自然消歇,便无妨碍。若认为是圣证,则有贡高我慢的狂魔入其心腑,坐殿其心,控制其识,逢人便夸自己是最高最大,甚至上无佛,下无人,唯我独尊!这样便失去正定正受,妄起各种邪见,终至沉沦而堕落。
' L, P" j" ^, Z% y: w6 i
- y4 f: p- k; ?2 x& B楞严经讲五十阴魔是太逼真,把时下旁门左道诸伪知识的毛病统统揭穿,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认清楚一切魔境,才不致走错路下地狱。
7 G& F2 [7 P8 D
- P1 e! Q6 N! G8 P0 U0 C修道发勇猛心是可以的,但不可发过份猛利心,失于中道,认为自己了不起,高人一著。有自高自大便是邪见,就落魔圈套。现在美国很多人都夸说自己是佛,不只认为自己是佛,还妄说人人都是佛。不错,人人都有佛性,但要依佛经依佛法来实修实践实证,才能成佛,不是口头说我是佛啊!成佛作祖岂有那么容易,不用丝毫苦功就可证得?!况且佛说三藏十二部经,而你能说多少经?连一部经都不能说,怎可自称是佛?这真是大妄语,终要堕无间地狱的。
8 B% Q( l# v6 ^& k3 b2 P7 u
( d9 L, F# e( j) z  N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 j4 Z) b. i# _( p4 [2 B/ b+ n' O . l! {* I& N1 U: _6 Z
又修正定的人,见色阴已消尽,受阴明白,欲向前进,但还未能照破受阴;欲向后退但色阴已尽,已失故居。这因定多慧少,观察力弱,故堕于色受二阴之间,进退不得,心中焦虑。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都在沉忆枯渴中,不也散失。还以为沉忆既久必有所获,故以此枯渴沉忆不散之心,为勤修精进之相。+ V8 e0 T3 R9 }7 m% Q$ J3 V
  Q. f) v' p7 m5 b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4 V. M" \& m3 A5 t$ J 6 U1 F6 {* M* q4 i! |7 J2 Y- E* L
此实由于修习三摩地时,定多慧少,致有此失。若能及早觉悟,收拾沉忆,提起正念,使定慧均等,则无过咎。如果以为是证圣果,就有忆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日夜悬心一处。因失去正受正定,没有智慧自救,终于沉沦苦海,堕落恶道。8 i6 H1 s3 y( ]
0 B9 [( _. c6 c$ |$ _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 P7 U6 ]8 s: w/ w
4 E4 j" v8 l! ]- h# f( A
又修禅定的人,见色阴已消尽,受阴明白,但慧多定少,错处在于太过猛利,以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常常把这个念头存在胸中,还常怀疑己身就是毗卢遮那佛(此云“光明遍照”,即法身佛),那就不假修成了。这真是得少为足,画地自限。6 Y7 A8 x6 O  L" W' x- Z
6 U% E" ~9 ?0 I) t! X
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A" M2 g  Y  d$ M' I" s/ D! c * h' @9 n& n7 N+ |* V8 K! A
这就叫做用心有偏,定力微弱,忘失了恒常审察之念,致陶醉于自己的邪知邪见中。若能觉悟不是证圣果,就没有过咎。如果以为是证圣果,就有下劣的易知足魔,乘机入其心腑,摄持他的神识,见人就说已经得到无上菩提第一义谛。从此就失去正受,心随魔转,终于沉沦堕落。# i9 F. [/ y4 ~0 a
; R5 Y7 z( ]) ~6 H. F/ t( e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 J& W% |; A) u0 b4 {* x6 y 8 j% W  a/ b" q1 i' ]
又修禅定的人,见色阴已破,受阴现前,虽得见佛心,但还未能受用。而原有的心又忘失,瞻前顾后,进退两难,无法用心,自生恐怖。忽然生起无穷的忧虑,如坐针床,如饮毒药,不愿求生,但愿求死。甚至请求别人,结束他的性命,希望早得解脱。
8 W7 A' x. |: V* R5 p
3 P  n/ m) L" f/ O  W一般人自杀的原因,乃因背后被鬼驱使,或是夙世的冤孽今生来讨债。虽然这人见不到那个鬼,但鬼却常在他耳边咒,说“快点死!快点死!死了一了百了!”鬼也有他心通,久而久之,潜入人心,摄其心腑,把他的神识完全控制了,于是便随著鬼的招呼,或去跳金门桥,或悬梁自尽。
3 |5 @6 Z* ~; `
" t4 e( @3 Y5 C( Y  u! c+ n三藩市的金门桥有很多鬼,常找替身。人若阴盛阳衰,很容易被鬼摄去。现在经文所说的常忧愁魔,即此类境界。  T6 K2 `1 c" X! N( l  n

# y# ?' |  z5 D+ h: v5 W2 v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f$ x5 D! ?, Q" L3 {
% W/ M) X$ ?8 N: L" Y1 s
这是修行,对当前的境界,失去智慧的观照,以致产生过份的恐惧。若能悟知不是证圣果,只是幻境,不必忧愁,就不会成为过咎。如果以为是证圣果,就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还手执刀剑,教他自剖其肉,鼓励他速死。或者使他常常忧愁,遁入山林,逃避现实,不愿见人。从此就失去正受,妄起邪见,终至沉沦堕落。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明白经中道理后,切勿胡思乱想随便发脾气。人一发脾气,就有很多鬼突然而至,在一旁纵恿他:“发大一些!”以至令此人失去正受。修行人不可不慎!
$ {! G; H6 D/ N6 ~% c, k
+ d  U! p) r4 |% P8 m, u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Q4 Z2 h  [* G6 l

( a/ M! U# k$ h又修禅定的人,见色阴尽,受阴现前,没有质碍,心得虚明,清净不染,心安体逸。忽然间生起无限欢喜心,欢喜到无法抑制。; Z; Z- B, {( `) ]; A8 B3 L6 H- g/ u# C+ G

; g6 @5 X8 k( q$ l+ G5 e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8 e6 u- W" ?6 _- z; w' y  U
; y* g% b' s- w" A. `3 L
这叫做轻安,不过只是定心成就的暂时现象,因缺乏智慧观照,故不能自制。若能觉悟不是证圣果,就不成为过咎。若以为是证圣果,留恋不舍,就有一分好喜乐魔,乘机潜入其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见人就笑。还常于街头路边,自歌自舞,任情放纵,自以为已得无碍解脱,从此就失去正受,妄生邪见,终于沉沦堕落。现在美国街头路边就有很多自歌自舞的XX徒就属于这一类。
6 I( I* C5 O9 K6 N' X& e# P / C3 B: B( _# Y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b4 e, h; S  U& B

$ H3 N% ]2 J! u8 n) h6 _又修定的人,见色阴尽,受阴现前,得大光耀,以为诸妄已尽,一真已圆,由此自满自足,无端端地生起七种骄慢来:(一)恃己淩人,叫做我慢;(二)同德相傲,叫做傲慢;(三)于同争胜,叫做过慢;(四)无胜谓胜,叫做过慢过慢;(五)未得谓得,叫做增上慢;(六)以卑自矜,叫做卑劣慢;(七)无德谓德,叫做邪慢。心中尚轻十方诸佛菩萨,何况下位声闻缘觉呢?
+ ~. i9 z2 S- @5 g+ |  H 8 F/ n2 a. S" a  n: V5 {' n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毯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3 d/ H- P* D! ^) j$ H. v 6 p4 X) f: S$ s) A) ~
这叫做唯见己胜,处处以为自己了不起,缺乏观察自救的智慧。若能觉悟法性平等,没有高下,众生尚不敢轻慢,何况十方贤圣?则慢心自然消灭,不为过咎。如果以为是证圣果,自认是佛,就有一分大我慢魔,乘机潜入其心腑,摄持他的神识,肆无忌惮,不礼佛、不拜塔,摧毁经典,还对檀越善信说:“佛像是金石土木雕塑的,佛经不过是树叶或绢帛所写的文字。我这肉身才是真常活佛,你们不恭敬礼拜,反去崇拜金石土木,实在是颠倒愚痴!”有的深信徒众,就跟著他毁经碎像。如此贻误众生,必落无间地狱,从此失去正受,妄生邪见,终于沉沦堕落。) R6 P! K3 F5 T) O: h8 G/ w

4 _9 z, m/ a. y$ v) R& U8 p6 f5 D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
1 Q( Q1 N+ h2 R9 e 6 u; |  W$ R4 O' U8 h; q* s
又修定的人,见色阴消,受阴现,于自心识精明之中,圆悟精明之理,得无挂碍,无不随心顺意,感到无限轻安,于是自言已成圣果,得大自在。
  b8 d7 ?5 R+ n/ s. Y3 z/ R
7 x' h- I8 Q3 F0 B% s9 l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l% c% i3 \5 l. _# @

% g% |/ Q( \9 g, {; g这只是定中慧胜,圆悟精明之理,而获轻安清净境界,非是圣人所证。若能及早觉悟者,继续修定,则无过咎。如果认为是证圣果,则有一分好轻清魔,乘机入其心腑,摄其神识,自满自足。还夸称功行已满,福慧具足,不必再求上进。这一类人多数属于无想天,如无闻比丘,未得谓得,未证言证。等到临命终时,衰相出现,便又毁谤佛法骗人。这样诽谤佛法,贻误众生,断菩提种,终堕阿鼻地狱。因失去正受,妄生邪见,必定从此沉沦堕落。
* I4 ]1 U; \5 G4 K9 ]1 _
& X, O* j# Q9 @' O; N4 o9 M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H0 @. g" w. {4 D% g/ x, g% i
( b( r0 a# |2 {% b1 G
又修定的人,因色阴消失,受阴现前,十方洞开的虚明中,了然无碍。虚明之性,现在眼前。心中忽然生起净空之念,以为一死永灭,于是妄说无因无果,无佛无众生,无罪无福,堕入断灭空境。空的见解既现,心中就长时间存有断灭之邪知谬解。# Q1 R4 k$ n2 w, N  n# V# h- d

$ e7 ]/ L  c* b( k/ S* R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B. y* {0 h  v4 N

  t1 |9 j% i6 O1 }+ ?, R- C% q% y5 d前后诸科皆有指出过咎之由,此科独无,抑或笔受脱漏,故依前后,应加:“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
9 l" C% |: A, g3 U" y: E 7 N8 ?: G1 i( K6 ?2 e- I9 d
这只是定心失却慧照观察,而沉滞于净空中,故生断灭之想。若能觉察这只是净空,不是圣人所证之究竟真空,便无过咎。假若以为是证圣果,留恋不舍,就有空魔,乘机入其心腑,摄其神识,于是执空更甚,便诽谤持戒为小乘,自己是大乘菩萨,所谓“大象不行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菩萨既悟空理,有什么持戒犯戒可说!故饮酒食肉无非解脱之场,贪嗔痴慢总是菩提之道。所以常在信众面前,饮酒食肉,广行淫秽。因魔力役使,能以各种巧妙言词,掩饰其破戒恶行,使人信而不疑。魔鬼入心既久,薰染渐深,竟至食屎饮尿,与酒肉同样,认为净秽俱空。破坏佛制的戒律威仪,放纵淫欲。或谓“不垢不净”,曲解经意,诳惑他人犯罪,失于正受,而沉沦堕入魔道。& t& B/ K6 u$ [+ v
, z: Q! B" `; A7 k% G) a'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L" e8 ?- U$ @

. z- J# m- ?* D2 o/ g, I  s9 z0 S又修定的人,见色阴消失,受阴现前,就贪味受阴虚明之境。贪著不舍,深入心骨,心中忽然产生无限的爱欲。爱到极处,情动于中,欲境当前,就疯狂不能自持,见人都爱,变成贪欲。
# y2 h7 b) D+ Q  N% F1 u9 B& u & n7 Y$ w, h# H" t5 o$ w( L2 Y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  e2 Q2 W9 l  \0 N( J
5 [  c2 R0 U1 m* U$ r+ J这是定境之中,过于安乐顺适,而深入心骨所致。因缺少慧力,不能保持定慧均衡,故此变为爱欲。若能觉悟,不是证圣果,不贪恋安乐境界,继续进修则无过咎。若以为是证圣果,则有欲魔入其心腑,摄其神识,宣说爱欲就是菩提大觉之道。还教化在家居士,平等恣行淫欲。与其行淫者名持法子。因有魔力支持,故于末法时期,吸收很多凡愚众生,做他的弟子,多至一二百,甚至上千上万。等到魔欲满足,心生厌离,就离开修定者的身体。这时修定者,魔力既失,平时又无威仪德行,终于被控诉于法,罪行暴露,就难逃国法之制裁,死后还要堕入无间地狱,从此失去正受,沉沦堕落于苦道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现在美国有些XX,就主张多妻主义,妻子越多越好,导致XX群兴,欲魔侵入,专门投人所好,主张男女双修,证道更快,淫欲是天然之事,不须禁戒。还盛行换妻主义,这真是末法时期,欲魔到处盛行,致使无知青年,深受其害,令人痛心!7 [1 U* ?1 o; K
$ ]1 Y$ W% X. f5 P+ h: V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 Y+ R6 U+ T) Q1 n; C4 v

' v6 v% S- P, Q阿难!以上十种是修定人在受阴未破之时,以禅观和妄想,两相交战,故有这些境界现前。只是众生向来迷顽,又不知自量,不知本身原是生死凡夫,岂能一下子就能成佛!因此一遇著这些境界,便说已经证道成佛,怎晓得这是大妄语,将来要堕无间地狱的。; E' e+ T7 J; i/ [# B4 \! h+ [

' V2 [- J6 k; M; ~8 ~0 ~$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U6 _4 n6 R5 B/ p/ G. c1 y/ B  y9 `
( }( q# D& I" M
你们应当谨记如来的教诲,在我灭度之后,传示末法时代的修行众生,使皆能了悟这些道理,不要让天魔有机可乘。要保持修行人的信心,庇护他们的禅定,使能渐次进修,以达成无上佛果。
% \. @2 L; Z$ g+ R) v ; P2 x9 A6 M" I$ I4 S$ F5 Y7 S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o" T% y, [$ q5 r

5 @4 D4 O( Z) v9 ^3 ~阿难!这个修正定的人,已能破了受阴,虽然未得漏尽,但是他的真心,已能离开身体,犹如小鸟出笼一样,来去可以自由。真心本来是周遍十方,圆融无碍,但因无始执著,妄执幻躯为己身,把真心拘于身内,致不能自由。现受阴尽,真心才能离开幻躯,不为所局,亦可直升诸圣位。然唯有最利根者才能这样顿超。既然已能成就历圣位之基础,从这凡夫身就可以一直上升,经过三渐次、干慧地、五十五位(在第八卷已详明)以及妙觉共六十个圣位而成就意生身。意生身有三:(一)乐意生身、(二)性意生身、(三)无作意生身。现在所成就的是性意生身。经文:“意生身者,随意所到,身即便到”。故能普入一切佛刹,随意往来,没有任何阻碍。
1 N/ ~, F7 c: n: {: w. w
4 Y8 e& j8 P# J"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c4 ~) f2 i1 y! c

( \# L4 i8 `& U# f这人虽然已破受阴,得到意生身,但还为想阴所覆盖。譬如有人,在熟睡中,口作呓语,虽然自己不知说什么,可是这个人所说的话,言韵分明,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使清醒的人听了,都能明白。这就叫做想阴区宇。
( i. `  v' ~* j- ~3 `
& C, i! {7 z/ S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 L4 U' i; \/ ^- E7 ~2 F, H
, r7 H1 m1 _9 T八识心田所含六识种子,动相最为微细,叫做动念。动就有想,六识浮想,皆依动念而生。今动念既尽,则六识浮想无从生起,这就叫做浮想消除。浮想如尘,动念如垢,现在念尽想消,如去尘垢,本具妙觉明心,从此显耀。一伦生死:一伦即一切伦类之生死;首尾圆照:首即生相,尾即灭相,觉明之心既显,则一切十二类众生之生灭根元,都完全明白披露,叫做首尾圆照。亦即知其生从何来,死归何处,这样就是想阴消尽。众生依想阴而安立世界,还时常执著,遇顺境就生贪,遇逆境就生嗔,执著妄境,贪嗔痴等烦恼由是而生起,遂成烦恼浊。现在想阴尽,能觉所觉俱空,故能超越烦恼浊。反观想阴所由来,原来想阴能融通变化,能使心随境转,或境随心转。如心想醋梅,口中流涎;思踏悬崖,足心酸软。这都是妄想.而想阴是由意识妄想,融通前五识之所生,故上曰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9 d/ j# Z% L* {3 h + }, a7 d2 ]' c, y" t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U7 a/ Q( G! k4 F

0 @* w- w0 X9 j7 v! w' u7 y现在讲想阴十种魔境。第一种是贪求善巧。阿难!那个超越十种禅境的修定行者,受阴已尽而得到意生身,心离形体,来去自在,不再被受阴的邪魔迷惑。至此圆通,定意更加发明。可惜于三摩地中,忽然生起贪爱圆明,企求善巧神通,以便教化众生,广做佛事,于是心志猛锐来精进修定。
- b0 ^9 A; u% n3 ?& D
/ L0 v2 O; r, B6 a# d5 E" {5 J修行人能勇猛精进,想得到善巧、方便来说法利生,原属善意,无奈于定中起心动念即为毛病。何况贪求善巧,便为魔所乘而来扰恼。
* a  e: s' U, S; v) S$ u) u
4 v6 \0 m( a9 u1 G+ v7 w" g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6 O1 W) L/ I! g

7 k8 L  _4 z: X; Z1 ^' c' Z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魅,附在其人身上。什么叫‘有机可乘’?因为这个修行人一动妄念,或生贪求,魔便能乘虚而入。‘飞精附人’一句,历代诸家多解作附他人之身。但应该解作附在这个贪求善巧的修行人身才合乎情理。因为这修行人起一念非分之求,或求神通,或求知见,或求感应,故天魔才能得便,潜入其心腑,眩惑其意,使他随魔摆布。并不是魔附在他人身上。修行者未破五阴,稍不留神,随时随地都有著魔之危险。若云魔附他人,那么这个被魔所附的第三者与这个修行人又有什么相干呢?为何他要受此沦堕,目的只为了搅乱他人吗?这样解法就不合逻辑。解经要用择法眼,要具真知灼见。因此,不管历代经家如何说法,我则坚持是魔附此人,非他人。这些天魔力量匪浅,只要修行人一生贪欲,妄心骤起,即著魔著。0 n3 k% ?% @' q. X/ T3 F- N
; B: z" p3 A& f* \  j3 V
这时,天魔即附其身上,口说经法,令听受者信以为真,倾心佩服。而被魔所附的人,自己亦不知为魔所著,还以为自己忽然开悟,得到无上涅槃圣果。有人来这个贪求善巧之修行人处,他便升座为其说法,投其所好,极尽善巧方便之能事,又卖弄神通,能于几分钟之内,把自己的形体,变做比丘身,使来者以为是善知识,而生信心。或化作天帝释身,或妇女身,或比丘尼身,或独在暗室中,而身能放光明。修道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生执著,一执著便为境所转。要见有若无,不生欢喜,不生恐慌,不生讨厌,谨守中道,便不会受害。, u& K: Z- v+ y- B; F4 u

* v& N  F  p/ N+ \6 n" |" T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2 Z; O& V1 e+ E ; E: h& j; p4 p- i
这贪求善巧的修行人,就糊里糊涂被迷惑,以为自己真是菩萨降世,就信受这个魔的教化,动摇自己的定心,破坏佛的律仪,暗中还去做淫欲苟且之事。9 L7 e9 n& w5 O" E1 r7 d7 w
1 C6 ~3 N. y" G/ Q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 G( ^' i# [! M/ g/ R# I7 u, O9 H . q1 \7 Z' T4 V, q; C. w1 r2 l
那个被魔附的人,口中好说灾祥变异,或说某处有佛出世,或说世界末日,将来有水火风三大灾劫,或说某时有饥馑、疠疫、战争等灾难,致令听者心生恐怖,为求消灾脱难,竭诚供养,竟至家产全部耗散。
! \9 ]/ h" _; I" ^" T3 d 5 ?% Y1 ?1 S) l* ^+ S- l% O( @+ x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就是遇物成形的怪鬼,年老成了魔,受魔王的驱使,来恼乱修定的人。待他的定力破了,即心满意足地离体而去。那个被魔附体的人,现在已无威德,既曾经妖言惑众,败坏风俗,为害人群,他和徒众,当然都难逃王法的惩罚。阿难!你当先自察觉,知道是魔,才不致受其迷惑,就不会堕入轮回。如果迷惑不知,受其恼乱,失却定心,必堕无间地狱。, D! D8 b3 ~+ A8 n' w+ {

+ N/ Q  \0 d/ H1 v2 J: p如何辨别邪正呢?如果没有贪求,没有淫欲,那当然是正。如果贪求利养,专讲淫欲,贡高我慢,那当然是邪魔。就算这些人放光动地,有大神通,若他提倡贪心或淫欲,这种人都是魔王转世,不足一信的。就在这处要分别清楚! 8 H" e, {4 o  E% F, _4 @
1 x1 _. k' h( `/ B3 ?* L! L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T& a/ a, c: |2 ~8 v+ d. t
5 O2 f; L' U" n, x
这是想阴第二魔境,贪求经历。
9 [! Y: _& f; \+ c 0 a$ @* M) s" g, {, ]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来去自在,不再被受阴的邪魔迷惑,故圆明妙定能现在其前。但于三摩地中,忽然生起爱好游荡的心念,喜欢游历十方,仅此一念贪求,便为招魔之由。
! `9 C! I& t/ o$ p  f, d4 u
' o( M; l: g' [% |4 D/ I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v  f- H; |2 L7 \
! L$ _! |/ `, j) ~3 k" _4 D
这时,天魔觉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灵,附在其人身上,口说经法。被魔所附的人,不自觉知,反言自己已证无上涅槃。有人来彼贪求游历之修行人处,他便升座说法。他自己的身形,并无改变,但令听法的人,忽然看见自己坐在宝莲花上,全身变成紫金光色,不但一人如此,所有听众,皆是如此。于是人人欢喜,个个赞成,都叹未曾有!( O. ]2 w5 F+ E; h9 a

  |9 L" N8 Y7 a& w7 [3 j+ d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5 j7 D; _1 H0 o+ t
9 X' X" Q1 v2 c6 E/ n
修定的人就糊里糊涂地被迷惑,以为自己真是菩萨降世。遂依魔的教化,于是放纵淫心,亳无忌惮,乃至破坏佛的律仪,潜行贪欲苟且的事。这个被魔附的人,口中还好说诸佛应化事迹,指某处某人就是佛化身,某人就是某某菩萨,来到人间,教化众生。众人见他这样说,以为他亦是佛来应世,就益加敬仰亲近。受魔所薰,邪见日增,正见日晦,终至菩提种智完全消灭。. \1 F. Z5 [6 W6 D

! F% q4 ~7 J9 K9 w; N) g凡是自称为佛菩萨转世的人,皆是可疑人物。若他真是佛菩萨转世,他断断不会自我标榜或授意其弟子,吹捧其师,这仅是自欺欺人的手法而已。
4 L3 m' W# z# f# J7 K, L + ~4 M4 \- z* N! p# Y( x2 G- {  \  n" i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k$ P& z" U. j2 a' o8 @. u% q6 q% B$ ` . m( z5 g, ]1 a* X, r4 K! M! D
这是遇物成形的魃鬼。凡是魃鬼所到之处,都遭亢旱,最短者为半年,最长者为两三年,甚至五年。
: Q* @: A9 P' r  k
6 k( D% }1 Y  w5 J% u. ]  X5 O这魃鬼年老成为魔眷,故被魔王所遣,飞附人体。恼乱修定的人,目的既达,讨厌心生,就离其人体而去,被他附体的人,原无威德,既曾妖言惑众,败坏风俗,为害人群,故与徒众,都难逃王法的惩罚。你们应当先自觉察,知是魔境,才不致受迷惑,就不会堕入轮回。如果迷惑不知,失却定心,必定堕落无间地狱。) f( \! l9 S  ^' H* {' n

# C, `. A) o; R, a: Y# G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吻。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 e6 S% ]! o; _+ X3 ]& A# m/ C8 k* Z & N$ A: \; e6 q7 S: K  _
这是第三种贪求契合。; T9 W( t4 V' w0 Y9 B

- a5 x+ b3 _( p* K4 @9 ^; V8 N' k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来去自在,不再被受阴的邪虑迷惑,故圆明妙定能得现前。但于三摩地中,忽然生起爱慕之心,以为定心已达绵密,还贪求它能吻合妙用,以便上契诸佛,下合众生。于是澄寂精神,竭尽思虑,贪求契合。
* ~2 i. n# U( v5 V1 ?8 W
- y6 `7 E5 ?: ~2 l% S. c0 M! v6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n* K  s: Q0 V
) Q6 y- S2 O0 Z2 M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即飞遣精灵,附在其人身上,口说经法。被附的人,完全不知道是著魔,还以为自己已得无上涅槃圣果。有人来到这个贪求契合的修行人处,他便升座为其说法。这时他和听众外表都无改变,但能用魔力使听法者,在未闻法之前,皆能自然开悟,且能念念迁移,或得宿命通,能知过去未来;或得他心通,能知他人起心动念;或见地狱苦状;或知人间好坏等事;或口说偈,或自己背诵经文。使人人欢喜,个个赞成,皆叹未曾有。8 h3 ]2 ^& w" `# y$ u* W5 A* m  O

+ Z- {7 ^0 h% y% C7 f( f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 Z# w, Z, V) Q; T# e# P
' f5 h/ j$ t3 o6 R8 C& C这时,修行人就被他迷惑,不能察觉,还以为是菩萨降世,就跟他缠绵亲爱,信受他的指示,因而破佛律仪,失去自己的定力,还暗中去做淫欲的事。$ l" H$ C9 [) w  m( ~9 f" T

; \5 X. A( F+ Y# G. X4 Q% s: `$ J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8 ]9 o" n7 H0 C& x

8 T6 i9 S! [2 v2 W那个被魔附的人,口中又好说,佛有大小之分,某佛是先佛,某佛是后佛,其中还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也是这样。其实诸佛菩萨,具大丈夫相,已超凡俗男女之形,哪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之分?真是一片魔话!可是这个修行人,因被魔力所迷,以为真的已开悟,得到各种神通,便相信魔的话。于是认邪为正,将妄作真,舍弃本有之禅定修心,堕入邪魔的邪说罗网。
5 s  |" O. L3 L: V% h, F8 Y) w% v 3 C/ N' |. u% |  g+ j
现在很多人说他是活佛,他是菩萨,岂有此理,就是菩萨也不会自己称自己是菩萨。真正开悟的人,不会说自己已经开悟。因圣人应世,绝不会亲自泄露真情。所以凡是称自己是佛是菩萨的人,都是邪魔。7 k: I6 k2 @9 |2 U% B+ M7 m

, G7 R7 I3 ]: J6 Q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4 Y/ u9 g/ K' ?' O2 L5 m! f 8 X. A* z( _& {% D6 [
这是遇物成形之魅鬼,年老成了魔,受魔王之驱使,来扰乱修定者。目的既达,厌足心生便离体而去。那个被魔附的人,与其徒众,因妖言惑众,败坏风俗,师父和徒众,都难逃王法的惩罚。你们应当先自察觉,才不致被魔迷惑,不会堕入轮回。如果迷惑不知,失却定心,当然必堕无间地狱。邪师惑众真是:“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入地狱,弟子往里拱。”
. O7 A* d# T8 `7 R3 |$ {% B* k ! C. N9 D: |3 y& L5 R: L, x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第四种贪求辨析。
, {& R! b: \- y4 C
4 y! R4 F4 A8 \+ g5 A+ Y. M又受阴既尽,想阴现前的人,在修正定中,忽然喜爱穷究万物的根本,及物性之始终。于是提起精神,竭尽心力,贪求分析物理,辨别万物的变化。即此一念贪求,便为天魔所乘。* n5 X  V: c1 _% \% v* J2 y8 v

3 A2 u, n1 b6 h1 J7 K& d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7 o6 n1 U. @. a5 S" |: F! _ - i& D4 v# G! W: A7 u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即飞遣精灵,附在其人身上,口说经法。被魔附的人,完全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开悟,已得无上涅槃。有人来到这个贪求辨析的修行人处,他便升座为其说法。居然有威严之相,神通之力,能摄伏座下的听众,使彼还未闻法,已心欣意悦。师徒同惑,将佛的涅槃、菩提、法身等常住不变的圣果,说是现在即在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不辍,即是法身常住不绝。现在所居之地便是佛国,没有另外的清净佛土,也没有什么觉行圆满之金色佛身。$ f+ Q0 ]0 G9 J
" i! @! {- x' G+ Q6 }8 J! ]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7 L& V  s( z  o, W$ X

  Y; r7 u" K. y: B5 D这修行人就信受了魔的邪说,忘失了自己修定的本心。徒众皆以身心性命来皈依他,还以为父父子子递代相生之肉身,为万物变化之根元。这真是从来未曾闻过之道理!连那班愚昧迷信之徒,都当他为肉身菩萨。若推究他的用心,无非要破坏佛的律仪,暗中去做淫欲之事。
1 M' u4 S# j- K- [
9 U$ A; M" M7 V今逢末法,魔强法弱。人听到魔的教化,很容易便接受,且身命皈依,得未曾有。反之,若对他说正法,他却感到格格不入,或半信半疑。为什么呢?因为魔使用他的魔力来摄伏信徒,使他们身不由己,无条件地信服。假如叫魔王或邪师来讲解这部楞严经,他一定不肯的。为什么?因为这部经会揭穿他的西洋镜,把他的秘密,完全揭发无遗了。因此,佛法在西方肇始,欲楷辨邪正,莫过于用楞严经。此真是照妖镜,降魔杵,正法代表!/ Z8 w$ [5 S  m/ g$ S: X
* K2 v7 M" t/ c5 @* r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 d1 f: f- q* m( h) f: O 4 i% k. F$ ]( k8 @
又被魔所附的人,口中常好说:眼耳鼻舌皆是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你看!说得多么污秽,卑鄙下流!这样亵渎佛法,混乱真理之说,无非要诱人破戒,恣意行淫,以坏定力。而无知之辈,还相信这些秽语。6 W' d$ t1 }) I1 F9 d

/ Y6 j0 Q5 h" f; ^8 m" B; q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R* G2 X, ?7 T
$ |( d8 P+ [5 j& i- T
这是遇虫成形的蛊鬼,及遇幽成形的魇寐鬼,年老成了魔眷,受魔王的驱使,来恼乱修定的人。既达目的,厌足心生才离去。被魔附的人和其徒众,因妖言惑众,伤风败俗,当然难逃法网。你等当先觉察,才不致被魔所迷,而堕入轮回。如果迷惑不知,失却正定,就会堕落无间地狱。6 O6 f  V0 C9 d' K0 K, F( Z" @

. Q  O: }7 _. n3 j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w& y! Y$ D3 A$ [
- M* }3 j7 `8 G, C
这是第五种贪求冥感。6 m; M% n$ k8 J  G4 R# e

4 p7 h6 {9 m" ~想阴现前的人,在修正定中,受阴既尽,忽然生起爱好远劫的圣灵相感应,于是周遍流历,精研穷究贪求冥感。即此一念贪求,便为招魔之由。悬即远的意思,贪求和远劫圣灵或相隔千里之亲朋心灵互相感应。
8 J( `. w9 x6 n% W/ `' I1 T ) d3 X; @6 Q; N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
' O6 K9 f& Y! n/ L/ v
4 G. K5 z5 C. ?  P5 ~* E) w4 {/ [1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即飞遣精灵,附在其人身上,口中讲经说法。被附的人全不知道,还以为是自己已证涅槃圣果。有人来到这个贪求冥感的修行人处,他便升座为其说法。用魔力使得听众,暂时看见他的身相,好像千百岁的老翁,童颜鹤发,于是油然产生一种敬爱之心,不愿舍离,甘愿做他的奴仆,恭敬供养饮食、医药、衣服、卧具等四种生活之需,而永不会感到疲劳厌倦。而这邪师又使他座下的徒众,在心里知道他是他们前世的师傅,也是本生的善知识,因而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法眷情爱,如胶似漆,贴得不可分离,还叹为得未曾有。此乃因魔力摄持,故令徒众们情不由己,身心皈依于他。+ I1 g7 i* J3 O% m/ G
' ?8 H. v, P- K9 h* {9 I% ~+ f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3 k# G- |. ]% O, s: q* ^8 F
  v! _: {5 z/ u$ R0 _: @这修行人受了魔力,变成愚迷无知。而其信徒还认为他是菩萨降临,相亲相近,日夕薰染,信了他的邪说。便破坏佛的律仪,暗中去做淫欲之事。怎知他是魔呢?若他“潜行贪欲”,必定是魔无疑。关键即在此!# `2 B  S( m: Z  J

6 Q( S- x7 k5 q. m2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 G3 I8 _# h' W) M# @. s; e
, u! X& \' ?! O! j9 }受魔附的人,常好说我在前世,于某一生中,先度某人,那时他是我的妻妾,或是兄弟,现在又来相度,要和他同归某某世界,去供养某某佛。或说另有大光明天(就是魔王所居之处),佛就住在那里,那处是一切如来所休息而安居之地。而无知之辈,竟相信这些虚妄欺诳的邪说,致遗失本心,顺从魔教,为魔眷属。9 u" d5 W8 C  F( [
! N# I; }7 ?- I+ X% D1 B- _+ Z1 [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z6 u" P, V4 j

: n3 T2 |. x8 S这是遇衰成形的疠疫鬼,年老成为魔眷,受魔王驱使,来扰乱修定的人。目的既达,厌足心生才离去。被魔附的人,和他的徒众,因妖言惑众,伤风败俗,当然难逃王法。汝等当先觉察,才不致被魔所迷,不致堕入轮回;如果迷惑不知,失却正定,就会堕落无间地狱。
/ _. R5 D0 z8 Y; _
7 H( y% P) ]6 j) }3 s, s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 y+ q0 u5 K) {1 v8 p0 o
* e1 [7 k! Z/ u
这是第六种贪求宿命。1 J& ~* }4 i! s5 B$ G6 `

+ I: W+ q. A9 m! ?3 Y9 ?; R又修定的人,受阴既尽,想阴现前,在修正定中,忽然心爱深入定境,因而无克己修行,不避辛苦,喜欢隐居于幽僻的地方,贪求寂静。即此一念贪求,便是招魔之由。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经文“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应与下科“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对换,才符合跟随的解释。似是以前抄录之误。
, o5 V& b' x- x, C( \8 n. G8 \ ; o2 U  F  d# r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敛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谛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 m% ]  p& o0 m9 U
3 q2 h2 E. Z* A; ?9 I9 u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即飞遣精灵,附在其人身上,口中讲经说法。被附的人全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忽然已证无上涅槃。有人来到贪求宿命的修行人处,他便升座为其说法。以魔力故,令所有听众,都各知自己的宿业。或者就在说法的地方,对某人说:“你现在虽没有死,但已变了畜生。”又故意使另一个人,在其身后踏著他的尾巴,那人竟不能站立起来。于是在场听众,都完全相信不疑,更加倾心佩服!若有人起疑心不相信,他就马上知道,当场斥责那个不相信的人,来证明他有他心能,能知过去未来之事,令人更叹服。又于佛陀制定之律仪外,再增加一些苦行方法,诽谤比丘,说他们不能耐劳苦,又藉机责骂徒众,表示自己没有私心。又好揭露他人的私事秘密,大肆攻讦,不避嫌疑来表示自己心直口快。又常好预言祸福吉凶,到时也能完全应验,丝毫不失。$ o* g% v1 _1 B  f

' s& x/ U" Z$ u3 d1 P# W- b( v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o3 v! d; H' N& @0 k  g; y
9 d' a' ^& |# T
这是大力鬼神,年老成了魔眷,受魔王驱使,来恼乱修定的人。目的既达,厌足心生才离开。被魔附的人,和他的徒众,因妖言惑众,伤风败俗,当然难逃王法。汝等当先觉察,才不致被魔所迷,不致堕入轮回;如果迷惑不知,失却正定,就会堕落无间地狱。
' ]# [) V% z' `8 P- p6 r 8 ^. L- p% y4 a) r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D8 R8 K4 R' w, D  S
- }- \  b8 a, P4 x! y
这是第七种贪求静谧。3 V4 b6 ^) G: `8 Y) Q9 t

, o( j3 N0 u9 a6 _. \经文:“心爱知见”应作“心爱深入”;“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应作“克己辛苦,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即与上一段经文调换,才符合跟随之解释,似是以前抄录之误。
8 ~( k# l3 N1 E& ^" F! c( o3 w, s/ s* M ; o- u( s5 W; T2 I* R
这个受尽想现的善男子,已不遭受阴的十境邪思所惑,且能发明圆通妙定,但于妙定中,忽然生出爱求深入的心,故此克己求证,不计辛勤,愿意隐居于寂静的地方,来贪求契入妙理。
* U% a1 ?& S# @& G# n
& g  k  Q/ O7 D- V, t* r& k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9 G% J: c# g% @. ~! Z 9 o' o) B$ Y% w: Q6 c+ i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即飞精附人,口说经法,而被魔附的人全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得无上涅槃。若有人来到贪求静谧的修行人处,他便升座为其说法。& L* z* n0 v" I( D  t

. f/ `5 w* D( I8 E6 h'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谛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5 G6 M; S. x" r8 P+ l5 F; L / T" n# T7 p( B5 h5 S5 O
受魔附的人,于说法处,无端得到一颗大宝珠,或者有时他又变做畜生,口里含著宝珠,或种种杂色的珍宝,如宝印宝瓶之类,或衔著简册书籍牍符,印信之类,以及种种奇异之物。起先是交给其人,随后就附在其人身上。或者诱惑听众,说有明月宝珠,藏在某处地下,果然那块地,竟有闪闪的珠光照耀著,遂令所有听众,都叹未曾有这种经历。他又喜欢食药草,如菖蒲黄精之类,不吃饭菜,或者有时只吃一麻一麦,但是身体不瘦,反而肥满充实,皆由魔力支持的缘故。有时,又诽谤出家人,不修苦行。有时,又咒骂自己的徒众,饱食终日。他不怕别人讥讽嫌厌,口中又好说:“某某地方有什么宝藏,某某地方有多少圣贤隐居。”跟随他去查看,又往往见到奇异的人,所以大家都很相信他。- u$ ?4 t5 @. |5 W. O; j6 y

; z/ q. d4 z" H! V! W% E余(宣公)在香港时,曾遇一人,专做扶鸾降坛之事,为人求福求富贵等。他说他不用吃饭。那么,他究竟吃什么呢?他吃核桃。因核桃营养非常丰富,有补脑之作用,故他不餐佳馔,而形体肥充,精力充沛。与经文所说的阴境是一样的。
( ?) @4 m0 t; ]4 Y 2 a( F: m) [$ |% [3 L4 R  _1 p* f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9 ^4 N% A+ X( }
+ `' S3 p- s" y这是山神、林神,或是土地城隍,或是川岳鬼神,年老成魔,做魔王的使者,专门宣说淫秽之事,来破坏佛的律仪。又常和他的徒众,一起暗中追求五欲:财、色、名、食、睡。有时好像很精进,但不修禅定,专修无益苦行。或专吃药草,或专吃树根,或忽喜忽嗔,忽勤忽怠,一切行为没有一定的标准,来恼乱修定的人。等到目的已达,厌足心生便离去。可怜被魔附的人和徒众,因妖言邪行,当然难逃王法的惩罚。你等应当先觉察,不为所惑才不至堕入轮回;如果迷惑不知,失却正定,必定堕落无间地狱。
7 k$ K% I: J- x5 x! b
" p  ?% ^6 V: `/ T6 z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1 Q# ?4 v! j" l) a  @" w. ?
. b( e. [# D0 z+ U这是第八种贪求神力。9 P7 Q) J7 l& ]; u& ?" g

) ]' }( ?% k, A$ D& T% b又受阴既尽,想阴现前的人,在修正定中,忽然心爱神妙莫测,通达无碍种种变化,由是研寻变化之根元,贪求神通的威力如阿罗汉的十八变: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自在变化,即此一念贪求,便是招魔之由。7 u- M# |; v3 |

) n1 _8 E, v8 u0 |4 M! J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谛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8 e: V% \3 R, [/ [8 m' Q

1 Z( I- V0 l. [1 Y0 [- S6 m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即飞灵附人,口说经法。而被附的人完全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已证无上圣果。若有人来到贪求神力的修定人处,他便升座为其说法,来表现神通。有时用手执取大火光,有时以手撮开火光,分置于所有听众的头上,火光烧高数尺,但不觉热,也不会烧著头发。有时在水上行走,如履平地。有时在虚空中安坐不动。有时走入花瓶里面,或走入囊袋里面。有时穿墙透壁,全无障碍。唯怕见刀枪,因虽有神通,但欲念尚存,身执犹在,故怕受伤。又自称是佛,以一个俗人,身穿白衣,居然敢受出家人的礼拜,还大胆诽谤修禅行者,说为冥坐狂参。诽谤律学,说为小乘教义。有时咒骂徒众,以示无私,揭人私隐,以示正直。全不避讥嫌,全不知顾忌。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称为佛是坏佛宝,诽谤禅律是坏法宝,受比丘礼拜是坏僧宝。若相信这种邪言邪说,当然是断三宝种,种地狱之因了。
! S' z: e! w' i& S ) T, z4 S: c/ D7 ~9 O9 R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k+ `& q% J& _9 H% {6 T7 [, z

5 Q7 B3 `7 d, d这个被魔附的人,开口就说神通变化,自在无碍,有时还可以使人看见佛土。这都是鬼通妖通迷惑无知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神通。有时又赞叹男女行淫,说是可以使法身常住不绝。他不但不诋谩这种尘恶的犯戒行为,竟将最卑鄙肮脏的东西,作为传道的法器。  V: N& i  k% X& A

3 ?$ ~1 l( I- F. R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河精土经。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3 c; T/ @0 N+ Q( s1 `# F
7 G$ R5 }. @: i% O) s# k
这是天地间的大力精怪,或者是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或者是一切古木异草,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积劫而成为精魅。或者是守天宫之龙,这伏藏之龙,窃天之灵,盗物之精,而为妖魅。或是寿终之仙,再活时又变为魅。或是仙报既尽,计年应死,而形骸不死,致为他怪所附,年纪老了,而变为老魔。这些鬼灵精怪,都做了魔王的跟班,受魔王的驱使,专来扰乱修定人。等到目的已达,厌足心生便离去。可怜被他附体的人,和他的徒众,因妖言惑众,为害人群,当然难逃王法的惩罚。你们应该先觉察,不为所惑,才不致入轮回;如果迷惑不知,就失去正定,必定堕落无间地狱。/ @7 C7 W+ f. l9 }
; S0 R5 E: `' s9 b7 g# z9 L+ N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5 Y* T& m# {$ k1 g) Y) R' Z6 t4 v
# s' h0 Z/ s) j( s' l' ]
这是第九种,贪求深空。7 l: P! {: Q( v+ I3 w
; n! r9 ~: I. l- b  o' g
又受阴既尽,想阴现前的人,于修正定中,忽然生起爱入寂灭的心念,研究万物变化的体性,贪求最深的空理。不但希望身境俱空,并想沉没自在。这一念贪求,又是招魔之由。
+ i$ N* \5 O! R4 R( L ) m0 N4 q% u) Q) U# L) N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3 H! [$ a3 T/ u: d9 ?# N7 Q/ i

) N% d# t3 F  g  U+ g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即飞精附人,口说经法。被魔附的人完全不知道,反以为自己已证无上圣果。若有人来到贪求空理的修定人处,他便升座为其说法。于大众中,其体忽然消失,大家都空无所见,复于空中忽然出现,隐身现身皆得自在。有时身体透明如琉璃,有时垂手足,发出旃檀香气。或解出的大小便,甜如冰糖,来炫异惑众。又时常诽谤戒律,轻视出家人。
+ I8 B" Y3 q3 Q! \
" U7 J) I, h: p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 r" u8 @4 S6 h0 T2 Q 6 O$ @( L, c5 \9 c& J
口中常说没有因果报应,一死就永远消灭,并没有再转生的后身,也没有什么凡圣迷悟的分别。既然以断灭为空寂,故此无碍于淫欲,因此暗中常行贪欲。受他淫欲的人,叫做持法子,接他传授断灭心法,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z1 Z, C/ R+ M1 p- B$ t7 O

. H1 ], p3 ?, F0 i) {3 H$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J: i# P. ]8 b) C  t) i9 M
5 e+ u8 e. T0 E$ C7 x4 C* \
这是日月薄蚀的时候,精气落在金玉芝草、麟凤龟鹤上,经千万年不死,就变为灵,出生国土者,则为物仙、禽仙、兽仙。年老成为魔眷,受魔王驱使,专扰乱修定人。等目的已达,厌足心生便离去。被魔附的人,和其徒众,妖言惑众,为害人群,当然受王法惩罚。汝等先觉,才不受惑而入轮回;如果迷惑不知,就失却正定,当会堕落无间地狱。6 K' |; R  V4 J6 T0 |
4 M/ R- a) G* V7 p. e& m* q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 V7 d( h* ~3 K6 @/ J: h 8 X+ _+ S3 N" T: c
这是第十种,贪求永岁。
% U  l8 c7 V8 G$ ^3 b6 _
: U) [1 @5 H; _. Q又受阴既尽,想阴现前的修行人,在正定中,忽然生起喜爱长寿的心念。于是辛勤地研究几微,贪求长生不老,舍弃三界以内,有形的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六道有形众生,寿命有长短之分别,体质有大小之段落;变易生死是三界外无形众生,只是心念变迁转易而已。)立刻希望获得无形的变易生死,而得细相常住,这一念贪求,便为招魔之由。7 V8 E2 ?% M& _5 e/ x% ~) Y4 t5 E* D

3 L: x3 B5 Y# V9 Q4 Z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 I, X- y# E9 w- {- J; Q3 v - q3 h  G7 F- V'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即飞精附人,口说经法。被魔附的人完全不知道,反以为自己已得无上圣果。若有人来到贪求永岁的修定人处,他便升座为其说法。常常说及他方世界之情形,虽相隔万里,但能于转眼间,来往无碍,又能把他方世界之物,取来作为证据。或在某处一室中,相隔不过数步,而令人从东壁行至西壁,急步行走,可是经年也走不到。由此证明他可以使地伸缩,令人见之更生信仰之心,以为是活佛出世。4 Z" O/ @3 t8 I; P) z

! v9 A* Z- S" ]/ _" a$ Q: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0 b6 s/ ~, Z) N

2 |4 U1 M- m1 {7 z4 y他又常说:“十方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子,诸佛也是我所生,世界是我所造。我是第一位佛,现今依旧生存,可见寿命长久,无人可及。我是自然而成的佛,不是因修才证得。”, I6 a7 h  b% c% J# R* l
% X5 M0 e7 ^$ }6 Z' m# a) C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6 e1 d5 m9 A7 N7 C  W# V1 z; C7 ~ ! I1 S, Y1 ^3 s5 z" K; O2 {: ^8 B
这是住世自在天魔即六欲天波旬魔王,使他的下属,遮文茶即役使鬼,译作嫉妒女,及四大天王所管的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译作啖精气鬼。他们如已发心皈依三宝,便作护法神。还未发心皈依者,就是害人鬼,便受魔王驱使,专来扰乱修行人。现在见修行人定心虚明有漏洞,有机可乘,就来吸取他的精气,以滋养其魔躯。或者不须要跟著其师,这贪求长寿的修行人,亦可亲自见到魔王现身,口称善金刚坚固之术,可令他长生。然后现美女身,引诱迷惑他,和他盛行贪欲。未及一年半载,吸尽他的精气,使修行人肝脑枯干,精血消竭。又常自言自语,实在是与魔谈话,别人不知不见而已。任纵妖魔摆布。那些愚昧的听众,也不知道他是妖魔附体。一旦妖魔离体而去,是人难免受王法的惩罚,但在未受刑之前,早已精竭力尽而死。汝等当先觉察,才不被惑而堕入轮回;如迷惑不知,失去正定,就会堕落无间地狱。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
% N" t2 D8 @  I& t& L7 o" D& W % F2 I; I* ]0 ~' z' c; i+ c. @7 d
阿难!你当知道这十种想阴魔,将来在末法时代,于我佛法中,假借出家修道为名,实则企图破坏佛教,或是附托别人身上,或是亲自化现各种身形,都说已得到正遍知觉之佛果。
( E9 ]1 j9 {2 h6 }2 d ( \& T& b& ]; p$ m' P1 x
佛在世时,魔王每欲破坏佛法,但摄于佛威故不得逞。及佛将涅槃,就如众魔说:“汝等不应破坏佛法,而应守规矩戒律来拥护佛法。”但魔王说:“我不会守规矩的,我还会在你灭后,依法出家,穿你衣,食你饭,然后专在佛教中,来破坏你的佛法!”佛听后只垂泪说:“那太毒辣了,我亦无奈汝何。”所谓“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所以只有警告弟子们,要小心修道,不要让魔有机可乘而来破坏。这五十种阴魔,说得这样逼真,目的在让后世学佛者,知所警惕而已。
1 v2 }: z( N& a! n1 B" I, i. |
4 \% q/ i; v9 Z5 W" B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5 L/ X! y9 M( T8 A8 a* f! l- ]
* w4 v2 A' }0 P" m6 R赞扬淫愚痴,专来破坏佛制的禁戒律仪。如前说的十种魔附的人,和他的徒众,以淫淫相传,遗害后世。这等邪妖精灵,迷惑修行人的心腑,令人不知不觉,终于陷入魔网。近则于佛灭后九百年,多则三千年,那里去圣更远,根基日薄。原欲真心修行的,反误入邪道,终成为魔眷。命终之后,必沦为魔民,亡失正遍知的佛理,而堕入无间地狱。+ m' C" B  x0 g4 y

" O- A$ U3 N9 n2 [: Q2 V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百世三千年。虽然被魔迷,但真性还在,不会即成为魔眷。要经过一段时间,近则九生即九百年,远则百世即三千年,真性完全埋没,就成为魔民。由此可知,修行人若不小心专想邪念、行邪行,就慢慢地埋没天良,培养魔性。但这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成长,才正式成为魔眷。. K: I6 h0 _, Q" u) t

: c  J" t: h; O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s" e" z' u4 r: n; Y
& b9 T3 |7 {5 e3 r4 z" g! s
阿难!你现在不须急取寂灭涅槃,纵然得到无学果位,还要发愿留在人间,于末法时代,发大慈悲心,来救度正心修道的众生,使他们能真修正定,慧眼圆明而不著魔,才能得正知正见。我现在已度你出生死苦海,你若能依我的嘱咐,传示末法众生,就是真报佛恩了。
; k; g% ?$ N/ L( {7 u5 H+ \
! {. ]2 G4 k( a末法时代魔强法弱,邪说丛生,偶一不慎,即被魔惑,失于正念,而堕魔网。故佛说此楞严经,使后世凡读此经者,都能明白五十种阴魔境,还要传示后人。佛陀不止咐嘱阿难一人,更要一切修行者,知所防备,才不致受惑而沦为魔眷,这才是真正报佛恩。
# J; ?% r8 X( y! u, w7 ]5 c# g( p
2 e. m& c7 a' q% B8 ?9 x8 g# c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 A9 L! k! g( R' P& x7 S ! r+ k5 a$ s, O
阿难!以上所说的十种禅那魔境,都是观照力与想阴交战于心中,互为胜负所致。若想阴胜于观照时,就会现出这些魔境。众生迷顽无知,又不自忖己德,量己能力,一遇到这些境界现前,不但不能识别,还惑魔为圣,自言已得无上涅槃圣果,成大妄语,以致堕落无间地狱。
- J7 `9 D$ C: r
5 T9 k1 x% _% ^6 T  z3 `7 b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3 ~" |: f" n& X( P4 m  M" |$ J! }

/ I( A: \" g& _& s6 M你们必须谨记如来的教诲,在我灭度之后,传示末法时代的众生,使普遍明白这些道理,不要使天魔有机可乘,要保持修道者的真心,庇护他们的禅定,使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3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1樓主 -- 兜率净土2 Q: x8 y, F. H1 ?: O5 x" o
“啊弥陀佛”非佛号!“啊弥陀佛”教义是魔教!群贴汇集(34)
& Q6 U( P% K9 T. x西方,是你现在报身所在地理位置的西部方位,不是你现在报身所在的本地本土本国!9 T8 ]: \) ~& Z1 Q( R& y% Z6 M
阿弥陀佛 ( ē mi tuo fo ),梵文 Ami –buddha,为西方极乐世 ...
; i! t# Y. L& F3 O( R+ Q8 h兜率净土 发表于 2009-9-21 05:19
9 P2 o2 q, o3 W6 z4 k2 K3 [

; O  |  @0 W7 T* U( k# u读了两次,字句很长,不太明白,好像很多地理方位,请问是否走错方便不能成佛?在虚空中,请问如何訂定到方位?
6 Q$ b  ~7 U: W# @6 L* k! V( C, a& e( C
- q- w8 m: y, X# h* C禅宗六祖慧能的无相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4 K2 d: u% A" k; A" J6 A; j

4 E$ U! V: y; U再以六祖坛经内六祖初会五祖的精彩对话:慧能回答五祖:「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请问心中有佛,只是读音不同,有何不妥?
鲜花(85) 鸡蛋(0)
发表于 2009-10-11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贤哲各张门户,兰菊竞美者,是往昔之梦。' h; W, r+ \$ Y
今鱼目充市,珍珠稀也。! @1 T7 A; ]# {
究教行而无精舍,
8 H/ h+ m  |' L$ X叩草庵而无明匠。% t( a7 M7 B; U+ s: T
庸学辗转淤泥而乱辙,
4 k: i* M8 G' ~8 R& }法灯明灭。
* z0 @) O1 k2 v# Z悲哉!* V0 Q' i* R0 W4 }% I5 A* L
唯感叹佛菩萨的慈悲,
7 m9 m6 N5 d' _$ }$ _此儿戏有朝一日亦会成为彼解脱的因缘
- t' o; ^# G# P" k  o叹法之可贵
2 p1 X+ @, ?/ p$ b- V觉汝辈之可怜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 07:04 , Processed in 0.20911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