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网家庭旅馆 爱网家庭旅馆

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9|回复: 4

美国相撞核潜艇和军舰驶入巴林港检修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2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2009年03月22日 20:18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 M9 Q" V) c# {% ]3 C, X1 \5 o# i  总部设在巴林的美国第五舰队21日宣布,在海湾地区霍尔木兹海峡水域发生相撞事故的美军“哈特福德”号核潜艇与“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运输舰当天已驶入巴林萨勒曼港接受检修。 " Y6 p3 s0 F; y% l# p) n; d" I8 d) U

1 |! V5 Y" ^7 Q  美军第五舰队发表的声明说,两艘艇舰目前均停泊在萨勒曼港,接受进一步的毁坏状况评估和维修,相撞事故的原因则仍在调查中。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两艘艇舰在相撞前很可能没有进行信息沟通。
1 d& n: u- R: x7 W- [  F1 w0 ]" u6 S# P4 s* `+ U
  第五舰队此前的声明说,两艘艇舰在发生相撞前都是按照既定部署,在波斯湾地区执行安全任务。
2 A3 M7 _" S! e) @( Q) A* i* O. L1 M+ s. i2 v
  美军“哈特福德”号核潜艇与“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运输舰20日在海湾地区的霍尔木兹海峡水域相撞,“哈特福德”号潜艇上的15名船员受轻伤,但其核推进装置未受影响,“新奥尔良”号的油箱发生破裂,造成约2.5万加仑(9.5万升)柴油泄漏入海。 " q1 a1 \  k* j8 {- w

2 \) s; d0 {  Q3 B1 ~  由于全球每天有超过30%的石油运输需经过有“海湾咽喉”之称的霍尔木兹海峡,相撞事故发生后国际油价一度显著上涨。(记者李震)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20日,隶属美海军第五舰队的“哈特福德”号核潜艇与“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运输舰在霍尔木兹海峡水域相撞,事故致使核潜艇上15名船员受轻伤、运输舰柴油泄漏。幸运的是,潜艇的核推进装置没有受损,事故也未对霍尔木兹海峡水域的航运造成大的影响。( u/ k, b3 z5 A
5 \' N$ ~! m% R/ [
    新鲜,核潜艇撞上自家运输舰
0 j) p8 o3 N% {$ Z: p( X% ]4 ]8 F- z9 d( F' M$ w; j0 g8 x
    一般情况下,不同国家的军舰、商船发生碰撞事件的概率比较高。但像这种自家海军内部相撞的事情还是头一遭,更何况发生在世界上最强大、也是最老练的美国海军身上,更让外界疑惑不解。
9 l% G5 l; j( o: K7 \
& S; |' z) I# w: F, {5 g    尽管美国海军没有说明事发时的具体情况,但第五舰队发言人表示,相撞的潜艇和军舰都是按照既定部署在该区域执行安全任务的,两艘相撞的舰艇当时都在执行“海上安全作业”。
- O1 p# u& t6 _8 T1 I( \' j; Q1 M! H; o+ Q3 t
    “哈特福德”号属于“洛杉矶”级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第五代攻击型核潜艇,也是世界上建造批量最多的一级核潜艇。该艇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主要承担反潜、反舰、对陆攻击等任务。而“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运输舰则是“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的第二艘,该舰能够运载360名船员和700名海军陆战队员。
# M( X/ ?* S+ S4 O% x6 u( E5 C3 o! T& |' S8 `
    面对这不可思议的碰撞,美国民众极为震惊,许多网民甚至认为美国海军的实力正在减退。有的还调侃道:“现在美国海域的鲸鱼要小心了。”并借此将矛头指向奥巴马“缩减国防开支”的意愿。 & d" Y- {4 F! g7 @* n
5 s( j! E0 p& I6 b6 w* ]; S8 q) v
    是偶然事件,还是人为因素 1 P; S9 Q$ M- _% [0 \9 n: ?

: u4 k( e8 m0 H$ x    有意思的是,这已经是今年第二起核潜艇碰撞事故了。今年早些时候,英法核潜艇曾在大西洋“亲密接触”。而就在同一海域,2007年美军的核潜艇就曾与一艘日本船只相撞。 5 O* y* W, Z, d, \5 }

# h0 I% S. B4 P6 b4 f0 K    事件发生后,尽管军方在极力淡化事件的影响,但外界对于相撞原因还是进行了广泛猜测。截至目前,虽然有所谓的探测盲区说、上浮违规说及复杂海域说等等。但事实上,指挥失当仍是此类事故的最根本原因。 0 j! @; V: N/ [$ p" L) R- W
% }! X4 @0 g' K! \* t
    一般情况下,每类潜艇事故都带有本身特有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艇体结构和技术上的原因。结构和技术上的原因是在潜艇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如设计水平低就往往会使潜艇的平稳性、机动性和结构强度不够,或抗爆和防火性能差。造艇中不合要求,材料、工艺等不过关,都会留下后患,导致严重事故。 * k9 m4 |4 F) `& R
1 C( V2 L+ N, t# w+ _8 c3 w
    另一种是在航行条件和紧急情况下出现的原因。航行条件下发生事故,多是艇员对潜艇的性能掌握得不够,或对航区的水文气象和水道测量的条件不甚了解等。这种事故多系艇上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如不善于使用探测手段、不精通操艇技能或缺乏操艇经验。
. o5 r8 w3 ]/ e
: G: L; a0 d. t- b    这其中,责任过失最为可怕。出现这种事故往往与艇员责任心差、玩忽职守、麻痹大意,甚至违章操作有关。
4 w9 c/ m( t- R* `; Y0 p6 l& j5 F6 u# S
    2001年2月,美国“格林维尔”号攻击核潜艇将日本“爱媛”号渔业实习船撞沉,就是上浮前没有按规定执行海面观察造成的。针对这次碰撞事件,美国列克星敦研究所军事研究员罗兰·托马斯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类事件太不同寻常了,“你不得不认为其中一艘舰艇的船长可能要承担主要责任。”
+ ^9 Z  P/ k' u& |$ P" A2 y/ E
: ~2 ]# B, U, V# b  B  x, R    潜艇非战时事故“杀手”多
3 _: u3 F5 T% \6 o1 X, c' B
' B1 r" S, d6 G7 L    潜艇是海军的主要兵种之一,具有强大的突击力,能长期隐蔽地战斗在海上,对敌海上交通线和岸上重要战略设施造成很大威胁。但潜艇也有致命的弱点,主要是储备浮力小、抗沉能力弱、构造复杂,操纵难度大。加之潜艇主要活动在水下,生存环境十分险恶。
  ~4 W- V6 ]) |5 }' {% i
4 ?1 V( a* j0 ^    潜艇作为一种武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潜艇自出现伊始就命运多舛,其发展历史一直为悲剧性事故和灾难所充斥。
  f) T1 k( |+ J, m' _9 t1 D5 ?3 }# |/ R. u
    潜艇事故的性质和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火灾与爆炸、海上碰撞、进水、搁浅、触礁和遭遇风暴。 * _, }: ^1 C: A( H# F, d8 U( [
7 {! w+ @% t! d. @
    潜艇上发生火灾与爆炸的事故最多,损失也往往非常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核潜艇发生各类大事故136起,其中火灾爆炸事故就达37起,而导致沉没的就有6艘,占核潜艇沉没总数的一半。 ) e5 }$ r4 \7 h" i0 f3 H4 F
! A/ h+ R) C  X: b" ?# Q
    对潜艇来说,碰撞事故也具有致命性。战后潜艇在海上由于相互碰撞造成的悲剧也相当多,在潜艇沉没事故中,碰撞沉没事故占20%以上。这其中有与水面战舰之间的相撞,也有潜艇之间的相撞。原因有的是艇员的责任过失,有的为自然条件所致。 3 \5 F& e! d, ~) P% F0 ?* j

, L" a2 R2 n/ V% p% Z2 f! c    在所有潜艇事故中,进水事故比较常见,主要是指海水从各舱口、通气管和鱼雷发射管灌水以及各种阀门、接头泄露等。而且不管是爆炸还是碰撞,最终结果都会导致进水。
# g3 {' C$ e, E  n" P2 g2 ~- U) n/ k6 U0 ]7 a) O( y
    此外,由于搁浅、触底和遭遇风暴而造成破损与沉没的事故也常有发生。
5 p, i( e1 l! \& g. {: q2 \
) k. U4 R* ~) I( W7 d( q( J    核潜艇非战时事故不可小觑
1 v0 B! ]4 X$ p( t7 x, p/ i1 x: g7 f$ f' v8 E0 s: k% {
    非战时潜艇事故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它的后果没有战争带来的后果严重,但事实并作如此。 + |" @/ q0 r) k+ l$ O

+ G( T, r  P! ^! I$ n8 ~8 [! L; z    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纷纷开始研究潜艇作为攻击武器的可能性。但这个过程始终充满危险与失误。早期的潜艇面临着许多潜在危险。潜艇电池的气体和酸性物质泄漏,鱼雷爆炸和意外碰撞夺去了世界上几千名水兵的生命。
( a; j+ W8 X1 g3 J0 T/ f2 e2 u$ I( Z" b. s$ l& g. ], G
    世界大战期间,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建造规模更大、性能更好、杀伤力更强的潜艇。许多力图扩展自己舰队的国家不停地进行各种类型的潜艇试验,结果却造成更多的潜艇事故。
" a+ d) c" N1 n2 X6 C( Z( u7 }6 U  \
    战后,潜艇的发展因核时代的到来而受到巨大推动。核能让潜艇充满无限活动的可能,核潜艇可以在大洋的深处神秘地任意穿梭。但任何核潜艇的沉没都是灾难性的事故,因为它们所产生的核辐射污染可能会给海底生物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 4 D- O/ f. i. h& D

2 Y" S7 }7 M, {+ b% j) Z/ q; i    从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虽然此类事故发生率不高,但其危害相当严重。
3 k$ g4 K. D, {+ S  q0 h" W% F. D+ L  ?  r, ?4 [0 Y/ e* q
    1961年6月,苏联“K-19”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反应堆冷却系统管路爆损,艇员全力抢修,造成两人患急性放射病死亡。1985年8月,苏联“K-43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船坞内排除故障时误操作引起反应堆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环境受到污染,艇体严重损坏。
3 Q' W5 [, ~. V( ?, u; O
/ n- C! x; |* G2 U1 q+ j    目前,世界上共有6艘核潜艇静静地躺在大洋深处。其中一部分神秘失踪在大洋的深水区域,其核反应堆和导弹也随之永远与水草为伴。尽管一些科学家声称沉没潜艇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因为大部分的失事潜艇都“躺”在大洋深处5000米以下。但仍有人认为,随着海底核反应堆和核导弹的数量增多,污染世界大洋的可能性在不断升高。 + x  B* N5 _# g! _0 N; J

& F" X* S! n( M3 ]# M    总的来说,今年发生的这两起核潜艇碰撞事故的危害并不严重。但问题在于,我们不是每次都能如此幸运。特别是当潜艇发生事故时,官兵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训练水平才是能否规避风险的决定性因素。 , g# e/ W' I: ?" `- U7 ?- n% }1 I% z
! k1 a; Y" @' s$ E* x5 _# t
    从这个角度看,积极预防是根本,保证潜艇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是前提,而潜艇长指挥能力和自救训练则是化险为夷的“关键”。(孙晔飞)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家潜艇撞军舰泄战略:美欲扼紧"世界油喉"

核潜艇撞上自家战舰 4 L0 L6 }  w/ |9 I  j. w, \1 y7 U, [
' v" i( G2 ~6 X; h4 Z- p
    20日凌晨,搭载有1000名海军陆战队员和200名水兵的美国海军“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运输舰,正缓缓驶过霍尔木兹海峡。并不深的海面下,“哈特福德”号核潜艇也在悄然潜航。“新奥尔良”号与“哈特福德”号是同向航行。 ' b& G4 K% {) x$ I; i# d
, y( k& L( R* V8 L5 s" _
    1时,“哈特福德”号的官兵先是听到金属撞击与刮擦声,艇身紧接着剧烈晃动,猝不及防的人们纷纷撞在坚硬的舱壁上,15名官兵不同程度受伤。“新奥尔良”号上的乘员也感觉到了撞击。
" ~! a" G. e3 w9 M" u
5 R  D; d, B1 J7 I1 N* e* a. U. t% X    美军第5舰队事后发表的声明称,“哈特福德”号与“新奥尔良”号都有轻微损伤,后者出现燃油外泄现象。两舰正各自向最近的港口航行,15名受伤官兵也已重返岗位。
: V3 E8 I# `; `; }& N' T8 P
! a. C: @3 Z$ V    3月22日,华盛顿的美国海军官员向美国有线新闻网证实,两舰已经进泊巴林港。“哈特福德”号的指挥塔受损严重,但其推进系统没有任何问题,核反应堆也未出现异常。
. O, I% E" i- r* b! y, L3 F( ?! W  V' m3 d" J
    “世界油喉”最受伤   [. G2 u+ Z4 k& x3 d

2 ^  E0 C, ~  T2 p# ^, ]    这起罕见的核潜艇与水面战舰相撞事故,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 _6 C( _9 z0 F) J( j* v6 L; F0 D6 A! i% k. c
    美国《洛杉矶时报》3月21日透露,“哈特福德”号核潜艇的上半部损伤很大,尽管初步评估“可修复”,但需要耗资700万美元。而“新奥尔良”号油箱破损,未来一周内无法行动,这直接影响了美军中央司令部的部署计划。 3 o1 p# |! ~; n  v  j0 e( t
5 w5 _! D! E/ P5 N! [: Z' P, {
    同一天的美国《圣迭戈论坛报》则报道称,“新奥尔良”号的2.5万加仑(约合9.5万升)燃油已经泄漏。不过,中央司令部海军发言人简·坎贝尔中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未发现海洋环境遭破坏的征兆。“我们正根据风向、风力和洋流方面的数据,采用一定的计算模式进行搜寻……目前还找不到一点漏油的迹象。”
: o+ \+ ~* Q+ C4 C3 c$ X% w
) ^' f  h6 U+ q  Z    尽管军方声称这起事故并没有影响霍尔木兹海峡的航运,但国际原油市场却立即产生反应: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当天一度上涨0.39美元至每桶52美元,创4个月以来最高。美国TFS能源期货有限公司外汇交易市场负责人艾迪生·阿姆斯特朗说:“只要霍尔木兹海峡有事,油价都会出现上涨。那里流域狭窄,船只密集,情况变化无常。” % ~6 ~! i8 w2 z; S& p1 H1 b
" o: @# v4 a; Y$ i0 y4 H' q
    国际经济研究机构表示,有“世界油喉”之称的霍尔木兹海峡,是本次事件中最受伤的一方。
. M& I, G. D2 B" F5 @# O+ `4 D  F( B. ]4 s( e5 T
    海上新战略杀机初露 ' |  A5 I/ B  F5 A

- s) Z* L* k! o$ F    事故发生后,一些专业人士对其深层含义作了解读。 3 d' S2 l2 }- f+ p* w" q

! Y# p, p( N( j% i- }8 E" Q    尽管美国海军没有说明事发时的具体情况,但21日的美国《海军时报》透露,“哈特福德”号当时是在“水面以下没多深”潜航,又没能及时同外界联络,所以潜艇艇长要负起避免相撞的责任。不过,曾于上世纪80年代指挥过航母战斗群的退役少将盖伊·扎勒表示:“霍尔木兹海峡的水文环境相当复杂,因为过往船只太多,噪音十分大,这对于潜艇艇长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事实上,美军潜艇两年前就曾在同一水域和日本油轮相撞。 ' ~" k2 Y. D2 c# z

+ G4 F. p( O/ A% s1 S: \/ v    另一方面,相撞事件的发生恰恰是美国海军在海湾活动异常频密的证据。事后,美军第5舰队承认,美国在该海域部署了至少36艘战舰,其中还不包括执行绝密任务的核潜艇。对此,国际军事观察家认为,美国海军对“感兴趣目标”的侦察力度并没有因为政府换届而减弱,这不论是在朝鲜半岛、中国南海还是伊朗近海都得到了证实。 . P. ?% s- V# R% _+ Z
) o3 v9 t2 v( z7 e6 @. Q$ T
    更重要的是,国际能源署2008年7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天有约1500万桶原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到2020年,此数字将上升至3000万至3400万桶。在这种情况下,谁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谁就卡住了世界各国的能源命脉。为此,五角大楼早就制定了所谓“掐世界油喉”战略,平时打着“确保能源运输线畅通”的旗号展开海上巡逻,一旦有事即可随时卡断从中东地区输出的石油。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0 12:32 , Processed in 0.06895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