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9-8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的目的
& U" ^5 T' c" z# h1 r% @. n2 M. G+ x" k2 |! q# U
诺那华藏精舍著
) e! ]0 W( m O% H' H1 d' M' |2 O1 W$ ^% R4 [7 M1 Y- D
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就如同船行大海无舵一般,不仅无法顺利航向彼岸,甚且会随波逐流,而离岸愈远。因此没有目标,不但会浪费时间、精力,甚至一念偏差,就会造成一生的不幸和遗憾呢!; n' y( Z3 P. U. \
: _+ D4 \. b8 V8 z 学佛,当然更须要认清目的:否则学佛或学魔或学外道就不易分辨了。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即是‘转迷成悟’和‘离苦得乐’。但‘迷’是迷个什么呢?‘悟’又是悟个什么呢?迷就是昧于宇宙人生真理、不明人生本然的真相、也不明宇宙缘起无常的事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却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著,盲目、拼命去追逐幻生幻灭的一切事物,误认虚幻的万法为常住不坏,及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以至执我、执法、起惑造业、终至流浪生死、沉沦苦海。而‘悟’又是悟个什么呢?就是对于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缘起的事相,有透彻的理解,知道是缘生性空,缘起无我,(缘生:众缘和合而生,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因此不会执著、自寻烦恼,再造恶业,以招苦果。
6 F5 E& Y, G' Z7 t9 H) Y
; a) k3 a) f1 Y; v: @ 换句话说,‘迷’就是不明人生真相,不知修习戒定慧以求真正离苦得乐,反而因贪、嗔、痴、恶习薰染而起惑造业,胡乱非为,终成烦恼无边的罪业。‘悟’就是明辨事实真相,了知诸法性空、缘起无我的道理,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不争不执;既于现世,便可减少许多自寻苦恼的痛苦了,若再依戒定慧三学去修习;依戒习定,由定发慧,便可直破无明、截断生死的根源,就可获得出世解脱的涅?之乐。
7 m$ R8 e1 i: S- ^
5 w% {. V8 k6 e 但是学佛的目的,还不光是为自己解决痛苦,更要为一切众生排除苦难、得到快乐而努力。学佛行者于修习戒定慧得证涅?之后,更须进一步地拿出积极的精神,来为社会服务,教导社会、化度社会,使广大的人群、众生、一切有情都能走上‘离苦得乐’的境地。如观世音菩萨说的:‘我不度众生、谁度众生’,以及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学佛的人能够这样做,那么不仅学佛的目的达成,亦是学佛的任务完成。所以,学佛不光是为自己求安乐,更须为众生离诸苦:而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佛陀;就是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
K5 h/ u: \! d) v: R6 ~' l* g! Y/ G7 ^3 [$ ~3 C* L P
# D/ T) }- {# f" g, }皈依学佛必须特别戒慎思索的二件事2 Q& k; [2 X5 _8 [0 b% S2 Y1 c
8 v8 x6 B, ]" n, ?
诺那华藏精舍著5 y+ k$ V5 ^# I/ A+ B Y
$ l4 g0 z0 x3 b9 [9 c
(一)如果您所修持的法门是先看到或听到师父显现异象,神通才进去者,或是别人跟您强调其所学法门多么殊胜、且很快就会有感应……您必须当心会著了类似佛法、正邪不分的危机。妄求神通感应的意识建立在先,不正确的佛法知见孳生在后。就不易窥出佛法真义,会让似是而非的言论混淆您的本性。
9 [, W, @ g& v$ ?5 p% D
+ H0 ~3 w: L" z- l. s( P (二)如果您所皈依的宗派不属于传统佛教宗派而有了异象感应,那更要小心了,末法时期万教杂陈,陈附佛法外道如恒河沙数,有修有证之高僧大德绝不会哗众取宠,乱创新教派。俗云:满桶的水是没有声音的,半桶水才会一直以为自己所修所证是至高无上的,而急著另创新宗派,把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其实一般高谈神通感应者其能力极少超过佛陀于楞严经所开示50阴魔的最初色阴十魔境呢!
8 O% t3 A9 P3 u
/ @! d. j7 b! {( N6 ~0 W# X 因此充份研讨学佛的真正目的及学佛的基本观念是必须的,否则,自己沦为佛陀所言之‘外道种性’才是冤枉呢?
, I! T0 j5 h% h8 ~& f9 L
) C8 x' a" X+ i/ s0 O (注:1.‘外道种性’——佛陀云:如果有众生,虽然是求善友,但遇著的却是邪见人、未得正悟,这就名为外道种性,这众生也就成为外道徒众了,这是邪师的过错并不是众生的罪咎。)1 W* C2 I1 V' T/ B, i( f
- {% l6 |0 L. F- H( t9 G
当您法喜充满之时,切莫让宗教狂热冲昏了头——世上最令人同情、怜悯的莫过于处心积虑、苦心追求正法之心,到头来所求的却是不了义外道法门,甚而是邪法,致解脱无期,那份落寞,无奈与对慧命的损害著实令人一掬同情之泪。因此佛教强调的一直是‘般若智慧’。迷恋、狂热、盲目、绝非学佛之本义;而多研读正统经典,理性探讨、分析,才是择师最重要依据呢!
$ L: r/ x U8 T2 ^3 b% C
8 A/ y! i* V0 @4 a9 g w. G' }, j8 U. u) d( K
y" [) `# T! k- l; [8 w
' B% [/ m' E$ I" f修持佛法的基础与方法3 Q6 ?" P8 B; U8 Z
0 P1 c9 W) p% U: U" H诺那华藏精舍著
$ g. i5 o, @# C: f; n
+ ^# q/ z9 H% p$ R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恼、迷惑而超凡入圣。! ~( U% G5 l& |* g
+ D8 D+ ^$ i" U5 V7 q
何以说戒定慧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佛陀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四个真理),用简单的话来说是这样的:人生的一切‘苦’难,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不明是非、真理、而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要灭绝这些苦难,则必须修持正‘道’,方能致之。
! J, J5 ]4 D2 K: V
3 T ?0 l" p6 S+ n) W) @+ R/ u2 v+ Z. R6 z 人生有哪些苦呢?包括有:诞生的苦恼(生苦)、衰老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面临死亡的苦恼(死苦)、以及遇到自己怨恨者的苦恼(怨憎会苦)、与所爱之人分别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得到之事物却不能到手的苦恼(求不得苦)等等。而佛陀指出这些苦恼,并不是谁降临给我们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追求、贪恋所招集而来的恶果。* y& L8 S. i! t
+ n. K% t0 G, H d1 h4 D 若要消除这些烦恼,以得到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就必须实行正道。正道一共有八种,故称作八正道。而此八正道,则摄于戒定慧三学之内,如下列所示:
3 `6 R5 A$ F+ }
w9 | X& }+ j, f/ f) t, c' d! [ (一)正见——我们先要有正确的见解。
; i) Y: `: t) t* S
! y0 y- L4 D! E4 W3 A (二)正思惟——然后才会有正确的思想。
0 K0 s; Q& w! U' ~
# h0 ]- i# y- V! V/ ] (三)正语——有了正确的思想,就会有正当的言语。7 x: j ? c! t
1 A, b& X4 e( G' P- f6 t2 ]! w (四)正业——有了正当的言语,行为就能正确。
2 s+ X7 g# @$ F2 E6 Q
+ @1 U n5 s: g3 o" X (五)正命——行为正确了,我们才会有正当的生计,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活得合情合理。; C- j* y9 d2 }6 {
+ h- Q8 f3 ?& Z7 t0 k9 y
(六)正精进——然后我们依照这样去努力。
! i7 e9 a2 b: Z/ i6 d6 T; b1 x8 ~; t' N7 g U: q
(七)正念——自然就会有正确的心念。" L+ A# r. G1 j3 B2 S
- i. k! O. g1 d (八)正定——因为有正念,所以心就会安定,不再胡思乱想,到达入无漏定,便可解脱自在。
$ G! w3 X' o) g. i. h
: {. K1 {+ [ ]0 S: M( W5 d+ X3 H 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戒学)。正念、正定(定学)。正见、正思惟(慧学)。人如果能照著八正道去做,就可以逐渐脱离苦恼,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A# ?, m% V9 Y: E* ~. E/ ^# Q6 L; u% p. h0 x6 E& F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缘静虑,再由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学实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再将此三学分述如下:- I3 W+ J! t" r1 F2 E2 i
# {1 Y/ W5 R; E L (一)戒学: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规范。佛陀将入涅?时,阿难尊者含泪请问:‘导师走后,以谁为师?’佛陀的答覆就是:‘以戒为师。’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2 R8 e3 U$ c9 h
$ j3 a1 o7 |/ _8 _5 ~9 H0 v" d/ S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造作,都是由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 q+ g' s9 Y) [* ^1 J8 x# d
; Z" T; y! y( @& V% y$ | (一)身——由我们的身体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三种,即:杀生、偷盗、邪淫。
& P/ i |/ [. h% t7 i6 x; g" B2 o( A0 G* I4 r# i$ U
(二)口——由我们的嘴巴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四种,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_0 F9 b. D1 ^2 F, z. A8 ]0 D
2 I6 S& p( T# N/ k0 B
(三)意——由我们的心念造作的坏事有三样,即:贪欲、嗔恚、邪见。所以这身、口、意就叫‘三业’。综合这三业所造作的坏事就叫十恶,如果能够不违犯,那么就叫做‘十善’了。7 n( d: e3 k. }* W
+ B2 \! p: w- a9 K& S4 D4 G& a 十善简单说明于后:; h* ]- W6 U! ?" y# ^( S. f
0 C7 |. R3 P( c$ T
1、不杀生: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 {( [) B3 ^: C+ |: P/ J) m
! R1 L- k& f" Z+ f/ @: D& I* z% ` X
2、不偷盗:不偷窃强夺别人的财物。* ^6 a" d, v% @2 K+ H+ E7 E$ f
( w' P* N s* I2 C2 b. ]
3、不邪淫: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3 q0 ]' @$ }9 @) Y4 `$ ~$ g; f
$ C9 m% S' Q o/ p# D- h9 b' {- E
4、不两舌:不挑拨,不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4 U0 \" a& r, `" r4 L3 w8 S# `% V4 u( t
5、不恶口:不以恶毒言语骂人。
0 |# S9 G2 m* @( [& \0 U
! J/ l# M) u+ ]9 Q1 e0 ~7 v7 W 6、不妄言:不说虚假不真实的话。: K+ m; a* a/ t' _# o: [$ F3 x- l
* K: k; y" D* F# D, m
7、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不正经的话。
/ d. O( m$ g9 F+ ^, u& I4 `+ f9 h, c1 C! @7 b1 r: [2 l4 r0 f2 q
8、不贪欲:不贪求他人的财物。* o) \1 H# f# n. X* F- E9 L, @
7 B! d. M: b8 s, k% i: t
9、不嗔恚:凡事心平气和,不恼怒,不生气。 r B# u3 @2 M# u, C. B* t" b
2 ~0 P0 j; h* l _ j4 ~, x" n8 ^ 10、不邪见: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固执邪见,不信因果胡作非为。
/ q' ~1 R: H0 r! B$ v. W- m9 v2 H$ n% T4 u
十善前四条加上不饮酒就是五戒。& g2 \3 f. d5 @
" l6 b+ u# v6 [4 b) r* `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所应遵守的。戒律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战场的御敌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没有佛教徒的气质;且不持戒而修禅定,更会落入魔境。
2 O5 \* b. W! \2 x) ]4 \! ?. l
9 q7 V" I H- A (二)定学:定又名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所共同强调重视的。一般人的静坐,道教的练丹运气,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祷也都是禅定工夫的一种,禅,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面才能得到轻和安乐—绝非物质亨乐能够相比。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就会更加坚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佛教所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著的感受;因为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乐,便容易贪恋禅乐,而不想离开禅定了。如此一但色身死亡,神识便会生至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低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再加上无色界的四种空定合称为八定),天的寿命虽长,却未了脱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做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 s% O: J1 D5 p7 T) P1 S
; c/ G) X4 Q4 d- k7 z. a3 s1 j (三)慧学:慧又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同于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出世间之大智慧,亦即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又如明镜蒙尘,若依戒修定,再由定发慧,扫除烦恼、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纯金的本质与镜体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这就是证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即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 o9 r2 e2 u2 m! X+ M) ]' F" h5 s% M" W7 }0 [
何谓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哪六种方法呢?
3 t2 l& s& q4 [7 n4 p
2 P0 @6 W1 V6 q8 h& D0 I8 {: J5 V (一)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所以治贪悭也。布施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财施与无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轮回,故三者兼施,方称布施具足。3 {. x) ^+ W1 f6 ^! R' g5 T, n
. {7 l. D \5 h (二)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为不逾矩,所以对治恶法也。学佛者应持五戒,即戒杀、盗、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则久后必到成佛之彼岸。 x4 N3 I. L. }( m. b0 h* Y, Z
2 i+ |5 }& }; p5 U% A2 t! _' l1 H (三)忍辱:对于别人的侮辱、欺害,不生嗔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对治嗔恚,可以培养我们谦让、宽大的美德。又嗔恨为坠落三恶道之种子,故学佛者必须切实守戒,对于横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并应视此等事为消我宿业,促我成佛因缘,此方为忍辱。8 X: K2 a: R V9 k( P
8 D$ f" `. m$ L q3 O (四)精进:精进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对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农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获,修行之道,亦复如是。
* C$ v2 M' |1 ^
3 Y9 M$ s, k6 G I( L3 V' W9 c$ { (五)禅定:就是‘静虑’的意思,亦即专心一致。禅定之法当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宝,常常念佛菩萨圣号,妄念起时,勿压勿随,不取不舍,久之便可一心不乱,贪、嗔、痴、慢、?之念自息矣。" q! X, l5 L9 a& a( ? H
5 ?/ U( [# [. ]& b# | (六)般若:出世间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观世间一切法空幻无常而不住空相,盖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著边际之法门。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则众生与佛同体矣。常作如是观、则我、人、众生、寿者相之执,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则贪、嗔、痴、慢、?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则一切种智成就,归元而证佛果矣。1 K3 t5 E7 c* y/ J2 ^; i' G6 i
, ~- F/ G4 h: n* C" m% |' W. s
又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为何称前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呢?因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冲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过程,若无智慧的引导,往往会修错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练,离佛愈远,始终无法证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离戒定慧三学,虽知礼佛、供养,热心善举,不过稍植人天福报,是不能超出六道轮回,成就无上佛果的。
- o e2 {* f# n# z- L1 X
3 u+ J( z9 x" O- W7 H1 J6 q ※附注:同修们阅毕本文,应大略可知佛教修持的基础与方法。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再加上‘自净其意’方为佛教真义,而由‘自净其意’即可了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净了,因此绝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里,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门请问佛陀说:‘在怎样的因缘才能得到了解过去世的‘宿命神通’,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至高无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说:‘净化心灵,坚守节操,就可以体会出至高无上的真理。就好像我们擦镜子,把表面的污垢去除掉,镜子的清净光洁就可显露出来。同样的,去除私欲,无所贪求,那就一定可以得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从净化心灵,去除贪欲上著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净其意’之本意,那将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险万分的——请深思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