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T. E6 b& z8 o& b% I, b1 t' b8 L
0 B2 S+ D2 g! q8 |- `0 y B体会:小学生写作文,老师要求要有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等等。佛经也有佛经的讲究,也有要素。要素,在佛经里叫“成就”。一部经,一般要有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w) g$ p/ G! M% J' W# c- P
/ W$ x2 v- M: G( w" z, B$ n# U5 n金刚经第一句,“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佛”是主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
/ u. A- b, h0 _' c6 v; V: O
" ?% j8 `0 D/ a/ Y3 C0 C' j) \如是我闻/ k+ {! B: @ R/ `6 ]
6 m4 ]) Z! e* h阿难尊者在佛涅磐之际,问佛:“我们结集经藏,在每一部经典前边,应该用什么字代表佛经呢?”,佛说:“经典一开始就用如是我闻”四个字。既然是佛指定的,必然有其深意,需要用心体会。) V8 h* A. I" y; T' m2 w
8 W: T5 n0 Y2 h U- F* F4 }8 n简单地说,如是,表示结集经典者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没有对事实增减。我闻,省略掉信息来源和方式,以突出经文主要内容。咱们报纸文章开头,多用"据某某社某某记者报道",往往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人们可能会想,某某社是怎么回事?记者是哪个新闻大学毕业的?等等,比这个如是我闻差远了.如是我闻,用心读,用心体会,可生净信.
7 O) _- J2 T, Z, r5 p& h: a# x( s: Y: ^1 Z
一时& v! \! O r. h7 g9 s2 h
, j6 ]$ P1 L4 [( h8 z1 A" b
省略掉具体的年月日。佛理是永恒的,所以讲经的具体时间不重要。0 y' t& p7 A, K$ k% m
5 {9 q( i0 d/ w! M1 v
佛
8 X5 z$ P1 ^6 j, `! Q8 f o( s: G/ p1 W. n( Z2 D( L; a7 f8 |
梵语(古印度语)“佛陀”的音译,意思是觉者。常常有人争论,佛是不是神?佛只有一个还是多个?佛教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一神教还是多神教?
& J. I( N7 U. p7 r+ p- K0 }
0 m8 v( S) A3 ]9 X9 [$ _2 p佛,就是佛,佛教,就是佛教,不是别的。
1 h( E- J6 O# U* T( S3 } I4 Q4 c* ~# g/ z/ s* E
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关于佛的三身,解释很多,现以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为例:(1)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2)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3)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 {+ ^; i! A6 o3 F: g3 T# q% x: P
! u3 O2 d+ k: {7 E$ B
佛的应身,现世所知只有一个,就是释迦摩尼佛,也就是这部金刚经这里说的佛。佛的报身,有无数个。& q2 J1 J4 s. k) T6 K$ @
+ J: C) S9 F, q$ M$ D! g
法身佛,是佛的本来面目。是不能用凡人的“一个”或者“多个”去理解的。我去过没有电的地区,给那里的人解释电,他们的理解电,总离不开火,电线,总离不开水管子。类似地,我们用我们熟知的事物推出的法身佛的概念,肯定是有很大误差的。& h4 g- s$ j5 s3 t1 g" o, [% J
% l0 i* D4 h! ?' n6 p+ [
如果让我描述,我会说,法身佛,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没有意志又随心所欲,是一切的主宰又什么都不管。
O1 t5 D6 w4 L( s. }4 D! d0 ]1 D
8 U1 I( W# n* A! o0 c" c+ o我们的真如心显现了,就成佛了,于是,我们也是法身佛,那么,是成为无数法身佛中的一个了呢,还是与唯一的法身佛融合了呢?这就像瞎子要理解颜色,肯定是不准确的。$ f0 ]3 Q5 h9 v
( C2 I! h4 } `" y) n: |& w瞎子要理解颜色,靠听靠想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靠治疗(眼睛),类似地,人要理解法身佛,光靠普通的学习不行,必须修行。
* U* C9 q; Q, P. H
\- E: I4 ?6 Z" [; g) o0 o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A; z, q5 s; C
9 P( X5 j0 P. j8 w$ @' A+ m说的是佛说经的地点,讲这个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很多,大家在网上搜索一下,资料很多。! H P! n( p1 u0 V" i6 r# y& T
l' m% O6 n. {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_5 l! ?* l4 ~' [
1 K9 S9 ~7 W4 a( J4 V* z2 Y
比丘,指有一定资历的佛教修行者,多用于特指男性或男女不分的场合。特指女性叫比丘尼。在中国,另一个词更普遍,就是和尚,难以考证其来源,龟兹语和回回语中“老师”发音很像这个和尚。( U$ o; L+ V! A# }' m
+ d% o( _$ g7 e% I" ]- W- S$ A+ g2 l
大比丘,当时指与佛接触密切的学生,更高一层的叫菩萨,如果说大比丘相当于佛的研究生,菩萨就是助教。
9 @3 ^& v m3 r8 C, W* l$ K6 i' \, ? E; X# u3 o
千二百五十人,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佛经中用的数字,多数是虚的,比如,八万四千亿,意思是“很多”。这里这个“千二百五十”却是实的,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可以考证。- l4 T- K0 @( ?& ?# i& V4 q
_! b' S5 i; x/ X- ?& ]6 y
佛这样规模的说经,一般都是有菩萨跟随的,当时佛教影响很大,祇树给孤独园是不收门票的,听讲的群众也会很多。为什么单提大比丘,不提别人呢?
8 `9 R: P3 z: Z" l* E- C, h& N4 N' C! x H- M4 M, z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每个字都是精心安排的,都有其用意。我琢磨,这里说的是佛这一课的深度。好比说,一个教授在一个礼堂里讲微积分,主要是讲给大一学生的,别人都是旁听。7 _3 Z; H* w) U8 D) c0 x% x. `. O
* a6 a: V8 `% W0 b; s
这些大比丘跟佛三十多年了,佛讲了二十二年共十六会般若,到金刚经是第九会,他们听般若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大比丘的程度,我想,应该是具有罗汉果位,发初心的菩萨。) D. j3 u& W1 f2 b
7 U* ~7 m) m8 y& j3 r" y/ k. m$ y有朋友说,学般若,特别是金刚经需要根基成熟。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另一方面,我的观点是,! K; a5 L9 w1 ~3 E, w6 W" K
9 v# x( ^. q- |2 ]$ z% R9 ]% `- J5 L
表面上看,你可能是刚刚接触佛经的初学者,但是,你既然有机会读到金刚经并参加讨论,这就是几世结下的善缘,当下顿悟不是没有可能。, v9 m- m% V3 s# t' G5 C2 }) O- ^4 l, Z
3 j9 q2 q6 Q( e% C一个初中生坐在大学的课堂里,如果只是等哥哥下课一起出去玩,东张西望,是不会有收获的。/ f' J, j2 G0 h) a s
* v4 w ?1 B# e8 A: z% A7 }% S/ Y$ R
我们学习金刚经,还没有大比丘们的学识修行根基,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最好把自己想象成大比丘。" `! x: w" ]+ L4 ^+ v; z+ y( Z% Q
( [! N5 Y( F4 J! c[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7-8-17 14:5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