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52)  鸡蛋( 1)
|
跟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小诗
0 r; i3 B. B. x- b5 K! U% [1 g8 I/ `) V0 J0 d
- P( G& E) \/ S2 U8 o+ s9 e
《春江曲》) M, c# @" o: n' X
! ~7 T4 v5 i7 J$ _[唐]郭元振
; k4 a, A/ C) E* c3 Z4 f6 M z7 \4 ~2 ~" e% F/ p" P
江水春沉沉,
$ Y i: Y5 |+ ]% l+ c1 O5 K; M6 {; L, s5 E! a/ }& p) W
上有双竹林。
; S2 V6 [* q9 q8 `. n$ z5 G; I% p, T
竹叶坏水色,
$ i1 X6 S- K9 q& ~/ V" P+ R
{, S2 T- N( g 郎亦坏人心。! Y, ?4 Q: _8 p9 k
" J. x7 k* d/ l& {
6 q2 o& H3 B0 m1 i) J* g《春江曲》本为乐府曲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引郭元振曰:“《春江》,巴女曲也。”郭元振声名鹊起于武则天朝,延续三朝方因失误遭降职郁郁而终。到底仍是文人尺骨,以此估量世间,又有几个能比肩于他。其诗句细腻处,才情勃发,引人入胜。
3 w! B! `1 ~1 U6 W/ B' {" R: o4 O) Z5 m: g Q: ~6 [$ q/ k5 q
首句“江水春沉沉”,紧扣诗题而言,专门绘画一江春水。春天万物勃发,到处一片翠绿之色,尤为赏心悦目。经历严冬而来的江河之水,原本的清澈经过一个季节的沉淀,此时看上去仿佛变得深沉。句中一个“春”字,既捉住了题目的本意,又展示出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季节转换,由冬入春,这大概是诗人初步得出的结论,但诗人是严谨的,所以一切就仍然值得继续研讨追究再说。% W- F M( \/ [ s7 R, k
) ^) ~8 k) Q# ~0 @# M古人写春江之水的诗歌很多,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如“春水碧泱泱,平堤映绿杨”(郭祥正《春水》);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都描述了春天到来之时,江水色泽的变换。然而此处“沉沉”二字,却另有说法,一是用来形容水的颜色之深,二是用来细述人的用情之深。' [) r# X; {7 d9 a5 |
* z- _' M# i5 L( H( p
次句“上有双竹林”,本是接着第一句而来,指出江边另一处事物:竹林。那么为何会在此特意说明这一点呢?关键之处不在于这仅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而要重点突出林中竹子都是成双成对的。这个说法真是比较奇怪,单单重用一个“双”字,就值得人再三体味。若非心细如发,何以观察这般贴心。联系到上句之“春”,再结合此句之“双”,愈发显得意味深长。而这种悠扬之态,就像江水色异,竹子成双,算是诗人暂时抛下来的绊子,或者说是题目,让大家先行猜测一番谜语。6 A! x0 K" X" k( |# i6 W( H
$ A ? }1 B2 ]
一切答案终将揭晓,似乎都在最后两句,“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应该如何理解好这两句,必须前因后果诸多结合来看。明面上给出解释,江水颜色改变是岸边竹林引起,要么是竹叶掉落把江水渲染,要么就是竹林垂落的竹影,使得江水色泽改变。诗人由此类比,导致得出另一个答案:女孩子的心思之所以忽然无法捉摸,心情也时好时坏,原来是因为心湖里倒映上情郎的影子。
" X2 c$ t5 s# V+ D7 j3 c- i: u2 c2 d) a- X9 [! B( Z; s4 o3 r
虽然诗人是如此写明的,但是就那么回答肯定了吗?当然不能。那么同样道理,情郎也不会是徒然让人心乱的理由。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草萌生,春心懵懂。如此良辰美景,恰如西方诗人歌德所写:“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感情毕竟是双方相互同理的,也是互为沟通的。正因如此,诗人才在这里巧妙使用类比手法,说出一番反话,好像突兀,实际上却生动逼真地刻画出一个思春少女的复杂心思。至今读来,仍觉其栩栩如生,仿佛陈年美酒,饮之令人回味,品之意趣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