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
! e: Z3 Y7 Y! J0 V 大师法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常熟人,俗姓时,家族世代为书香门第。" A' L2 x# N8 U! W' N' |
大师天生不食荤腥,七岁出家,拜清凉庵容选和尚为师,15岁正式剃发。大师聪慧爽朗,经典过目不忘,诗文书法无一不精。
4 g }: c1 d4 m) n5 z 大师虽精通世典,却从未于顷刻之间忘记生死大事。大师生性笃孝。母亲去世后,他跪在佛前诵《大方便佛报恩经》,整整七七四十九天。此后,逢年过节及夏伏冬腊祭祀时节,都要设像供养。有一天,大师到普仁寺,正巧看到一位僧人倒地猝死。这使大师顿悟世间无常,益加鞭策自己。4 v2 Z$ [% s; {- j! Q1 s2 Z
24岁时,大师在昭庆寺受具足戒,从此严习戒律,不离衣钵,日中一食,胁不沾席,并习以为常。农历庚寅年,大师往依渠成法师,听讲《法华玄义》;拜谒绍昙法师,听讲《唯识》、《楞严》、《止观》各部经论。从此昼夜研习,探求真谛。不到三年,大乘佛学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全部融会贯通。绍昙法师即为大师授记别,为灵峰四世,天台正宗。
5 ~; [: ~( O1 ^9 I0 u/ k 农历申午年,大师叩拜灵鹫和尚于崇福寺,参话头“念佛是谁”4个多月,忽然开悟,说“我的梦醒了”。自此以后,机锋迅利,思维敏捷,辩才无碍。灵鹫和尚欲以衣拂相授,传住持之位,大师不受而辞。从此掩关于真寂寺,白天读《大藏经》,夜晚持佛名号。3年期满,众人请大师开讲《法华经》。大师升座开演,口若悬河,词如泉涌,滔滔不绝。
& F6 |7 A/ \2 M( W% `! V9 l 农历戊戌年开春,大师住于杭州隆兴寺。绍昙法师命大师代讲经律。法师亲自听讲,不住地击节赞叹,口称“善哉”。
/ U3 q; u2 Q+ y5 x 农历已亥年春,大师到四明阿育王山,瞻仰礼拜舍利。先后5次燃香供佛,跪在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感应佛舍利放光。大师因而作诗如下:/ T. ~$ N* |- ~9 b: C2 |. E
“迦文灭度二千年,舍利于今尚灿然。* c f/ Q$ @8 O& L- P9 z6 G* f5 G
自庆宿生何善利,得瞻光明塔门前。
/ B6 G' ]) t9 {5 R: a- E8 q' E 一颗如珠缀小钟,青黄赤白现何穷。
) k' Y- K" u* m0 u; w3 p) n 自心还见自心相,不是如来色不同。
: A9 A4 \: r" x- k 殿含宝塔塔含空,尘尘刹刹本自融。
2 S# g- J; K. _# e6 F 八万非多一非少,毫端应现宝王宫。
1 Z9 p L- Q5 W- O. ? 医王虽去药还留,惭愧痴儿病未瘳。
: D; a: U& M! b& v1 b7 P6 v 读罢涅槃遗教品,伤心不觉泪长流。”
s( F! [" C* L$ ~ 从此以后,每年佛涅槃日,大师都要集合出家在家大众,广修供养。讲演《弥陀》、《遗教》二经,开示是心是佛的真谛,三根普被,法化洋溢。江浙一带,出家在家四众,无不倾心归仰。大师又手著《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弟子,言语恳切,许多读诵的人都潸然泪下。如此经历十年,法筵之兴盛,天下第一。《劝发菩提心文》收入《净土十要》第九要附,且有单本流通,行人自己请读,恕不抄录。
5 {4 i! L1 N% |, T" F, `# p/ k" _ 大师曾应邀到永福、普庆、海云等禅寺讲经。每到一院,必模范一方,清规肃穆,气象一新。每讲解《法华》、《楞严》等诸大经典时,手执经卷,请问教义的人,不约而同,云集于大师座下。
- H# g, m. {+ _) B7 z' {1 n) Q 大师晚年退隐于杭州仙林寺,足不出户,力修净业。已酉年冬,杭州人茅静远、叶升、皇甫子仪、李执玉等居士,监院师自躬、一苇等,力请大师到凤山梵天寺讲经。大师于是屏绝诸缘,纯提净土,昼夜六时,带领大众行道念佛,人们都说大师是永明延寿大师再来。
N4 z$ h- ~1 S8 T: i' ^6 I 大师先后主持丛林十余年,在大师座下得度的弟子,及归依受戒的居士,达数百人。遇到学习诗文的佛门四众弟子,大师就痛下戒劝:“人命在呼吸之间,哪有闲工夫学世俗文字。稍有错过,便成来世。那时再想出离,比登天还难呢。”/ W3 q. S6 W8 @. b! p
大师在雍正7年曾与众人结莲社,并亲自起草誓词,以生命结束为期,将每日功课分为20分,以10分持名念佛,9分观想念佛,1分礼忏念佛。其中开示禅宗学人念佛偈为:! \2 f/ T, n5 o8 m3 c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 B# g" y/ [) n# Q
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7 j, n z' I+ {0 X( w+ h( K. y/ \
如太阿剑,撄之则烂。
; a! p4 U4 b0 D! @& Z 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只葛藤,一刀齐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 D* j0 C. J; c/ k- L 雍正11年腊月初八佛成道日,大师告诉弟子说:“明年4月,我就长往西方了。”从此,大师掩关于寸香斋,每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10万声。直至第二年甲寅岁4月2日出关。12日,大师对大家说:“我10日前见到西方三圣降临虚空,今天又见到,莫不是我该往生了。”随后,嘱咐院中事务,并遍辞城中护法居士。侍者请大师留下偈言,大师写到:% D9 x+ X c h: K& E# V
“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
9 [2 Q6 d) v G4 F! ? 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3 i2 |0 E3 k) {- }7 G3 [
写竟,大师说,“我14日决定往生,你们为我集众念佛。”13日,大师断除饮食,闭目危坐到五更,沐浴更衣面西趺坐。14日将近午时,大师面向西方,寂然而逝。
$ _1 J. U2 X3 n' n' O2 I 等到为大师送行的人群赶到后,大师忽然又睁开双眼,对大家说:“我去去就来。生死事大,大家各自净心念佛。”说完,大师合掌连称阿弥陀佛,就往生了。鼻中玉箸垂下,颜色明润,至封龛时面色不变。
" S6 A0 q0 R! x7 K 虞山寺上首无住师,于这年腊月初八,奉迎大师灵骨,葬于常熟琴川拂水西。乾隆7年2月15日,阿育王寺诸位四众弟子,怀念大师道行,迎请大师灵骨,重建塔于阿育王寺之西,旧塔遂成为大师的衣钵冢。
* g, q8 J2 y+ J 大师生于康熙25年8月初八日,示寂于雍正12年4月14日,世寿49岁,僧腊25年。
% X+ v _! ^$ s7 G; o% f J2 \ 大师身后,留有《省庵法师语录》一册,是际清居士彭二林的重订本。已刊板流行于世,读者所得教益,微妙难以尽述。" c& H! c% [/ u" {" Z+ W2 G
" a& x% G7 @8 O- @- e- l! e, n
http://www.nianfo.net/html/30/bencandy_59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