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7-6-10 05:47 编辑
! k$ a- ]+ h* e0 i- D5 Z }6 w% i: l O( V; ~* @: H3 x
【津沽族】津沽乡贤——华世奎
) K. n9 h) m9 H. E7 [1 G; X2015-06-04 红居堂书画7 `& A6 A7 E. H7 Y
t; r4 Y' @* D6 e2 q$ B' i4 Q; G. N, [. Y j: B) o J' J0 i- r( ^
华世奎(1863~1941),字启臣,号璧臣,汉族,天津“八大家”之一。祖籍江苏无锡,后迁避于天津,是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是其代表作。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8 q: B6 q" j7 g; s! c6 `
华克齐:津沽乡贤华世奎' n, f) F( }1 W! Y" e; w! W+ a
0 S! F) R7 h7 c- n1 B7 }3 D/ e0 ^
图为本文作者(华世奎侄孙)为纪念华世奎诞辰150周年所作华世奎全身像局部
8 h Z1 \- _+ W+ ~1 u 天津市建城已六百多年,其中有一支姓华的居民自南北迁,至今已有三百五十一年。被津门故里称赞为“乡贤”的华孟严赵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华世奎就出自这个古老的家族。2014年的6月20日是他的150周年诞辰。
3 n9 U5 P5 W' v9 k 高台阶华家
$ d( i. E2 v) [! k( x- K7 i: ` 华氏在天津的第一代是华文炳(1607-1666年),为华氏第18世祖先。他自清朝康熙二年(1663)从江苏无锡奉母北上,途中母亲病故,滞留天津后,终生为母亲尽孝,以至自己去世后,还把自己的墓镶在母亲的大坟上,这就是当年西郊中北斜有名的“怀抱子墓地”。华文炳自幼丧父,事母至孝,半生落拓,仕途艰难,多不得志。终生教子以读书为本,性耽书史,以书法名于时并有自著楹联垂后,成为华氏祖训:世态炎凉,不为炎凉随世态;家声清白,还从清白振家声。此训遗传至今,成为后世的座右铭,也影响了华世奎的一生。0 K5 a: S/ q! }4 n) l
坐落在天津老城里的华家大院,名列当年称为“八大家”的族群之一,被天津人俗称高台阶华家,是因为当年东门里道路很窄,而华宅的高大门楼外,左右抱鼓石下有九级青石台阶,以致延伸至街心。这个大宅门内如同《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从前大门到后门有二十六进套院,虽无楼台殿阁,也有花园、祠堂、书房、客厅。其面积:东至石桥胡同,西背大费家胡同,南接二道街,颇具规模。位置在现城厢东路鼓楼东街口南端。在这个深宅大院中,天津人熟悉的华世奎就生于此,孰不知许多历史名人包括吴昌硕、周恩来、徐世昌等,都光临过这里。除了华世奎,在他之先还有不少华氏历史名人:华长卿、华鼎元、华承沄等人也从这里走出,而且还留下一些传奇故事。
, {; l2 m5 R% ]3 A' K; K. L 华家大院与华世奎% I3 ~- c9 n% h: W
华世奎生于1864年5月30日,1942年秋病逝,终年78岁。华世奎,字壁臣,早年为弼臣,号思闇,晚年别号北海逸民。其父华承彦,字屏周,屡试不第,便终年居家读书吟诗,与当年天津八位名士组织建立九老诗会,时常聚会从事文学活动,并与国内各地文人交流联谊,一时传为佳话。九老诗会与海派书画大家吴昌硕交谊甚深,华世奎小吴廿岁,吴却在1906年2月8日寄给华屏周的书信中称:“壁臣兄近年如何进步?”由于同师于杨香吟门下学习诗文,人称:华世奎与吴昌硕是师兄弟,这是确实的。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吴北上赴津“问字”时是1883年,而杨光仪指导华世奎时在其1879年入泮前,所以华世奎还是吴昌硕的师兄。华屏周也不仅与吴一起在华家欣赏石鼓文拓片,还时常相互以诗相赠,吴昌硕曾作《华屏周承彦赠诗即答》,诗早:“君问苦中乐,我弹弦外音……七十二沽水,交情同此深。古砚浑不浅,讲易听森森。”华还以印章石料相赠,吴在自己的两名名章边款上刻道:“天津华屏周赠此石,刻于格屈斋中,光绪乙亥,苦铁。”同时吴昌硕还在给华屏周的信中附一首诗云:; |% o! k. }4 C! c, S; k
讲易曾闻齿颊芬,当年踪迹似鸥群。5 F" c' x" ]. L t, Z
扁舟兴发思安道,问字亭虚哭子云。
, W; \4 x& i+ a( q3 E) r8 f 敌困竟容豪割地,书生可笑赋从军。6 |' t' g7 _4 n6 b5 e* S& S1 e0 E' w
憧人中夜不成寐,月上危楼酒半醺。2 o4 r% m) L8 u. c4 A
可见当年吴昌硕与华家父子的友谊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字里行间还流露出爱国忧国的赤子之情。. h* l6 K# h5 s7 m+ b* A9 q
华世奎自幼勤学,四岁从父学书,又得益于津门八位文人教诲,饱读诗书。华屏周课子甚严,几致残酷。华世奎习字宗颜真卿,临摹秦汉隋唐诸名碑帖,寒暑不辍。传说当年其父督促他苦练书法,在笔杆上罗列铜钱锻炼其腕力,有掉落时即用滚烫的铜烟袋触及脖颈伤痕颇多。在华世奎33岁那年,已中举三年,九位老人聚合后合作九老诗一首,华屏周要求儿子当众将约几百家诗篇及九人的名单、年龄写在尺幅合影照片上。华世奎恭敬从命,可是连写了数张样稿均被其父当场撕毁,几经反复才准正式书写。: G1 h: X) d* G
华世奎16岁考中秀才,22岁被提拔为优贡。29岁考中恩科举人,升为翰林院编修。由于他平生为人正直,胸襟坦荡,字体出色,文笔得体,文字得到慈禧太后的称赞,遂被任内阁阁丞,军机处章京,还加封了主事、检阅、领班、局长等一大堆头衔,总之官至二品,却没有什么实权,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业绩,只是个宫廷中的御用文人墨客而已。直至清帝退位,他为清朝写完了一份重要文件——退位诏书,装裱为横匾,从太和殿抬到TAM诏告天下。华世奎当即返回天津故里。当时袁世凯曾挽留他,他称病推辞了。
. b7 v7 u' f2 g0 c$ N! l& T 回津后,他购置了意、奥租界交界处一幢洋楼,现胜利路与民主道交口,过起了隐居生活。华与当时任袁世凯国务卿的徐世昌是姻亲旧交,徐入京前,华拒绝出席送别宴会,并多次当面责难徐世昌“负清拥袁”,骂袁世凯为袁奸,在家中时常哭祭光绪,坚持“忠君”的立场。) I' I" V$ z& V5 ] ~5 s+ v$ f
当年,溥仪从北京到天津住日租界张园时,他逢初一、十五必去朝见,恭请圣安。虽然,他当时的收入已每况愈下,但仍不断向“皇上”“进贡”食物、钱财。但对当时溥仪的生活洋化又颇为不满,常哀叹“大清出了败家子儿”!溥仪在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策划下要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称帝,曾派人来看望并请华世奎时,华不客气地说:皇上只要记住自己是大清的皇上就足够了。当时他的好友高凌蔚等请他在溥仪就任宣统皇帝时拟写“贺表”,他却说:掌柜的虽是老人,字号、东家却是新的,不必凑这个热闹了吧!
' b: p: A$ B4 \! g 华世奎终生效忠大清国,到去世也没有剪掉拖在脑后的辫子,所以当时溥仪在他出殡时还派人送来皇封谥号:贞节公。他曾大骂伪满洲国的总理郑孝胥是溥仪身边将大清李代桃僵的天下第一小人。有一次,他还和陈宝琛在一个宴会上相遇,俩人一唱一和大骂郑孝胥。
' R* `. x5 p1 @' Q7 Y 作为一方名流,华世奎交往的人却不多,而且对民国的官员也不屑一顾,态度傲慢,从不趋炎附势。七七事变前,于学忠任河北省主席,数次去拜会华世奎,均被拒之门外。后来于托人说项,华世奎才见他。见面后,华几乎一语不发,于对他恭而敬之,甚至提出要认干爹,也被拒绝。二十九军的旅长程希贤时任天津警察局长去拜访他,也被拒绝在门外。日本侵华时,华世奎的许多好友乃至自己的女婿齐燮元都投靠日本人,天津沦陷后,汉奸上层人物,他的多年好友高凌蔚出面组织治安维持会,也想拉华世奎出面投敌,华以年老多病断然拒绝,并私下挖苦讽刺高说:风烛残年,烛头还能亮几天,何必给自己添这个彩!自从日军侵略中国,华世奎满腔愤慨,对清朝复辟深感绝望,从此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他认为:清亡于民国,民国亡于日本。都是因为溥仪忠奸不分,任用郑孝胥之流所致。每当乘车外出时,必叫人拉上车窗车帘,说,他不忍在中国地界看见日本人横行。一直以亡清遗老自居的华世奎洁身自好,独尊其身,保持爱国情结和民族自尊。他与严修为儿女亲家,一起组织和主持天津崇化学会、祭孔活动及发起城南诗社、国文观摹社等民间文化团体活动。在天津文庙及一些文化设施留下自己的书法笔迹,并多次倾囊以个人资财义捐,兴学助教。南开学校兴办初期他还以亲家名义,捐助严修白银1000两,也为天津地方文化教育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个人自编自书出版了《思闇诗集》,多年来受到世人的推崇。; y; W/ p7 T" U% z
华世奎的书法艺术启蒙其实来自他的祖母姜氏,人称老祖太太,娘家是河北堤头。她平生才华横溢,擅写小楷字,专攻工笔花鸟画,对幼时的华世奎影响极深。华是她的长孙,因此备受其宠爱,在华三岁时,祖母即着手教他练习写字。华世奎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刻苦勤奋以及严父的家教和祖母的熏陶之外,他转益多师,从祖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的书法,虽然涉猎于真草隶篆的不同碑帖精华,更受益于颜真卿的那种敦厚阳刚、气势磅礴的大匠风格,从《小麻姑仙坛记》入手,尽心竭力地研习颜体诸碑,同时,纵横比较多家颜书,各名家大师风格,进而分析借鉴,吸收,博采众长,大字浑厚雄伟,小字细于蝇头,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被今人评价为“近代颜体第一人”。他古学秦汉碑文,近学苏东坡、黄庭坚及钱南园等书家。华世奎的书法作品存世颇丰,其中也不乏赝品,学习他书法风格的人也有不少。他一生为诸多商家店铺书写牌匾,像:正兴德、祥德斋、榕顺隆等,而最著名的当属天津劝业场。近年来,围绕为天津劝业场写匾的传奇已拍成了电视剧《华世奎醉写天津劝业场》和《天津故事——金匾传奇》。如今点击互联网上华世奎的名字和作品也不断可见,无论是他早年的《九老诗》《双烈女碑》《朱子治家格言》,还是他所书的条幅、中堂、楹联,乃至为其母灵柩前充满感情书写的《祭母书帐》,都显示了他的书法艺术创作的显著成就。" ?! J0 w) ?$ Z1 u( \
关于天津劝业场牌匾的书写过程,据说在社会上流传有多种“版本”,当年,笔者父亲90岁的华泽咸老人——华世奎的堂侄,在电视《金匾传奇》节目中描述了他当年亲身目睹华世奎如何在拼连三张八仙桌上,奋笔书写大字的情景。; a0 a& ?$ ?; o1 Y3 t: k m$ Z
华世奎自辛亥回津后基本是以鬻字为生,东门里老宅有他的账房,管账的名叫志原,掌管对外的润格——收费标准。一般收费为一副对联8元,中堂10元,匾额榜书和贺帐挽联另议,其中如:天津劝业场,五字却是每字100银元——500元大洋,按时价可买高级面粉250袋,这个数目在当年也是令人震惊的。% f2 u/ p$ g3 q
华世奎书法的“谜团”
- ]8 c) {! \' m- i2 S: d, i 由于华世奎性情孤僻,不善交际,写字时又从不让人进入书房旁观,因此,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书法艺术的逸事和细节,给关注他书法的人留下不少的“谜团”。笔者父亲华泽咸老人自小跟随伯父华世奎学书法,再加上与其双重的亲情关系——华世奎的舅父是华泽咸的外祖父,华泽咸的母亲是华世奎的弟媳,又是其亲表妹,被特许进入书房,有幸目睹了华世奎的几件包括书写天津劝业场等重大书法创作过程。3 D( v0 Y/ L$ L. X
华世奎的书法流传并不局限于天津,安徽及深圳等地都出版过有关华世奎书法艺术图书。就连山西的晋商宅院内也可以见到华世奎书写的楹联、匾额。华当年在全国各地南纸局——过去专营字画的商店都挂笔单,根据所标价格多少,华世奎在个人作品上属有不同的“暗记”,外人难以察觉。比如,一副对联笔单为8块银元,再加4角给南纸局作为代理费,共8元4角;如果再属双款,则价格翻倍。对花钱买字的人,一般落款为某某尊兄,以示尊重。也有托人求字不付润笔费的,盛情难却,为之落款就写为“某某仁兄”,因此以这种称谓传世的作品,其实并非说明是什么亲近的关系。他有时还对写给晚辈或比自己年纪小的人,署为世兄,写给亲戚的作品落款为姻兄,等等。
9 g- ?: V- o& ]2 v5 h. d/ o* f 华世奎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严格,尽管如此,有时赶上春节前买对联的人多,同时为了多挣些钱以供家人过年的费用,再加上他仗义疏财的性格——除时常筹办义展捐助灾民,为慈善机械捐钱扶济贫民外,年节期间,润笔费还减半折扣收取。当年四川受灾,他即时组织义展,将自己作品卖出的全部四千元捐给救灾组织。1936年天津大水灾时,已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他依然不顾年迈多病之身,四处奔走呼号,募集救灾款,并为热心捐款者奉诗致意:“悯我灾黎祸降天,仁浆义絮媵诗篇”。( K$ C3 k4 B X. M. F. d( i) ?# `' _
目前,华世奎的故居已被国家作为保护遗址修缮一新,他的蜡像也被陈列在天津历史博物馆的蜡像厅中。华世奎生前喜爱和常书写的一副楹联作为他个人座右铭,也很精彩:“居身勿使白玉玷,立志宜与青云齐。”可以说延续和发扬了先祖华文炳的家训内涵。为了继承发扬传统,传承祖先遗愿,华泽咸老人与孙女华绍莹新修家谱时又续编了“永继先德耀祖增光”八字,作为华氏后人恪守祖训家风、传承和发扬家族文脉的行为规范。
9 Z1 b7 X, Z0 Y# e; ^0 ?" Z- ~# Y/ |3 P4 s5 R2 ?1 @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D8ng7TefJal63b01wdCAQ, r: S2 |4 N( L. {: {% B' R
# G0 L6 r* w% O3 g9 v# v) I" q
5 k3 b8 ]$ L, W2 V. V' A5 w
2 V5 \0 ?, P7 d3 n4 F
z0 |- `* x* P' H% P4 j$ g/ \$ K
' i" C+ W% ?( e' y! H
% U, `4 O- R; h4 I$ @1 ]
' x3 b; t, `" G8 H' Z
0 x; V7 v! Z! ~( A' s( }" K
+ Q# s, F3 E3 ~1 q
$ h. M. Y" s- m8 l* d# u, V* t4 P/ E1 E
: @4 J7 h3 l1 Z" h6 \
. \. E/ H, s. L- C0 N9 w
: s5 I0 b3 i) }5 M8 q0 `
8 Q5 Q! n: Z) |. P# n4 c6 ? ]' h2 L
8 j2 t" b! D0 [" l2 U- w
% d3 K; J- j3 P& J3 ^8 ~$ X9 g, A" Y% ^2 L2 G" U
8 p! @0 V( h5 X1 B C. Q$ s" A, h, G
6 m# a4 L- [4 t7 E% G/ o- T7 U) X! w5 B8 }# W; |9 X
- _. u' f3 V" T$ M$ h/ i; Q6 k( O
2 d+ m3 n! x$ D9 Y9 W' _4 f7 `7 Y
$ m' Z( F9 W8 {( {& J
. i8 V o' ~8 t
, Y& c& P: u' e7 A/ ?) `3 u# N9 Z; x7 N
9 o* u; w2 s( Z% [# ]% z( K- E2 |2 A' D3 N3 v8 k4 X- h, D# q1 x1 T
. P& M7 u1 D+ s8 `. @' D! ^
9 ]9 m8 z+ e# K6 y3 V% B- D F j0 t7 u5 ^6 Q6 v
5 m5 r3 \- E% V7 _1 |3 c
% J, x( E" z4 h" \" ^- D7 u) n3 Z(转自:中国书画印)
" p' K4 a; s; \: _阅读 4432 投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