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3-3-6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1、 天 F3 f4 o0 ]( D. z* p4 y4 w0 x
; U0 f$ C' J! d. W- _( D, H$ z
9 u: J5 x' f$ q3 a0 J5 d
“天”字,在甲骨文中是,下面是一个人,上面加深的一块为头顶。古人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万物的主宰者。0 ^/ B' U- X, u% @0 V& S
$ w9 h5 k2 |: V$ c8 }2 k 来埃德蒙顿的第一个印象是,这里的房子太小了,在天空的映衬下更小了。小到这里的建筑物像是呆在巨大骨瓷碗里的几块小豆腐,为什么是骨瓷碗?白啊,到处是白茫茫的雪,房子是白的,树是白的,天也是白的。很奇怪的一种感觉,当建筑物低而小的时候,天空是低沉且近的,让人想起小时候背诵的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就是蒙古包,中央隆起四周下垂的毡帐。当我抬起头望着埃德蒙顿的天,就好像被裹进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冰毡帐里。怀想我在大连住的高层——我曾站在十七楼的阳台向外张望夜空,越高的地方离天空越远,天被撕成了一块一块的蓝手绢,看到的是闪烁的楼房,闪烁的灯光。: @: O5 G) }- y0 q
6 R. i# w- J; o 甲骨文是刻在龟的腹甲和兽骨上的,遥想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在刻下这个字的时候,一定是某个旷野的天空给了他灵感。在人的躯干上顶了这样方方的一小块天空。2 {8 c% ]4 W" A+ S8 N: Y! o* O
+ h' W0 t+ H( W4 _2 H) x7 V b
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因为需要浇铸,所以笔画较之甲骨文,更肥大厚实、圆润苍劲。这两种字体的区别,在手感上,甲骨文更像拿着钻刀在石头上刻画的手感,而金文,则像在橡皮泥上刻字。(仅仅是手感的比较)# v. L: H. w$ v, k0 ^5 Q1 x; A
4 A6 I, [( \, Q0 c' t% S9 @& O9 T
小篆的“天”更接近我们今天的“天”字,笔画圆整更有弧线美。从中国书法的角度看,秦代是以小篆光耀史册的,一直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代替。
; S9 H3 |$ ^! `. v
8 w9 a2 `$ Y- A4 F* f$ Q 在对于幼儿的汉字教学上,通常我不会先拿出一个字来,讲解拼音并组词,这种生灌式的学习方法很难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对汉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可以作为后续辅导复习时实用。最好的办法是带孩子们走出去,到操场上或草坪上,让孩子们用最放松的状态猜什么最高,也许是房子,也许是树,也许是鸟,总有一个能猜出来天字,然后讲一个关于“天”的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个人很想造一个关于天的字,可是他想啊想啊,也想不出来,于是他就走到一个很空旷的地方,抬着头看啊看啊,天蓝的啊就像一块刚擦干净的蓝玻璃,于是,他就画了个甲骨文的天……”4 J+ @& G1 Q8 {/ u* _ k, z/ M, @+ `
y7 ?2 V# i9 Y. s. \ 教学的重点在于儿童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不同的幼儿会画出不同的奇形怪状的文字来,然后总结归纳这些“字”的特点,在黑板上画下字的演变过程,告诉孩子们,这个字是他们“发现”的,和古人写的是一样,再用今天的字做对比,找出区别。0 M$ K. G; y8 Y5 c7 D; H
0 K& F; F8 D" m1 _7 H# ]' m( _3 P
扩展的环节可以讲《盘古开天辟地》或者是《女娲补天》。: B* `8 L" p6 Y! J
1 c" \( B4 `8 W# B2 C. C 最后孩子们用彩笔画画天空和“天"字。
2 Y5 ]1 ~8 m( C; A% ?7 c4 v5 Z) p$ w
可惜国内孩子们画的彩绘本我没有带来,也没有照片。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画的也非常美。经过这一系列参与创造汉字的过程,他们对“天”字的印象都非常深刻。最小的孩子三岁半,也能记住这个天字。
/ J& L' ^; v% t; H+ A6 i# W' }+ ]2 V0 C8 _
认字并不是在于量,而在于感觉的培养。(识字量也重要,因为可以开展早期阅读。)但是一个作家并不是因为他的识字量多才当上作家,而是对文字细腻、敏感而准确的捕捉。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兴趣,才是早期文字教育的重点。( `- L. r6 U- S% A
0 q3 m A7 h |" ?( J+ Z) t* r4 l
8 |; Z$ w$ D, \* z5 x* d1 z$ g: b
7 G4 M A7 H4 B! S( H& U
: Z* v/ d( P9 z9 z6 w
|
-
|